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叙事性文本教学的应然追求

2019-09-10刘凡保

关键词:叙事性牧羊人植树

刘凡保

摘要:叙事性文本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受惯性思维影响,不少教师的教学理念不能和教材编者的意图相匹配,教学方法不能和文本特质相匹配。叙事性文本教学的应然追求是:从概括到具体,理解内容;从品词到析句,赏析语言;从文本到生活,联系实际。

关键词:叙事性文本文本解读理解内容赏析语言联系实际

元代刘祁的《归潜志》有云:“公博学有雄气,为文章专法韩昌黎,尤长于叙事。”叙事,即叙述故事;叙事性文本,即以讲故事为主的文章样式,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占比例接近40%。可见,学好叙事性文本是何等重要。然而,叙事性文本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受惯性思维影响,不少教师的教学理念不能和教材编者的意图相匹配,教学方法不能和文本特质相匹配。记叙文教学抓六要素,散文教学强调行散而神不散,小说教学围绕情节、环境和人物,这种做法本无可厚非。但无视课程体系、文本特质,不知灵活变通而进行公式化套用就大煞风景了。下面,笔者从理解内容、赏析语言、联系实际三个方面着手,谈谈叙事性文本教学的应然追求。

一、理解内容——从概括到具体

《植树的牧羊人》选自法国作家让·乔诺的绘本《植树的男人》,该绘本原来是为美国杂志《读者文摘》专题约稿“你曾见过的最非凡、最难忘的人”而写的,后经杂志社证实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所以,这是一个典型的虚构性叙事文本。单元提示要求“继续学习默读”“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笔者在教学时首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关键语句,概括:本文讲述了有关牧羊人怎样的故事?学法提示是:围绕“人—事—果”。

这个问题的设计貌似毫无新意,学生的答案也许冗繁散乱。但问题后面加了学法提示,提醒学生围绕“人—事—果”概括就截然不同了。未经合作,学生便纷纷得出这样的答案:文章讲述了牧羊人30多年坚持植树,让高原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故事。真可谓“言简意赅”。

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我们要追求“从概括到具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深入文本。正如朱则光所说的“贴着文本的地面,漫步在言语的丛林,穿行在字里行间”。教学片段如下:

师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变化。高原天翻地覆的变化是通过几处对比凸显出来的呢?

生两处对比,第一处是“我”再到高原与初到高原时的对比,第二处是最后一次来高原与之前的对比。

师你能找出“我”三到高原的具体时间吗?

生第一次是1913年,第2节有“那是在1913年”;第三次是1945年6月,第19节有“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老人”;第二次大概是在1918年。

师请你从文中找到依据。

生不是1918年,应该是1919年,因为第13节有“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部队里待了五年”。1913加1再加5,所以是1919年。

师文章的层次已经很清楚了。大家说,哪两个时间的对比最能体现高原变化的巨大?

生(齐)1945年和1913年的对比。

师哪些章节集中描写了高原的特点?

生(七嘴八舌)第2节和第19节、第20节。

师请大家默读第2节和第19节、第20节,圈画出表现高原特点的词句。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轻松地在文中找到了体现变化的若干组词句:“荒地”变成“沃土”;“荒漠”变成了“绿洲”;“像野兽一样的狂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干涸的泉眼冒出了泉水;“没了屋顶的房子”变成了“干净的农舍”;由“荒无人烟”到“一万多口人”;由“一点生气也没有”到“生机勃勃……”。)

师其实,1919年牧羊人第二次来到高原时,这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示绘本图片)这幅图就反映了当时的情形,请在文中找出对应的章节。

生(七嘴八舌)第14节到第17节。

师请大家自读这一部分,找出最能表现牧羊人为之震撼的词语。

所谓从概括到具体,就是让学生在自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抽丝剥茧般一步步深入文本,顺着作者的思路把主人公所做的事以及带来的变化一点点细化,最终落脚在一个个句子或词语上。俗话说:“功到自然成。”对叙事性文本内容的理解,只要沿着“从概括到具体”这一路径向文本更深处漫溯,定能渐入佳境,深得其妙。

二、赏析语言——从品词到析句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如果立足课程视域就不难看出,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引导学生阅读优秀作品、品味优美语言、感受思想內涵、提升审美与创造力。塞·约翰逊说,“语言是思想的外衣”。赏析语言就要细细品咂它的特点、内涵和情感,并内化为能力。

首先说品词。

品哪些词?大部分教师都习惯于选择动词、副词、形容词等。对此,我本人也十分赞同。但除此之外,我认为选择其他词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

品数量词。很多人认为,数量词有什么值得品的,它的价值不就是清晰、明了、准确吗?都是客观性的呀!其实不然,多年来数量词的文学价值一直被忽视。我在初读《植树的牧羊人》时就明显地感觉到文中的数量词非常多,细数一下,仅数词“一”就出现了96次,在全文的使用频率为3.2%(全文共3047字),远远高于它的正常使用频率(1.3%),非常值得关注。在执教过程中,我特意引导学生品析其特点和作用。经过默读、批注、小组讨论,得出结论:第一,数量词可以变笼统为具体,使人物形象更具画面感甚至更具动感。例如,文中描写牧羊人挑选橡子的句子“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其中的数量词为读者呈现了牧羊人挑选橡子的画面,尤其是“一颗一颗”更能表现出他的认真与仔细。第二,数量词能够以简驭繁,拉近人物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例如“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这里的“一点儿”显然是化繁为简,意在强调牧羊人房内物什整洁干净,从侧面反映出其主人一定是一个细心认真、热爱生活的人。第三,数量词还可以形成对比,巧妙地表达出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在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颗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其中的“十万”“两万”“一万”对比效果强烈,揭示出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顿时使牧羊人坚持种树的形象和坚守信念、坚持不懈的性格特点丰盈起来。

品意象词。《周易》里就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的说法。课堂上,我讲解“意象”一词之后,举了文中的两个例子:

一个是薰衣草,一种性喜干燥、需水不多的植物。法国的普罗旺斯地区早在18世纪就因薰衣草而成为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文章刚开始就写到了普罗旺斯地区、阿尔卑斯山地,以及稀稀拉拉的薰衣草,这显然体现出了作者让·乔诺讲故事特别注重真实性。但如果仅限于此就过于肤浅,从意象的角度探究会品出另外的深意。因为“薰衣草”的花语中还包含着“等待爱情、等待奇迹、等待无望的爱”的意思。那么,文章开头那些稀稀拉拉的薰衣草,是否也在等待光秃秃的山地上出现奇迹呢?这种等待虽然无望,但也从侧面映射出作者的创作意图。我认为,其中饱含了对战争戕害生命和自然的痛心与反思,同时又期待着和平、期待着奇迹的出现。因为牧羊人在种树的经历中同时还经历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作者恰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当过步兵,在目睹过战争的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就是很好的明证。

另一个是薄荷。文末在描写第三次看到的高原时,虽然生机勃勃、树林成行、绿意盎然,但提到的具体植物只有两种,其一便是薄荷。作为一种植物,薄荷多生于山野湿地、河旁沟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表达经过牧羊人35年的不懈努力,高原的整个生态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干燥的荒地已经变为润泽的沃土。除此之外,薄荷的花语是“愿与你再次相逢”和“有德之人”。“薄荷”这一意象还代表着希望,代表着和曾经错过的人或事物,能再次相遇、相亲和相爱。细品这一词语,就品出了对美好环境失而复得的欣喜,品出了对舒适幸福生活的珍惜,还能品出对带来这一切美好的牧羊老人的无限敬意!

接着说析句。

按照常规,对叙事性文本的析句,要么找表达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句子,要么找包含修辞手法或写作方法的句子。其实,在赏析时还有其他选择。

一是析存在疑问的句子。在上课过程中有一个学生提出疑问:绘本题目是《植树的男人》,教材编者选入课本时为何改为《植树的牧羊人》?五六个学生的答案都无外乎“‘牧羊人’比‘男人’更具体、更准确、更能点明人物的身份特点”等等,没有一个人把“牧羊人”和“耶稣基督”联系起来。对于这个问题,我早有准备,正欲解答,见一学生小手举得高高的,半个屁股都离开了板凳。我猜他预习一定相当充分,决定让他试试。谁料,他认为这样改不好。我愣了一下。他接着说:“‘我’第二次来高原时是1919年,那时牧羊人‘已不再养羊’‘改养蜜蜂了’,也就是他养羊最多9年,而养蜂至少26年,改为《植树的养蜂人》不是更好吗?”这一追问确实不在我的预设范围,但最终的落脚点没有任何改变。针对这些学生普遍存疑又无力解决的问题,不要有任何顾忌,可以大胆地讲,细细地分析。

二是析外形和结构相似的句子。《植树的牧羊人》一文有好多结构相似的句子,这绝不是简单的重复,更不是作者的失误,而是作者的有意为之,颇具匠心。例如,第8节在“我”初遇牧羊人时,通过对这一人物的观察和简单交流,以及对他房屋的环境和家什的了解,尤其是深深感受到他挑选橡子时的认真、仔细与坚持后,接下来有一句“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在第14节,时隔六年,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当“我”第二次踏上去往那片高原的路时,心中带着很多未知与期待。发现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一直在种树。心中的悬念顿时消弭,带着被现实证明过的那份确定与惊喜写道:“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这两句貌似缺少变化,其实不然。这恰恰强调了牧羊人对于种树这件事的坚持专注、心无旁骛。再如,第16节再次描写高原时写到“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这句话与第2节的“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何其相似!一个是“一眼望去,到处是”,一个是“一眼望不到边”,但前文是荒地后文是树林,真可谓翻天覆地、沧海桑田。这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紧扣“这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三、联系实际——从文本到生活

课文首尾两段前后呼应,都是作者对牧羊人的直接评价。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最后一个板块时,首先让男生齐读首段,女生齐读尾段;紧接着,让全班齐读屏幕上的一段文字(首尾两段的综合)——

【屏显1】

这真是一个难得的好人!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我就从心底里,对他感到无限的敬佩!

《植树的牧羊人》是作者虚构的一个故事,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人和事呢?不但有,还很多。

【屏显2】

植树模范马永顺——黑龙江林业工人马永顺,在工作中共采伐原木36500棵。他发誓要还树给山林,几十年风里来雨里去,爬山翻坡植树造林。经过他的不懈努力,绿色一年年扩展。1998年,85岁高龄的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誓言。

植树夫妻——李旻果和丈夫马悠博士常年致力于云南热带雨林的保护工作。2008年,他们成立了中国首个民间生物多样性保护区。2010年,马悠病逝,李旻果独自坚守。至2017年,他们已经种植出300多万株植物,基本恢复了雨林生态小气候……

“植树”老人白方礼——白方礼,河北沧州人。1987年,74岁的白方礼决定靠蹬三轮挣钱帮助贫困的孩子实现上学的梦想。2005年9月23日,92岁的白方礼老人安详地离世。他蹬三轮近20年,用35万元善款,圆了三百多个贫困孩子的上学梦。

要求同学们从“屏显2”的三个材料中任選其一,改写“屏显1”中的那段话。

以上设计的核心价值有二。其一,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联系生活。“联系生活实际”是语文新课标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语文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更应该成为每位语文教师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直接道出了语文教育与生活关系的真谛。其二,加强“语用”训练。语文课程的本质诉求在于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准确的理解与灵活的运用,“语言建构与运用”也便成了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

综上所述,叙事性文本教学设计,理解内容就应该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概括到具体;赏析语言就应该匍匐于字里行间,从品词到析句;最后,走出文本,走向生活。当然,这些仅为笔者一孔之见,针对不同的文本也许会有多元追求。

猜你喜欢

叙事性牧羊人植树
去植树
植树真快乐
牧羊人和狼
“十七年诗歌”的叙事性分析及其诗学价值
坚守四大立场,突破叙事类文本的解读瓶颈
植树
牧羊人
春天到了,植树去!
别样智慧
牧羊人的栅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