磨课,应处理好三种关系
2019-09-10陈汉清
陈汉清
摘要:磨课应处理好点与面、神与形、他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课教学的磨课过程,做到了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以形塑神,形神兼备;以他山石,琢己之玉。这是一个“磨人”的过程,也是实现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磨课 校本教研 专业成长
磨课,是指教师在集体环境下,在团体协作的氛围中,围绕课堂教学,采取多种形式,运用科研方法,仔细研究课程,反复学习与实践的过程。相较于集体备课,磨课更注重教师在基于个人经验的自主备课的基础上,将教学过程、教学片段或教学中的困惑与问题带入教研组甚至更广泛的共同体中进行“打磨”,以解决问题、完善教学。从教师个体的角度来讲,在不断磨课的过程中,可以把自己的教学思想和主张转化为有效的教学方法,甚至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从教研组的角度来讲,基于磨课的问题研究,有助于从个体的教学现象中发现教学内在的普遍性规律,从而突破局部,建构新的方法与模式,让全体教师不断得到磨练,其能力、素养也不断得到提升。具体而言,磨课包括自主磨课和多轮集体磨课(大致流程见下页图1)。其间,教师应处理好点与面、神与形、他人与自我这三种关系。
一、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为落实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教材的解读是第一步。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认真研读教材,明确重要知识点以及教学重难点,以对“点”的突破来实现对整课教学内容“面”的掌握。重要知识点是一节课的核心概念、原理或思想方法,掌握了重要知识点,对整课内容的理解就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在确定重要知识点时,教师特别需要注意选择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甚至能够支撑教材内容、辅助问题解决、拓展学生思维的内容。除此之外的知识点,都应淡化或者舍弃。在明确重要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状况以及知识点与现实生活的关联程度和对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程度来确定教学重难点。这是尊重教材的体现,更是提炼、重构、超越教材的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为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四课的内容,上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内容,下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关内容。经过仔细研读新课标、教材以及新华网、人民网等对于这一内容的深刻解读,我初步确定这一课的重要知识点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教学重难点也随之确定。经过两轮集体磨课,教研组同事们认为,重要知识点以及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从大方向来说是正确的,但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三个重要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联应进一步明确,教材的逻辑主线是新时代取得的成就、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以及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教学也应按照“成就—问题—做法”来组织。第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不能点到为止,应详细、深刻地阐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以及“不平衡不充分”的内涵。第三,如何完成党的历史使命,应在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上多下功夫,通过突破这“三个伟大”达成对伟大梦想的理解。根据这些意见,我对原来的教学设计进行了认真修改,让设计更加简明和深刻。
二、以形塑神,形神兼备
所谓“神”,在教学层面上是指一节课的精华,或者说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科核心素养。而要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必须要有脚手架和支撑点。情境和议题正是这个最佳支撑点,可谓教学的“形”。情境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有意思、有意义的思维平台,在精心设置一以贯之的情境链的基础上,再设计与情境相关又指向特定教学内容、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有思维梯度的议题串,从而使知识的意义更加深刻、宽广。学生能够在探究与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打开广阔的视野,培养深邃的思维,让知识变得更加立体。这就要求教师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去打磨课堂教学情境与议题,使其不仅能够启知、启智,更能发挥激情、导行的作用。必要时,要设计序列化、开放性的活动以及具有价值引领作用的辨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课的内容很多都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原文,对高一学生而言可能较为抽象。怎样让这一课内容生动、活泼起来,是我们重点研究的问题。为此,我在初始设计时,注重采用生活化的情境与议题,以问卷调查与演讲贯穿教学。但自主演课后,发觉这样的教学还是缺乏“生活味”和探究点。恰逢在苏州取景拍摄的《都挺好》这部电视剧热播,我就以此为情境,设置了三大主议题——好在哪里、是否够好、怎样更好,在每个主议题下面又设置了两三个分议题。经过公开演课,教研组同事认为,这三个情境略显单薄,乍一看不知所云,而且每一部分的议题不够精练,活动型学科课程的理念体现得不够明显。对此,我进一步思考:怎样才能让“形”更好地为“神”服务,做到情、知、行交融?经过反复琢磨,我对议题做了调整(详见表1)。这样的修改和调整,体现了苏州本地经济、社会、人文等方面特点,符合学生认知的实际情况。
每次磨课都能够产生新的创意,思想的碰撞更能产生创新的火花。合理的借鉴,又是创新的开始。最终,课堂教学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和听课教师都不感到乏味。
可见,磨课过程中,教师不能照搬教材,必须对教材重组和创新,在课程开发的实践中实现专业能力的提升,带动链条式、组团式协同发展。
三、以他山石,琢己之玉
在磨课过程中,理论的指引、他人的意见,对于教学过程的完善与教学效果的提高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当在学习先进理念、聽取他人意见后,对自己的整个磨课过程、几轮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与总结,进而提炼出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与规律。在自主磨课环节,教师应通过阅读学科前沿论著,研习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领会其精神实质的基础上设计各个教学环节。比如,教学前我们应思考:本课究竟应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核心素养?以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来培养?教学议题应如何设置?活动型教学应该遵循什么原则,情境、活动与议题究竟是什么关系?等等。对这些问题思考的深度,决定了教学设计的适切性与深刻性。这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要边学边做,边做边想,不断自我否定、修正与完善。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课的磨课过程中,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我认真研究了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我发现,这一课最直接、最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尤其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认同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制度的认同。为此,我在课前的问卷调查中设计了两个问题,对学生的思想现状进行初步诊断。问题一:你认为共产党员是否能够较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问题二:你认为我国现在为何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问卷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对党和国家还是比较认同的。如此一来,我的教学设计更加有“底气”,以此学情为基础,进一步通过开展活动来深化这种政治认同。
在集体磨课环节,教师可以将自己的困惑点作为焦点性问题带入集体,以问题为切口开展研讨,解决问题后,再将本节课以演课或上课的方式呈现,在教研组同事面前展示真实的教学过程。教研组同事对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过程中的细节进行讨论并以头脑风暴的形式提出修改意见,教师本人再将这些集体意见与个人意见进行归纳与整合,以钻研的精神和求真的品质对原先的教学进行打磨,并找寻最佳教学方案及教学状态。例如,我所在的教研组对于我的教学细节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尤其是教学语言方面。在课堂结语部分,我本打算以一首自编的小诗“芳草青青,万象更新;守其初心,逐梦前行;道阻且长,使命担当;乘风破浪,我心飞扬”收尾。但教研组一致认为,作为一节思想政治课,语言应高度凝练,结尾最好既能点题又能引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因此,我在结尾又加了几句话:“上下同欲者胜。我们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决心和信心。大家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吧!”这是一个情感升华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
教师的生命在课堂,教师的灵魂在课堂,教师的价值也在课堂。要使一节课的教学达到最佳效果,这个过程也是极其“磨人”的。一次磨砺,一次进步。教学研究无止境,每一位教师应以自身专业发展为最终目标,对教学问题保持高度的敏感;同时,注重对教学理念与实践进行广泛而深刻的解读、研究与重构,在此过程中,形成一种“融灵活性、适应性和判断力为一体的实践智慧”,实现自身核心素养的提升。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教师发展研究专项课题“基于国家课程二次开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编号:Jc/2018/40)和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教师发展专项课题“基于提升參与延展度的政治教师发展研究”(编号:Jc/2018/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张光陆.教师核心素养内涵与框架的比较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