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思维张力提升高考备考效率初探

2019-09-10徐开峦

中学历史教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求同存异

徐开峦

高考历史试题近年的趋势是对学科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对知识的活用、方法的稔熟、能力的迁移要求越来越高。应对高考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必须夯实知识基础,熟练运用基本解题方法,提高历史思辨能力。其中开发、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是核心和关键。要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必须打造思维张力型课堂,让学生的思维在火花碰撞的活跃的场域中得以锻炼和提高。本文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拟对思维张力型课堂的逻辑程序与实施步骤进行初步探究和梳理,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斧正。

一、夯实知识基础,为放“矢”备“的”

开发学生历史思维潜能,训练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离不开牢固的基础知识。否则,能力的培养就无从谈起,思维的张力就是空谈、成为奢望。思维张力从知识这一源头发韧。而考查知识的题目占比较多,这就为从试题回归教科书创造了条件。

例1:十五世纪末,金属活字印刷术传遍整个欧洲。路德准确地捕捉到新技术带来的传播方式革命,用一场“革命”换来了另一场“革命”的胜利。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印刷术促进新教思想传播

B. 印刷革命是宗教改革必要条件

C. 德国人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D. 科技进步与思想解放相互促进

该题需要学生敏感地、下意识地结合所学知识,推断出“路德”的另一场革命是指宗教改革。有了这个知识点的掌握,下面的思维训练才能得以进行,否则学生就会卡在此处。当然,仅熟练掌握这一知识点还不够,还要对题干材料进行分析、推理才能解决这条题目。用一场“革命”换来另一场“革命”是指科技进步促进了思想解放,不存在反向的逻辑。而错选到D项的学生,要么是因为没有注意到“相互”二字的粗心所致,要么是因为没有注意到题目所包含的历史逻辑。

错选B项的学生占比高达24.4%,接近学生总数的1/4。这么高的错答率是基础知识不扎实造成的,真可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人教版教科书明确阐述了宗教改革的动因是“天主教会从德意志掠取大量财富,把德意志变为教皇的奶牛”,当兜售赎罪券点燃了教徒的怒火时,路德顺势吹响了反击罗马教会的号角。当然,不排除些许学生的思辨活动没有展开而导致错选。推动这场社会政治运动的是利益分配引发的矛盾冲突,而非工具所致。

二、掌握基本方法,为放“矢”备“矢”

夯实知识基础还不够,这只是习史和备考的起始和初步。知识本位时代已经过去,当下不存在单纯考查知识的高考题。对于学生而言,接下来要做的是,掌握基本的解题技巧和方法。解题方法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范式,是从知识掌握到深度思维的桥梁和纽带。只有把固化的知识通过具体的方法手段进行活化,才能唤醒知识,使之得以再生,才能具有现实性价值,才能使学生在面对高考题时从容不迫、得心应手。

新课标重视对学生学科素养的考查,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运用得当的方法,解决情景问题。如果说历史基础知识是“的”的话,那么历史学科解题技巧和方法就是“矢”;如果说历史基础知识是农田的话,那么历史学科解题技巧和方法就是农具。没有农具,农夫就无法使沉睡的农田生机盎然、活泼动人。所以“知识”﹢“方法”、“方法”﹢“能力”、“知识”﹢“方法”﹢“能力”等类型的题目大行其道。

例2:山西巡抚上奏雍正皇帝时说:“山右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弟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其次宁为胥吏。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硃批:“朕所悉知,习俗殊为可笑。”由此可推断出当时的山西地方

A. 商人重利轻义

B.士子科考极难

C. 官商对立严重

D. 民俗异于传统

此题重点考查“关键词”、“未提不选”等方法的掌握与运用。材料“山右积习”指山西民间习俗,而非仅限“商人”,选项A缩小了外延;材料“重利”“甚于重名”,未言“轻义”,所以无论从“对象”还是从“内容”角度来看,都无法选A。B、C两项系材料未提及,所以不可选。山西巡抚的奏折属于现象描述,雍正皇帝的朱批是对现象的评论,二者存在逻辑必然。选项D是材料“习俗殊为可笑”的同义置换。这道题目的解答借重于方法的运用,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推断,答案不难得出。

三、训练思维能力,实施有的放矢

薛伟强老师强调,“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素养”,“其核心和本质都是指向能力”[1] ,尤其指向关键能力——思维能力。魏勇老师也指出“中学历史教学的本质或者目标是训练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训练学生缜密的思考。”[2]教师应该像实验田里的农业技术专家,引导农民着眼国际市场思考怎样经营土地:种什么作物、用什么良种、如何经营管理,专家要把农民培养成有现代眼光和创新思维的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专业农民。历史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应对新情景、解决新问题,不断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例3:1939年,美国公共舆论研究所曾做过一项民意调查,23%的受访者认为“救济计划和公共事业振兴署”是最不受欢迎的新政措施,28%的受访者认为“救济计划和公共事业振兴署”是最受欢迎的新政措施。据此,下列判断最可靠的是

A. 前面的数据较为可信

B. 前后两个数据都不可信

C.后面的数据较为可信

D. 前后两个数据都可信

本题要求对“欢迎者”和“不欢迎者”进行解读,显然,指向历史思维能力考查。23%的受訪者很可能是穷人或同情穷人的人,“不欢迎者”可能是富人或纳税人。这就需要对数据、文字下面所暗含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心理进行分析,只停留在枯燥的数据上,不能深挖其背后的动因,面对此题就会手足无措、懵在那里。当然,最成功的题目是既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又考查学生方法的熟练运用程度, 还涉及学生历史思辨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用思维的张力增强课堂的历史学科味道,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最终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了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例4:雖然美国企图通过它在会议中的“仆从国家” 破坏会议,但参加会议的不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民主共和国,还有大批“和平中立主义”和接近“和平中立主义”的国家,它们有要求和平、独立,发展本国经济文化的共同愿望。这次会议

A.推动了朝鲜问题和平解决

B.促成了印度支那局势缓和

C.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D.确立了非集团不结盟原则

该题通过制造认知冲突,试图测试学生对“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亚非会议” 两个知识点的掌握。从知识维度看,中越两国均参加了上述会议,但两个会议的目的与内容却不相同,前者只涉及和平问题,后者不仅倡谈和平与独立,更聚焦发展,这正是所求的“同”。从逻辑维度看,“日内瓦会议”是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若认定此次会议是“日内瓦会议”,则会出现A、B两项皆可选的情况,这显然不合逻辑。上述两个会议都与D项没有关联,选到D项的学生可能不仅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存在问题,甚至学习态度也存在问题,缺乏认真的态度,草率浮躁地选上一个了事。从思辨的角度看,题干材料“美国企图通过会议中的‘仆从国家’”推断美国可能未参会。再加上“它们有要求……的共同愿望”这一关键词句,可知这是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的万隆会议。

四、结语与余论

上述只是从理论层面对高中历史新课标关于素养立意的达成进行了分析,从操作层面上看,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切忌知识单一型课堂抑或方法训练单一型课堂等。而应该以试卷为载体,达成知识的回归;以考练为形式,追求思维的激活;以讲评为手段,实现素养的培育。在二轮复习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当下,各门学科都有大量的考练,单一的课型容易导致学生疲惫、比较机械、了无趣味。原因之一是可能相邻的前后不同学科都是在考练或夯实知识基础。原因之二是由于历史课的课时较少,往往出现周一做了一份试卷,周三乃至周四上课讲评的情况,时效性不强导致效率大打折扣。

而采取综合运用考练、讲评、读书的形式,就能实现课堂教学的短、平、快,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因为二轮复习的主要目标不在于专题知识的梳理、巩固,而是微专题复习或者知识点的查漏补缺。所以一节课完全可以也有必要做十个、八个选择题或一道材料解析题,教师即时讲评,查出问题马上解决,要么进行知识内容的读背,要么追加变式训练强化思维校正。如是之所以能提高效率,是因为通过试题的新情景、新问题的形式或者实现了知识的活用,或者勾起学生追忆知识的兴趣,使学生颇有“书到用时方恨少”(读得少)之感。读书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增强。

这种备考形式的关键是习题的优选、精选及至原创。命制习题的要求是:反映课标精神,紧扣教材知识,彰显素养立意,体现思维张力。习题可谓高考复习课第一抓手,其作用相当重要,它担负引发学生思维张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加快学生学习节奏的任务。教师必须尽可能充分挖掘并利用相关教学资源和资料,在命制习题上下足功夫,努力提高习题质量。正如凯廷格(Keatinge)在其著作《历史教学研究》中指出的:只有当深度思维练习能够被设计出来,历史才能作为一门严肃的学校课程来对待。历史只有在具备思维要素时,才能具有真正的道德训练价值。……才能培养学生以理性的方式思考历史的能力。[3]通过采取科学、恰当、灵活的方式,按部就班地打造思维张力型课堂,久久为功,才能使学生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人生的赢家。

【注释】

[1]薛伟强:《中学生史证能力素养的内涵、现状与培育》,《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8年第8期。

[2]魏勇:《如何设计历史教学问题》,《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9第1期。

[3]Chapman, A.(2014), "The 'Enormous Condescension of Posterity' ? Maurice Keatinge and the Teaching of History",Paper Presented at BERA conference, London, 24-26 September.

猜你喜欢

求同存异
在探究中求同存异
彰显“求同存异” 渗透“核心素养”
中职少数民族学生德育问题及其对策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求同存异教学原则的应用
比较文学主题学研究
多举措开展“家园合作”
从求同存异谈美国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冲突
腾讯、阿里系银行“求同存异”
国际贸易生态化与全球经济协调发展探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