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立德树人”与教学实践

2019-09-10郑宏民

中学历史教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司马相如立德立德树人

郑宏民

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1]在践行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的实践活动中,通过挖掘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聚焦学生“德”的养成,培养以德为先、德才兼备、健康成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历史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下面我以2019全国Ⅱ卷历史第47题为例来谈谈“立德树人”在对接教学实践中的思考。

一、一道凸显立德树人的好题

2019全国Ⅱ卷历史第47题全文如下:

司马相如(前179~前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人,少好读书,因仰慕蔺相如而自名。汉景帝时入皇宫为郎,后辞官,游于梁王封国,作《子虚赋》颂梁国之盛而含讽谏之意。汉武帝即位后,因得读《子虚赋》而喜之,召相如入京,侍于左右。相如曾奉命安抚西南,使“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述天子音乐活动场景:“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歌颂了国家的强盛和天子的威严,宣扬了大一统中央王朝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他的散体大赋叙事夸张,铺陈物象,句式整齊,文辞华丽,气势磅礴。时人赞曰:“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邪。”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司马相如的历史贡献。(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司马相如取得文学成就的原因。(6分)

本题以司马相如个人生平事迹为背景,需要学生通过对所给材料的分析,完成两个问题:第一问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司马相如的历史贡献,满分9分。第二问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司马相如取得文学成就的原因,满分6分,总共15分。不难看出命题人的用心良苦。第一句就交代了司马相如“蜀郡成都人,少好读书”,就是劝诱我们的学生,要想让自己的人生之路走的有价值,“少好读书”是必不可少的。后半句中“因仰慕蔺相如而自名”也在无声的告诉孩子们,一个人的一生是需要有榜样、有目标的,而且还要能够坚守本心,为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断的奋斗才能被欣赏你的人“而喜之”。我们的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是为了培养出将来可以独当一面,具有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所以每一个经历高考的孩子都应该深刻地领会这其中的精神,就如司马相如一样:出,可以完成皇帝教给的任务,为国家分忧,为百姓谋福祉——“相如曾奉命安抚西南,使‘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入,可以用自己的文笔维护天子的威严,歌颂国家的强盛——“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述天子音乐活动场景:‘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歌颂了国家的强盛和天子的威严,宣扬了大一统中央王朝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

当我们把这一切的片段整合在一起的时候,眼前就会显现出一个名叫司马相如的人,他如何不断的努力成就了自己的一生,这样的一个场景让人身历其境。这一切的一切不正是历史的教育作用,“立德树人”的体现吗?不就是要告诉我们的学生,司马相如因为心中有一个一心为国的蔺相如作为榜样,而最终成为国家的栋梁吗?万千学子心中是否可以把司马相如作为榜样,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呢?只有作为教师的我们自己的思想认识提升了,我们才能领悟到这道题的真谛,才能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受到教育,树立起他们自己的奋斗目标,努力的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一贯坚持立德树人的课堂

历史教学作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之一,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要真正地领会精神,能够把对学生的道德精神培养踏踏实实地放在日常的教学当中。以唯物史观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以时空观念培养孩子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培养孩子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不断的解释当中不断深化对所发现问题的理解,以最终实现家国情怀,“立德树人”。如《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向学生展示了民族危难之间我们的中华儿女们抛头颅洒热血,取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取得今天辉煌成就的内容。《罗斯福新政》中,罗斯福上台演说时,十万美国人民冒着严寒前去听他演讲。这其中除了对新总统、新政的期待,更饱含着美国人对自己国家的热爱。《苏联的改革与挫折》一课中,由于国家领导人这样那样的错误、失误,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这些案例启示我们作为中国人,如何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告诫学生,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以史为鉴,尽量不要犯我们已经知道的错误、失误……

三、一些日常凝“养”成“德”的思考

1.学科整合凝练素养

如何使孩子们的“素养”随着学习的深入而凝结成“德”,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中体现出他们的素养,体现出他们的“德”?我个人觉得,不管是材料解析题还是选择题,其实都考察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观察和提取信息的能力、语言的组织和概括能力。这些能力的考察似乎更倾向于语文知识能力的考察。一个孩子这些方面的能力欠缺的话,那么直接影响他是否能读懂历史材料,能否把握住材料的主旨大意,也就关乎着最后答案的正确与否。这些能力都是方法上必备的,而我们的历史知识是作为论据呈现的,这又牵扯到孩子们是否具备了历史解释的能力。同时,还有很多题需要哲学、地理等各个学科的知识。我突然觉得,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并不能孤立地存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实现一定和其他学科的核心素养息息相关,我们历史学科不可能完成所有的任务,需要通过主题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有目的的学科教学整合。

2.一生坚持凝“养”成“德”

如何很好地培养学生素养,让学生的素养凝结成“德”?正如以上所述,素养的培养一定是日常教学中下功夫。在日常教学中,在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教师的眼界影响着学生的眼界,教师的思维能力影响着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教师首先要知道如何把自己思考问题的方法、技巧,很好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同时,要发挥哲学方法论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老师们常常抱怨:“为什么答案就在材料里面,孩子们为什么提取不出来,明明知道是哪一句就是答案,却无法总结概括到位?”分析今年全国II卷47题答案(47题的答案是“①汉国家统一的积极参与者;汉朝廷权威的维护者与歌颂者;推动汉赋发展的代表性人物。②作品适应时代的需要;文学形式和内容创新;个人的努力和天赋。”)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们从答案中可以看出一个问题:一个人是否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他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一个人的主人翁意识是否强烈,也就是个人的素质和天赋。答案似乎也在告诉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一要充分的发挥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的三观,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二要注重培养孩子们的主人翁意识。在我们的教学中做到以史为鉴,由人及己。这样能够代入场景、角色互换,让自己身临其境的去体会历史事件中某一个人的作用。他是怎么做的,如果换成是我又该怎么做。在不断的思考中学会把自己感悟到的、自己思考好的做法。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可能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答案,也就是我们最终的任务——“立德树人”。这个过程中所培养起来的所有的对学生发展有帮助的,例如价值观、人生观等都将会在学生以后的人生路上发挥作用,也会使他们受益匪浅。而这个过程中最后留在学生心中的那些,或许就是我们要的“德”,完成了这个过程,也就是完成了“立德”,而在孩子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发挥作用的,并能指导他们生活行为的,我们似乎可以称之为“树人”。“立德树人”既是我们教育的根本任务,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更应是每一个教师一辈子的坚守。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我们的历史教学又是实现“立德树人”有效途径之一,我真诚的呼吁我们的一线老师们,从平时教学中践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对接立德树人。

【注释】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3日第2版。

猜你喜欢

司马相如立德立德树人
Stories about labor education家校劳动,立德树人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
长卿彬彬文为世矩
司马相如:追星的最牛境界是活成偶像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千古传佳话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