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阅读教学:从“这一篇”到“这一类”

2019-09-10李江华

关键词:背影课外教材

李江华

摘要:初中阅读教学应当引领学生在立足教材、掌握相应阅读方法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地自主阅读课外同类作品。简言之,学好课内这一篇,自读课外这一类。《名家笔下的父亲形象》一课教学,从充分挖掘教材中“这一篇”的标本价值、着力形成教材外“这一类”的自读能力、多角度搭建由此及彼的拓展桥梁三个方面入手,做一些切实可行的探索。

关键词:阅读教学这一篇标本价值这一类自读能力

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增加阅读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建构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教学结构,提出了“1+X”的阅读教学方式和整本书阅读概念。高中语文新课标也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概念,可见对阅读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

然而,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教学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不在少数。教师大多有重视阅读的意识,但是没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也缺乏相应的方法和策略。

作为介于小学和高中的初中阶段,阅读教学应当承担起怎样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呢?笔者以为,它应该区别于小学阶段的量的积累,也不同于高中阶段的质的深化。初中阅读教学应当引领学生在立足教材、掌握相应阅读方法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地自主阅读课外同类作品。简言之,学好课内“这一篇”,自读课外“这一类”。

下面结合在第六届苏派语文教育论坛上执教的公开课《名家笔下的父亲形象》,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具体做法。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这一篇”的标本价值

《名家笔下的父亲形象》的教学设计,主要分为两个板块:复习《背影》,提炼阅读这一类作品的方法;举一反三,自主阅读理解三篇课外同类作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兴趣接触更多形象、主题、写法相似的作品,甚至愿意尝试从阅读走向写作。

立足教材“这一篇”,掌握相应的阅读方法——为达成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在“这一篇”的选择上,应突出其典范性。在教学中,则应当充分挖掘其标本价值,对其进行深入理解,提炼出实际可用的阅读方法,为学生今后自主阅读课外的“这一类”,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促使其阅读不仅获得量的积累,同时也有质的提升。

标本,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提到名家笔下的父亲形象,无论哪一辈人,印象最深的总是朱自清笔下的那个父亲、那个背影。笔者在上课之前,也曾经针对这个问题随机采访校园里的学生和各科老师,大家都是相同答案:背影。那么,从名家笔下的父亲形象角度看,这个作品的标本价值体现在哪里?我们在教学中又该如何去挖掘呢?

首先是把握人物形象。

《背影》是一篇叙事散文。叙写了八年前作者和父亲在浦口车站的一次离别。文章在送别前后还写了奔丧回家、变卖典质、还了亏空、借钱办丧事、终于决定自己送“我”、和脚夫讲价钱、拣定座位、铺好大衣、嘱托茶房照应、父亲来信这几件事。

《背影》的经典性,表现在值得细细咀嚼的地方太多,比如四次流泪、四次背影、四句话的意味;比如温暖的橘色、紫毛大衣如同《辛德勒名单》中穿红衣服的小姑娘,点亮了朱自清身处淡淡哀愁中的些微色彩……

然而,其更重要的标本价值体现在作者塑造了一个令读者感动的背影。这个背影没有表情、不会说话,甚至样子有点难看、有点笨拙。但是它却让作者、读者都心有感触,甚至情不自禁。可谓形象独特,别具匠心。

究其原因,一方面,叙事散文的真实性很容易让读者有一种亲切、代入的感觉,而父子之情这个题材,也容易令人感怀和产生共鸣。父亲的语言和行为,儿子的心理和情感,仿佛就是生活中的父子。读者在阅读这类作品时,往往忍不住会联想到自己,甚至进行比较。

另一方面,这个背影又烙上了作者鲜明的个性色彩。一般来说,作家往往关注人物的正面形象,聚焦其眼神,勾勒其形象。而作者刻意避开了这一切,只描绘这样一个背影,在读者的视线里不断推进,集中特写。在这个不断放大的背影上,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读出两个字:艰难。第一,动作的艰难。文中交代,父亲是一个胖子,平地走路都是蹒跚的,要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买了橘子再翻下来,自然是艰难不已,所以有攀、缩、倾这样的动作,而且衣服上还沾了泥土。第二,生活的艰难。赋闲在家、变卖典质、祖母去世、亏空借钱,所谓祸不单行。第三,心境的艰难。失去亲人的苦痛和不见未来的迷惘交织在一起,自然心情也不会轻松。但是,即便是在这样的艰难情况下,父亲依然坚持为“我”送行,为“我”买橘子,为“我”做紫毛大衣,临行殷殷叮咛,而我已经是一个往返北京多次的二十来岁的青年了,父亲的爱可谓无微不至。

教学这一部分的时候,主要是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父亲的背影为何感人?引导学生贴近文本,细心体会,各抒己见,共同梳理,适当辅以朗读。

其次是理解儿子的情。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之所以动人,是因为爱有回声,爱有回流。文中多次提到“我向那边看了看”“我再向那边看时”“我看着父亲的背影”,父亲的背影一直在儿子的视线里。相比父亲的情感,儿子的情感要复杂很多。感动、担忧、不舍、内疚、悔愧,如此种种,交织一心。

儿子的情为什么会那么復杂呢?这与回忆性散文的情感表达特点有关。因为是对往昔的回忆,所以不可避免会有一个现在的“我”,还有一个过去的“我”。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我”,一个真实的“我”。

过去的“我”更多是感动、担忧和不舍,学生自然很容易从课文中的“泪”和“赶紧去搀他”等字里行间去发现感动和担忧,从“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去发现不舍和惆怅。而现在的“我”,显然是加上了深深的悔恨和内疚之情,那么又该如何引导学生去攻克这个难点,最终获得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家真实情感的方法呢?这里,笔者用一组问题,推进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课堂实录如下:

师除了感动、担忧、不舍,作者还有没有表达其他的情绪?

生作者也有内疚的情绪在里面。

师为什么说有内疚之情?

生前面第5小节中多次提到“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是在后悔自己当时对父亲的不理解。

师这个话是谁说的?

生是作者。

师什么时候的作者?

生现在的作者对那时的作者。这篇文章是回忆性散文。

师过去的自己不理解父亲的原因是什么?

生可能是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和父亲之间的代沟。

生他们父子之间的关系不太好,课文第7小节写道: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

师那么现在,又是什么原因让“我”回忆从前泪不自禁了呢?

生父亲的那封信,在信中写到自己的大去之期不远了。

师所以说,在学习回忆性散文的时候,如果要触摸那个真实的“我”,必须将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结合在一起,才能得到一个真实的“我”。

通过课堂的讨论,学生能够理解过去的“我”之所以不理解父亲,既有两代人之间的代沟问题,也有朱自清和他父亲之间不和的个性原因;也能体会现在的“我”被父亲的信打动,想着父亲终有一天逝去不回,血浓于水,所有的过往都可以放下,八年前的那一幕如在眼前,回望父爱绵厚深沉,只道当时寻常。

二、着力形成教材外“这一类”的自读能力

学好“这一篇”的目标是为了“这一类”的学习。教师可以在单篇学习的基础上,寻找多篇同类作品,让学生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达到举一反三的阅读效果。这一部分的学习主要有两个值得关注的地方,下面结合《名家笔下的父亲形象》一课加以解说。

(一)同中有异,“异异”生辉

在课外“这一类”作品的选择上,应遵守同中有异的原则。追求选文的相同性,可以有效建立起“这一篇”和“这一类”之间的关系,轻松实现教学效果的迁移。相同的题材、相同的阅读方法,学生有熟悉感,就比较容易用课内学到的方法去独立解决课外陌生的文本,无须老师再紧紧相随。

但是,一味地趋同,也会带来局限、束缚、单薄的学习感受。学不到新知,没有挑战性,必然会使学习者觉得无聊而失去兴趣。因此,在课外“这一类”的选择上,除了关注“同”的部分,也应关注“异”的部分。

差异,指区别、不同。差异的存在,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一种资源。在文章的选择上,既有和课内“这一篇”的差别,又有课外的那几篇之间的差异。前者可以考验学生是否能够用课内的阅读方法举一反三,解读课外不完全相同的作品。而后者可以让学生对这一类作品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引发更多的思考,获得从旧知到新知的能力。

《名家笔下的父亲形象》选取了三篇课外阅读文章,分别是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赵丽宏的《挥手——怀念我的父亲》、莫言的《父亲的严厉》。原文都比较长,因为是公开教学,时间有限,只能从中节选几段。

从作家情感的解读来看,几篇文章都具有回忆性散文共同的特点: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的情感交织。最典型的是莫言《父亲的严厉》。文章最后一段引用母亲的话,转述高密东北乡许多人说的话,都是为了委婉地表达自己对父亲的理解甚至感谢——相比于小时候的纯粹,这是长大后的一种回顾和重新审视。同样,汪曾祺在《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写到他做父亲的时候,也会和自己的孩子成为兄弟关系,这其实就是对父亲教育方式的一种高度认同。

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几篇文章中的父亲形象各不相同。朱自清的父亲是关爱型的,其他几位依次是尊重型、支持型、严厉型的。作家在选择事例刻画人性形象的时候,有着各自的特点。《背影》集中写一件事,对父亲的背影用了特写镜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多年父子成兄弟》写了很多事,其中有一定的时间顺序,分别用小时候、初中时、初恋时这样的词汇来提醒读者;《挥手——怀念我的父亲》先分散写几件事,再集中写父亲到现场偷偷看我签名售书;《父亲的严厉》则是用了前后对比的写法,把年轻时那个无比严厉的父亲和现在有了孙子辈后威风全无的父亲进行比较。

这样,选文和教材有同有异。同的部分,可以巩固课堂学到的方法。而差异的存在,一方面让学生可以借用教材中“这一课”学来的阅读方法去解读新的课外文章,另一方面,又会促使学生不断比较、思辨,产生新的发现。这样既巩固了旧的知识,又挑战了新的技能,扩充了自己的视野,真正举一反三,形成自读能力。

(二)自主阅读,步步深入

阅读教学教材上的这一篇,最终目标是独立阅读课外的这一类。在安排由“这一篇”过渡到“这一类”的学习时,教师的教学方法是不同的。前者侧重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获得,后者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因此,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也应当突出重点:自主阅读。并且,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语文教学活动的安排,步步深入,阅读教学能力培养向纵深发展。例如,在《名家笔下的父亲形象》一课的第二板块多篇课外同类作品的阅读教学中,主要安排了以下教学活动。

活动一:自主阅读思考

1.三位作家笔下的父亲形象有何不同?你更欣赏哪一位父亲?

2.同样回忆自己的父亲,三篇选文在选材、语言、情感表达上各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活动二:组织自主讨论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带着自己的成果,选择合适的伙伴,组成小组进行讨论,纠正错误,弥补不足,不断优化。

活动三:全班集中分享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全班集中分享,教师参与其中,补充修正提升。

从实际教学来看,从独立阅读到小组讨论,再到师生共享,学生对课文的阅读理解逐步加深。整个过程建立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活动一”讓学生作为个体的读者,和作家作品面对面;“活动二”促成生生互动,让同一年龄段的阅读体验互相碰撞弥补;“活动三”加入了教师的引领,不仅促成了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还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课堂上,他们对父亲的类型进行了辨别,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汪曾祺父亲的做法,在课堂上引发了大家的争论。有人认为初恋这样的事,是坏事,父亲不该不管,更不该瞎出主意;有人认为初恋让人迷惘,父亲是过来人,父亲这样的做法其实很高明,他和儿子成了兄弟,就可以分享秘密,及时拨乱反正,共度青春迷惘期。通过这样的争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加透彻。在情感的把握上,他们也能辨别出今昔交织的痕迹,同时感悟莫言在表达情感上的含蓄深沉。

另外,三个活动的安排,潜藏着一定的顺序,这种排列遵循了学生学习的规律。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阅读走向深入,不仅获得量的增加,同时获得质的提升,这正是初中阅读教学追求的目标。

三、多角度搭建由此及彼的拓展桥梁

笔者认为,初中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从“这一篇”到“这一类”。但是这绝不是终极目标,由此及彼是教学的附加值,多角度搭建拓展的桥梁,可以让“这一篇”的阅读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对象的拓展

名家笔下的父亲这一形象,可以用其他的对象来代替,比如说母亲、老师等等。学会阅读父亲的形象,那么其他作品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文体的拓展

在解读儿子的情感时,我们提到了因为是回忆,要准确把握作品中的作家情感,必须将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合在一起,才能得到完整的“我”、真实的“我”。这种今昔交织的情感不仅存在于名家回忆父亲的文章中,事实上,只要是回忆性的散文,要把握作家的情感,就绕不开这一个点。因此,我们也可以用这个方法阅读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去分辨旧时的“我”如此不待见长妈妈,只是儿时的情感,而今回望是多么感谢她曾经全心全意的陪伴,所以会那么深情地向仁厚的地母祈祷。用这个方法去读杨绛的《老王》,通过分辨作者当时的想法和后来的回忆,就能理解她深深的愧怍。

(三)读写的拓展

好的阅读对写作而言是一种方法的提供,学生在阅读名家这些作品的时候,也可以学到一些优秀的写作方法。这一堂课中展示的阅读方法是可以给学生一些启发的,他们也可以写写自己的父亲、母亲或者老师等等。事实证明,以读促写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 〔美〕Eric Jensen,LeAnn Nickelsen.深度学习的7种有力策略[M].温暖,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背影课外教材
主题:背影里的爱
教材精读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背影
背影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背影
取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