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视域探索提升教师终身学习意识
2019-09-10羊彩美
羊彩美
2017年课程标准提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1]学科核心素养不仅是对学生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凝练,更代表了一种新的课程观和教育观,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时代发展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不断更新,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以适应开放和富有挑战的社会变化与教育变革。因此,提升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意识应当得到重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究竟能不能发生应有的转变,取决于教师怎样引导、怎样帮助。”[2]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和成长,以内化生成引领教育教学方式转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雅典作为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其民主实践为后世提供了许多启示,兹不赘述。本文试探讨长期以来常被忽视的雅典抽签民主制,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视域就提升教师“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意识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抽签制与雅典民主政治的源初含义
笔者查阅了许多关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公开发表的教学设计,都集中于讲解雅典民主的形成过程、特点与影响。尤其注重公民大会,公民通过选任官员、直接表决实现对城邦事务的管理,体现直接民主、轮番而治的特点并由此分析影响,但对于雅典民主的形式与含义极少涉及。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多数学生、老师,都认为选举是(除直接民主外)实现民主最公平的方式,雅典也因此成为西方民主代议制政治的摇篮,几乎都很少提及抽签制,或以五百人议事会、轮番而治一带而过,更强调其弊端。
但有意思的是,据越来越多的学者考证,抽签才是实现雅典城邦民主最广泛和最重要的方式,选举在当时被认为是反民主。在雅典人看来,民主的含义是公民间的地位平等和参与政治的机会均等,唯有抽签能实现。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在著作中都将抽签视为民主最显著的特征(即使他们并不喜欢民主)。亚里士多德提到“抽签分派官职被看作是民主的,选举则带有寡头政体的性质。”[3]希罗多德也说“一切职位都抽签决定,任职的人对他们任上所做的一切负责,而一切意见均交由人民大众加以裁决”[4]。到了近代,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到“用抽签的方式进行选举是属于民主政治的性质,用选择的方式进行选举是属于贵族政治的性质”[5]。卢梭也赞同“抽签的办法最具有民主制的性质”[6]。
部分教师对此不甚了解,授课时几乎并未提及或不作重点。但不了解抽签制在雅典的地位和作用,就难以真正认识雅典民主的源初含义。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培养学生“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7]。如果教师限于史料难以构建更科学的、特定的时空框架引导学生学习雅典民主的源含义,学生既难以真正理解雅典直接民主、轮番而治的特点,也难以提升时空素养。教育心理学认为“想要学习的学生能够学会任何知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大素养之一是“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发展”能力首先要提升其“学会学习”素养。教师要实现“终身教育”也需得“终身学习”,没有知识的更新与观念的进步,就难以跟上时代教育的需求。教师的教育观与学习观应在核心素养的指引下发生变革,符合时代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期许,认识“面对未来教育要培养怎样的人”[8]。
二、雅典历次民主改革中抽签制是核心内容
雅典的民主制度历经德拉古立法、梭伦、克利斯提尼和伯利克里改革,抽签制一直是雅典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公元前621年德拉古立法规定,议事会和其他官員均在年满30岁的公民中抽选,任期一年,不得连任,直到每一人都担任过公职,重新抽选。[9]
梭伦改革更加注重抽签民主,“国家公职应先由各部落投票预选候选人,然后就这些候选人抽签选举。”[10]如,执政官先由4个部落在前三个等级中分别预选10人,在共40位候选人中抽选9或10名执政官,各执政官的职位也由抽签决定;四百人议事会在前三等级的公民中抽选;陪审法庭的审判员也经抽签产生。约在公元前370年,为防止司法操纵与腐败,审判员将在开庭当天通过随机抽签组成不同的审判组、法庭,抽选审理的案件,未为此发明了独创的抽签机。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的基础。
克里斯提尼改革重划政区,将原有4个血缘部落拆分为139个“德谟”,以抽签方式分给30个“三一区”,重新组成10个地区部落。四百人议事会扩充至五百人,由各部落各抽选出的50名代表组成。五百人议事会中按部落分为10组,抽签决定轮流担任主席团的顺序,主持议事会和公民大会,主席团中再抽选一人作为执行主席,任期一天。[11]这意味着几乎所有雅典公民都有机会担任国家元首,即使只有一个昼夜。议事会中还组建不同的专门委员会,负责审计、监察、军事、宗教等各类事宜,委员会也由抽签产生。除此以外,执政官的抽选资格逐渐开放至全体公民,加上陶片放逐法等设计,雅典民主政治逐渐确立。
伯利克里时期,将几乎所有官职向全体公民开放,公民获得了不受财产限制,通过抽签轮换出任各级官员的机会。有学者自《雅典政制》中梳理出大约50类公职,共350位官员的任职情况。其中只有74个需专业技能的职位由选举产生,另外9人由委任产生,其余约占75%的官职均由抽签产生。可见在雅典民主政治中,抽签是常态而且是核心机制。为了防止舞弊行为,雅典还不断完善抽签程序和器具的设计。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约在公元前402年,公民大会制定重要法律时需成立两个立法委员会,用以提出立法建议和审批法律,立法委员由6000名审判员在当天随机抽选产生。[12]
核心素养要求培养学生“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以此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13]作为教师,更需要提升史料实证素养,提供更多科学、典型、辩证的史料,培养学生的实证精神与历史解释素养。这要求教师加强阅读,关注史学研究成果,提升教研能力和专业素养。新课标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也应是自我学习的主体,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师“终身学习”的态度与其中表现出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成长,都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激励和影响,刺激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与机能,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由学习知识向提升素养发展。
三、选举与雅典民主政治
抽签是雅典实现民主的主要方式。众所周知,与抽签的机会均等不同,选举制度本身含有精英化倾向。普通人和有不俗的出身、财富、名望、口才等的精英相比,谁的机会更大显而易见。当时的雅典人认为,抽签使人人机会均等,采用选举则使才能突出或出名之人能获得更大机会。为了保护广泛、平等、轮番而治的民主政体,限制政治特权,雅典对于选举产生的官员多加限制。例如多人共同担任同一官职彼此分权制衡,如十将军委员会等。在前文所提到的74位选举官员中,有60人分别担任6个官职。
希腊雅典作为西方民主政治的摇篮闻名于世,但西方宣扬民主时却极少提及曾占据重要地位、作为民主本源的抽签制度;被雅典人视为寡头政治、反民主的选举制反而自18世纪末开始得到了大肆宣扬。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学习与解释有助于提升学生历史解释的素养。其一,正如王绍光先生在《抽签与民主、共和》一书中所说,“抽签之所以被腰斩,也许正是因为作为民主共和的利器,它过于锋利,危及统治精英。”[14]抽签的最大特点就是随机、不可控与机会均等,情绪、偏好、派系等因素无法产生影响。当然,公民的权利平等与机会均等并不意味着政治素养和能力的平等,雅典抽签民主制具有阶级的局限性和范围的狭隘性。但抽签民主制是雅典民主的源初含义和最显著的特征,是为了实现民主、防止政治操纵而摸索出来的“利器”。而选举的影响因素不计其数,西方将选举最为代议制民主的典型,实际已经抛弃了民主的本源含义。其二是经历了法国大革命以后,西方对于“多数暴政”的恐惧与提防,强调“少数的权利是民主过程本身的必要条件。”[15]其三,是地域与人口的限制,雅典抽签民主制是建立在小国寡民的基础上,在近现代地广人多的国家中难以复制。正如密尔强调的:“既然在面积和人口超过一个小市镇的社会里除公共事务的某些极次要的部分外所有的人亲自参加公共事务是不可能的,从而就可得出结论说,一个完善政府的理想类型一定是代议制政府了。”[16]
教师通过学习积累学识,拓展对课程教学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从宏观上把脉历史发展规律,从微观着眼历史细节变化,以自身的内化生成引领学生形成广阔的世界视野和科学史观。抽签制成就了雅典的民主政治,随着限制条件的不断减少,雅典实现了直接民主和轮番而治,促成了雅典公民追求平等、崇尚法治的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但出于公民范围的狭隘性和奴隶社会的阶级性,雅典民主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有科学、辩证地认识了雅典抽签民主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西方民主政治的阶级性和局限性,从而认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意义。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专政,既不同于雅典的直接民主制,也有别于西方的资产阶级选举制。
四、小结
教育是“立德树人”的过程,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取向与教育观念,从关注学生的成绩转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通过提升素养与培养技能促进学生发展。“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17]培养核心素养也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展,教师同样需要在学习中不断成长,实现精益求精,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成长与成就。教师需要在核心素养視域下重新认识课程教学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自我学习明确自我成长的导向对实现育人目标的影响和价值。“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教师的个性特征、身心健康状况、教学信念、教学效能感等都会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表现出来。同时,学生也是通过教师的行为,来理解教师的要求,从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品德。”[18]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学会学习、泛在学习,让学习成为一种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有利于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与机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释】
[1][7][13]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1、2页。
[2]温恒福:《论教学方式的改变》,《中国教育学刊》2002年第6期。
[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颜一、秦典华译:《政治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34页。
[4](古希腊)希罗多德著,王以铸译:《历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32页。
[5](法)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11页。
[6](法)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38页。
[8]林崇德:《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面向未来应该培养怎样的人》,《中国教育学刊》2016年第6期。
[9][10](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日知、力野译:《雅典政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7、11页。
[11][12][14]王绍光:《抽签与民主、共和——从雅典到威尼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年,第9、29、XV页。
[15](美)萨托利著,冯克利、阎克文译:《民主新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第37页。
[16](英)密尔著,王瑄译:《代议制政府》,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55页。
[1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96页。
[18]谢志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行为分析与模型构建:对一节数学课课堂组织、师生言语、课堂活动的分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