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述诘融合
2019-09-10徐赐成
徐赐成
2019年4月24-26日,应邀罗湖听课、交流和讲座,让我收获满满。现将活动期间对历史课堂教学的些许思考做以整理,作为我对罗湖同行的感谢。
毋庸讳言,历史课堂教学是学校历史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途径和主阵地,课堂讲授依然是历史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教学方式。尽管近二十年的历史课程与教学改革对此有所改进和突破,但课堂讲授为主体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在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段内还将继续存在。在即将进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的新时代,历史课堂教学不可能直接跨过“课堂讲授为主”的历史阶段而进入“理想”的“课改”教学状态,因此,必须考虑、研究并积极推进基于现实可能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即在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基础上改进历史课堂教学。
一、历史课堂讲授存在的主要问题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讲授,在课堂教学构成要素中无疑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这是目前的“课改”派教师也会承认的教学现实。客观地讲,教师课堂讲授存在不少问题,但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它的问题已经到了课堂讲授无以自存的程度吗?如果不找出问题的根本,恐怕很难对课堂讲授做出结论性评价。从历史课堂讲授实践来看,可大致归纳概括为三种现象:不知所云、人云亦云和流水行云。对此三种情况做以简析,以探讨课堂讲授的问题症结所在。
不知所云的课堂讲授,主要表现是:材料堆砌,知识繁杂,头绪混乱,逻辑不清,问题随意,对话分散,学习要求不明确,等等,集中表现为分不清教学重难点,根本原因在于不知道要讲什么。出现上述情况的教师要么尚未入门,要么是历史专业功底不足,其结果就是内容讲不清楚,教学目标和任务不能完成。比如,要讲“鸦片战争”的背景,本来需要明确英国和清政府的发展态势及其贸易关系和矛盾,在此基础上讲解英国鸦片贸易和清政府厉行禁烟的博弈,而有的教师却在讲授中陷入了对“工业革命”的介绍,或者忙于分析鸦片的危害,甚或联系禁毒等具体问题而徘徊不前,这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以至于离题太远难以回到主题上去。
人云亦云的课堂讲授,指的是教师对所讲知识以及知识结构没有自我理解,缺乏独立见解,课堂讲授缺少启发性。它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表现主要有:一是照本宣科,思维和知识不能超越教科书内容范围;二是道听途说,通过讲述一些来源不清、史实不明、细节不准的历史故事等,来寻找虚假的讲课感觉;三是学术正说,从一些专业期刊上,寻找几篇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摘其观点以求讲课的学术感觉。例如,有教师在讲授“戊戌变法”一课时决定讲解“光绪帝死亡之谜”,为此引用了5条来自期刊《清史研究》上的文章,看起来规范严谨,学术味十足。然则,其教育价值何在,值得思考。
流水行云的课堂讲授,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口若悬河,侃侃而谈,对所讲内容也很熟悉,给人感觉这是一节好课。但现实中却有这样的现象:某位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对于教学内容的讲解和概念的分析都很清晰,重点突出,深入浅出,形象生动,板书规整,语言流畅,整堂课讲下来行云流水。下课后如果问学生的感受,学生都会一致认为这位教师讲得太好了,尽管记不太起来讲什么了,反正是讲得很好。我们通常公认这样的课是极致的好课,如果这样的课不吸引学生,就不会有其他更好的讲课方式。这样的课或许是讲得好,但这并不代表学生能学得好,教学实践中常有把课讲得天花乱坠,学生考的成绩却无颜面对的情况。我们不能把学习质量寄托在教师的上课质量上,進而把上课质量又等同于教师的上课表现。这种现象的问题症结在于不明白讲授的价值,不知道为什么讲。
二、历史课堂讲授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讲授很重要,也很难操作。课堂讲授作为教学基本功,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修炼和提高,永无止境。
首先,要有目标指引。课堂讲授看起来是由教师自主操作的一种教学方法,实际上要受到教学各要素的制约,特别是要考虑教学对象——学生的需求和感受。从本质上讲,课堂讲授要遵循和服务于课堂教学目标,讲授过程要以教学目标为引领。简言之,就是在讲授过程中要有目标意识,即首先要明白为什么要讲。例如,讲《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时,有教师设计“为什么要开放?”“怎么开放?”“人家会不会来?”“继续扩大还是收缩?”等几个问题,之所以有此讲授逻辑,是因为教师确定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怎样全面理解对外开放?”可见,只有设计了明确的目标,才谈得上整合教学内容,才能找到讲课的逻辑性。
其次,要有问题导引。课堂讲授最关键的技术要领是要有问题作为讲授过程的导引,用问题的逻辑性、价值性和趣味性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因此,特别要求讲授过程中的问题意识。有了问题导引,就可以把零散的知识统整为富有逻辑力量的结构,就可以探寻历史事件的内在关联并进行意义建构,就可以在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和产生究诘,从而提升课堂讲授的质量和学习的水平。例如,有教师在“兴盛与危机——明清经济面面观”一课的教学中,首先提出“徐霞客为何可以到处旅行三十余年?”这一问题,将一种历史现象和历史理解结合起来,把个人生活与时代发展大势结合起来,把学生的思维提高到一个有历史思维含量的层次上,然后又将其具体化:“钱从哪来?不用科举吗?家里人支持吗?为何徐霞客后再无徐霞客?”通过这几个具体问题构造了问题解决的途径,又从整体角度对问题进行分解,更是对学生思维活动的指导和示范,更重要的是能将教科书知识运用到问题解决的讲解过程中。
第三,要有方法博引。有效的讲授绝不是教师个人的教学表演和知识兜售,也不仅是要实现教学目标或者解决若干具体的问题,其最终的目的还是指向学生的历史学习,学习的本质是学会学习,而非对现成结论的记诵。因此,在课堂讲授中渗透各种与具体知识、问题和目标相适应的学习方法,显得十分重要。有位高三教师在复习“明清的时代发展特征”这一内容时,首先基于材料情景提出,“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然后引导学生回顾、整理知识:“①政治上:国家政治统一与稳定;税收制度的变革。②经济上: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外来高产作物的推广。”进而具体细化知识:农业:鼓励垦荒;外来农作物,如玉米、甘薯、占城稻等。(封建土地私有制,租赁盛行)手工业: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商业:①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②大量使用白银;③商业市镇兴起;④区域间长途贩运,徽商和晋商等商帮;政策: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外贸萎缩、广州十三行;朝贡贸易。最后概括出明清时期的经济特征:“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且缓慢发展。”这种将方法掌握与知识运用相结合、思维与认识相统一、宏观与微观相协调的高三历史复习课,无疑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在历史课堂讲授中坚持述诘融合
必须承认,对于历史教学而言,课堂讲授具有其不可或缺、不可替代、不容争辩的意义和价值,尽管历史教学实践中的课堂讲授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和不足,那都可以说是讲授者操作方面的问题,而不是讲授法本身的问题。因为,世界上没有一种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也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是“最好”的方法。换句话说,任何一种被运用到炉火纯青的教学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与其向外寻找哪种方法“最好”,不如“反求诸己”做实实在在的教学方法基本功修炼。就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讲授法运用而言,需要坚持“述诘融合”的根本原则。
所谓“述诘融合”,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和着眼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在深刻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将史实铺陈与问题探究融合一体,化为有效的教学过程,从而实现历史知识学习和历史思维培养过程的同步和相互促进,进而改变实践中史实讲授和问题解决脱节和不同步的现象。“述诘融合”在本质上一种探究式学习,在形式上保留着教师的课堂讲授,在过程上强调史实讲授和问题解决的相互关照和作用,从而实现教师指导下的历史深度学习。
首先,用教学目标和问题意识整合课堂讲授的内容,避免毫无目的的史实“漫谈”。课堂讲授中的史实讲解是教学的基础,也是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的来源和途径,对于历史学习质量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但孤立的知识是没有意义的,而是要通过“教学目标”和“问题解决”赋予其意义。例如,讲授“英国工业革命”时有教师问“英国工业革命时有哪些重要技术发明呀?”然后学生根据课本回答出若干发明、发明人和具体时间。教学如果到此结束,就没有多大的教育意义,若能在此基础上延伸两个问题,效果就大不一般:这些发明人主要是什么身份呀?这些发明的时间顺序蕴藏有什么秘密呀?因此,“述詰融合”的历史课堂讲授不是一种“课堂革命”,而是一种学习革命,其基本的关注点是学生的学习。
其次,基于教学主题需要选择适宜的教学素材,避免材料堆砌和应景式的材料使用。课堂讲授自然会对教学内容有所拓展,补充史料更是当下历史教学的时尚和“必备”要素。就“史料教学”的流行而言,在其基础上注重“述诘融合”式的课堂讲授或可起到对其“完善”的作用,不仅“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还可以让材料在具体的教学主题下实现“深度说话”。也就是说,历史课堂讲授中的史料运用中,要深刻思考史料的功用和效用,避免其被“滥用”。
第三,将知识建构和问题探究的理念运用到课堂讲授中,实现课堂教学环节的整合,避免课堂教学过程的“散乱”。课堂教学是由多种教学环节构成的,而这些环节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和互动性,但在日常教学中常常出现课堂环节“散乱”甚至前后冲突的现象。“述诘融合”是将课堂教学中“述”的各环节和“诘”的各环节统整起来考虑和实施,由“述”生成“诘”,因“诘”而改进“述”,使得“述”具有目标性和价值性,“诘”更具针对性和基础性,在“述诘融合”中实现课堂教学各环节的有效性和互助性。
课堂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它不是喊几句口号、提几个理念、整几个模式就能实现的,它必须扎根教学实践,立足学科核心素养,深耕课堂教学,做“持久”的准备和付出,然后才可能循序渐进的。任何一蹴而就、一抓就灵、一改就成的想法都是得了教学改革幼稚病的表现。就历史学科而言,坚持“述诘融合”的课堂讲授,坚持把历史、生活和社会相结合,坚持把教师、学生和教材相整合,坚持把知识和思维相融合,是历史学科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功和出发点。只有这样,历史课堂教学改革之路才能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