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途径
2019-09-10赖香
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对于学生巩固课程知识、全面发展和提高高考成绩均具有重要意义。其落地生根的土壤,恰是课堂教学。本文指出“主题教学”策略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途径,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说明其有效应用的操作流程和应用要求。
一、“主题教学”策略有助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表现
分析“主题教学”的内涵和特点,会发现它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支点,并能有效应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常见问题和高考历史命题的导向。
(一)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1]。因此,历史学科的五个核心素养是一个整体,在实际教学中是不可分割的。而“主题教学”,即以一个主题切入教材,把相关的历史知识重新整合,构建一个新的知识专题,达到巩固知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2]。可见历史教学主题起到衔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历史课堂教学的作用,主题教学是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中得到落实的重要支点。
(二)从“高中历史教学的常见问题”看
目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表现出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脱节、繁多的教学内容与有限的课时矛盾、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冲突等常见问题。而“主题教学”策略的特点——强调以主题贯穿并打通学科核心素养和课堂教学的各个关节,强调围绕主题整合教材内容,强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能有效地应对这些问题。
(三)从“高考历史命题的导向”看
随着“新课标”的正式颁布,中学历史的各地试题及备考都聚焦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即将在2021年开始的“新高考”,亦将以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内容要求及核心素养水平划分为命题依据[3]。而纵观“新课标”在“学业水平考试与命题建议”里提供的两道典型试题,以及近些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的主观题,可发现命题形式都是基于一个主题展开问题的探究。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显现出明显的主题命题导向,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学与复习应该紧紧抓住这一趋向,注重主题教学。
二、应用“主题教学”策略推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效落地的实践
对于“如何应用‘主题教学’策略推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效落地”的问题,本文以人教版必修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的单元复习课为例加以说明。
(一)前提:科学设置“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指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用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来陈述教学目标,并设置得科学准确,是“主题教学”推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效落地的前提。这对于高中历史课而言,首先应深度解读《高考考试大纲:历史》和“新课标”,找准本课课堂教学时核心素养的立足点;然后以学科核心素养立意,确定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而依据“学与教的心理学”,按认知过程对教学内容排序;最后按序将教学内容以内在心理和外显行为的方式陈述为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以下是本人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单元复习课的教学目标设置过程:
1.解读考纲和“新课标”,找准本课核心素养的立足点:
本单元的教学首先要在“唯物史观”的统领下,帮助学生分别梳理“建国初期、70年代、新时期”的中国重大外交活动、外交政策和影响,对现代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形成纵向认识。如果引导学生对三阶段外交政策制定的背景加以分析,则可帮助他们对外交政策的制定形成横向认识。这样的历史纵横可帮助学生建构“时空观念”。在这过程中,若教师适当引入相关史料、创设问题,还可帮助学生概括新中国外交政策演变的特点及其制定的影响因素,有利于学生提高“实证意识”和“历史解释”的素养。另外,新中国不断演变的外交政策中,蕴含一个不变的外交方针,即“和平、独立、自主”。没有独立自主,就没有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自尊、自立、自信和自强。所以本单元教学还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这点,强化“家国情怀”。
2.确定本课的教学内容,并按“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认知过程[4]将之排序如下:
(1)列举: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建国初、20世纪70年代、新时期)的重大外交活动。(2)理解:新中国各阶段外交政策的内涵、背景及影响。(3)概括:新中国外交政策演变的特点及其制定的影响因素。(4)认识:“独立、自主、和平”的历史价值观。
3. 按照上述顺序将教学内容以内在心理和外显行为的方式陈述为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
(1)能借助表格列举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建国初、20世纪70年代、新时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形成历史的纵向认识。(2)能在合作探究中理解新中国各阶段外交政策的内涵、背景及影响,建构时空观念。(3)能在史料研读和合作探究下概括新中国外交政策演变的特点及其制定的影响因素,提高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4)能通过梳理中美关系的演变过程,对比中国近、现代外交,强化“历史解释”素养,感悟“‘独立、自主、和平’关系国家和民族的自尊、自立、自信和自强”的家国情怀。
(二)基石:巧妙提炼“能打通核心素养和教学环节的教学主题”
教学主题是历史课堂教学的灵魂所在,它决定教学的方向和教学效果的达成。巧妙提炼能打通核心素养和教学环节的教学主题,是“主题教学”推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效落地的基石。
按照上文所述,确定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后,提炼能打通核心素养和教学环节的教学主题也就不难了。教师可以从知识的逻辑关系中确立主题,亦可从时政热点中确立主题,还可从学术研究成果中确立主題[5]。
本人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单元复习课的教学主题定位为“新中国与世界共舞”。这是从本单元知识的逻辑关系中确立的主题。将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比喻为新中国与世界共舞,那么四个历史时期(建国初、20世纪五六十年代、70年代、新时期)的外交分别是变动的舞步,贯穿其中的外交方针“独立、自主、和平”则是不变的旋律。该主题能打通核心素养和教学环节的直观表现如下图。为了让学生心中有学习目标和主题,并牵动学生围绕目标和主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本人将此图呈示于幻灯片,教学过程即以其为纲,将其中的各项教学内容以超链接的形式延伸和落实:
(三)核心:充分发挥“教学目标和主题的导学功能”
充分发挥“教学目标和主题的导学功能”,是“主题教学”推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效落地的核心。根据“学与教的心理学”理论,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和主题后,应该有“先学后导”的过程,因为教学其实就是要帮助学生不断由现有发展水平发展到与之相适应的潜在发展水平[6]。“先学”立足于学生的现有发展区,“后导”旨在解决最近发展区。
1.在教学目标和主题的引导下自主梳理,建构“时空观念”。
自主学习对于高考历史复习课而言,就是学生对原有历史知识的回顾。学生在自主学习之前,教师须作如下说明:自主学习的时限、内容、方法、要求和目标等。尤其是对学习内容和目标的说明,关乎学生是否能初步感受课堂主题,是否能初步建构“时空观念”。如本课,本人将上图所示的表格附于导学稿,学生自主填表,通过回顾新中国各阶段的重大外交活动,并初步分析新中国各阶段外交政策的内涵、背景及影响,有利于形成历史的纵向和横向认识,进而建构“时空观念”。
2. 在教学目标和主题的引导下合作探究,解读主题知识。
探究学习对高考历史复习课而言,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和提高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关键环节,该环节常以史料研读和问题探究的形式进行。
(1)探究历史问题,认识“唯物史观”。
对于本课例,基于学生在上述环节已梳理“建国初期、70年代、新时期”的中国重大外交活动、外交政策和影响,初步感受了“新中国与世界共舞的变动舞步”,落实了教学目标1,并对现代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已形成一定的纵向认识,教师于此应根据教學目标2、3、4增设问题。例如追问“舞步变动的过程中,新中国外交政策演变有何特点”,学生可从纵向历史的认识中概括,进而认识到唯物史观中“用发展的眼光看历史”的原理。
(2)研习历史材料,形成“史料实证”。
史料不仅是印证结论的工具,更是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结论的基石。如帮助学生理解教学目标2中的延伸问题时——“中国在70年代为何做出外交政策的调整”,选择以下史料并设问:
材料一: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二战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美国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环境,所以,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中国面临新的战略抉择。那时候,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境,构成对中国安全的主要威胁。在这种形势下,改善中美关系,对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十分有利;同时,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也有重要作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第113页
1)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对中美关系改善的需求。
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能够认识到中国在70年代做出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并从中打开横向历史的思维,概括出“国家利益是影响国家制定外交政策的根本因素”,“史料实证”的意识得到培养。
(3)探讨拓展知识,突破“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7]。可见,“历史解释”素养是一个始终贯穿历史学习过程的素养,在五大核心素养中地位显著。本人认为,在教学目标和主题的引导下组织合作探究是突破“历史解释”的脚手架,尤其是探讨拓展知识,既有利于突破“历史解释”,又有利于主题的升华,感悟“家国情怀”。
在本课 “新中国与世界共舞”的主题定位下,解读“变动的舞步”(即新中国各时期的外交情况)是主题的分解和突破,认识“不变的旋律”(即 “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方针)则是主题的升华。为了进一步升华教学主题、突破“历史解释” 和“家国情怀”、达成教学目标,本课设计了如下问题:
(改编于2016年湖北宜昌一模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人在认识西方时,有一种独特的“师生情节”,即中国人真诚地将西方发达国家当作自己的先生,认真地讨教和学习,可是在历经坎坷以后终于发现,“先生总是欺负学生”。
——摘自牛军《后冷战时期中国人对美国的看法与思考》
1)联系近代以来中美关系的史实,谈谈你对材料观点的看法。
2)结合所学,指出中国近、现代外交有何区别?简述其不同的主要原因?谈谈你从中得到的认识?
其中的问题2,学生在对比和分析中国近、现代外交后,可认识到“和平、独立、自主”不仅是新中国由始至终不变的外交方针,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尊、自立、自信和自强的依靠,于是能提高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四)延伸:精辟总结“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知识”
精辟总结整堂课中“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知识”,是“主题教学”推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效落地的延伸。它能巩固学生对本课构建的历史知识网,并让学生在审视判断中内化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自我诊断学习目标的达标情况。
以上是本人对“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教学策略”的认识和应用经验。总而言之,“主题教学”策略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途径。我们应加强对“主题教学”策略和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行动研究,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
【注释】
[1] [7] 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67、60页。
[2] [5] 谭方亮:《历史主题教学的思考》,《中学历史教学》2016年第4期。
[3] 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第206页。
[4]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91页。
[6] 赖香:《应用“目标导学”策略构建高效的高考历史复习课》,《中学历史教学》201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