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算理教学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019-09-10林钦
林钦
计算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只要学生弄清算理,以理驭算,就能很好地掌握算法,促使算法技能的形成。因此,要注重算理教学,让学生形成正确、熟练、灵活的计算技能,进而有效地提高其计算能力。
一、借助图示,感悟算理
“数”与“形”紧密相连,“形”使“数”直观呈现。数形结合就是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解决数学实际问题。教学中,只要我们能够适时地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就可以把抽象的数学算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并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
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时,可以利用数形结合,使学生体会“通分”的必要性,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在引导学生理解算理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圆形图,直观地展示怎样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再相加减。
然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发现、总结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法,理解算理。
师:让我们一起回顾用通分的方法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过程,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边演示课件边引导学生发现,并指名汇报)
学生通过观看动态的课件演示,从“形”的角度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共性加以沟通。先进行通分,将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从而让学生弄清了由于它们的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所以必需先化成分数单位相同的同分母的分数之后才能相加减,并明白了其中的算理。
二、借助生活,理解算理
其实,不少数学算理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找到现实的原型,因此教学时应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宏大的生活数学课程观,密切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创设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同时描述数学问题产生的背景。
例如,在教学“加减法简便计算”时,可以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妈妈到商店买球鞋,身上有435元,每双球鞋198元,妈妈可以怎样付钱?还剩多少元?学生会想出多种方法,他们有的会借鉴买东西时“付整找零”的经验,先付出200元,再用235元加上找回2元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抽象出435-200+2的算式。这样,就借助生活情境建立起了“多减要加上”的数学模型,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经验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相关问题的能力。
三、借助问题,讲清算理
在计算教学时,若仅放手让学生尝试进行计算,他们对算理的理解往往是肤浅的,有的甚至会出现偏差。因此,为了让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更深刻,许多教师都是借助问题进行启发与引领的。教学中,教师要针对计算的连接点、受阻点、易错点等关键处,不仅要强调“怎么算”,更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算”,从而让学生深刻地理解算理,牢固地掌握算法。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之前,可以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99×23= 。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99×23=(99+1)×23=100×23=2300”这样的错例。这是因为学生片面地关注了99“接近整百数”的特点,而没有考虑到整个算式的结构,没有准确分析“这个数”在算式中与其它数之间的运算关系,只是盲目进行凑整的原因。这样,必然会产生计算过程前后不相等的问题。学生出现这种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不理解算式的意義,而是仅仅停留在题目结构层面上,也就是先找相同的因数,再套用字母公式,不能按照算理正确地思考简算过程。因此,教师应从最朴素的算理——乘法的意义出发,坚持“算理先行、理到法随”的教学原则,分析学生的易错之处,抓住问题的本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借助训练,内化算理
巩固练习是熟练运用计算算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径。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内化算理,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之后,可以先设计一些判断题,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学生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的字母式子,从形式上作判断;也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的含义,联系乘法运算意义来进行判断。如:
25×(100+4)=25×100+4( )
(25+7)×4=25×4×7×4( )
32×(7×3)=32×7+32×3( )
64×64+36×64=(64+36)×64( )
还可以再设计一些填空题让学生熟练运用乘法分配律。乘法分配律有从左到右和从右到左两种形式,要能使学生能在其间顺利变化。做完填空后,还可以让学生试着再进一步口算结果,让学生发现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为下面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作好铺垫。如:
___×___+___×___=(16+26)×8
(125+11)×8=____×____+____×_____
276×38+276×62=____×(___+___)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行一些灵活性较强,并有一定变化发展的、不同层次的综合练习,促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如:235×36+470×32 ,101×76-76,等。同时,计算练习的形式要注意多样化,可设计对口令、开火车、抢答、辨析纠错等不同形式的练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学有所乐”。
(责任编辑:杨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