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古今穿越”中凸显历史“课魂”

2019-09-10周彩霞

教育界·A 2019年7期
关键词:人文情怀历史教学

周彩霞

【摘要】本文通过效果显著的课堂教学实践,提出课堂要有灵魂,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围绕“课魂”大胆创新,以个性化的理解和独特的创意来演绎课堂,并时时着眼于“人”,用心链接“历史”与“现实”,在灵动的充满“人情味”的课堂中滋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关键词】历史教学;课堂灵魂;着眼于“人”;人文情怀

同一种食材,不同的厨师却做出不一样的味道;同一首歌曲,不同的歌者却唱出不一样的意境。在教学实践中,同课异构这样对比鲜明的方式,教师最能清楚感受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应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

面对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话题,我们如何独辟新径?笔者认为应该是凸显主题的整体架构,是独具个性的教学设计,是感召师生的课堂意境!聚焦“中国梦”的课堂实践,在教学设计上就要跳出课本教材的局限,根据“中国梦”的内涵与外延,有效重构,让“中国梦”在现实的基础上也有“历史”与“未来”。着眼于“人”,关注民生,家国情怀,胸怀天下成为“中国梦”的课魂。

历史课要有灵魂,唯有如此历史才会有其通感通性和神韵风采。教师的视界和心界关乎教学的境界,体察捕捉历史的灵魂亦关乎历史课的立意和格调。

一、向历史深处去——让中国梦“有根”

课堂教学设计需创新:打破常规思维,着眼于“人”,追寻“中国梦”的历史渊源,让“中国梦有根”!

在教材处理上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不仅链接了近代以来的百年噩梦,更是追溯到千百年来的百姓诉求;而在内容处理上,深挖一点,以“民富国强”为切入点链接古今民生,能引发师生对“人”的关注。

在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的历史素材中,抛却虚饰和浮华,着眼于“人”,关注民生,静心体会,用心思考,深入挖掘“中国梦”最质朴的内涵——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追溯华夏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向历史深处去感受千百年来百姓的内心诉求——衣食无忧,安居乐业!唯有如此,“中国梦”才能在深厚的历史渊源中找到“根”!也唯有在古今的对比映照中,才能唤醒每位学生的人文情怀,使其真正从内心去体会和感悟“中国梦”的现实意义。

【课堂实录片段】

师:从“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千古叹息中,我们似乎依然能看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民生疾苦,依然能看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百姓离乱,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千年追寻中,古代人们所求的也无非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但愿苍生具饱暖”的温饱而已!然“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即便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温饱诉求在古代也是难以实现啊!

而近代一声炮响,中国进入了“百年噩梦”: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瓜分中国的狂潮、东亚病夫的辱骂、背井离乡的逃亡、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废墟里哭泣的婴儿……没有黑暗历史的映照,就感受不到现实生活的幸福!

请问,你感受到幸福了吗?……(学生回答热烈,答案生动而富有个性)

这样的课堂切入既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中国梦”从历史缓缓走来,突出其绵远悠长的历史内涵;同时,又有角色的代入感,一下子把大家的内心情感调动起来,让师生不由自主地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去追溯历史,关注民生疾苦,并自然而然地在古今对比映照中生发出幸福感。事实证明,这样的课堂设计与实施,调动师生情感,营造课堂氛围的效果特别明显!

二、到现实生活中来——让中国梦“有情”

历史课应该有课的“灵魂”!东拼西凑、照搬照抄的课堂固然是不受欢迎的,但即便是条理清晰、材料丰富、归纳系统、形式多样的课堂看似热闹,让人眼花缭乱,其实也未必能触动人心。历史课堂要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归纳、材料的分析、题目的训练,更需要的是历史情怀的培养、人文精神的养育!然而历史教学“目中无人”的情况依然存在,历史关照现实的功能逐渐被淡化。历史教学应该成为“一盏一盏的灯”,去引领学生一路前行。历史课堂需要“目中有人”,教师唯有关注到“人”,才会努力让自己的课堂教学不人云亦云、不浮于表面,才会用心代入,运用各种策略把历史事件从教科书中激活,才会努力寻找历史与学生现实生活的链接点。只有当学生把别人的故事转变为自己的体验时,教育才能深入人心。

在设计中教师要大量运用组图创设情境,通过角色代入,鲜明对比,在抑扬顿挫、气势磅礴、丰富流畅的语言渲染中让学生自然融入课堂,生发情感。例如,在近代中国百年噩梦下,面对一张张熟悉的侵略图片,民众要和平、要书桌、要家园、要主权、要尊严、要国家强大的呐喊自然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心有戚戚焉。与之相对的现实生活中一组衣食无忧、家庭和美、自娱自乐、城市繁华、国家富强的图片,让听课师生在前后如此鲜明的对比映照中自然绽放笑容,生发出幸福感!这是教材中没有的,却是教师对“人”最真切的关注!

历史教师决不能满足于现成的教材讲义,而是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需要有“发现的眼光”,用细节去激活学生,用一手资料去丰富历史。例如,一般情况下,历史教师对于“中国梦”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教材处理,往往就是简单地读一遍、圈一下就过了,因为大家都看得懂,但如能抓住细节进行解析,效果完全不同。

【细节处理一】

教师故设疑问:中国许多发达地区已达到小康水平,为什么还要推进小康社会?由此引导学生关注其“全面性”,让学生在古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贫富悬殊中,在当今世界依然有贫穷和饥饿的图片对比中,真切体会党在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执着追寻是多么难能可贵!通过习近平进入贫苦地区百姓家里的图片细节及多年来中共扶贫的一系列数据显示,学生感受到当今执政者真正把百姓看在了眼里、放在了心里。

【细节处理二】

计算两个“一百年”达成日,设问2021年和2049年时学生的年龄,于是寥寥数语,却很自然地传递并渗透一种思想:实现中国梦的同时其实也是每位学生实现自己个人梦、家庭梦的黄金时期。列举“一个大学生的个人梦:200元起家2年赚300万”并通过各行各业每个人的个人梦想的视频播放,把个人梦、家庭梦乃至地区梦变得真切而又具体,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与迁移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课堂教学实践证明,着眼于“人”,出人意料,于无疑处设问,可以让课堂教学在巧妙构思中尽显教师个性与魅力!

历史教育不仅仅是历史教学,更需要“视野”,诸如人性的、民族的、世界的视野,需要“情怀”,如历史的、人文的、家国的、天下的情怀。本课课魂,着眼于“人”,所以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有对人的关注。其在古代梦、近代梦、现代梦的古今中外民生对比中表达的是一份心怀苍生的情怀,在个人梦、地区梦、中国梦的层层演绎中激发的是一份家国情怀。而最后在“中美贸易战”的讨论中,当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希望中国赢时,作为历史教师,笔者用历史的视野告诉学生:战争从来没有真正的赢家!我们有我们的中国梦,美国有美国梦,英国有英国梦,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们还有亚洲梦、非洲梦、欧洲梦、美洲梦,其实还可以有更广阔的世界梦、天下梦,这應该是在同一片蓝天下的“地球人”要学会拥有的气度与胸怀!

“课魂”能帮助教师整合三维目标,让课堂教学朝着一个方向前进;能帮助教师链接历史与现实,让历史学习能更好地为学生生活服务。历史教师通过确立“课魂”,让历史课有线索、有中心、有高度、有灵魂、有意蕴,让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历史认知和历史思考,同时也滋养了学生的人文情怀!

【参考文献】

李惠军.呈现魅力与教学张力(一)——历史老师的创意格局和创作格调[J].历史教学问题,2016(2):56.

周明.历史教学要成为“一盏一盏的灯”——我对历史教学“课魂”的思考与实践[J].中学历史教学,2016(2):6-8.

郭富斌.历史教育需要世界视野[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17):23-26.

猜你喜欢

人文情怀历史教学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美育实践研究
论宋代豪放词中的人文情怀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微课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 R”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立足听读说写,渗透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