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探究中求同存异

2017-02-23王婞

文教资料 2016年30期
关键词:求同存异教学探究语文课堂

王婞

摘    要: 语文课堂应该是快乐的课堂。快乐教学是一种成功的教学实践,让每一位学生都享受学习的快乐,是新课程的最基本理念。语文课堂探究中,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讨论、交流,不断修正,将此问题或情况引向深入,形成多样化的观点,激发学生探索兴趣,碰撞出创新思维火花,增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感情,让开放的语文课堂充满趣味。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教学探究    求同存异

语文课堂应该是快乐的课堂。快乐教学是一种成功的教学实践,让每一位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是新课程的最基本理念。当前,语文教学以活动为导向的课前学生自主预习,课上小组分工、合作、交流、展示的探究模式,可谓蔚然成风。我们常常看到课前预习活动单上,学生写得满满的,准备充分。课上合作讨论交流时,个个低头将罗列搜集的材料一套又一套照单宣读,待小组6人个个有序读完,学习便草草结束。在此,难觅探究踪影,更不用提探究中达到的境界。深究其根本原因,便是没能理解“探究”的真正内涵,“真正的探究”应该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况和途径,激发学生探究未知领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索,在合作中讨论,在讨论中交流,在交流中发现,在发现中升华个性化感悟,感悟或许肤浅,或许深刻,或许相近,或许差异,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

所谓“在探究中求同存异”。在语文课堂探究中,“求同”当然不是为了“同”而强制性“相同”,而是在探索种种问题时,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讨論、交流,不断修正,将此问题或情况引向深入,生成一致性结论。“求同”过程是激烈的思维碰撞过程,是思辨的过程,也是相互修正、纠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也许你说服不了我,我也说服不了你。但只要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就可共存,即“存异”。

一、在探究中注重“求同存异”,更能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校里,重要的不是学得多少知识和技能,而是学会一种会学习的能力,拥有自主学习能力。教学中我们要帮助学生形成主体概念,确立主体意识,做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让学生认识到“我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是“我和老师共同完成的”,“学习是我自己的事,而且是我主动要求做的”。学生永远是课堂的主角。教学形式都是为了学生发展。学生要发展,重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同存异”的意识让教师引导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自由驰骋、畅所欲言,使其无论在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得到最大满足,自信心增强。学生便有了探索兴趣。有了兴趣,就会投入地学习、思考、探究,而不是被牵着鼻子走。倡导“求同存异”,便是倡导宽松、民主、自由、平等的探索氛围。如教学《三袋麦子》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从小猪、小牛和小猴对土爷爷送来的麦子的态度,可以看出他们各自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紧接着,我要求同学们多角度思考概括。大家纷纷开动脑筋,有的同学认为小猪憨厚可爱,也有的同学持不同意见,认为小猪很馋,因为他迫不及待地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式各样的食品。这两种不同的理解,经过同学们的讨论、交流,最后认为都是成立的,言之有理即可。尽管大多数学生认为小猪形象更偏可爱型。我们不能以小众化的观点而一棒打死,因为“贪吃、馋嘴”的小猪形象同样深入人心。这种在探究中求同存异的结果,极大地鼓舞了孩子们的探索热情,在探索分析小牛的形象时,学生更是踊跃发言,思考问题更开阔、更多元。有的认为小牛很细心,有的认为小牛很勤奋,有的认为小牛很精明,有的认为小牛很会安排,懂得细水长流。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些可贵的观点是探究的兴致引发了思维的活跃,是探究中的求同存异意识让语文课堂成了百家讲坛,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主阵地。

二、在探究中注重“求同存异”,更易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几十年前就提出了: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东西……我们要有意识地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某种不协调,在语文知识与生动的生活情境联系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疑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需求。“自主与合作”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而在探究中求同存异,就是由“主动学”进而“乐于学”,在学中玩味,在学中成长,在学中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其实质是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尊重每个学生个体的体验,鼓励有独到的见解和有创意的表达。创建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心理学表明:儿童只有在心境愉快的情况下,思维才能更活跃,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才强。比如,《虎门销烟》一文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更多学生选择传统刻板的复述法,即根据文中的脉络层次,列出复述提纲:销烟场面壮观——销烟过程激动——销烟成果斐然,再顺着提纲的思路,按部就班地讲述,其间可能插入几个动作或眼神,人物互动。诚然,在探索更多样、更形象的复述法时,我们不应排斥上述复述法的优点——严谨而有条理。于是,我们宽容地让其存在于探究语文课堂展示上。当少数学生独辟蹊径提出:要是能加入想象,描述闻讯赶来的群众的表情、动作、语言等,将老百姓的激动、欣喜更形象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想象描述官员、外国商人等各种表现就更丰富了,于是上演了一幕类似于舞台剧般复述的模式。果然,创造性复述非常受青睐,复述者眉飞色舞,举止洒脱,听众如坐春风,嬉笑欢乐中把握文章的主旨。毋庸讳言,复述者描述加表演的过程,便是文本的再加工过程,是个性化解读文本,再创造文本中人物形象的过程。在求同存异探究氛围下,复述的同学创造性思维得以激发,进而促进其他同学发散性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

三、在探究中注重“求同存异”,更能增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感情,让开放的语文课堂充满无尽的温馨和谐

师生对生活的体验、心得、事物的认识经常有着相同或者相近的体会或者感悟。在教师与学生找到情感共鸣的时候,最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此种状态下,可以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还有更多人生馈言。让语文课堂上不只学语文,而是敞开心扉,用“心”和学生对话,用“心”和学生交谈,让“心”与“心”之间的碰撞,激起学习的火花。如执教《李时珍夜宿古寺》时,有一段是李时珍与徒弟庞宪的对话:当李时珍笑着问徒弟是否觉得苦时,庞宪回答:“先生都快50岁的人了,都挺得住,我二十多岁的人还能叫苦吗?”师:学习或者生活中有过辛苦的感觉吗?生:有过,当我放学回家写作业的时候,我就觉得很累很辛苦。生:我在干家务活的时候觉得很辛苦。生:我也有过,当学习上遇到难题,苦思冥想而不能解决的时候,就很辛苦。师:老师也常常抱怨,工作压力大,生活很辛苦,可是,与李时珍比起来,我们受的那点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况且现在的条件这么好,我们还如此年轻。生活给予我们如此的苦,定会给予我们别样的甜……讲到这里,听课的学生顿时神情肃然,似乎颇有感触。我想,日后如果遇到再多苦与难,同学们该会坦然淡然地对待吧?同样,学生之间有着永远说不完的话题,因为他们是同龄人,有着共同的情感体验。如果在语文课堂上,能够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感受,相信学生就一定会更喜欢上语文课,更喜欢学习语文。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穷的追求热情。我们始终坚信这一观点,让学生在“体验学习”中享受学习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动力。让老师的赞扬成为学生再学习的“加油站”。老师要以一个与学生共同研究问题、和蔼可亲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

探究的大门随时欢迎任何学生光临,不必在意发言的“对”与“错”,不必约束你的言谈与思想,这里只有自由表达,只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里,充满唇枪舌剑的争论;这里,迸射出智慧和自信的火星;这里,洋溢着温暖的师生情、浓浓的学友情……总之,课堂处处呈现出开放的、自主的学习格局。

让语文课堂在探究中求同存异,在探究中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姚晓春.研究性课程的学科支持.教育发展研究,2002.1.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课程标准读本.

[4]钟启泉.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滑文革.研究性学习导论.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8.

[6]钱慧萍.小学探究性学习选题立题指导策略.小学教育理论与实践.

[7]张兴华.关于研究性学习实效性的思考.中国教育学刊,2002.4.

[8]沈湘秦,译.自主课堂.轻工业出版社,2002.9.1.

猜你喜欢

求同存异教学探究语文课堂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中职英语口语互动教学探究
腾讯、阿里系银行“求同存异”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