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爱“养”师用爱育爱

2019-09-10陈育彬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19年7期
关键词:爱的教育师爱

江苏省南通市第二中学为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学校以“笃实”为校训,坚持“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人生尽责”的办学理念,树“立己利人,立公利国”之校风,倡“立德为范,立业为师”之师风,扬“立信砺行,立志砺知”之学风,守百年“养成国器,大道为公”育人之责任。学校办学成果丰硕,先后获得全国首批学校体育工作示范学校、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南通市首批课改样板学校等数十项国家、省和市级荣誉。学校现有市以上骨干教师近30名,多名教师被评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江苏省先进工作者、江苏省“十佳师德模范”和省、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摘 要】江苏省南通市第二中学具有“爱育”优良传统;“敬孺爱育”是其“爱育”精神的校本化实践与表达;实施“敬孺爱育”,并将“师爱”(教育)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维度,是学校教育实践的两重“必然逻辑”;而以爱“养”师,以爱育爱,则是其实施“爱育”的一种重要策略,也是其中起引领和支撑作用的一个重要维度。

【关键词】敬孺爱育;以爱育爱;师爱;爱的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54-0054-04

【作者简介】陈育彬,江苏省南通市第二中学(江苏南通,226000)校长、党委书记,高级教师,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一等奖获得者,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南通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南通市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南通市学科带头人。

江苏省南通市第二中学创建于1919年,是由爱国实业家张謇先生之兄张詧用其子张敬孺的两万元遗资创办,起初名曰“敬孺高等小学堂”,后来坊间就习惯上称南通二中为“敬孺学堂”。一百年来,南通二中与祖国命运同浮沉,共兴衰,曾有过辉煌的过去,先后走出4位两院院士;也有过委顿不振的时期,一度在南通教育版图中处于相对边缘的位置。由于诸种积极因素的和谐共振,近些年来学校不断取得长足进步,表现出优质发展的喜人态势,成为通城北翼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个亮点。

校运系于教师,兴教依赖教师。南通二中近年来之所以能不断攀升,朝着较为理想的办学境界前进,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学校调动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激活了教师的成长动力和潜力,形成了发展的合力,汇成了一股有利于师生及学校健康成长、持续迈进的正能量。

教育是爱的事业,积极、正面的“教育情”实际上就是“教育爱”,它更多指向于教师对学生纯洁、纯粹和纯真的爱心,是活化、驱动教育事业发展的源泉和引擎。我们以“爱育”为支点,撬动、助推学校事业新生长、新发展,使美丽校园时时处处都弥漫着“爱”的气息,成为一方“爱满菁园”的理想教育场。而以爱“养”师,以爱育爱,则是我们实施“爱育”的一种重要策略,也是其中起引领和支撑作用的一个重要维度。

一、“敬孺爱育”是“爱育”精神的校本化实践与表达

“爱育”即“爱的教育”,它既是后者的简称,也是“五育并举”的基础和主线,表现为一种独特形态的教育方式或教育存在。

作为较早提出、关注“爱育”的学校,我们将“爱育”定义为:学校教育实践中有关于“爱”这一主题的教育。包括以爱的情感与态度进行的教育,以“爱”为内容和题材实施的教育,指向于师生在爱知、愛“情”、爱意、爱行等方面有所获得、进步和成长等目标、目的而开展的教育,使校园以及师生之间弥散出爱的芬芳、勃发出爱的诗意、洋溢出爱的精神而生成的教育,等等。也可以说,“爱育”是基于爱、在爱中也为了爱的教育。

基于对学校历史积淀的回望和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把握,我们把校本“爱育”实践称为“敬孺爱育”:敬者,爱也;敬孺者,爱童也;“敬孺”本身亦即“爱育”。南通二中的“爱育”有别于亦有所超越于其他学校,它是学校师生最大的“行动哲学”。学校以张謇先生“爱国爱民”精神为逻辑起点,以情境感知、躬行实践、内心体验等为主要途径,以自省自育为根本动力,以外在评价为促进力量,进行学校德育以及育人体系的适度重构与生动实践。

二、实施“敬孺爱育”,并将“师爱”教育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维度,是我校教育实践的双重“必然逻辑”

学校提出和践行“敬孺爱育”的理念与精神,有内、外两方面的考虑。

从学校内部来看,主要有4个原因:其一,学校有着特别强大的“爱育”基因,其本身就是由“爱”而“育”出来的。其二,学校有着绵延不断的“爱育”传承。20世纪50年代初,钱信中副校长长孙幼年夭折,在忍受巨大悲痛之时,钱校长毅然决定将长孙遗骸制成标本,捐献给学校生物实验室;90年代,毕业生汤纯渊以“莫文隋(莫问谁)”的名义多次向社会贫困人士捐款,“莫文隋现象”后来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本世纪初,青年教师闾蓟敏作为江苏教育第一人,捐献造血干细胞,救活安徽一白血病患儿,此后又将患儿视如己出,不断给予支持、帮助,激励其立志有为,唱响一曲感天动地的“爱的赞歌”;数十年来,学校持续进行大爱接力,以师生爱心捐献为基础建立的“敬孺爱心基金”于30余年内获赠善款数百万元,捐助近千学子。其三,学校有着自觉有为的“爱育”实践,形成、完善了以“敬孺情·中国心”为主题的爱国爱校教育,以“铭史守道扬善”为主题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以“以爱育爱”为主题的爱心传承教育等十大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爱育”实践成果、经验和智慧。其四,学校有着明确的促进学生成长的行为标准,制定了“二中学生培养标准”——“时刻牢记‘热爱民族,报效国家,担当社会,善待他人,恭敬师长,珍爱自己’”,“努力做到‘读书专心,健体自觉,举止得体,热心公益,爱好劳动,尊重自然”,这些无不可以视为“爱育”的标准。我们认为,二中学子可以不是学业特别优异、发展尤为领先的群体,但一定是最懂得爱、最珍惜爱也最能传播爱的正能量、最能奉献爱的青年一代。

从学校外部来看,也有4个方面因素:

其一,“四有”教师的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向我们发出做“四有”好老师的号召,其中一“有”就是“有仁爱之心”。他说,“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还说,“好老师应该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在2018年9月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总书记还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引导学生“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这些精神是学校开展工作、培育新人之实践的“最高遵循”。

其二,爱为根基的育人“律令”。《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前3条分别为“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和“关爱学生”,都直接指向于“爱”;《中小学生守则》中出现最多的一个字眼也是“爱”。爱是中小学教育最重要的价值因素和动力源泉。

其三,传承美德的重要使命。爱是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中最重要的内容。无论是《论语》中的“仁爱”理念,还是孟子的“民本”思想;无论是成人社会的“五达德”(仁、义、礼、智、信),还是《三字经》《弟子规》等蒙学读物,都无不在表达和传导着“爱”。《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特别强调,“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爱”正是这些传统美德的“交集”。

其四,裨补缺漏的迫切需要。“爱育”确实为当前中小学教育中的一个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当代中小学生确实有相当部分人不知爱、不(理)解爱、不行爱、不献爱也不会爱。为他们种下一颗“爱”的种子,和他们一起育下一棵“爱”的苗子,带他们一道长出一片“爱”的林子,这是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

“爱育”是对全体南通二中人的教育,而首要的则是对教师群体(包括学校管理者)的教育。首先,党和国家以及全社会对“师爱”有着明确的要求和热切的期盼,积极回应、充分满足这些要求和期盼,是我们的职责所系。其次,教师本身应该是爱的使者,爱是我们进行教育工作的伦理与情感基础。“教育爱”不是抽象事物,它要由担负着教育之职责的教师来实现和完成,失此,就不能寄望于学生的心灵会长出爱的“善果”。总之,没有师爱,就没有学校教育之爱,也不可能促使学生形成和拥有真爱、纯爱和大爱的情怀。最后,南通二中的百年发展史都与“师爱”有着内在而深刻的关联,可以说,“兴因师爱,衰由‘失爱’”,比起更多其他学校,“师爱”对南通二中事业发展的作用、影响更为重要和显著:以爱“养”师,用爱育爱,应是我们进一步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格的明智之举,乃至“不二法门”。

三、以爱“养”师,用爱育爱,我们在行动

“以爱‘养’师”,“养”是陶养、培养、养成之意。蔡元培先生说:“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即陶冶培养之意,它更注重培养或养成行为的潜在性、深入性、长久性和可持续性。一味灌输、单向授受不是陶养,只讲道理、未付躬行不是陶养,毕功一役、急于求成也不是陶养。换言之,相互对话、心灵沟通是陶养,内化于心、外践于行是陶养,风物长量、从容而为是陶养。学生美好道德情操需要陶养,教师良善心灵世界更要陶养;只有当学校教育(尤其是学校管理)行为有效、优质地陶养了广大教师的爱心、爱行,他们才会自觉而热情地用爱育爱,用爱砺行,用爱成人,用爱益世。

一是有意识地精心营造“爱育场”,使校园每一个角落都洋溢著“浓浓的中国味、拳拳的育人情、纯正的乡土气、‘笃实’的敬孺蕴”。二中新校园是由若干座明清式建筑组成的一方“书院”,这是我们有意、执意而为的,希望通过青灰色调、典雅风格的渲染与表现,传达出使人凝心静气修学、心无旁骛教书的“物语”和气息。“笃实”校训、“立己利人,立公利国”校风以及“养成国器,大道为公”的育人职责等皆由学校先贤亲定,都宣示于醒目之处;利用升旗仪式、重大节日、庆典活动等契机齐诵前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的教导,确能收到潜移默化之效。

二是将“爱育”置于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并为此系统建构、有序实施“爱育”课程,追求“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随机生成、零珠碎玉般的“爱育”行为有时也能产生一定的效力,但毕竟有限。我们化零为整,在“为谁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框架中,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体系内,成功申报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项目——“‘敬孺爱育’36讲:学校‘爱育’体系建构与课程实践”。它分爱党、爱国、爱乡、爱校、爱亲、爱师等6个方面,每个方面各6讲(每一“讲”其实都是一项综合实践活动),以此立体建构校本“爱育”网络。“36讲”主要作用于学生,但其开发、建设的主体则是广大教师,“唯自育(自觉)者能育(觉)人”,它必将不断实现与强化“敬孺教师”的“自育(自觉)”功能。

三是把提升教师育人能力作为“爱育”工程实施的基础,通过各种举措夯实它,确保“敬孺爱育”行稳致远。“爱育”工程有两个不可或缺的基础,即师德和师能,我们分别称之为“道德爱”和“专业爱”,失去前者,后者即成盲目的技术操作,没有后者,前者就是空洞的道德表演;也可以讲,没有无“道德爱”的“专业爱”,也没有无“专业爱”的“道德爱”,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们主要通过把好“进人关”、职后教育常态化、管理团队示范、杰出教师“传帮带”、“敬孺杯”教学比武和“课题群”建设等来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全员“爱育”内功,优化全员情感素质,引领教师“构建有情感代入的课堂教学,让教学活动成为具有个体道德成长意义的价值观载体”(朱小蔓《从情感教育视角看教师如何育人——对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思考》)。近5年来,学校进行“助学式”课堂变革与探索,“从教学走向‘学习帮助’”,教师角色功能发生着“静悄悄的革命”。照本宣科地讲课是一种“力气活”;助在该助之处,使学生在得助中真正得益,这才是教学的真谛和真功,也是“教学立人”和“教育爱人”的题中应有之义……

“具有一定情感素养和情感教育能力的教师,更容易培养学生成为心灵丰富而健康的人。”(朱小蔓语)我们的校本“爱育”实践即旨在陶养如此的“敬孺教师”,培养这样的“敬孺学子”。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猜你喜欢

爱的教育师爱
写给青年班主任:师爱,需要表达
师爱是一泓清泉
浅谈班主任工作中的师爱
小学阶段班主任工作的思考与升华
教育要行走在爱的脉络里
教师职业道德培养
爱在字里行间
重温师爱
什么是真正的师爱
班主任工作的实质就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