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享受“自读”

2019-09-10赵富良

关键词:活动语文

赵富良

摘要:自读课是一种教学的课型,既非教读,也非自学。要上好自读课,教师应做好三件事:课前预习的定向,课后阅读的延展,课上活动的开放。尤其是,语文活动要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要切合文本特质,还要切合教学基点。

关键词:自读定向延展活动

一、缘起

《一滴水经过丽江》被选入统编初中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这篇游记在形式与内容上均较有特点,编者将其安排为自读篇目,其用意不言而喻。与此相关的分析解读也已多矣,不再赘述。然而知易行难,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能将文本特质、具体学情、自读要求三者相结合的实践少之又少。不妨先看一则教学设计:

1.猜读标题。

从题目中,你读出了什么?又有哪些想知道的?

2.朗读课文,标出地点。

教师板书“游踪”图。

观察简图,明确作者写作的不同视角。(俯视、仰视、平视;远观、近观)

明确一:游记必须有“游踪”,有不同的“视角”。

3.跳读课文,品味语言。

在不同的地方,“一滴水”看到了不同的景观。你知道作者最喜欢哪儿吗?

明确二:游记重点是描写景物、表达情感。

4.再读课文,比较、追源。

能不能把标题中的“一滴水”换成“一只鸟”“一片云”?

明確三:游记要有新颖的构思。

5.请你化身一滴水,仿照第13段的句式,写一首小诗。

这一则教学设计看似井然有序、重点突出,也注重了以语言品析的方式来学习这篇游记,然而细细推敲,就会发现问题不少。且不说事先不预习这种非常态教学,也不说化身一滴水仿写的牵强做作,其折射出的对编者要求的漠视足以引起我们关注与深思。编者将《一滴水经过丽江》安排为自读篇目,显然经过了充分考量,如果教学未能按照自读的要求落实,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宰者,把控着教学,那显然与编者选用这篇作品的意图南辕北辙了。

二、设计

自读课也是一种教学的课型,它自然不能“任我行”。如何上好自读课?特级教师黄本荣认为,只要上“承”教读课教学,能够在这篇文本学习中让学生“得法”;下“转”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够引发学生的阅读热情,那就成功了一大半。至于具体的要求和方法,他概括为两条:别管得太死,别要求太高。对此,我深表认同。从这个角度来看,上述教师的设计是不是让这欢快的“一滴水”游得太沉重了?

适逢第六届苏派语文教育论坛,笔者应邀授课,遂执教《一滴水经过丽江》一课。教学设计如下:

1.自读目标:(1)理清游踪,体会视角的独特之妙。(2)揣摩语言,发现丽江的不同之美。

2.重难点:揣摩语言,发现丽江的不同之美。

3.布置、整理预习。

(1)你喜欢这篇文章吗? 为什么?(不喜欢的占4%,喜欢的占96%)

(2)写写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丽江。(出现最多的词是历史悠久和美丽)

(3)梳理一滴水的“游踪”。玉龙雪山—丽江坝草甸—落水洞—黑龙潭—玉河—四方街(—玉河—中河—纳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古城)—城外果园和田地—金沙江。

(4)抄录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句话,说说你的理由。(占比最高的两句:① 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② 这些人来自远方,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他们的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处,月亮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4.教学步骤。

(1)结合预习,引入课文。

(2)了解一滴水的“游踪”。

(3)感受作者独特的视角。

语文活动:比较阿来的两段文字。

(4)从学生的预习作业入手,揣摩作品富有韵味的语言。

语文活动:PPT显示阿来的博客,介绍这篇文章的写作缘由:……当地政府知道我到了丽江,邀我写一篇适合小学生读的关于丽江的文章。

回想:假如自己是五年级的小学生,你会喜欢这篇文章吗?说说你的理由。

视频:五老村小学五年级(1)班学生谈读《一滴水经过丽江》的感受及喜欢的语句。(请初二学生帮助五年级学生赏析语句)

(5)从学生的预习作业入手,发现丽江的不同之美。

语文活动:PPT出示这篇文章的出处:“选自《课堂内外·高中版》(2013年6月号),略有改动。”

遥想:假如自己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你会喜欢这篇文章吗?说说你的理由。

视频:南京第三高级中学高二(4)班学生谈读《一滴水经过丽江》的感受。

讨论:你读出了丽江怎样的万千风情?

(6)布置作业。

阅读阿来的游记单篇《丽江记》、游记合集《大地的阶梯》。

三、思考

先回看前文那位教师的设计,应该并非个例。说起自读,常让老师们感到头疼。上课时,或者放任自流,学生信马由缰,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课堂就像放羊一般,在一番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热闹背后,学生所获寥寥;或者像教读篇目教学一样,仍然是教师讲得多,讲得细,讲得透,唯恐有一点没有讲够,导致学生不懂。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学生在教师划定的圈子里转圈。

其实,教师把握不好的关键就在于尺度的把握不得法。具体说来,就是对自读课上教师应该做什么,往往不得要领。

那么,自读课,教师应该做什么呢?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编委朱于国教授认为:“自读是教师指导下的自主阅读,是教读的延伸,是教读课所学语文知识、阅读策略的操练场。” 结合黄本荣老师所言,教师在自读课中所处的位置便显而易见了。教师绝不是自读课的旁观者、主宰者,而应是课堂上的参与者、点拨者、训练者——要想方设法唤起学生自读的兴趣,要费心思量指引学生自读的方向,要千方百计点拨学生自读的演练。说得形象一点,自读课,就是小师傅在见过大厨掌勺,自己也试着“烹”一道“小鲜”。这时候,大厨就不能再赤膊上阵了,他所做的应该是告诉小师傅,今天做什么菜,要做成什么样。然后诸多家什理应由小师傅去操持,大厨在紧要处指点一二。

以《一滴水经过丽江》自读教学为例,教师要做好三件事:课前预习的定向,课后阅读的延展,课上活动的开放。

先说课前预习的定向。

既然是由“学法”到“得法”,那么自读课的要求,就要和前面教读课所学勾连。有很多教师自读课教学常常没有相应的预习,在课堂上给几分钟让学生去初读课文,结果时间一到就开始催促学生,或者象征性地说一句同学们都读完了吧,至于学生全体究竟读完没有,那就无暇顾及了。学生读得粗、读得浅,课堂效率自然就低,“学法”无从得到充足的活动,自然也就无以“得法”。

此处讲预习的定向,其核心即是要和单元的目标保持一致。就《一滴水经过丽江》而言,所在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点:(1)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2)感知文章所写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寄寓在景物中的情感,理解作者对景、人、事的感悟与思考;(3)揣摩品味课文的语言,欣赏、积累精妙的语句。在两篇教读篇目《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心教学的基础上,《一滴水经过丽江》的自读教学,要看看学生是否已经将单元的教学目标具体落实。所以,在课前预习的作业布置方面,笔者有针对性地与前面教读篇目的目标做了相应的对接,从游踪到语言,从情感到该文本的独特之处,无不继续与单元目标保持一致。

再说课后阅读的延展。

统编教材的“三位一体”理念已经逐渐被老师们熟知与理解,黄老师言及的下“转”即有此意。需要注意两点,一要注意推荐阅读的数量并非越多越好。有的教师教完一篇作品,动辄推荐五六本书,这实在有点为了推荐而推荐的意味。要知道在日常的学习之余,学生哪有足够时间去阅读呢?二要注意推荐阅读的质量,并非名家就好,关键在于切合学生实际,切合文本实际。否则,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名家也不“名”了。仍以《一滴水经过丽江》为例,笔者只推荐了“一篇”与“一本”,既有低位要求,也有高位要求,不同的学生可以各取所需。从篇目来看,“一篇”推荐的是阿来的《丽江记》,这与教材内容保持一致,而风格大为迥异,可以带给学生熟悉而陌生的阅读愉悦感。因在课堂上适时的引入,课后推荐也就水到渠成。“一本”的选择则是在对朱自清的《欧游杂记》、徐志摩的《云游·海韵》、朱偰的《漂泊西南天地间》、阿来的《大地的阶梯》等作品的反复比较中确定的。如《欧游杂记》足够知名,但其内容与学生距离较远,其文笔则难免带有民国文人的生涩,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与阅读之趣,所以未做推荐。这需要教师自身有足够的阅读量去做支撑。

接下来,笔者想要重点说的是课上活动的开放。“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这是课标对课程性质的表述。其“实践性”在课堂上落地的方式之一,即是语文活动的开展,恰切的语文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与有效思维。这里的两个关键词“语文”与“活动”,是我们必须要注意的。

除此之外,语文活动要有开放度,要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去施展拳脚。这既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也是真正提升学生语文品质的重要途径。在《一滴水经过丽江》的教学设计中,对独特视角的把握,对精妙语言的品析,对丰富情感的体验,对古城丽江的认知,笔者都以语文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读体悟,读出属于自己的丽江,读出属于自己的情感。如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同样是阿来的作品,也都是在玉龙雪山上向下远望,一简略,一生动;一叙述,一描绘。其原因何在?在预习自读的基础上,学生能更清晰地感受到独特视角的魅力。如果再往深处去思考,作者对作品语言的巧设、详略的安排,也都颇值得思量。而在活动的形式方面,笔者没有局限于初中年龄段,而是从小、初、高三个不同学段着手,围绕同一篇文本,紧扣“语文”,带着穿越时空的魔幻感进行“活动”。学生心绪飞荡,自然兴味盎然。

语文活动的开放度是有边际的,也是有迹可循的,它既要切合文本特质,也要切合教学基点。

文本各有特质,我们不能以“一招鲜”来比对各式文本。针对“这一篇”,量“文”定做,方为正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切中肯綮,使活动清晰而有实效。《一滴水经过丽江》以一滴水的前世今生作为文章的线索,描写丽江的景物与人,写活了丽江的生命和生命的丽江。其不写人的“游览”,而写水的“经历”,用一滴水從融化成型到汇入大江的过程,串起了丽江的景物与建筑、人文与地理、历史与现实,感情饱满而含蓄(教参语)。作品内容丰富,赞美淳朴的、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而且语言优美,在精细的描写之中,带有深长的咏叹。所以,学生在自读课上读游踪,读视角,读语言,读丽江的美,无不与文本的自身价值相一致。

这篇作品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特质,那就是它在不同“地域”的呈现。阿来在其博客上点明了《一滴水经过丽江》的写作缘由:这是一篇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文章。但它被选入八年级下册的统编教材,给八年级的学生阅读。而在出处的标示上,书下注解“选自《课堂内外》2013年6月号。略有改动” 。在知网上查询,不难发现,《一滴水经过丽江》的具体出处应是“《课堂内外(高中版)》2013年06期”,也就是说这篇作品被《课堂内外》的编者推荐给了高中生阅读。它横跨了三个学段,因此笔者在设计活动时,先请初二学生教学弟、学妹如何品析文章语句,不要总是学习套路化的修辞加作用,要学会联系语境去领悟语言的美;再请初二学生向学长、学姐学习,读出丽江的万千风情。不要只看肤浅的美丽与历史悠久,要学会结合自身与文本共鸣,读出属于自己的丽江的风韵。

所谓教学基点,最根本的就是对学情的把握。教师都知道,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的“底细”。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品质,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点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教师不能用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来取代学生的阅读体验,不能想当然。例如,为什么不把这篇文本的游踪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那是因为阿来在文章里面所体现出的游踪很清楚,而在课前的预习作业当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很顺利地梳理出游踪。所以就不必占用课堂时间,再去反复强调学生已经知道的东西。而从预习结果可以发现,学生对丽江的认知其实还比较幼稚,他们习惯了大而化之的概括,不能去发现“这一个”丽江。基于此,在课堂的后半部分,笔者设计初二学生和高中学生隔空对话,让他们在学长、学姐的启发之下,思考出属于他们自己对丽江的心灵体悟。

当然,关于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是否喜欢《一滴水经过丽江》,不去现场和他们交流、了解,是无法得出真切结论的。这次呈现的课堂选择,三个班级是这样的回答,换三个班级可能就会有新的答案,课堂的呈现也许随之会有一番新的面貌,而这或许正是语文教学的魅力与价值之一吧。

吕叔湘先生曾言,在各种教法之上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作“活”。自读课就应该因文、因生、因地制宜,让学生在灵活多样、讲求实效的自读中享受“自读”的快乐。

猜你喜欢

活动语文
“活动随手拍”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语文俱乐部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
The Spring Festiv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