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数学课堂“少教多学”的实施策略研究
2019-09-10吕长春
吕长春
摘要:从“少教多学”的学理探寻出发,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平均分》一课为例,阐述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实施“少教多学”,促进学生想学、会学的策略: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习动力;明确问题指向,减少无效耗时;重视体验感悟,避免反复说教;及时抽象概括,提升理性认识;实施小组评价,培养学习毅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少教多学《认识平均分》
新课标的理念以及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要求教师把教学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多讲”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学”转变,让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我学会”到“我会学”的转变。纵观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很多教师由于不放心的心理,教学时语言重复啰嗦,甚至反复强调,重“教”轻“学”,“多”教“少”学,让学生感到单调、枯燥,出现“懂而不会”的现象。那么,如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实施“少教多学”,促进学生想学、会学呢?笔者从“少教多学”的学理探寻出发,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平均分》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认识与做法。
一、“少教多学”的学理探寻
(一)历史研究中的“少教多学”
早在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在其《大教学论》中指出:“寻求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重在善于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日本学者龟口惠治将学生学习方式和记忆的效果做了一些比较后发现:教师满堂灌,学生只能记住5%;学生自己阅读,能记住10%;使用图像,学生能记住20%;演示、试验,学生能记住30%;课上讨论,学生能记住50%;演示后让学生练习,学生可以记住75%;而学会了教别人,能记住90%的内容。美国学者韦伯在同伴互学的长期研究中发现,在学生合作活动中,受益最大的是那些给他人做详细解释工作的学生。这些,都证明了“少教多学”的科学性和必要性。
(二)我们理解的“少教多学”
“少教”不是教得少,而是强调教得精、巧、活;减少单纯的知识点灌输、填鸭式教学,倡导针对性地教、启发性地教、发展性地教和创造性地教;遵循“三不教”的原则,即学生能看懂的不教,学生看不懂但思考后能弄懂的不教,学生思考后还是不懂但经过同学之间的讨论能弄懂的不教,而教在学生弄不懂的关键之处。“多学”不是让学生多花时间、多背教材,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主动地学、深度地学,让学生学会学习。“少”与“多”不是一个简单的“量”的界限,而是一个“质”的区分。
“少教多学”强调减少“教”的时间和空间,扩大“学”的动力和效果,要求教师把“可以多学的应有权利”还给学生。在时间上,教师要减少讲授的时间,保证学生拥有充分的时间自主地学习;在方式上,教师要让学生主要通过自己的思考来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在手段上,教师要通过激励、鼓舞、引导、点拨,将学生引向主动学习、深度学习、创新学习的境界。
二、低年级数学课堂“少教多学”的实施策略
(一)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习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学生自控力较弱,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教师要创设趣味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想学。
本课伊始,笔者出示孙悟空的卡通图:“今天老师带来一个老朋友,你们认识吗?”学生开心地说:“认识,孙悟空!”笔者故作神秘地说:“聪明的孙悟空带来了一个题目考考大家,看谁最肯动脑筋。”然后,出示教材例1改编题:6个桃,要分成两堆,让两只猴来选,怎么分?这样,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好比赛、不服输的兴趣和斗志。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导入环节不宜铺垫、渲染过多,而应尽早切入主题,因为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保持不长。比如:你看过《西游记》吗?你最喜欢哪个人?喜欢孙悟空吗?今天,美猴王孙悟空带来了一个题目考考大家。……这样导入会很浪费时间。一节课时间有限,老师说得多,学生自然学得少。
(二)明确问题指向,减少无效耗时
低年级学生由于语言的发展还不到位,词汇的掌握还不丰富,往往对教师的一些问话或说法,听不懂或觉得似是而非。因此,教师要明确问题的指向,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否则,学生就会不知所云,自然答非所问,从而浪费学习时间,降低学习效益。
在引入“平均分”概念时,笔者提问:“将6个桃分成两堆,有3种分法。分法一是一堆1个,另一堆5个;分法二是一堆2个,另一堆4个;分法三是一堆3个,另一堆也是3个。这三种分法,你认为哪一种分法最公平、合理?”学生明确问题要求,很快回答:“第三种分法最公平、合理,因为每份同样多。”笔者顺势指出:“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这样,概念揭示自然,学生理解深刻。
其实,在之前的教学中,笔者曾经这样提问:“……这三种分法,如果分成两类,可以怎么分?”当时预设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学生容易想到分成“两堆一样多”和“两堆不一样多”的兩类。但实际上,学生因为对“分类”的意思不理解,所以答非所问,导致教学耗时、费力。
(三)重视体验感悟,避免反复说教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就在指尖上。”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他们来说,教师抽象地进行语言描述和说明,远不如自己直观地动手操作、实践探究、在“做中学”的体验深、感悟快。让学生体验、感悟比反复说教更容易实现“少教多学”。
本节课中,笔者多次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探究。第一次操作:教学例1改编题“6个桃,怎样分成两堆?”,让学生用圆片摆一摆、分一分,发现三种分法。第二次操作:提出问题“6个桃,还可以怎样平均分?”,让学生先用圆片分一分,再说一说。第三次操作:教学例2改编题“8个桃,每只猴分2个,可以分给几只猴?”,让学生先在图上圈一圈,再回答。第四次操作:提出问题“8个桃,每只猴分4个,可以分给几只猴?每只猴分1个呢?”,让学生先画一画、圈一圈,再回答。第五次操作:教学“想想做做”第3题“15个气球,每个人给3个,可以分给几个人?”,让学生先直接在图上圈一圈,或画出15个圆表示气球后圈一圈,再说一说。第六次操作:设计拓展练习“孙悟空变出了12根小棒,可以怎样平均分?有多少种分法?”,让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再小组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在多次动手操作、实践探究中,学生通过直觉思维很容易解决问题,同时也深刻体验、感悟到总数量、每份个数与份数之间的关系。
(四)及时抽象概括,提升理性认识
教师“少教”既是为了学生“多学”,也是为了教在学生弄不懂的关键之处。这里的关键之处主要是对具体案例的抽象概括和对感性材料的理性认识,这些通常是学生弄不懂的地方,也是数学知识的本质和数学思维的核心之处,能让学生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提高学习深度,掌握学习方法。
本节课中,教完例1改编题后,笔者引导学生概括:一些物体,分成几份,如果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教完例2改编题后,笔者引导学生概括: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求份数,是平均分的另一种方法。然后,笔者出示拓展问题,学生讨论完成后,笔者提出问题:怎样有序想出不同的分法?在总根数不变的情况下,分的份数和每份根数是怎样变化的?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抽象概括有序思考的方法以及总根数、分得份数和每份根数之间的数量关系,为后面除法以及反比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实施小组评价,培养学习毅力
低年级学生学习毅力薄弱。怎样让他们坚持学习,始终保持学习热情呢?根据低年级学生好胜心强以及具有集体荣誉感的特点,可以采取小组合作评价激励的机制:把学生以四至六人分为一组,以加、减分的方式当场给予评价,发挥同伴监督的力量,激励学生保持学习热情,帮助学生锻炼学习毅力。
*本文系江苏省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着眼学生学习力提升的少教多学的实践研究”(编号:L/2018/37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 李滔.“少教多学”的学理探寻和质量保障体系建构[M].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15(6).
[3] 梁家斌.以“五让”为抓手,让学生动起来[J].中学数学月刊,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