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岳麓书院的发展历程看新时代大学文化发展的几个着力点

2019-09-10唐亚阳陈静毅

文化软实力 2019年2期
关键词:大学文化岳麓书院新时代

唐亚阳 陈静毅

[提 要]进入新时代,如何发展大学文化是全体高校工作者必须面对而且必须回答好的重大命题。从岳麓书院的发展历程看新时代大学文化发展的几个着力点,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树立文化自信,进一步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文化;传统文化;岳麓书院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对当今时代作出了一个重大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对于这个新时代,习近平同志一连用了“五个是”来系统全面地阐述它的科学内涵:一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二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三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四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五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参见: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11.这一表述,不是对当今时代特征的简单概括与分析,而是立足我国社会发展要实现的具体目标,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对我们当今时代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依靠什么实现发展这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入思考之后作出的重要论断。

新时代必然有新要求、新任务,更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因此,如何发展大学文化是新时代全体高校工作者必须面对而且必须回答好的重大命题。关于什么是“大学文化”,目前学者们对此尚没有统一的定义。笔者借鉴徐飞等人的说法,将它定义为:所谓大学文化,以大学为载体,是大学自身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所形成的、被全体大学师生所认同和遵循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等的总和。大学文化是大学的核心所在,是一所大学的本质内涵和外在气质,它体现在大学教育的方方面面,是大学所独有的特质,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撑、灵魂所在、价值依归。大学文化又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阶段的赓续及载体,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对高等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立足我国高校的具体实际,从岳麓书院的发展历程看新时代大学文化发展的着力点,对于贯彻实施党的十九大精神,树立文化自信,进一步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营造良好的高校发展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要把“办社会主义大学”作为新时代大学文化发展的根本方向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历来是办学的首要问题,古往今来、上下四方概莫能外。古代有个想要去南边楚国的人,却驾着他的马车往北边走。他以为自己有精良的马车、充足的路费、技术好的马夫,就能很快到达楚国。殊不知由于方向错了,他具备的条件越好,就离他的目的地越远。进入新时代以后,大学文化发展只有牢牢把握住自己的办学方向,才能在经济、技术、文化日新月异的今天,坚定不移地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

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道:“古今中外,关于教育和办学,思想流派繁多,理论观点各异,但在教育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这一点上是有共识的。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说具体了,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所以,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2).中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大学必须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大学教育工作的宗旨之所在,也是大学教育发展的方向目标之所指。

岳麓书院在千年沉浮、砥砺前行的道路上,始终把为国家、人民培养人才作为其发展的根本目标,始终与它所服务的对象步调上保持高度一致。书院讲堂的屏风上专门刊载有张栻的《岳麓书院记》,里面明确表达了岳麓书院的办学方向:“侯之为是举也,岂特使子群居佚谈,但为决科利禄计乎?亦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辞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这是说岳麓书院培养人才是为国家、社会、百姓服务,而不是群居闲谈、追求功名利禄、满足于言语文辞之美。

岳麓书院旗帜鲜明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为它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培养了诸多爱国将领、无私奉献的父母官、忧国忧民的大学问家。因此,多次受到皇帝的嘉奖,如岳麓书院大堂上就悬挂着清朝康熙和乾隆皇帝御赐的“学达性天”“道南正脉”两块匾额,都是对岳麓书院办学方向正确、办学成效显著的高度肯定与赞扬。

二、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大学文化发展的根本任务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塑造灵魂的地方。从本质上而言,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职能,其他职能都是由人才培养衍生出来的。常言道,才是德之基,德是才之帅。智育不好会成为次品,德育不好会成为危险品。对此,习近平同志也有十分深刻的比喻:歪脖子树是长不成参天大树的。司马光把德胜才之人称作愚人,把才胜德之人称作小人,在取才方略上,他主张:“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资治通鉴·周纪》)因此,办社会主义大学,既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愛国情怀、奋斗精神,把“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大学文化发展的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衡量大学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岳麓书院一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从学规到祭祀无不彰显着“以立德为先导,以树人为目标”的办学思想。清朝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岳麓书院山长王长清手订的《岳麓书院学规》,总共十八条,其中前十条依次是“时常省问父母”“朔望恭谒圣贤”“气习名矫偏处”“举止整齐严肃”“服食宜从俭素”“外事毫不可干”“行坐必依齿序”“痛戒讦短毁长”“损友必须拒绝”“不可闲谈废时”。这十条学规要求的就是忠、孝、庄、俭、和、悌、义等道德规范,揭示的是“德育”的首要地位。同时,书院的山长和老师也是由德高望重的硕学鸿儒担任。如岳麓书院山长周式、张栻、车万育、王文清、罗典、袁名曜、欧阳厚均、王先谦等都是道德文章俱佳的学习典范。书院祭祀的大都是堪称道德楷模的先贤先师,如大成殿供奉的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其他诸祠先后奉祀有张栻、朱熹、朱洞、李允则、周式、刘珙、邹浩等“诸贤”。

尽管岳麓书院文化与当今大学文化在宗旨、精神、制度、行为内涵及语义输出上各不相同,但都反映了大学是培养人才、塑造灵魂之所。正因为一直秉承“立德树人”的宗旨,岳麓书院得以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今日之大学。

三、要把“创新创造”作为新时代大学文化发展的根本内核

“创新创造”是当今社会和世界发展进步最为核心的本质特征,适应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临的技术发展、文化发展、制度发展、理论发展需要创新;应对世界性的诸如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生物变种、人口老化等难题需要创新;满足人类美好生活需求、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创新。大学作为思想、文化的高地,理应在创新创造业已成为社会和世界核心本质特征的今天,发挥它不可替代的特殊示范引领作用,把“创新创造”作为新时代大学文化发展的根本内核。

一是把“创新创造”作为大学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历史表明,社会、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每一次创新,都对其载体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大学办学水平的高低和竞争力的强弱;创新的范围和广度,直接决定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强度、深度和广度。从很大意义上来说,岳麓书院就是在“创新创造”的引领下,成为了理学的重镇和湖湘文化的发祥地,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验,而弦歌不绝、享誉世界。岳麓书院建立之初,所关心的是“使里人有必葺之志,使学者无将落之忧”,也就是在学官无法普及的情况下,如何让士子们有机会读书,然后通过科举考试顺利取得做官的资格。但是南宋张栻主教后,岳麓书院的教育宗旨、内容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就是将“传道以济斯民”作为岳麓书院的办学宗旨,将新兴学术思想——理学作为传播内容,把佛学、道学等思想融入传统儒学,使儒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闻名全国的理学阵地。其后学者云从,湖湘学派得以养成。岳麓书院树立新的教育宗旨,与之相应地改革教学内容以及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它自身的发展,巩固了自身已有的声誉与地位,进一步推动其继续向前发展。

二是大学文化发展需要全方位的创新。从内涵上来讲,大学文化包含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层面。全方位的创新就是每个层面的发展都要在既定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下,与时俱进,以充满时代气息的先进文明成果及文化理念不断充实和丰富大学文化的内涵,为大学文化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岳麓书院碑刻《王九溪先生手定读书法》中有关于《读经六法》的内容:“一、正义,二、通义,三、余义,四、疑义,五、异义,六、辩义。”众所周知,十三经是儒家两千多年始终奉行的经典,可谓“万世不变者”,具有神圣性。但是在读经方法上,王长清提出了新的看法。教导诸生从正义到通义,始得知其然,进而发现余而未尽之义,有所怀疑,提出不同看法,在辩难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这种“余义—疑义—异义—辨义”之逻辑顺序,所对应的正是“质疑—批评—思辨—实证”的创新创造要素。质疑、批评是创新的先导,也是科学的精神。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质疑批评都是科学发展的原动力。马克思的座右铭便是“怀疑一切”。在质疑、批评,进而立说的过程中,“思辨”始终一以贯之,而实证则是思辨的圭臬。新时代大学文化的创新发展也要牢牢把握这四要素。

三是辩证地看待创新与继承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0-471.正如孙成武所指出的那样,“任何文化的发展和创新都是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进行的,大学文化也是如此。”

孙成武.文化自信与新时代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发展问题探析[J].东北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3):122.因此,大学文化一方面不得不以过去作为当下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另一方面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进大学文化的创新。从岳麓书院的发展历程来看,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岳麓书院,虽在办学宗旨、发展模式、规章制度、管理方式等方面不尽相同、各具特色,但都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岳麓书院在继承过去优秀思想、制度、宗旨等基础上,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实现了教学手段、教学宗旨、教学目标等方面不断地与时俱进。创新和继承两种品质,正是岳麓书院在颠沛岁月中得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力量源泉。

四、要把“包容开放”作为新时代大学文化发展的根本态度

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均衡,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紧相连。”

习近平.携手共命运 同心促发展——在二○一八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18-09-04(02).大学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身处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无法回避且必须面对这个时代命题。大学是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前沿阵地。尊重包容是大学的重要特质,开放合作是大学的基本姿态。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们更要凸显尊重包容的大学特质、更要体现开放合作的大学姿态,把“包容开放”作为新时代大学文化发展的根本态度。

岳麓书院在一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开放包容是它最为显著的特征。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秋天,岳麓书院发展史上发生了一起载入史册的重大事件,即“朱张会讲”。这是南宋时期持不同见解的学者就一些学术问题展开的一次学术讨论。这次会讲是闽学和湖湘学两大学派的思想交锋和学术论战,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有“中和说”“太极说”“知行说”“仁说”等。这样的创举,开启了不同学派在同一书院讲学的先河,体现了岳麓书院开放性的特点,形成了书院自由讲学的教学特色。同时,岳麓诸儒在择师求教、学术主旨上,也表现出一种“包容开放”的态度。例如胡大时,他最初从学张栻,后来又师从事功学派陈傅良、理学派朱熹、心学派陆九渊。这样“兼容”的择师态度及行为,在岳麓诸儒中较为常见,但是为其他学派大师所不容。

湖湘之地自古远离国家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被视作“王化不至之所”,成了罪臣的流放之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独特的生态环境,造就了当地开放包容的特质。古往今来,诞生、绵延于湖湘之地的辉煌,都与这一特质密切相关。

办大学离不开大学文化,办好的大学更是离不开大学文化。在新时代,必须清醒认识和牢牢把握大学文化发展的着力点,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努力肩負起办人民满意的大学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造就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做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新贡献。

猜你喜欢

大学文化岳麓书院新时代
担负时代赋予岳麓书院的新使命
千年学府
岳麓书院举办己亥年祭孔大典
从校园生活谈当前大学的两种校园文化
论高校国际化进程中的大学文化战略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高师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岳麓书院乐教传承演变性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