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年段阅读教学实施方略

2019-09-10孙群燕

关键词:阅读教学

孙群燕

摘 要:高年段阅读教学更注重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立足学情,聚焦文本语言的组织与表达,带领学生在文本深处品读感悟、潜心会文,准确地理解语言,灵动地运用语言,提升言语智能。高年段的阅读教学,可从三点着手:一是体会关键字词的精准运用,可观照字词活用、词串组合;二是感知重点句段的严谨组织,可聚焦句子的表达特点与逻辑顺序;三是探寻文本的独特布局,需理清文路,找寻章法。

关键词:阅读教学 字词运用 语句表达 篇章布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对不同年段的阅读教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相较于低年段注重对学生积累能力的培养,中年段注重对学生体悟能力的培养,高年段更注重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课标要求高年段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这就需要教师立足学情,聚焦文本语言的组织与表达,带领学生在文本深处品读感悟、潜心会文,准确地理解语言,灵动地运用语言,提升言语智能。

一、体会关键字词的精准运用

言语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同样的字词,在不同体裁的文本中,往往会被赋予不同的内涵,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去发现、品读,辨别其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

(一)把握字词活用

文本经常会有字词活用的情况,看似不符合语法规范和逻辑事理,却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给人以新颖、强烈的审美刺激。把握这些字词的用法,有利于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表达的精妙。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就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字词品读,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桂花雨》一课有这样一句描写:“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这里的“浸”字用得非常讲究。“浸”,本意是把东西泡在液体里。此处说十几家邻居“浸泡”在桂花的香气里,看似表达不合常理,但是,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就会发现,这个“浸”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桂花香气的浓郁。教学中,我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象画面:桂花盛开的季节,香飘十里,带着花香的空气随风流动,让人觉得村庄里的每一个人、每一样事物都被桂花香包围着,给人美的享受。随后再让学生美美地朗读,读出桂花的香,读出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为下文理解作者的思乡之情做好了铺垫。

(二)感受词串意蕴

在语句表达中,作者经常会用词串增强表达效果,使句子富有节奏感。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词串组合的精准,领会其中寄寓的情感。

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一课中,作者以回忆的形式,用一组生活场景回忆了父亲对“我”的照顾,将伟大的父爱刻画得淋漓尽致;将“我”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之情表达得情真意切。文中有这么一个场景:父亲为“我”凑钱缴学费,“我”感到十分心酸,父亲离开后,“我”偷偷哭了。作者这样描写自己哭的一幕:“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新滋味”的意思,我做了以下引导——

师 同学们,哭,我们都经历过。这句话中作者共写出了几种哭?

生 写了四种哭:心酸的哭、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

师 这几种哭,你最难理解的是哪一种?

生 我觉得最难理解的是“心酸的哭”,父亲为“我”缴学费、铺床,“我”应该感到幸福,为何要说“心酸”的哭?

师 是的,父亲为“我”缴学费、铺床,“我”应该感到高兴,感到幸福,这才是人之常情。那“我”为何要“心酸的哭”呢?接下来我们再联系上下文读一读,看看父亲是怎样为“我”凑钱缴学费的,想想“我”小时候的生活条件。

(学生默讀课文。)

生 我发现缴学费的钱来得很不容易,是把家里粜稻、卖猪的钱都凑在了一起,甚至可能还有其他的收入,作这些钱给“我”缴学费,说明父亲很爱“我”。

生 从文中可以知道,父亲挣钱很艰难。他一直很节省,一分冤枉钱也不肯花,却愿意把钱都花在“我”身上,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父爱。“我”为父亲给予的爱而感动,更为父亲付出的辛劳感到心酸。

师 是的,无论家境多么贫寒,父亲始终对“我”无怨无悔,愿意付出一切,这就是伟大的父爱。而“我”此刻体会到了父亲的艰难,父亲对“我”的爱和期望,让“我”感受到了肩头责任的重大。所以,“我”心酸地哭了!这是——

生 我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

上述教学引导学生比较品读“心酸的哭”与“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并启发学生通过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有感情地朗读等方法,深入理解词串意蕴,使学生发自内心地体会到了“心酸的哭”蕴含的情感,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以及“我”对父亲深深的爱。此时,再理解“新滋味”一词也就容易多了。

二、感知重点句段的严谨组织

从学生习作可以看出,不少学生喜欢运用大篇幅的好句好段,却忽视对句子的推敲。究其效果,往往是文章篇幅拉长了,辞藻华丽了,却给人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缺少真情实感的印象。如何让表达更精准,是困扰众多学生的问题。其实,教材中常有精彩的句段表达,教师通过针对性引导,让学生在品读比较中探寻句子表达的秘密,对于提升他们表达的严谨性大有益处。

(一)发现句子的表达特点

有鲜明特色的句子,往往在烘托人物形象、体现人物行为、凸显人物情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和学生一起发现不同文章、不同句段的表达特点。

六年级上册的《桥》是一篇小说,讲述了山洪暴发时一位老党员冒着生命危险,指挥全村一百多人有序过桥,最终脱离危险,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的故事,刻画了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英勇献身的高大形象。这篇课文的语言表达很有特色,句子简洁、段落简短,却意蕴丰富,极富画面感。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抓住老党员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进行品读感悟,感受他一心为民、无私无畏的精神品质,丰富对老党员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之后,我引导他们再次品读课文,试着去发现文本语言表达上的奥妙——

师 (出示句子:“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这是对老汉语言的描写,充分体现了他的临危不惧、镇定自若。我们一起读一读,看看老汉的话里共有几层意思?

生 有三层意思:一是桥窄,二是让村民排好队过桥,三是党员排在后面。

师 是呀,表达三层意思却只用一句话,这样的表达方式给了你什么感觉?

生 句子特别短,很有节奏感。

师 你的发现很独到。老师这里还有这样一句话:“老汉沙哑地喊话:‘桥不足一米宽,很窄很窄,大家要排好队,看清脚下,别急,一个个过去,千万不要挤。另外,请党员排在后面!’”这句话也表达了同样的三个意思,我用这句话替换文中的话,可以吗?

(学生比较默读。)

生 我觉得不能用这句话替换文中的话。因为当时情况那么紧急,怎么可能说这么多的话!

生 我也觉得不可以。当时村民们都在急着离开,现场肯定很吵闹,话说得太多,他们也听不清啊。

师 在这种情况下,老汉的话简短有力,又将意思传递得明确清楚,不仅让现场的人听得明白,还让我们感受到了当时情势的危急。这样一句话,让老汉果断勇敢、英勇无畏、沉着指挥的形象高大了起来。

教师引导学生用心品读言简意赅、用词精准的句子,加深了学生对“句子表达要有明确目的,要服务于思想情感,要以文章主旨为出发点”这一言语规律的认识,为他们准确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奠定了基础。

(二)体悟句子的表达顺序

将错乱句子排序,是语文试卷上常见的题型。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理清语句的表达,需要较强的理解能力和语感。这种理解能力和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平时的训练。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文中的精彩句段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理清语句表达的逻辑顺序,形成严谨的表达思维。

六年级上册的《草原》一课,主要描述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文章主要写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两方面的内容。尤其在描写草原美景时,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生动介绍,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中,我在引导学生感受草原美景的基础上,带着他们深入文本,梳理语句表达的逻辑顺序——

师 作者笔下的草原,最大的特点是——绿。那么作者是怎样介绍“绿”这一特点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圈出表示绿的词语,做好批注。

(学生默读课文。)

生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写出了草原的大,很绿。

生 一碧千里,写出了绿的范围。

生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这说明草原上到处都是绿色,绿色很多。

师 到处都是绿色,这是草原绿的数量。还有呢?

生 “……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草原很绿很绿,绿色都快要流出来了,这是绿的程度。

师 草原上还有羊群,此时的羊群——

生 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师 站在草原上,看着羊群一会儿上,一会儿下,你感觉怎样?

生 草原是绿的,羊群是白的,就像在绿毯上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鲜明的颜色对比让我们觉得很美。

师 一碧千里的草原上,羊群在不停地动,这满眼的绿色也跟着羊群一起动起来,这绿色显得——

生 很有生机!这绿色绿得动感十足,绿得生机盎然。

师 对天底下的草原,作者就是抓了一个特点——绿,这绿,绿的范围很广,绿的数量很多,绿得动感十足,绿的程度很深。那老师要问了,这四句话能颠倒顺序吗?大家再读读课文,体会一下。

(学生默读课文。)

生 不能。这里作者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写了自己的所见所想。他最先看到一碧千里的草原时,觉得草原绿得范围广;然后写小丘平地到处都是绿色,写出了绿得数量多;再走近一点,看到了绿色之中的羊群,就觉得绿得动感十足;最后,又发现绿的程度很深,仿佛要流入云际。作者层层深入,将草原的绿色写得淋漓盡致。

师 你的分析很到位。所以,读课文的时候,我们不光要读懂文字内容,还要关注语言表达。读得越深入,就越能发现,作者的表达有一定的逻辑。我们说话、写文章时也要像作者一样,做到言之有序。

句子的排列顺序,是作者思维的流露,更是言语智慧的体现。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悉心体会、潜心会文,理解语句的逻辑顺序,习得语言的表达奥妙,较好地促进了学生言语逻辑能力的发展。

三、探寻文本的独特布局

进入高年级,篇章结构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点。语文学习需要立足字词、句段,从篇章的视角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探寻作者构思表达的思路,逐步提高谋篇布局的能力。

(一)着眼篇,理清表达思路

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文本整体,从“篇”出发,关注文章的内容,理清文脉,为自主表达奠定基础。

六年级上册的《丁香结》一课语言优美,描写细腻,作者不仅描绘了丁香花的独特风采,还深刻阐述了对“丁香结”的别样认识,叙写了对生命的感悟以及对人生的思考。本文思路清晰,写作特色鲜明,作者由花入境,借花抒情,以花言志。课文的前半部分,作者介绍了城里、城外、斗室三个不同地点的丁香花的风姿,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介绍:对城里的丁香花,侧重介绍颜色、形态,表现出花的俏皮可爱;对城外的丁香花,侧重描写其在月下表现出不同姿态,表现出朦胧之美;对斗室外的丁香,从窗内、窗外不同的视角展现其蓬勃生机。课文的后半部分,作者介绍了对“丁香结”的思考与感悟,从古诗中的“丁香结”到细雨迷蒙中的“丁香花蕾”,感悟生活中的“丁香结”,并以积极的生活态度赋予“丁香结”新的含义,传递出积极的人生启示。由于学生对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较为陌生,我让他们深入文本,理清作者的表达顺序:解读以“丁香结”寄情的古诗词—欣赏细雨迷蒙中的“丁香结”—感悟生活中的“丁香结”—赋予“丁香结”新含义。之后,我启发他们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理解“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这一中心内容,并以此启迪生活。经过点拨,学生就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二)抓群文,找寻章法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每个单元的课文有共同的语文要素,但每一篇课文又有不同的训练点,需要教师深入挖掘,引导学生在群文比较中找寻相关的表达方法。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选入的文章《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都有精彩的场面描写,直接指向语文要素的学习与训练,但每篇课文的描写方法又各不相同。教学完本组课文之后,我引导学生进行横向比较,找出几篇课文使用“点面结合”方法的异同之处,尤其对“点”的描写方法进行了重点比较:《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描写诱敌上山的场面,“点”是对五个战士语言、动作、神态、穿着等方面的细节刻画,突出了战斗的激烈和战士的英雄形象;《开国大典》一课,描写阅兵仪式的场面,“点”是对各个方阵的服装色彩、装备设施、队列行进、精神面貌等的详细介绍,展现了受阅部队的飒爽英姿,让读者领略到了阅兵仪式的庄严隆重;《灯光》一课,描写郝副营长牺牲的场面时,通过将“一星灯光”与“夜晚黑暗”“战士们着急”进行对比,突出了郝副营长高大的英雄形象。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学生进一步认识了“点”“面”描写的作用:既能体现场面的宏大,又能突出个体重点,彰显表达的深度。同时,学生也掌握了“面”上介绍和“点”上刻画相结合的描写方法。

教材中的每篇课文既有文本内容、思想情感的传递,又有言语表达的呈现,是学生形成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的有效载体。教师应立足言语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语文要素训练点——从一个词语的匠心独运,到一个句段、一组修辞的巧妙安排,再到一篇文章结构的独特布局,并创新解读这些训练点,使其成为学生言语发展的关键和思维能力的生长点,真正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成尚榮.言语智慧的生长——美学精神引领下的组块教学[J].中国教师,2018(6).

[2] 魏宝芹.探寻言语形式,在突围陌生感中发展言语智慧[J].语文教学通讯,2018(9).

[3] 严虹.读懂“言语表达密码”——关注言语形式,提升写作素养[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7(5).

[4] 李熹.指向言语智慧的语文深度学习的内涵、特征及实现路径[J].江苏教育研究,2019(Z1).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谈小学低年级有效阅读教学
以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学应拒绝“伪问题讨论”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