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应磨炼“一例贯之”的论证实功
2019-09-10姜有荣
姜有荣
一篇800余字的简短议论文,用例一定要少而精。少到什么程度才最见功力呢?一例贯之。精当到一文一例,就可以为深入地剖析、充分地说理、通透地论证留下广阔的空间。而且,一文一例,也逼着你去理清、理顺例子内在的事理逻辑。议论文用例的功力不在堆砌,而在剖析。因为堆砌的是“人”和“事”,剖析的是“事理”,而论“理”才是议论文的真正功用所在。“一例贯之”是一个“以少胜多”的用例策略,它可以使笔力集中,文气紧密,“析”有层次,“串”有逻辑。
技术路线——切割投档。
在论证中,如何运用这个精选出来的例子呢?一个易于操作的做法是:在中心论点的统领下,按照分论点的需要对此“例”进行“切割”,然后,将切割出来的几“块”分别“投档”,放到相对应的分论点中去。见下图:
下面就以《担当》一文为例,解读一下“切割投档”的技术路线。
例文
担当
◎梁明成
滚滚红尘,物欲横流,有些人善良的天性在追名逐利中正渐渐被消解,他们少了一份担当,却多了几分心机,这才有了“南航急救门”等诸多事件的频发。提高全社会的担当意识,已刻不容缓。
担当需要一个人有良好的品德。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品德,他才会有责任感;有了责任感,他才会自觉地承担起自己应尽的那份责任。巾帼英雄花木兰的良好品德体现在何处呢?首先,她有忠心。“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边关战事十万火急,木兰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保家卫国的历史责任。其次,她有孝心。“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身为子女,木兰出于对年迈父亲的关心和疼护,毅然决然地“从此替爷征”。自古忠孝难以两全,但木兰以她强烈的忠心和孝心,为国抗敌,替父从军,实现了“忠”和“孝”的双赢。为此,我们要学会担当,就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
担当需要一个人有果敢的勇气。有时候,担当就意味着付出,而付出是需要勇气的。担当,说到的人很多,但能够做到的又有几人呢?说到而做不到,大多就是因为缺少那份担当的勇气。花木兰为国抗敌,替父从军,这需要何等的勇气!一则有从军之苦。在奔赴战地途中,“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在沙场之上,“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作战环境极其凶险。二则有性命之忧。于国而言,女扮男装,一旦暴露,则是欺君之罪,定被处斩无疑;于敌而言,驰骋沙场,出入枪林,“古来征战几人回”,战死的概率极高。但巾帼不让须眉,身为女儿身的木兰以一往无前的勇气,出生入死十二载,不仅说到了担当,而且做到了担当。一位英姿飒爽的女英豪从此载入史册。
担当需要一个人有过硬的实力。一个人如果没有过硬的实力,那么他即使“想”担当,“敢”担当,也担当不起那份责任。那么,花木兰有没有实力来担当为国抗敌、替父从军的重任呢?事实是最好的证明。其一是身份始终未露,“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其二是九死一生而归,虽然“将军百战死”,但木兰却“壮士十年归”。其三是立下赫赫战功,“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凭借着自己过硬的实力,不仅担当起了为国抗敌、替父从军的重任,而且担当得十分出色。担当并不是逞能,担当是要以实力作为底气的。因此我们要担当,就必须增强自身的实力。
也许担当正是疗救当今社会诸多弊端的一剂良药,那么,就让我们涵养品德,蕴蓄勇气,历练实力,一起来做那个自觉担当、勇于担当、能够担当的人吧!
解读
“担当者”古往今来皆有,梁明成同学精选的是“花木兰”,这一例因为用得足,用得透,收到了一以当十之效。
上文的第一个分论点为:担当需要一个人有良好的品德。“品德”决定着一个人有没有担当之“心”,“想不想”担当。如果一个人连担当的“想法”都没有,他是不可能去担当的。用例为“花木兰立身行事”的“第一块”:花木兰有一颗忠心,所以她想担当起“为国抗敌”的子民之责;有一顆孝心,所以她想担当起“替父从军”的子女之责。自古忠孝难以两全,但花木兰却以她良好的品德和过人的机智,实现了“忠”和“孝”的双赢。
上文的第二个分论点为:担当需要一个人有果敢的勇气。“勇气”决定着一个人有没有担当之“胆”,“敢不敢”担当。一个人心里虽然“想”担当,但如果没有这个“胆”,他也是不可能去担当的。用例为“花木兰立身行事”的“第二块”:花木兰替父从军,不仅有从军之苦,还有性命之忧,但她不仅有“丹心”,而且有“铁血”,硬是拿出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气概,把善良的“想法”化作了果敢的“行动”,铁铮铮地担当起来,一位英姿飒爽的女英豪从此载入史册。
第三个分论点为:担当需要一个人有过硬的实力。“实力”决定着一个人有没有担当之“力”,“能不能”担当。一个人虽然有担当之“心”,也有担当之“胆”,但如果没有担当之“力”,也是担当不“起”的。用例为“花木兰立身行事”的“第三块”:花木兰的实力是过硬的,从军十二年,她不仅身份始终未露,九死一生而归,而且立下了赫赫战功。花木兰“想”担当、“敢”担当,是拿“实力”来说话的。
上文从心、胆、力三个层面对花木兰的立身行事进行了深度的剖析,清晰地画出了花木兰替父从军一事的事理逻辑路线图,不仅让人“信”,而且让人“服”。
大部分同学对“一例贯之”的论证策略,多是羡慕之“心”有余,而支撑之“力”不足。为此,要确保“一例”有料可“切(割)”,有靶可“投(档)”,还需要对例子进行集成。它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素材的集成。广大同学要准备一个活页剪贴本,把在不同时间收集到的关于同一个人、同一件事的各方面素材,随时剪贴、抄录到一起。只有平时集成的素材“点”越多,写作时画出的事理逻辑“线”才会越平滑,否则就可能出现“卡壳”和“断线”。
二是观点的集成。广大同学一方面可以把收集到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人、同一件事的不同观点和看法,编成序号,剪贴或抄录到剪贴的素材旁边;另一方面,也可以随着认知水平的提升,把自己对于同一个人、同一件事的不同看法,编成序号加注在剪贴的素材旁边。有别人观点的启迪,有自己的思考、参悟,素材内部的事理逻辑“线”在脑中呈现得就会越来越清晰。
广大中学生只要注重积淀,潜心磨炼,就一定能凭借“一例贯之”的论证实功独步论苑,笑傲考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