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革命文化与文化现代化

2019-09-10张海峰闫永春

文化软实力 2019年2期
关键词:革命文化文化强国新文化运动

张海峰 闫永春

[提 要] 作为一次成功实践,无论是继承新文化运动的成果,推动苏区文化运动的发展,还是引领抗战文化运动的方向,革命文化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革命文化在长期实践中积淀形成的坚持政治性和科学性统一、群众性和实践性统一、继承性和创新性统一、民族性和世界性统一的经验原则,孕育形成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科学求实、变革创新等优良传统,对于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关键词]革命文化;文化现代化;新文化运动;文化强国

习近平主席在领导和推进新时代强国强军伟大事业中,高度重视革命文化的继承弘扬,在多个重要场合反复强调要继承革命文化,从中国革命历史、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中汲取营养,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革命文化,是我黨我军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实践中创造形成的先进文化,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规制度、革命文学艺术作品、革命遗迹和革命文物等,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理想、爱国情怀、价值理念和道德追求,具有政治性、群众性、时代性、创新性等鲜明精神特质,是指引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宝贵精神财富。文化现代化,是指从传统社会的文化形态向现代社会的文化形态转型,是在扬弃继承传统文化、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基础上促进先进文化发展和人的现代化的实践活动,在现代化有机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革命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在长期实践中积淀形成的经验原则,对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定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多方面的启示意义。

一 革命文化在中国文化现代化中的价值作用

革命文化形成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从苦难到辉煌的奋斗历程中,上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斗争实践相结合的文化结晶,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党在长期奋斗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独有的红色基因。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无论是继承新文化运动的成果,推动苏区文化运动的发展,还是引领抗战文化运动的方向,革命文化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一)在继承新文化运动成果中开启了中国文化现代化序幕

中国的文化现代化是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萌生的,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人们认识到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已经不能有效地抵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坚船利炮。“洋务运动”通过创办京师同文馆,派留学生赴美、欧留学等措施,开启了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向西方文明学习的先河,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使之由最初的对外来思想文化的抵触过渡到理性认识阶段。“戊戌维新运动”主张效仿西方“施行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的成功使得“三民主义”在中国民众中产生了广泛影响。中国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发起的以思想启蒙为主的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在追求真理中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勇于打破封建思想的桎梏,猛烈冲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使人们开始接受西方的现代文化,中国现代文化开始步入传播和实践阶段。无论是提倡“民主与科学”,主张“全盘西化”,还是批判封建伦理道德,开展文学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都意味着民众文化现代化意识的增强。

革命文化继承了新文化运动的成果,对传统思想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糟粕进行批判反思,对西方文化中的先进成分给予肯定,是现代文化的因子在中国社会由城市向农村、由少数精英分子向人民大众传播、弥散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二)在推动苏区文化运动实践中明确了中国文化现代化出路

随着我们党领导的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和革命根据地的蓬勃发展,创造新的工农苏维埃文化提上了党的工作日程。1934年1月,毛泽东鲜明地提出了一条新的文化建设思路,即为创造革命的时代,苏维埃必须实行文化教育的改革,解除反动统治阶级加在工农群众精神上的桎梏,而新的工农苏维埃文化,即苏区文化。其基本内容包括:反对国民党的“三民主义”和“文化专制主义”,厉行全部的义务教育,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努力扫除文盲;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文化和落后的封建迷信习俗,等等。苏区文化运动对当时中国的农村来说,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体现着先进性,充满着新鲜感。苏区文化的创造、传播和教育,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的地方观念、宗教观念、家庭观念等,对于帮助革命者树立革命的理想信念,实现人格精神的解放和升华,积极投身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苏区文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文化的雏形,其实质是一种新型的革命理念,它以具体的文化形态启蒙了苏区农民的思想,明确了中国文化现代化发展的出路,即必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同人民群众对文化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在文化工作中处处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把广大人民群众作为文化的服务对象,使文化真正成为人民群众自己的文化,确保了党领导的革命文化事业得到最有力的支持和拥护,加速了文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三)在引领抗战文化运动发展中找到了中国文化现代化方向

抗日战争时期,特殊的时代背景,使得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具有了时代的特殊性。抗战爆发后,日本全面入侵中国,把中华民族推向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其在实行军事侵略的同时,也发动了文化侵略,企图借“大东亚共荣圈”掩盖自己的帝国主义真面目。严酷的民族危机惊醒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以文化支持抗战成为当时文艺界的重要任务,而全民族抗战又赋予了文化运动以新的生命力。为了支持抗战,我们党高举抗战文化的大旗,广泛发动民众,深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战文化宣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广大革命文艺工作者、文化界知识分子对文化现代化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一方面,他们以革命的、进步的文化对抗日本的侵略文化;另一方面,开始反思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对中西文化形成了比较客观的认识,明确提出只有把从西方引进的先进文化与中国传统和具体革命实际相结合,贴近生活实践,紧扣时代主题,实现文化成果与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推行文化中国化、民族化、大众化,才能真正促进文化的发展。1940年,中国共产党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口号,系统地阐述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标志着党的文化现代化理论初步形成。与此同时,我们党还在陕甘宁边区等地认真开展了教育、新闻、文艺等方面的文化建设活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响应党中央“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号召,走出书房,离开画室、教室、剧院,走向农村、工厂、街头、战场,通过举办剧展、组建文化救亡团体,创办大量报刊、杂志等,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文艺创作活动,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了不同阶层的文化需求,对于激励广大民众积极参加革命、支援前线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革命文艺工作者、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文化找到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即走中国化道路,把外来文化吸纳融入本民族文化发展的路子。

二 革命文化为中国文化现代化提供方法指导

革命文化内涵丰富、思想深邃,蕴含着科学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根本原则。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根本的途径是充分发挥革命文化对文化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过程中,革命文化不仅能以自身的先进思想理论成果直接充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内容,而且作为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次成功实践,其在文化建设发展中积淀形成的一些经验原则,在诸多方面能够为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提供有益的方法论指导。

(一)坚持政治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5.作为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文化是站在无产階级的立场、党的政策的立场,服从于无产阶级的政治路线和政治纲领,服务于一定时期所规定的革命任务的。毛泽东说过:“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7.在革命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牢牢把握革命文化的领导权,指引着革命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以李大钊等为代表的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知识分子创作了大量经典著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水平和政治追求,规定着革命文化的基本理论和根本任务,集中体现了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诉求和愿望。同时,实现中国文化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化,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引。这个任务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实现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特质,使得人们对科学的认识上升到理论思维和思想品质的高度,即“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引下,我们党开创了正确的革命发展道路,创造了特色鲜明的革命文化,激发了广大革命者投身革命的政治热情,增强了勇气和信心,对革命的发展和成功产生了决定性影响。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建设,要坚持政治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不动摇,高举科学的文化发展大旗,这既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政治方向,也是保持文化建设旺盛活力的根本保证。

(二)坚持群众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人民群众既是革命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也是革命文化的接受者。革命文化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是人民群众在革命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精神文化产品,反映的是人民群众的革命愿望,是一种简洁明快、通俗易懂、大众性的文化,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实践,也就不可能产生革命文化。“文化运动和实践运动,都是群众的。”“须知民众就是革命文化的无限丰富的源泉。”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革命文化的群众性,表现在一旦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和掌握,就会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强大思想武器。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1932年到1934年,在革命根据地开展的扩红运动中,江西兴国县长冈乡成立了山歌宣传队,不仅极大地激励了民众的报名参军热情,鼓舞了苏区军民的斗志,还有效地瓦解了敌人。“一首红歌扩充三个师”的故事就是真实写照。当时白军中流行一首顺口溜:一怕红军刀枪镇,二怕兴国山歌声;刀枪镇来头落地,山歌声来勾掉魂。

革命根据地建设时期的打土豪、分田地,解放区人民的踊跃参军、支援前线,无不体现着人民群众在接受了革命文化洗礼后积极参加革命的英勇壮举,表现了革命文化“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的重要性。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建设,要坚持群众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充分认识到脱离群众是文化发展最大的障碍,只有贴近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才能使文化发展获得无穷的创造力。

(三)坚持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的继承,离不开创新性发展。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精神,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是革命文化始终充满生机活力,指导革命斗争不断开创新局面的重要保证。革命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表现在用创新的精神革除了束缚传统文化的思想禁锢,挖掘了传统文化永不过时的内核,并赋予其时代化的文化形式和表达方式。它不仅强调友爱、互助、奉献、公平、正义,强调勤俭节约、克己奉公、勤政爱民,而且强调道德伦理、天理良心,尊重劳动、尊重知识,是民族的、科学的文化,相对于自私自利、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腐朽的价值观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在革命文化的熏陶下,人们能够源源不断地获得精神养分和心灵充实,是激励人们追求理想和信仰的动力源泉,对于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导向和社会道德风尚具有引领和促进作用。革命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现在借助马克思主义这个现代化的思想武器,补充了传统文化的现代性不足,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塑造。这其中,尤其是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革命文化对于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发挥着重要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建设,要坚持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把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2.。

(四)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开放的,其发展进步离不开同其他文化的交流互鉴。革命文化从不盲目排斥其他文化,而是具有开放性的思想视野,从一开始就坚定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和文化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在坚守自身民族特色的同时,充分汲取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精华,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提升文化品质。毛泽东指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6.就马克思主义本身来说,它是产生于西方社会环境下的文化形态,中国共产党人在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坚决反对和批判主观主义、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之成为具备民族特点、民族风格的理论形态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为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的文化成果,对于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交融共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建设,要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合理借鉴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保持正确方向的前提下不断获得发展新活力。

三 弘扬革命文化传统助推中国文化现代化实现

革命战争年代,在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下,在革命文艺工作者、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革命文化建设硕果累累,文化发展区域不断扩大,民众文化程度普遍提高,文化现代化水平总体上有了一个大的提升。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马克思主义赋予革命文化的创新内容和革命文化形成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科学求实、变革创新等特有精神品质。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大力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的优良传统,从中汲取奋力前行的精神力量。

(一)坚定理想信念,夯实文化现代化的思想保证

革命理想高于天,党和人民之所以能够找准、走对前进的道路,有足够的智慧和勇气克服前进道路上遇到的重重困难,关键是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有崇高理想信念指引,有为理想信念而英勇献身的崇高追求。

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鲜明地指出,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与“三民主义”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我们除了有现阶段的最低纲领,还有为共产主义奋斗的最高纲领,这是中国共产党能在文化革命战线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可以说,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引,革命文化不可能蓬勃发展,革命事业也很难取得最终胜利。革命文化内含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的思想保证。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必须坚定理想信念,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崇高的价值追求。

一是要深化创新理论武装。文化价值取向的终极性就是信仰的最终体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建设,首要任务是加强科学理论武装,充分发挥文以载道功能,把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文化价值取向。要始终坚持理论学习的先导和筑基作用,充分发挥党的创新理论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的功能,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占领文化主阵地,唱响文化主旋律,引导人们把体现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等方面的文化元素,融入渗透社会发展各方面,焕发出压倒一切困难、战胜一切困难的斗志和智慧。二是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密切关注网上舆情动态,打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主动仗,始终用强大正向的精神磁场吸引群众、激励群众。三是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将其切实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國价值、中国力量。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二)弘扬爱国主义,筑牢文化现代化的精神支柱

习近平主席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02).革命文化离不开爱国主义精神的驱动,中国社会变革的进程是在爱国主义思想的激励下先后选择和接受了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民主革命时期,爱国主义致力于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奋斗目标。“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爱国青年挺身而出,全国民众奋起抗争,誓言‘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02).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爱国主义最终汇聚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新的时代条件下,爱国主义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具体体现。革命文化的每一次发展进步,都是爱国主义精神开出的灿烂花朵。爱国主义是由传统文化孕育、革命文化凝结而成的中华民族精神基因,“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只要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就能在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02).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必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统一于党和人民共同奋斗的伟大事业中,以爱国主义的信念和激情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一是要赋予爱国主义时代内涵。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命脉,以时代气息和时代特征激活爱国主义的生命活力,注重在培育和养成实践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汲取营养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决心。二是要加大爱国主义教育力度。

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和爱国主义精神阐释,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重点从理论上讲清楚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本质一致性,讲清楚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内容,讲清楚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内在联系,讲清楚否定党史、国史、革命史和改革开放史以及诋毁英雄人物的危害性,引导新时代中国青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将爱国主义精神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增强爱国报国的责任担当和无比热情,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心中高高飘扬。三是要付诸爱国主义实践。

要紧紧围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一时代主题,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坚决与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言行做斗争,自觉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国家的富强、捍卫国家的尊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三)坚持科学求实,确立文化现代化的价值取向

中国革命一开始就面临着救亡图存这个实际,从而使中国共产党人具有面对实际的价值取向。在长期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中国国情和革命实际出发,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个思想武器,最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革命文化贯穿始终的科学求实精神,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思想内核,具有实践性的文化品格,确立了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的价值取向。迈入新时代,只有坚持科学求实的精神,才能引领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推动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是科学求实精神、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建设中的生动体现。

一是要搞好文化建设规划。要在积极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的基础上,搞好系统论证,整合各种资源,科学设计文化的物化形象和承载形式,将各领域、各系统的工作与文化塑造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指引具体工作的明确文化规范,指导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层次文化覆盖、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化体系,使文化的作用力在强国强军建设中得到更好体现,使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二是要坚持文化服务基层。要深入开展深入生活、深入基层、扎根基层实践活动,建立健全长效化、常态化机制,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走出方寸天地、融入现实洪流,加强基层现实题材创作,自觉观照基层人民群众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基层人民群众的心愿、心情、心声,切实做到在深入生活、深入基层、扎根基层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三是要抵制不良文化侵蚀。

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广泛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当前文化环境中的低俗、庸俗、媚俗之风,抵制社会上各种不良社会思潮、落后文化、不正之風对人民群众的侵蚀,引导人们辨析主流与支流、区分先进与落后、划清积极与消极,辨明是非、荣辱、美丑,真正从思想深处懂得应该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学习什么,摒弃什么,提高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让清风正气、蓬勃朝气遍布全社会,为强国兴国注入强大道德伟力。

(四)勇于变革创新,注入文化现代化的生机活力

革命文化是在革命事业中开拓创造出来的新型文化,具有鲜明的变革创新特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革命文化最伟大的创造,就是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创新,产生了毛泽东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成功引领了中国革命的社会变革实践。作为一种时代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和政党永葆生机活力的源泉。革命文化内含的变革创新精神,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提供了不竭动力。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必须大力弘扬变革创新精神,不断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以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一是要更新文化发展观念。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建设,根本的是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有敏锐的目光;只有观念更新,才能获得与时代发展接轨的端口。要以对历史和未来高度负责的精神,勇于冲破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真正认清矛盾和问题的症结所在,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确立以文化人、以文强国观念,转变文化建设发展模式,把握文化发展规律,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以自我否定的勇气,不断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文化的大创新。二是要构建文化创新机制。制度本身是文化的产物,具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没有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一切文化改革发展的探索都将难以为继。要适应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始终保持文化创新的时代感和紧迫感,进一步深化文化产品创作与生产体制改革,抓好理论宣传教育、文艺表演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文化法规制度,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发展体制机制,既体现主流价值又包容不同志趣,既体现法纪又体现民主,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三是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改革创新,是实践性、群众性很强的活动,必须尊重群众、依靠群众,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激活创新主体,激发创新热情,尊重创新劳动,保护创新成果,使广大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竞相迸发、持续涌流,最大程度地释放他们的创新才能和潜能,营造崇尚创新、勇于创新、渴望创新的浓厚氛围,使善于创新、敢于创新、勤于创新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

猜你喜欢

革命文化文化强国新文化运动
下篇走向觉醒的文化与精神
觉醒与解放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体相和个性:以五四为标识的新文化运动再认识
文化自信的学理与增强路径
试论革命文化对文化自信的作用
红色革命文化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推动策略分析
“文化强国”战略下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路径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中国近现代革命文化基本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