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目标制订中存在的问题及出路审视

2019-09-10吴美娟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9年5期
关键词:说明文学情目标

吴美娟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教什么”“怎么教”的依据。制订具体、准确、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前提,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但在教学中,许多教师没有根据具体学情设计有效的教学目标,没有提供保障目标有效落实的教学策略,从而使目标与实际教学出现两张皮的现象。笔者将从教学目标制订的现状、目标制订的依据以及措施等方面对这一教学现象进行探讨。

一、制订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

1.重点难点不突出

一篇课文综合性很强,从词句、语法修辞、篇章结构等方面都会有不同的知识点,导致教师在制订目标的时候往往想要面面俱到。再者,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分数”不可避免地影响教师的教学观念,往往使教师在上课时总会眉毛胡子一把抓,生怕有所遗漏使学生考试时失去分数。这样使得教师制订的教學目标宽泛,重点、难点不突出。

2.缺乏针对性

一篇课文值得教学的内容肯定是多方面的。究竟要教些什么?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是根据自己的教学习惯来制订教学目标,于是就形成了一成不变的教学目标:理解字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情感、总结课文、完成作业。这种目标缺乏针对性。

3.随意拔高或降低

随意拔高或降低教学要求的现象在实际的教学中普遍存在。比如,教材中有两类生字,一类是属于会读会写的,另一类只需要会认就可以了。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要求学生都要会读、会写,人为地“拔高”了教学要求。再如,默读是品读课文最有效的阅读方式,但很多教师片面追求“书声琅琅”这一阅读教学目标,而忽视了默读,甚至把默读排除到课堂阅读教学之外,降低了教学的要求。

4.落实不到位

语文教学目标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制订的。很多教师三维目标能很好地制订,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却不能很好地落实。注重了知识灌输,忽视了能力的提高;注重了教学过程,忽视了方法的指导;注重了工具性,忽视了人文性,或者是注重了人文性,却又忽视了工具性。

二、教学目标制订的依据

1.心中有课标

课标是制订课堂教学目标的总依据,它对课程性质、总体目标与内容、各个学段内容和目标等都有明确的要求,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知道每项语文技能的不同要求,还要知道同一项语文技能在不同年段的具体要求。

比如就阅读中“读”的要求:第一学段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第二学段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学段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索信息”。

我们可以看出各年段都重视“读”,但是各年段读的目标要求均有所侧重,呈螺旋式上升。读的要求是这样,其他的语文素养要求也是如此。所以,只有对课标要求做到了然于心,目标定位才会准确无误。

2.心中有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课堂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材深度和广度的钻研。编者在编写教材时,是根据课标的目标要求来确定的。比如,这篇课文放在哪个年段、哪个单元,在整个语文知识体系中充当什么角色、承担什么教学目标,每篇课文都有自己的任务。这就需要教师合理地使用教材、利用教材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运用语言文字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达到课标所提出的育人要求。

比如,统编本三年级上册教材一共安排了八个单元,第一单元主题是学校生活,教学目标“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第二单元主题是金秋时节,教学目标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第三单元主题是有趣的童话,教学目标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第四单元主题是预测,教学目标是“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第五单元主题是观察,教学目标是“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第六单元主题是祖国山河,教学目标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第七单元主题是美丽的大自然,教学目标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第八单元主题是默读,教学目标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

3.眼中有学生

阅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无论是目标制订,还是教法选择,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应及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制订符合学情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制订目标时要详细了解哪些是学生已经掌握了的内容,哪些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点拨一下就能解决的内容,哪些是学生有所接触有所了解却又感到有困难的内容,哪些是高于学生的知识范畴学生无法理解的内容。

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说明文,《鲸》和《松鼠》在比较写法不同时,学生往往能感悟到这两种说明文体的区别,但是又不能清楚地讲出其中的异同,属于难点内容。教师还可预判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分类别等一些基本的说明方法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对一些能够体现说明文用词准确的诸如“几、大约、多”等表示约数的词学生也容易理解,但是对于“目前、主要、通常、也、总是”等副词,“不是……而是……”“即使……也……”等表示思维严密的关联词,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对于这些学情的了解,能够帮助我们制订出有效的目标。同时,在目标执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关注、把握学情,根据课堂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制订的策略

1.借助单元导读,明确教学目标

语文教科书每个单元都安排了单元导语。单元导语一般分为两部分,第二部分明确地提出本年段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学习方法。

比如,同样是说明文,在不同的年级学习的目标是不一样的。三年级下册说明文《太阳》的教学目标是:接触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课文怎样运用举例子和列数字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特点的。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而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也是说明文,其目标是要抓住课文的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试着加以运用。从初步接触说明文,初步学习到基本了解并试着加以运用。不同年级,教学目标明显不一样。

同样的课文在不同的教材中教学目标也会不一样。比如《一夜的工作》,在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是略读课文,其目标有两点,一是使学生受到总理伟大人格的熏陶,二是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小事和平实的语言展现人物伟大精神的表达方法。而编排在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还是略读课文,其目标是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同样的课文编排在不同的教材中,承担的教学目标也就不同了。

2.根据课文类别,明确教学目标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两类。不同类型的课文在每个单元中所承担的角色也不一样。

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导”,必要时还要“教”,教给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情感的阅读方法,还要教给学生领会作者表情达意和写作的方法,学生要在精读课上学到语文知识、读书方法、表达方法。略读课文的要求与精读课文不一样。略读课文是“教略”——只要了解内容即可,而学生的学“不略”——文章重点即本单元重点训练的内容,让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和方法用在略读课文中自读自悟,将知识和方法逐渐内化。比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说明文单元,学习重点是抓课文的要点,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试着加以运用。在精读课文《鲸》中,学生应掌握说明文的特点、说明的一般方法,在后面《新型玻璃》《假如没有灰尘》等说明文的学习中加以运用。

课文在单元中承担的教学任务不一样,目标也就不一样。只有把握了每篇课文的定位,目标才不会偏离。

3.根据课文特点,明确教学目标

课文自身的语文特点指的是在语言、结构、体裁等方面的特点。教材中的课文在体裁上有诗词、小说、散文、戏剧等。语言有简洁凝练的、朴实易懂的、辞藻华丽的;文章结构上有的结构严谨,有的通俗自然……不同文体的文章有自己的“语文”特点。比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都是说明文,四篇文章都有自身的特点。《鲸》无论从文章结构、语言的特点均是最经典的“说明文”之一:要点明确、语言简洁准确、通俗易懂;《松鼠》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生动活泼、形象传神,表达了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属于文艺性说明文;《新型玻璃》则是采用分类别的方式,层次清晰、结构分明,不同的玻璃采用了不同的说明方法;《假如没有灰尘》通篇采用假设的方法,揭示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事物往往都具有两面性,只有正确地认识它们,才能趋利避害,造福人类。同样是说明文,教师要根据文本自身的特点制订合适的目标。

4.借助课文习题,明确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课后习题是编者根据精读课文所在单元的学习目标、文本的自身特点、文本核心价值、预估的学情等精心设计的练习题。这些习题突出重点,兼顾理解和表达。因此,合理地创造性地利用课后题,可以帮助教师制订明确、准确、有效的教学目标。

比如,《鲸》一文有三道课后题和一个小练笔。(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鲸的。(2)课文在介绍鲸时,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3)说说加点词的意思,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这两道题是重在理解说明文要点,学习说明方法,感受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练笔:以“鲸的自述”写一篇短文。这道题实际是引领学生再次回到文本,对文本再次深层次进行阅读感悟,最后用“自述”形式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略读课文虽然课后没有练习题,但是在课题前方框都有阅读提示。阅读提示前半部分对精读课文高度概括,后半部分实际上既是学习任务又是学习要达到的目标。教师可以根据提示,结合文本和学情准确合理地制订目标。比如,《松鼠》课前的提示: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松树的?阅读课文,想想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说说从哪里看出作者对松树的喜爱。这个课前的提示实际上与后题有同工异曲之妙。

美国的课程专家布卢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所以,作为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既要站在学生角度,尊重学情,又要立足课标,反复研讀文本,寻找文本最有效的教学点,找准目标制订的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为精彩的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浙江仙居县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猜你喜欢

说明文学情目标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说明文阅读专练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说明文阅读复习指导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