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住“教学的关键点”培育高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

2019-09-10张春季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培育策略高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

张春季

摘要:近年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备受关注。在具体教學实践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探索培育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以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在教学实践中较为有效的策略包括:借助典故导入教学内容,借助基础知识梳理和历史地图册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借助精选史料设计问题链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借助课外拓展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培育策略

2013年,教育部开始着手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进行修订,2017年修订工作完成。修订后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上由“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发展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和集中体现。”它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培育以上五大核心素养备受关注。由于与新课标相配套的高中历史教材尚未启用,笔者拟以人教版必修1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为例,探索如何利用旧教材培育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因此,我们要重视新课的导人。

在导入本课时,笔者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一副漫画(图1),漫画上显示的是古代一位国王和妃子看到城下诸侯们带兵前来救驾时哈哈大笑的情景。

笔者向学生发问:“你知道这是什么故事吗?”学生略一思索,给出了答案:“烽火戏诸侯。”笔者继续发问:“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学生回答:“西周晚期。”紧接着笔者又追问:“这些诸侯为什么要带兵前来?”学生们摇摇头,表示不知道。“那就让我们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来寻找答案吧。”通过这样的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课前,笔者把本课的导学案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进行预习。通过反馈,笔者了解到绝大多数学生在基础知识梳理方面做得都比较好。其中,第二小组的一位学生还制作了历史框架图(如图2),用于强化记忆。

笔者对她的做法提出了表扬,同时又为她指出:如果添加每个朝代的起止时间就更好了。接着,笔者以西周建立的时间(公元前1046年)为例,为学生讲述了历史时间的不同表述方式:公元前1046年既可以表述为公元前11世纪40年代,也可以表述为公元前11世纪中期。通过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梳理和教师的讲解,既让学生明白了历史事件起止时间的重要性,又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时间观念素养。

宋代历史学家郑樵指出,“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将这一观点用于当今历史教学,实际上强调了地图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由于高中历史教材篇幅有限,教材中主要以文字为主,没有插入大量的历史图片,这就需要以历史地图册作为补充。与高中教材相配套的历史地图册,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各个历史时期丰富的历史信息,在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学生自主梳理课本基础知识之后,笔者结合相配套的历史地图册,引导学生观察“夏朝的活动范围”“商朝形势”和“西周初期分封形势”三幅历史地图,并通过巧妙设问让学生在感悟夏商西周时期历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学关键点”,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所谓教学关键点,是指对一节课教学目标完成和提升有重要影响的点。”教学关键点,既有可能是本课的重难点,也有可能是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点。因此,在参阅大量相关史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针对学生在基础知识梳理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疑惑点,精选史料,设计了一组问题链,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问题一】根据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材料一:茫茫禹迹,划为九州,经启九道。……各有攸处。

——(佐传》

材料二:夏传子.家天下;四百栽,迁夏社。……周武王,始诛纣;八百栽,最长久。

——《三字经》

在讨论中,各小组之间争论激烈,互不相让。笔者顺势向学生介绍了唯物史观中的一些基本观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不高,不得不实行禅让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建立了国家。于是,奴隶社会取代了原始社会,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我们可以得出,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符合历史发展趋势,适应并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说是历史的进步。通过问题探究和笔者补充,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唯物史观素养。

【问题二】根据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分封制的认识。

材料三:(商朝王畿周围)散布着许多臣服于商的部落、部族。……(部落、部族)只是间接地受商统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四: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

——《荀子·儒效》

材料五: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曹兵武《中国早期文明研究札记》

材料六:(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桓公五年》

在分组合作探究中.小组成员积极讨论,踊跃发言。有的小组看到了分封制在西周前期起到的积极作用,有的小组则强调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起到的消极作用。笔者借机为学生介绍了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第一,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即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方法评价;第二,要用历史的观点、客观科学的方法评价;第三,要用辩证的方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评价。在掌握科学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方法的基础上,经过笔者点拨,学生探究成果小结如下。

积极影响:西周前期,分封制巩固了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认同,促进了不同民族的大融合;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于严密。

消极影响:随着血液的疏远,诸侯的忠诚度不断下降;诸侯在封地内,权力很大。随着诸侯国实力的不断发展,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基础上,笔者顺势给出第三个问题,以巩固学习效果。

【问题三】根据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宗法制的认识。

材料七:“自仲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於是诸侯莫朝”。

——《史记·殷本纪》

材料八:盖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九: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

——《国语·晋语》

材料十:幽王三年。王之后宫见而爱之,生子伯服,竞废申后及太子,以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徽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

——《史记·周纪》

材料十一: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

——曹雪芹《红楼梦》

材料十二: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宗法制度始终是统治阶级借以维护国家政治的工具。各级统治者利用宗族血缘关系,强制宗族成员“尊祖敬宗”“唯上是从”。

——张斯亮《近代思想家对宗法制的评析》

经过上一次的合作探究,学生对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方法已有所了解。因此,在本次合作探究中,各个小组大都采用了辨证的、全面的、一分为二的方法来分析宗法制的历史作用,经过笔者补充,学生小结如下。

积极影响:宗法制在当时的年代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宗法制把家和国紧密结合在一起,“家国一体”“家国同构”,有利于增强宗族的凝聚力。

消极影响:宗法制导致了专制社会和专制思想的形成,人们的民主观念和民主精神普遍缺乏。宗法制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宗法家族社会强调血统,尊崇共同祖先,排斥异姓异族,使得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长期存在,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宗法制还导致了中华民族重传统轻变革、重伦理轻科学,缺乏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精神,思想上表现为守旧、保守。

【问题四】根据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材料十三:“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论语·为政》

材料十四:商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周代的最高统治者则宣称自己是“代天治民”。自称“天子”。

材料十五:商和周都盛行宗法制,以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决定政治地位的高低。

材料十六:“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候,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

——费孝通《皇权与绅权》

经过小组合作探究,教师补充,学生得出以下认识:继承性与发展性;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最高统治者(天子)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通过对上述四个问题的探究,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在分享中提升,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同时又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有学者认为,“每节课的结尾,不一定是以句号为终止,而可以是以冒号、破折号等使学生走向可持续性的学习。”因此,在学习完本课内容后,笔者为学生布置了课外拓展作业。

其一,结合家庭实际,绘制一份家族图谱,谈一谈如何增强家族的凝聚力。请开动你的脑筋,展现你的创意,绘制一份族谱示意图,简要向老师和同学介绍一下自己的家庭成员,并充分发挥想象力说一说有什么方法和途径能够增强家族的凝聚力。

其二,今天,宗法制思想的影響依然存在,你能结合当今社会现实,分析一下它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吗?

这两个作业的设计意图是将本课的知识点与现实相结合,让学生在现实中感悟历史。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又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总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应抓住“教学关键点”,精选史料,创设历史情境。只要教师持之以恒,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将会得到不断提升。

猜你喜欢

培育策略高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写作技巧培育策略分析
现行研究生教育评价体制下的优秀学位论文培育策略思考
活用思维导图,突破历史教学重难点
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实验探索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图片的开发及实际应用
教材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