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第三学段整本书的导读策略
2019-09-10孙雷
孙雷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也初步形成了一定的阅读品位,能够自主地开展整本书阅读。此时对于整本书阅读指导,需要的不是过多干预,而是放手,大胆放手,主动搭建平台,鼓励他们把阅读坚持下去,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完全放手可能做不到,但是至少有一些事情,教师可以不做。
一、不做功利“代言”,纯净阅读目的
为什么要让学生阅读整本书?原因有很多,比如教材要求,考试中内容有所涉及,或者学校统一要求,乃至公开课需要,等等,理由有很多,阅读的目的不够纯粹。整本书阅读的推进,首要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如果没有兴趣,只有压力,那么整本书阅读必然会成为一种负担。从目前来看,课外阅读沦为考试工具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试想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怎么能心甘情愿地捧起课外书进行阅读呢?即便他们已经到了第三学段,但阅读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教师与家长细心呵护,鼓励他们为阅读而阅读,摒弃功利进行纯粹的阅读,从中享受文字本身所带来的乐趣,享受那种借助文字唤醒体验,激发想象的乐趣,而这种乐趣必然也会吸引学生主动进行整本书阅读,推进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这才是学生阅读的最终目标,也是开展整本书阅读的最终目的。
当然,放手让学生阅读,不是直接给书让他们自己阅读,而是应关注学生读得怎样,是否完成,喜欢不喜欢。教师既然推荐,就应该对学生负责,对整个阅读负责,自己没有读过,就不能推荐。教师不应迷信权威,而是应结合自己的阅读实际,将那些体验较深,能够拨动自己心弦的书籍推荐给学生,这也是一个教师的底线,更是良知,同样也是无功利阅读的最好体现。
二、不做学习“压榨”,让出阅读时间
当前,大多数第三学段的学生,不读课外书籍的理由是时间不够。从当前教育现状来看,学生在校没有自主时间,到了家里有一堆作业,真正用于课外自主阅读的时间不多。统编本教材编者也注意到这一点,通过增设“阅读指导课”,乃至增设“与家长一起读”“快乐读书吧”等栏目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目的是让课外阅读进入到课程教学体系之中,引起家长与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真正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一种兴趣。
教师应正确对待学生的课外时间,充分认识到只有课外多阅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他方式,如家庭作业,虽在短时间内有效,但从长期来看,可能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真正做学生课外阅读的守护者,尽可能少布置作业,甚至是不布置作业,给学生课外阅读“腾”出时间,让学生享受那难得的课外阅读的休闲时光,从中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教师需要的是勇气,是面对学校、家长的勇气,是面对学生成绩可能暂时一落千丈的勇气,目的只是给学生增加一些课外的自主时间,让他们能够静静地捧起书本进行阅读。第三学段课外整本书阅读指导就是抛开功利,给学生自主阅读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他们能静下心来认真读书。
三、不做花样“导演”,减轻阅读负担
当前不少学校、不少教师都很重视课外阅读,如组织校园读书节,要求学生做读书小报,或者要求学生及时摘抄课外阅读中的好词、好句,等等。从形式来看,课外阅读“硕果”累累,但是从学生来看,却是“伤痕”累累。本来课外阅读是一种惬意的事情,但是一旦与具体任务,或者与具体要求相结合,就会变成一种负担。即便是成人,在自主阅读中也很少能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何况是学生呢?这种花样繁多的课外阅读,最终只会“扼杀”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不会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尤其是整本书阅读,就应“课外些”,再“课外些”,尽可能少给学生束缚,让学生“轻装上阵”,实现课外阅读“轻负担”。但这里的“轻负担”并不是“无为”。整本书阅读,最需要“无为而无所不为”,比如朗读就是一种较好的指导策略。也许这里有不少人感到疑惑,认为朗读一本书几万字,或者几十万字,不太现实,效果也不理想,但从长远来看,效果还不错。
教师可以选择一本适合的书,每天给学生朗读一部分,读五分钟、十分钟都行。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与他们形成互动。还可以引导他们参与进来,让他们在阅读中体验快乐。这样,每天阅读一部分,既不感到压力,更不会觉得“没人关心”。其实,课外阅读,尤其是整本书阅读,教师不一定要借助繁多花样进行步步监控,有时候,越是轻松的阅读,对学生来说往往是最有效的。
四、不做权威“干预”,尊重个性阅读
对于整本书阅读推荐,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享,这也是一个常用的方法。交流分享,教师要准确定位,一般情况下是在学生有所阅读、有所了解的情况下进行,重在通过分享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但从实际来看,不少教师读书也许没有读透,在分享交流中却往往以阅读专家的身份进行指导,从作者到内容,从表达技巧到文本主题,等等,层层推进,分析透彻。这样的阅读指导,不是学生需要的阅读指导。
艾登·钱伯斯曾经说过,一个干预过多的老师最容易让孩子们产生不喜欢阅读的后遗症。对于学生,一次阅读,尤其是尝试阅读一本陌生的书,无异于一次探险,可能会遭遇失败,但这是他们阅读成长的必然过程。如果教师事无巨细,处处干预,最终阅读指导只会沦为教师的“讲读”课。本来很轻松的阅读交流,结果却变成了一种被动接受与认同,这只会扼杀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允许学生自己决定读什么内容,读多少页,与谁交流,等等,学生需要的是陪伴,而不是权威。
如有时间,教师则可以在班级里捧起一本书,静静地读,给学生做榜样。等读完了,也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聊聊他们的想法,说说自己的感受。这里需要的是一种真诚的交流,是把对阅读的热情传递给学生,让他们与教师一样,有时间也捧起整本书进行阅读、分享、交流……只有这样长时间坚持下去,学生最终才会被教师所“同化”,有时间也会捧起书本进行自主阅读,享受静静的阅读时光,感受阅读的美好。而这就与《打造儿童的阅读环境》一书中所说的一样,把自己作为读者的热情传导给孩子, 让他们保持对阅读的热情。
第三学段整本书阅读指导,教师需要的并不是“好为人师”,而是应该尽可能在“做”与“不做”之间划清界限,给学生课外阅读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为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奠定基礎。而这还需要教师的智慧与勇气,我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单位:江苏灌云县圩丰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