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中学音乐教育对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分析

2019-09-10倪菁

教育界·A 2019年2期
关键词:音乐教育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倪菁

【摘要】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备调节情绪、陶冶情操、锤炼意志、培养个性等诸多心理教育功能。在核心素养的教育背景下,中学音乐教育应从学生的未来发展出发,让学生在音乐中获得良好的心理教育,促进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但是,从目前中学音乐教育的现状来看,学生在音乐学科教育中面临着诸多心理困境。基于此,本文对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学音乐教育对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进行分析,并结合教学实践探究音乐教育中融入心理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音乐教育;心理成长;教学策略

音乐教育是中学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素养以立德树人为基本目标,从学生的未来发展出发,从知识、能力、情感等多个层面实现对学生的引导。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进步,学生的心理成长逐渐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调节情绪、陶冶情操、锤炼意志、培养个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从目前中学音乐教学来看,教师对音乐课堂的设计,仍集中在音乐作品的学习与音乐技巧的训练,缺乏通过音乐艺术渗透心理教育的意识,阻碍了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发展。针对于此,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坚持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从学生的健康心理成长出发,不断推动中学音乐教学的创新与改革。

一、核心素养下中学音乐教育对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分析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科学习中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音乐是中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学科,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看,教师应引导学生从音乐作品中认知音乐要素,如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色、调式等,并体验音乐美感,领悟音乐的社会功能;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增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培养团队精神;在体验、学习、理解优秀音乐文化的过程中,理解多样化的人文情怀,树立积极健康的文化观念。由此可见,在核心素养要求下,中学音乐教育的重点不仅集中在学生的音乐知识学习,更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节奏、旋律与人的情感密切相关,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是自然且必要的。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可以利用音乐作品为学生传递高尚的品质与健康的情操,让学生在音乐情感的熏陶中,产生“见贤思齐”的主观意愿;学生可以利用音乐交到志同道合的伙伴,扩大交际范围,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进而突破心理误区,在群体交流中强化归属感;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体现,学生在音乐的欣赏、理解过程中能够接触到新颖、独特的艺术创作思路,并调动自我创新意识,发展创新精神;在音乐活动中,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相互帮助,逐渐扭转其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局限,合理平衡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具有积极影响,中学音乐教师应根据学生主体的心理发展特点,构建积极有效的教学环境。

二、核心素养下中学音乐教育中心理教育的渗透策略

1.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在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课堂氛围的营造关键在于教师,教师一脸严肃,经常用命令的口吻对学生提出要求,必然会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心生胆怯,不愿意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来;相反,教师态度和蔼,耐心细心,且愿意与学生平等交流,就会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的心理愉悦感。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态度,从学生主体出发,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活动,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欣赏流行音乐作品、开展小组互动等方式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逐渐放下芥蒂,主动参与到音乐探究中来。

2.引入多元化音乐内容,促进学生心理发展

人的心理环境与感知能力密切相关,情绪高涨、心情愉悦,认知能力就会得到相应提升;反之,认知过程就会遇到诸多困难。针对于此,在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拓宽、创新音乐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符合其兴趣点的音乐类型,满足中学生的音乐需要,让学生能够在音乐作品的吸引下,积极调动思维、情感,进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学习《青春舞曲》的过程中,教师应从当代中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为学生引入TFboys的《青春修炼手册》,让中学生唱响属于自己的“青春舞曲”,进而体会不同年代的人对青春的理解,深化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注重学生的音乐体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情感体验是心理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音乐艺术与人的情感联系,是教师渗透情感教育、强化学生音乐体验的重要依据。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情境熏陶体验,通过营造良好的音乐情境,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例如,在《孤独的牧羊人》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电影《音乐之声》的相关片段,让学生在温馨的画面中体会歌声传递出的温情与惬意;在《黄河大合唱》中,为学生播放交响乐,让学生在磅礴的气势、悲愤的情感中体会中华儿女的拳拳爱国之情。这样的音乐熏陶与音乐体验侧重于隐性教育,虽然无法直接衡量可量化的教学效果,但是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确实深刻而深远。

4.引导学生互动合作,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是人的基本属性,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引导学生的“社会参与”,是强化学生的实践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代中學生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比较明显,而这在与他人沟通和未来的社会交往中必然会影响人际关系的构建,并造成其心理失衡。针对于此,在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音乐互动。例如,在《让世界充满爱》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组建班级合唱团,引导学生在各声部之间的配合中,强化集体意识,并在音乐情感熏陶中,缓解人际沟通的压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5.丰富课外音乐活动,提高心理教育效果

根据核心素养培养要求,中学音乐教学应坚持内外结合,通过课外音乐活动延续、扩大、补充、提高课内音乐教学效果,为学生营造更加开放、自主的音乐探索氛围,促进发展学生的心理教育。例如,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可以组建乐器兴趣小组,利用二胡、小提琴、吉他等乐器,将志同道合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在做好教学指导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我展示空间,从而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总之,在中学音乐教育中,教师应基于核心素养要求,给予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更多关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一方面要深入分析音乐对于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另一方面还应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在更加和谐融洽的环境中接受音乐熏陶,突破心理困境,实现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尚娜.中学音乐美育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建设的影响[J].北方音乐,2018(22):130-131.

刘立艳.略论初中音乐教学与情感教育的完美融合[J].中国校外教育,2018(24):7.

张晓燕.基于核心素养下中学音乐教育对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J].北方音乐,2017,37(15):144.

猜你喜欢

音乐教育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