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赵世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为及现实意义

2019-09-10吴明永

文化软实力 2019年2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吴明永

[提 要] 受过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的赵世炎,在新文化运动中亲历传统文化的革新,后积极投身拯救民族危难的革命伟业之中,展现了为民请命、大公无私,信念坚定、宽厚仁德,爱国奉献、忠贞不渝等多个方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为。

纵观赵世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为;

启示我们应忠实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续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发扬善于学习的重要传统。

[关键词]赵世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公无私;为民请命

“龙华授首见丹心,浩气长虹烁古今。千树桃花凝赤血,工人万代仰施英。”吴玉章.忆赵世炎烈士[N].人民日报,1962-07-19(06).1962年7月19日,在赵世炎烈士牺牲三十五周年之际,吴玉章发表纪念文章《忆赵世炎烈士》,随文所附的这首诗,把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对赵世炎献身革命的满腔热血,以及他所成就的不朽事业的敬仰充分表达了出来。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发出号召,“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02).赵世炎成长于“五四”时期、建功于“五四”时期,不仅是五四精神的创造者,也是民族复兴的先行者,是新时代中国青年学习的榜样。赵世炎少年时期就投身革命,在五四运动中崭露头角;留法期间运筹帷幄,领导创建了中共旅欧党、团支部;回国后多次领导工人武装起义取得胜利,成为工人运动的著名领袖。以赵世炎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舍生忘死地为民族解放事业而奋斗,不仅源于他们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也是他们身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为的集中体现。新时代中国青年继续发扬五四精神,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当深入探究并努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 赵世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为的背景

近代中国处在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交汇冲突之中,新文化运动即是这种交汇和冲突的典型表现。新文化运动以猛烈抨击旧传统、旧礼教、旧文化而著称,为近代中国思想启蒙发挥了重大作用。赵世炎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也曾批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但是,相较于频繁发生的制度变迁,思想文化具有更大的稳定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并且随着社会现实的发展而不断现代化,新文化运动没有也不可能彻底消除传统文化的影响。此外,赵世炎接受过以儒家文化为主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他身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一)求学期间曾接受过系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根据传记的记载,家人的回忆赵继兰.酉水东流[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赵世炎的父亲曾经做过书童,母亲敦厚朴实,对赵世炎的家庭教育较为严格。赵世炎完整地接受过私塾、小学和中学教育,传统文化始终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赵世炎回忆,“我曾经读过五年的私塾,从读《三字经》起,一直到入高等小学止。五年里面,读的书倒不少:《龙文鞭影》、《百家姓》、《千字文》……等不算,《论语》呀、《孟子》呀、《诗》呀、《书》呀、《礼》呀都读过,还读过《东莱博议》。”根据赵继兰回忆,给他们上地理课的王勃山就讲过,“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也是一个苦难深重的民族,数十年前,那些卖国求荣,认贼作父的民族败类,叛离四万万同胞,出卖河山,丧权辱国……亡国的危险随时都威胁着我们的民族。”赵继兰.酉水东流[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16.赵世炎还与同学们传唱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讲述孙中山等人领导辛亥革命的事迹。爱国主义的教育和熏陶,培养了赵世炎对民族英雄的崇拜之情,以及挽救民族危亡的急切心理,为赵世炎积极投身革命运动埋下了种子。在北京读中学期间,尽管新式课程占了大部分,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仍是重要部分。在此期间,赵世炎创作了《读刘向说苑晏子对》《三代非专制辩》等文章,在文章中展现了他为民请命,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怀。由此可见,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赵世炎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曾亲历中国传统文化的革新

以李大钊、陈独秀、赵世炎等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为代表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历经新文化运动的冲击,对延续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曾持怀疑的态度,但他们并未同中国传统文化彻底决裂。例如史华兹认为,“19世纪时,西方通常视中国为僵滞的传统主义的典型。到了20世纪中期,对许多人而言,中国已经变成革命之域——一个已经获致与过去所有文化秩序全盘而彻底决裂的社会。”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M].穆善增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1.林毓生则认为,“虽然共产主义革命在改造国家和社会方面取得了成就,但新秩序与传统历史文化遗产的关系,仍然悬而未决,暧昧不明。……这种当代文化的暧昧性的直接历史根源,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起源特定性质,尤其可追溯到1915—1927年五四运动时代所具有的特殊知识倾向。”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M].穆善增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2.事实上,尽管新文化运动中的青年们主张学习外国,强调打破传统、追求解放,倡导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革新,“但是他们对中国文化和历史传统依然充满信心。……可以感觉到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很自豪,这使他们在自我孤立的同时,又充满自信。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能够团结起来并进行自我改造,甚至在外国的土地上建立起政党组织。”赵世炎就是这其中的典型代表,他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积极分子,在李大钊等人的直接领导下进行活动,激烈地反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和革新。

(三)留法勤工俭学时关于传统文化的一些思考

随着资产阶级建国方案在中国的失败,赵世炎对原本所向往的西式“民主”产生了怀疑,于是远赴法国进行勤工俭学。在留法勤工俭学期间,亲历资本主义制度下底层劳动者的悲惨生活,深知西方文明的虚伪和矛盾,激发起强烈的民族文化自信。1921年3月,赵世炎离开热闹的北京到法国后不久,在《给少年学会朋友们的来信》中,他写道,“我诚恳地盼望我们朋友务要从冷静处窥视人生,于千辛万苦中,杀出一条血路!”赵世炎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64-65.这里的“冷静”,是摒弃对西式“民主”的狂热崇拜;而这里的“杀出一条血路”,指的是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的革命道路,具体而言,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赵世炎认为应当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摒弃其中腐朽、消极的文化糟粕。总体来讲,他们揭露和批判的是儒家文化中被历代统治者用以压迫民众的糟粕部分,弘扬的是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能够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的精华部分。赵世炎在革命运动中的思想、行动,以及个人品格,真切地表现出了他身上的中国传统文化修为。

二 赵世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为的主要表现

著名学者蔡乐苏、王宪明认为,“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存在若干的共通因素和契合点,可以有效地帮助中国先进分子理解和认识并进而接受马克思主义。”蔡乐苏,王宪明.论中共创始人思想中的中国优秀传统思想因素[J].教学与研究,2014(5):6.根据他们的梳理,这些因素和契合点包括:“仁爱”和“民胞物与”思想,“民本”思想,“大同”理想,“平均”思想,“天下为公”思想,“利用厚生”和“民以食为天”思想,“重义轻利”思想,“革命”思想。参见:蔡乐苏,王宪明.论中共创始人思想中的中国优秀传统思想因素[J].教学与研究,2014(5):6-7.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在不同的中国共产党人身上,会根据个性学识、家世背景以及从事革命斗争的具体情况,而有不一样的表现。赵世炎在参加五四运动,参与创建中共旅欧支部,以及领导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的过程中,其优秀的传统文化修为得到了突出的表现,深得同志们的尊重和爱戴。具体来讲,赵世炎身上所凝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为,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为民请命、大公无私

赵世炎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人民日报》曾评论道,“赵世炎的一生是短暂的,他将自己的全部青春年华和满腔热血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篇章。”

为民请命、大公无私的坚定信仰,是赵世炎献身革命事业的根本动力。早在中学时期的作文中,赵世炎就显露出了这一高尚情怀。他在《读刘向说苑晏子对》一文中比较了孔子的“仁”和墨子的“兼爱”之间的共同点,主张“为众谋”,欣赏圣人“薄己而厚人”的风范。他还主张,“吾愿尊者不尸其位,而富者不尸其财,则儒墨皆不颓而晏子固亦不朽也矣。”

赵世炎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在《三代非专制辩》中,赵世炎认为,夏朝禹谟、商朝盘庚、商朝泰誓等贤君,不仅由人民推选,而且为公为民,“三代之君皆立于人群之推载,非有所私诸己也”,“三代贤圣之君为政既不私于一人,是以天下为公,践其实亦副其名矣。”周朝事事为民立官,为官者行之民意。尽管赵世炎对三代历史事实的把握未必准确,但是他很欣赏三代贤君为民立言、为民立官,以天下为公的历史功绩,体现了他的政治抱负。

旅法勤工俭学期间,为了团结各派青年群体共同开展革命,赵世炎动员道,“我们努力的着眼点是在全体的利益,同时也为我们自己的利益。”

赵世炎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88.为此,赵世炎在法国期间,为中共旅欧党、团支部的建设,做了大量周密细致而又繁琐的工作。李维汉曾回忆说:“世炎在加强勤工俭学生不同力量的团结工作中起了很大作用。他以 ‘劳动学会’为核心,组织了‘勤工俭学同盟’,又进而联合‘勤工俭学互助团’……一边力求自救,一边学习社会主义。”在此基础上,1922年6月,旅欧少年共产党成立,曾负责组织工作的李维汉说:“经世炎等的工作,……先是乔年后是延年陆续参加了少年共产党。”邓小平也回忆道,赵世炎和周恩来“两人都是品格高尚、具有很强组织领导能力的少共领导者,少共的同志们对他们十分敬重和热爱。”赵世炎能够把持不同立场的中国留法勤工俭学青年团结在一起,盖因其大公无私、公而忘我的奉献精神。而谦虚谨慎、勤奋善思的行为方式,使得他和同志们能够顺利地推动革命斗争不断取得进展。

在国共合作初期,赵世炎遵从中共三大确定的方针,支持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以便于开展统一革命,他还公开呼吁道:“全国人民也必须起来用行动解答中山先生与其所代表的国民党提出之种种救国方案,以达到和平独立,自由而光荣的中国之建立。”这种为争取国家“和平独立”“自由而光荣”而暂时摒弃党派之争的做法,体现了赵世炎和中国共产党人大公无私的气魄。孙中山逝世后,赵世炎多次撰文纪念,对孙中山天下为公的革命情怀倍加推崇,在《孙中山主义及其遗命》中,他说:“在这三四十年之中,把民族之独立与自由放在革命目的的第一单位上,始终为大多数人民的利益而奋斗,这便是孙中山主义的第一个成分。”在《中山逝世后反革命派之论调》一文中,他又赞赏道,“孙先生是无私怨无私仇一秉大公的。”在赵世炎眼里,孙中山“始终为大多数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因而是当之无愧的革命之父。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些军阀扬革命的旗号而实际上谋自己的私利。赵世炎批判道,“这次北京政变后,列强对于中国之侵略,中国全境军阀之横行,有丝毫变易么?人民的经济生活,除开愈困愈苦外,有丝毫进步么?”他认为,因为没有改变国家命运和人民处境,北京政变不配称之为革命。纵观赵世炎从投身五四运动到壮烈牺牲的光辉革命经历,毕生在为消灭那些占地为王、割据一方的军阀、财阀、党魁而斗争。他的革命热情、斗争智慧,都来自为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广大人民群众谋出路、为处于列强压迫下的中华民族谋复兴,充分体现了其“为民请命、大公无私”的精神品格。

(二)信念坚定、宽厚仁德

赵世炎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是却轰轰烈烈、功勋卓著。他身上有很多显赫的身份,五四运动积极分子、《工读》等进步刊物主编、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首任书记、上海工人运动领袖等。赵世炎对青年学生、工人阶级等各社会阶层的亲和力、号召力,来自他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重义轻利、寬厚仁德的侠者风范。与他共事的人,莫不被他的热情、侠义等优良品行所感染。陈公培与赵世炎在北京法文专修馆时期就已相识,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曾一起共事,与赵世炎相知相敬,“经过了一些斗争,彼此增加了很多了解,敬意与时俱进。”为了人民群众解放的革命事业,赵世炎兢兢业业、全力以赴,不在乎个人得失荣辱。在五四运动期间,赵世炎还只是个不满20岁的少年,但是却肩负起动员组织等艰苦工作,“世炎同志也是非常认真在做,可以说是全力以赴……世炎同志也常常不回寓所,每每即在法文专修馆同学会的办公桌上蜷曲过夜。”而在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期间,赵世炎运筹帷幄、协调各方,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卓绝的智慧。曾在上海与赵世炎并肩战斗,组织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的邓颖超回忆道,“他那对党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无限忠诚,他那认真负责细致不苟的工作作风,他那既严肃又和蔼可亲的平易近人的态度,他那顽强的斗志和英勇牺牲的气概,表现了共产党员高尚的品格。尤其他那善于联系群众和深入群众的作风,因而受到群众的拥护和敬爱。”这些事迹表明,赵世炎对革命“大义”信念坚定,对革命工作无私奉献,完全不计较个人得失,赢得了同辈青年和工人战友对他的信任和肯定,也赢得了劳苦大众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信仰和支持。

赵世炎对家人、朋友和战友,也体现出厚道仁爱、重义轻利的深情厚谊。尽管积极投身五四运动,但赵世炎始终孝敬父母、尊重师长,他的哥哥、老师和前辈都乐于引导他走上光明的革命道路,这也培养了他仁爱、宽厚的品格。当大家就北大学生林德杨自杀议论纷纷时,他说:“人只要自认为有生存价值时,就应该活着!”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1.留法勤工俭学同学蒲照魂自杀后,他又悲痛地说道:“蒲照魂君是富于感情,富于思想,而又能实行,能奋斗,能牺牲的人,是改革社会的需要人才。现在没有替人们做多少事,就溘然长逝,觉得十分可痛可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74.对这两位因迷茫而自杀的青年学生,赵世炎并没有嘲笑他们懦弱,也并不人云亦云地抨击社会,而是怀抱深厚的感情,既体现了他对“大义”的坚定信念,也体现了他对同胞的宽厚仁德。在回国领导革命斗争时,赵世炎对童工也表达了深切的同情,中国的童工“因为年龄太小,知识低下,没有争斗的勇气,没有团结的能力,没有自己组织起来的本领,虽然受了许多非人所能堪十百倍于成年工人的痛苦仍然说不出口,不能有坚固的组织,用有效力的方法,实行为自身利益的争斗。”解救包括童工在内的全体受苦受难的中国人民,成为赵世炎终身的志向。对劳苦大众深切的同情和爱护,既体现了他宽厚仁德的爱民之心,也成为他坚定救国救民理想信念的感情基础。

1922年4月30日,赵世炎在给吴明的信中交代了两件事,“罗承鼎的钱你应该写信向他说。你的一百方我经济有余可代你还。”“你要买书只有钱的问题,没有别的;但一半年一次约百方上下之书报我在不失工的时期还可对付,多了则只好请你寄钱,如果你能够。”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83.自己生活尚且艰难,靠打工维持生计,还要替朋友还钱,为朋友买书报,充分体现出赵世炎重义轻利的高尚品格。正因为这样,赵世炎在各个地方都深得尊重和爱戴。聂荣臻曾回忆道:“接触过他的不管男女老幼都同他合得来。他和蔼可亲,而在重大问题面前又显得很严肃,原则性很强,在艰苦的时候,他总是表现坚决勇敢,不避艰险,我们都很崇拜他。”即使自己面临生命危险,依然先想到朋友的安危,“在被捕的时候,他利用空隙让夏之栩同志转告王若飞等同志及时迁移,避开敌人的搜捕。赵世炎同志在龙华监狱中受尽了各种酷刑,但一切折磨都不能使英雄屈服。”面对死亡毫无畏惧,反映了他为国献身的坚定理想信念;于危难之中仍能想到朋友的安危,反映了他宽厚仁德的爱人情怀。

(三)勤奋好学,经世致用

赵世炎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尤其擅长英语。当学校有讲英语的客人来访时,通常由他担任翻译,他还辅导英语有困难的同学。但是,赵世炎并不因此沾沾自喜,他不仅主张加快教学速度、丰富教学主题此外,还投身创建社团、主编报刊等改造社会的活动。他在五四时期的多篇文章中,对同龄人不思进取、爱慕虚荣的堕落现象深恶痛绝,号召同学们及早参加劳动、自力更生。“吾辈读书,而能耐劳动之事,自可邪念屏除,远于恶俗。始有奋斗之能力。奋斗二字,愚常奉以为人生第一要义。无论何事,皆应奋斗。”

同时,他在调查的基础上批判学校教育内容和方式异化,“学校是一个进身之阶,学问是一种手段,时髦不可不趋,面子不可不讲……时髦少年所受的教育与行为……我以为迷惑两个字,终不能免。”为此,他主张青年学生要及早摆脱对家庭的依赖,投身社会实践,“人生不能仅知读书……读书以外,应当工作。”正因为胸怀天下,赵世炎很早就投身革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从中学时期就参加少年学会,参编《平民周刊》《少年》和《工读》杂志,在旅法期间筹建中共旅法党、团支部,留学归来献身革命,领导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不甘于作书斋里的乖学生,这是晚清以来“经世致用”思想的深刻实践。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锻炼了赵世炎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方法和运筹帷幄的组织协调能力,“世炎同志虑事周到,观察锐敏,择善坚持,长于组织,尤善于主持会场集中群众意见,最后作总结性发言能使各种意见不同人心服;世炎同志勤劳好学,在为党为群众工作的百忙中坚持学习,掌握英、法、俄文,占有丰富资料,故为文立论坚实充满说服力。他的值得学习的地方是多方面的。”一言以蔽之,赵世炎不仅自身勤奋好学,而且乐于帮助他人学习;最重要的,是他非常明确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赶时髦”,而是为了“经世致用”。

(四)审时度势,革命不息

赵世炎在中学时期撰写的文章《论行青苗法之利病》中评判“王安石变法”的得失,他引用孔子的“为政在人”来说明,为官者施政要有法度举措、改革要看清形势。如果是有利于民的,再曲折也要执行,且终会有效果。他说:“夫治国之道,操之有术,行之有方,审情势,度轻重,未有不注意于民生之利病也。苟利于民,则虽障碍坎坷,事多掣肘,人言啧啧,几无以立足,而行之既久,及其成也,必可收效于异日。”赵世炎推崇王安石善于把握时机、敢于改革创新的政治家风范。从年轻时投身五四运动,到留法期间推动创建中共旅欧党,再到领导上海工人武装起义,赵世炎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善于把握形势,引领革命斗争生生不息。赵世炎在五四运动期间曾大声疾呼:“生之今世,处此万恶社会,不奋斗,何以为人也。”号召同辈青年们应努力奋发以推翻万恶旧社会。孙中山去世不久,赵世炎发文纪念称,“他的实际运用有挫折,他的革命计划常有失败,但他的革命理论因此愈以丰富。他为他的革命理论而工作,常至于失败,又因失败而工作,以致建成他的活動的理论,始终辛苦奋斗,而最后以至于死!”还称赞孙中山面对党外攻击和党内背叛“孤身独战”,“事业虽屡起屡挫,而主张愈坚。”在赵世炎心目中,孙中山革命不息、越挫越勇的奋斗精神是自己革命事业的榜样。可以说,自从中学时投身五四运动开始,革命就成为赵世炎奋斗终生的事业,至死未渝。

在推动革命斗争向前发展的过程中,赵世炎善于审时度势,引导群众力量向有利方向发展。国民革命推倒段祺瑞执政府后不久,他审时度势,大声疾呼:“民众此时的责任是要更加紧自己的团结,举行更广大的运动,时时提出政治的目标,不断地为争自由,争民众政权,争民族解放而战斗。”在酝酿大规模武装暴动的关键时刻,他审时度势,在中共上海区委召开的积极分子会议上作动员时强调,“深入群众,要用启发式的工作方法,使他们有自发的政治觉悟”,他还提出了秘密发放传单、不要公开骂孙传芳、暂不进行公开讲演等隐蔽的工作方法革命热潮风起云涌的关键时刻,他又提出“目前革命的潮流与现象,就是民众运动。……我们的责任必须是要拿得住民众力量,我们同志要赶得上革命,要能使计划实行,要接近群众,要有党的组织。”生生不息的革命意志与善于审时度势的革命眼光完美统一于赵世炎一生的革命斗争之中。

(五)爱国奉献、忠贞不渝

“五四”时期爱国主义的主要历史使命就是“救亡图存”。从投身革命开始,赵世炎就把“救亡图存”作为奋斗终生之事业,直至被捕牺牲。革命元老吴玉章在回顾赵世炎入读北京法文专修馆的情景时说道:“他因受当时民族危机的刺激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急于寻求国家和民族的出路,便来这个学校学习法文,准备出国留学。”他自己在反思当时中学教育的问题时,就提出要把“爱国心的涵养”“人格上的信仰”“牺牲的热心”等作为训练学生的内容。他认为,热爱祖国,就是要推翻国内封建军阀的腐朽政权。他主张:“身为主人的大多数中国人民既被专制政体统治了数千年,又被帝国主义与军阀残害了数十年。现在我们的生死关头又到了。我们目下唯一的出路只有大家起来……反对一切帝国主义,反对一切军阀,力谋扫除大多数人民一切受侵略压迫的障碍。”他还认为,热爱祖国,就是要反抗帝国主义的残暴侵略。他痛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五卅惨案闯下了大祸的日本帝国主义者,经过一次广大的全国的民众运动,还这样的穷凶极恶,在中国的境内狂暴橫行!全国的民众应在此时立刻起来,一致的猛力的攻击日本帝国主义!”他还疾呼:让“日本帝国主义者从满洲滚开去!”

赵世炎投身革命时,就已经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力量还很薄弱,党的事业还很困难,很多共产党员甚至领导干部曾经怀疑、动摇,甚至叛变了,但是赵世炎始终秉承着满腔的爱国热忱以饱满的热情投身革命斗争,即使在被捕后也宁死不屈,展现了高尚的品格。1927年7月2日,赵世炎在被敌探包围、搜查的万分危急时刻,仍然镇定地要求他的妻子夏之栩赶快提醒王若飞等人转移阵地,从而减少了上海革命组织的损失。即使被捕入狱后,他仍然斗志昂扬地与敌人展开周旋,并鼓励狱中战友坚定信仰,反动派迫于压力而将其秘密杀害。赵世炎对革命事业忠贞不渝、宁死不屈精神的逻辑起点正是他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三 赵世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为的现实意义

赵世炎是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无数先烈之一,他同李大钊、陈独秀等党的早期领导人,以及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在社会主义各时期的主要领导人一样,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哺育,又深受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影响,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为,是他们信仰马克思主义、投身社会主义革命事业的感情基础,也是他们终生践行为民请命、革命不息的根本动力所在。缅怀、研究、宣传和继承以赵世炎为代表的五四先驱崇高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总结党和人民探索实现民族复兴道路的宝贵经验,“对发扬五四精神,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新时代中国青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通相融,中国共产党人应忠实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02).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又提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5000多年文明发展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通相融,共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以赵世炎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身上,集中体现了勤奋好学、仁爱厚德、为民请命、大公无私等优秀传统文化修为,成为团结人民群众、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力量源泉。他们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仰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既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成功,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

(二)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世纪初期的中国在列强环伺和军阀混战的双重打击中风雨飘摇,“见那横征暴敛的政府,嚣张跋扈的军人,蝇营狗苟的政客,敲剥朘削的财主,在那里肆无忌惮地吸取小民的膏血。收入分配繁荣不均平”陶孟和.贫穷与人口问题[J].新青年,1920(03):16.,正当人们为轮番登台的军阀们所实行的专制和腐败统治感到痛苦和失望时,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国革命出现了新的转机。一大批像赵世炎这样优秀的爱国青年前赴后继地投身革命,献出了他们年轻而宝贵的生命。支撑他们的,是为最广大中国人民谋解放的使命感。1927年“三一八”惨案发生一周年之际,赵世炎撰文纪念,“共产党不仅未曾欺骗利用或杀害民众,却是时时领导民众奋斗为民众利益而牺牲,为革命的民众所见所闻。……每一次的民众运动,正是革命的政党领导民众奋斗的机会”1941年,在《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中,毛泽东强调,“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它的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在庆祝建党95周年之际,习近平指出,“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需要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像赵世炎一样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应成为热爱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典范

五四运动时期,以赵世炎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积极介绍、学习世界先进文明,在中外文明的激烈碰撞中发现了拯救民族危亡的真理。中国共产党是在学习世界先进理论并将其应用于本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党,热爱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是中国共产党成长壮大、永葆青春的重要法宝。在建党初期、延安时期、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时期,不断学习促使党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中国共产党是由若干热爱学习的共产党员组成的,热爱學习也是其中的每个共产党员保持革命性和纯洁性的根本原因。赵世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仰和实践,正是他不断学习、与时俱进的结果。党的十八大修订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党员的共产主义觉悟至关重要,“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党员的共产主义觉悟、全党的共产主义理想、全社会的共产主义道德,是不会自然而然地树立起来的,只有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掌握科学的学习内容,才有助于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党员干部应如何学习、学习什么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曾对此作过许多重要论述。他强调,在学习目的上,“要把研究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作为学习的根本出发点”在学习对象上,“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既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向专家学者学习,也要向国外有益经验学习”在学习方法上,“学习需要沉下心来,贵在持之以恒,重在学懂弄通”等等。

参考文献

[1]吴玉章.忆赵世炎烈士[N].人民日报,1962-07-19(06).

[2]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 [M].穆善增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3][美]林如莲.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兴起[J].宛钧译.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6(2):104.

[4]彭承福.赵世炎[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

[5]赵继兰.酉水东流[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

[6]赵世炎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7]蔡乐苏,王宪明.论中共创始人思想中的中国优秀传统思想因素[J].教学与研究,2014(5):5-13.

[8]工人运动的著名领袖:赵世炎(“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N].人民日报,2011-02-16.

[9]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

[10]邓榕.我的父亲邓小平:激情年华[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110.

[11]陈公培.我所知道的赵世炎同志,陈公培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12]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1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6).

[1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9.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类大学生思政工作的路径研究
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多维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实践探索
开展以“商文化”为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西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