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2019-09-10龙智先

教育界·A 2019年7期
关键词:语文能力实践教学初中语文

龙智先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知识和技能不是语文,只有当知识和技能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在特定的情况下,用来为人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它们才成为语文。”可见,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是人类创造的文化,更是一种解决课本或课本之外实实在在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初中生来说,是通过语文学习培养起来的。特别是教育部审定的初中语文课本,把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单立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板块,并将这个板块作为课程改革的亮点,成了整个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传统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并驾齐驱。

【关键词】初中语文;实践教学;语文能力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已深深地认识到传统听说读写内容的重要性,比这更为重要的是在特定情境中完成特定任务、解决特定问题能力的培养。它表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延伸,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沟通整合、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教师应把平时积累的知识进一步地重新组合、分配,把平时看起来毫无关联的事物等同放在一起,让学生重新思考,实现学生学习再创造,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笔者现以教育部审定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为例,谈谈如何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一、开展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过程

第一,了解“自强不息”的出处和内涵,为活动开展做好准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出自《周易》,意思是天道运行风健有力,永无止息,而君子处世,也应该遵循天道,刚毅坚韧,持之以恒,努力奋进。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之一。这种精神就个人修养而言,就是自信自立,勤思苦学,勇于开拓,面对逆境不屈不挠。

第二,遵循综合性原则,细化学习内容,为任务分配奠定基础。新课标指出,综合性学习应该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的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经验告诉我们,内容涵盖面越广难度越大,驾驭这一内容所需要的能力就越强。介于本班的实际情况,笔者组织学生仔细阅读文本,要求他们把书中的三大板块细化成五大板块。一是在课外收集有关自强不息的名言、格言等,要求说出处,理解其深刻内涵;二是课外收集体现自强不息精神和风骨的诗词名句,感受古人自强不息的精神,理解自强不息的含义;三是到图书馆查阅书报或借助网络,收集古代自强不息的人物故事,抄写或打印出来,与大家分享;四是尋找身边自强不息的人,采访他们,让他们谈谈自己的个人经历,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受其精神鼓舞;五是以“自强不息”为话题,在组内开展一次演讲。凡接收到任务后,所有组员要分工合作,做好充分准备,并在组内选拔优秀者做最后汇报。

第三,遵循自主性原则,让组长与组员根据本组同学的特点,共同协商选定任务。版块分好后,分组落实任务。本班54名学生,按班级原来的学习小组分八个小组,经组长和组员的商议后,确定本组任务。第五、八组,承担收集有关自强不息诗词的任务;第一、三组,承担收集古代有关自强不息人物的任务;第二、四组承担寻找身边自强不息人物的任务;第六组承担以“自强不息”为话题的演讲任务;第七组收集有关自强不息的名言、格言,说出出处,理解其深刻内涵。准备时间为二十天,时间一到,就到班上举办汇报会。接收任务后,学生以组为单位,组长全盘统筹拟定计划,给组员做具体分工,合作完成任务。按要求,每组计划、分工拟好后,邀请语文教师与小组进一步讨论其可行性,特别是“收集和讲述中国古代自强不息人物故事”板块和“寻找身边自强不息之人并采访他们”板块,教师要做细节上的指导。就“采访身边自强不息的人”这个板块,教师先听听组长的具体工作分工以及为这次采访所做的准备工作,如采访提纲拟写、被采访人的确定与联系、与采访人共同商议采访时间和地点等。特别是要围绕“自强不息”确定采访所提的问题,再与受访者取得沟通,让其做一定的准备,以免受访者不知所措。此外,教师还要对学生做相应的指导,在采访过程中一定要尊重被采访对象,用语举止得体。采访结束后的后期工作,如采访稿撰写、图片整理、小视频配音配乐制作等,教师也要做相应指导。对于“以自强不息为话题”演讲稿撰写指导,教师应先要求学生细化话题,使其具体化,如我的“中国梦”、志当存高远、放飞青春梦想、高唱时代最强音、不可知难而退等,主题明确后,按往常作文要求先拟写提纲,经教师审查可行后,才能进一步完成写作任务。写作任务完成后统一交给组长,由组长召集组员统一修改,并在组内做演讲,最后集体民主商议决定汇报人选。对于其余三个组,难度不在于收集,而是收集之后对文言文的疏通与其中所包含的“自强不息”精神的理解。这对于初中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更不能放之任之,要关注他们的困难所在,随时随地为学生排忧解难。

经过学生两周精心准备,这次活动最后收到演讲稿6篇,诗词26首,格言警句81句,让笔者意外的是他们还收集了哈佛大学的校训,古代人物10个,身边人物5个,接受学生采访3人,学生还把采访的整个过程与汇报内容制成PPT进行分享。

二、开展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作用

这次实践活动,教师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既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又综合性地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1.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学生收集和汇报材料上看,不管作者的人生之路是顺达还是坎坷,地位是伟大还是卑微,所收集到的内容都是积极传达正能量的,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成了学生心中的楷模。如李清照《夏日绝句》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在做背景介绍时,学生悮说:“在风雨飘摇的南宋江山中,作者与因没有恪尽职守被革职的丈夫赵明成在前往江西的路上,行至乌江,站在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她不禁浮想联翩,心潮起伏不定,面对浩浩江水,随口咏就了这首诗。‘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要做鬼中豪杰’,一方面是作者的内心写照,阐明自己观点的同时也在告诫丈夫‘活在人世间要敢于争先,不为人后。这无关功利,只为给生命一个交代’。”

诗仙李白受到权臣谄毁排挤,被皇帝“赐金放还”,变相撵出长安。即将离开长安的李白唱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发出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他毕竟是盛唐的伟大诗人,悲而不伤。那积极出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彼岸。他自强不息的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

青年时期的杜甫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充满了年轻人的浪漫与激情。他在路过齐鲁遥望泰山时,不禁放歌“会当凌绝顶,一贤众山小”。那种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在诗词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2.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徐志坚在《人文精神时代内涵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一文中提出: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们关于“人应当如何生活”“人之为人的标准”等一系列命题的自我的意识......从这一维度出发,这次活动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学生在演讲过程中,学生小田谈到了周恩来总理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谈到了海伦·凯勒是怎样克服困难自强不息,最后成为一个享誉世界的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她自强不息的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还谈到了兰考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同志,他关心兰考百姓,时刻把百姓挂心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惦记着张庄的沙丘封住了没有,赵家楼的庄稼淹了没有,秦寨的盐碱地麦子长得怎样,老韩陵地里的泡桐树栽了多少……通过这些真实事例的列举与分析,学生基本明白:人应该多为他人着想,理应为社会做贡献,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这就是“人之为人的价值标准”。

3.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和创新精神

在小组合作活动中,重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创新的能力。这是综合性学习与普通单元教学的区别。在这次活动中,每个小组长与组员商量接受任务后,谁做什么,怎么去做,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具体任务等都由学生自主决定,最后汇总成果。在此过程中,组员与组员之间只有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才能出色地完成任务,才能凸显团队强大的力量。如采访后期的PPT制作,图片的选择、音频的剪辑、音乐搭配、文字解说等,都没有固定模式,全靠學生发挥自己的智慧与审美。有了这次制作经历,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另外,在此活动中,还能不断增强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巧妙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既是十分重要的语文素养,又是当代社会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语文教育实现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综合性学习的三位一体,学校、家庭、语文的三力合一,共同建设起学科间融合、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语文能力实践教学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不因人文失语言 要因语言悟人文
浅论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应用型本科人才语文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