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建国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伦理蕴涵

2019-09-10王和君喻文德

文化软实力 2019年2期
关键词:国家形象爱国主义

王和君 喻文德

[提 要] 新时代提出的“建国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奋斗目标明确了我们将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以及如何建设这一国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我们党对国家观念的深化和完善。国家是公民赖以生存的最高伦理实体。“建国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丰厚的伦理底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伦理精神支撑。这些伦理精神广泛地蕴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价值目标、国家形象和治国理念之中。

[关键词]建国一百年奋斗目标;国家伦理;国家形象;爱国主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本世纪中叶要实现“建国一百年奋斗目标”——“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9.这既是中国共产党关于现代化目标的最新表述,也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家观念的理论自觉。这一表述具有新的内涵和新的特点。

新时代提出的“建国一百年奋斗目标”明确了我们将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以及如何建设这一国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国家是公民赖以生存的最高伦理实体。国家的建设目标既关系到国家的繁荣兴旺,也与个人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新时代提出的“建国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丰厚的伦理底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伦理精神支撑。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离我们实现“建国一百年奋斗目标”还有30年;明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为实现“建国一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此历史交汇期,我们探讨新时代提出的“建国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伦理蕴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 “建国一百年奋斗目标”夯实了国家伦理的价值根基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是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相对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构成的有机整体。“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等五大国家建设目标就是上述五大建设的价值归宿。“五位一体”的国家建设目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提供了充足的伦理合理性。

1国家伦理的内涵与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阶级社会以来,国家是阶级性与公共性的统一:“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它在一切典型的时期毫无例外地都是统治阶级的国家,并且在本质上都是镇压被压迫被剥削阶级的机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6.;但是,国家在名义上又是整个社会的正式代表,还承担着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4.。国家只有执行好社会服务职能才能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才能最终达到政治统治的目的。对国家本质和功能的准确定位是搞好國家建设的前提。与此同时,对国家本质和功能的准确定位离不开伦理的考量。

黑格尔认为,“国家是伦理理念的现实——是作为显示出来的、自知的实体性意志的伦理精神,这种精神思考自身和知道自身,并完成一切它所知道的,而且只是完成它所知道的。”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53.在黑格尔看来,国家作为一种理性的存在是绝对的善——“地上的精神”——可以超越道德和法律的限制。在这里,黑格尔神化了国家理性——将国家理性视为一种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伦理精神,使国家理性本身变为最高的价值。实际上,国家理性并不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善。国家作为最高主权者,在国家理性和国家权力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张力。国家理性一旦失去道德和法律的制约,国家权力就有可能肆意扩展,走上对内独裁对外侵略的危险道路,二战期间的德国和日本就是佐证。

国家伦理是国家作为一个主权实体所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原则,是国家对其全体国民以及国际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国家伦理包含着对“什么样的国家才是一个好的国家”“什么样的国家权力才是正当的”“什么样的国家行为才是善的”等基本问题的价值追问。国家伦理为国家治理提供了价值原则和行为规范,其根本目的在于规制国家权力,防止国家权力的任意扩张。

2“建国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伦理合理性在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我们党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提出关于国家建设的新目标: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3.;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48.;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2.

。反映了我们党对国家建设目标认识的逐步深化和完善。新时代提出的“建国一百年奋斗目标”与之前我们党提出的建国一百年奋斗目标相比,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内容更丰富,表述更完整,增加了“美丽”这个目标。二是目标的质量更高、层次更高。之前的建国一百年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目标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中将提前15年即在2035年实现;而新时代提出的“建国一百年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三是,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这种国家观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建设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刻理解,也是全体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自觉担当。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国家建设目标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在国家建设目标上的具体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与现代化国家建设的目标是相互对应的。五大建设目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富强主要是指在发展经济、科技和军事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的富裕和强大,民主主要是指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文明主要是指在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基础上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谐主要是指在追求公平正义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稳定有序,美丽主要是指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保证生态环境的优美。

国家的五大建设目标是互为条件、相互贯通和相互促进的。富强是国家建设的物质基础,民主是国家建设的政治方向,文明是国家建设的思想灵魂,和谐是国家建设的社会支撑,美丽是国家建设的生态保障。五大建设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最终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总体目标之中。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国家是一个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内容的复杂系统。国家建设的全面性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进步。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正遭遇发展质量不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社会文明水平有待提高、社会矛盾交织叠加、生态环境恶化等诸多难题。国家的五大建设目标不仅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是新时代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客观需要。它为正确处理国家和个人、国内与国际、人与自然、物质和精神等重大社会关系提供了指导原则和价值导向。

3当代中国国家伦理对国家权力的规约国家拥有处理国内和国际事务的最高权力。在韦伯看来,国家是一种合法的暴力垄断:“在各种形式的国家统治中,国家力量的具体、但并非唯一的源泉是基于合法的暴力,而政治总是意味着争取权力分享的斗争。”国家权力的设定及其运行不能没有伦理的考量。否则,国家可以任意妄为且不必承担道德责任,这对本国国民和国际社会来说都是一种灾难。一个国家在崛起的过程中,如果国家权力缺乏道德和法律的制约,任凭其肆意扩张,国家有可能陷入反人道的国家主义歧路——国家自身的强大成为国家唯一的价值目标——国家为了自身生存发展可以不惜动用一切手段。如果国家拥有无限权力,那么,国家能力愈强,国家权力的危害性也就愈大。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国家作为一种政治共同体,应该以追求“至善”为目标:“所有共同体都是为着某种善而建立的(因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着他们所认为的善),很显然,由于所有的共同体旨在追求某种善,因而,所有共同体中最崇高、最有权威、并且包含了一切其他共同体的共同体,所追求的一定是至善。这种共同体就是所谓的城邦或政治共同体。”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颜一,秦黄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3.新时代提出的“建国一百年奋斗目标”囊括了当代中国国家伦理的基本价值目标,是当代中国走向“至善”的重要阶段性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建立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等价值目标基础之上的。这些价值目标从政治、经济、文化、社會、生态等诸多方面规范了国家权力运用的界限和目标,从而保证了国家权力的正当性。也就是说,国家权力的运用必须始终服从和服务于这些价值目标。否则,国家发展不仅严重背弃国家伦理,而且与“至善”渐行渐远。国家伦理要求国家必须忠诚于自己的道德角色,使国家权力自觉接受伦理的制约,从而保证国家权力的正确运用。

二 “建国一百年奋斗目标”塑造了全面现代化的国家形象,凝聚了国家认同的价值共识

国家形象既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影响国家认同的重要因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国家建设目标塑造了一种全面现代化的国家形象,展示了中华伦理文化的独特魅力。国家形象是影响国际关系和人心向背的重要变量。全面现代化的国家形象凝聚了国家认同的价值共识。

1国家形象的内涵及其意义

国家形象是公众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总体认知和态度。依据受众的不同,国家形象可以分为国内形象(针对本国国民而言)和国际形象(针对国际社会而言)。“国家形象是国家力量和民族精神的表现与象征,是主权国家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是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 管文虎.国家形象论[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1.国家是由人民、领土、主权和政府等要素构成的政治共同体,国家形象往往要通过政府形象、国家能力、地理环境、公民素质等要素体现出来。形象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映像,包含了建构的成分,国家形象也不例外。为了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几乎每个国家都试图塑造一种良好的国家形象。

良好的国家形象不仅可以扩大国家的影响力,带来精神上的自豪感,而且可以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带来巨大的国家利益。在全球化时代,国家形象对国家治理和国际交往的影响日益广泛而深远。一个国家的国内形象是国家合法性和国家凝聚力的重要来源,而其国际形象不仅直接影响该国家所处的国际舆论环境,而且在军事较量、政治博弈、商贸谈判和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譬如,当消费者对某国生产的产品不甚了解时,他们往往会根据自己对该国形象的认知来判断该国产品的品质。也就是说,国家形象可能直接影响国外消费者对该国产品的购买决定。

2“建国一百年奋斗目标”对于国家形象的文化塑造

由于受众本身的认知水平、价值观念、社会阅历等方面差异,国家形象与一个国家的实际状况往往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良好的国家形象不仅需要以综合国力为客观基础,也离不开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塑造。国家形象的文化塑造是我国应对内政外交的客观要求。就国内治理而言,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生活的物化迫切需要恢复精神在社会发展中的引领地位。正如黑格尔所说:“人的目光是过于执着于世俗事物了,以至于必须花费同样大的气力来使它高举于尘世之上。人的精神已显示出它的极端贫乏,就如同沙漠旅行者渴望获得一口饮水那样急切盼望能对一般的神圣事物获得一点点感受。”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5.就国际交往而言,“经济中国”的国家形象已为国际社会所熟知,有时甚至被恶意曲解,国家形象的文化塑造刻不容缓:“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也更多地局限于由武术、茶叶、瓷器、京剧、中餐、中医、舞龙舞狮以及模糊的孔子形象所构成的符号系统上,至于当代中国特有的文化主张和价值理念,国际社会的了解程度可以说非常有限。”

国家形象的文化塑造是一种将国家的硬实力与软实力、国家价值观与国家利益相互结合使之相互促进的形象建构过程。国家形象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外化,国家形象的文化塑造必然要承载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它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等基本要素构成的思想体系。当代中国的国家形象必须将这些基本要素融入本国国民和国际社会的认知和评价之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种全面现代化的国家形象——它既囊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义,也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国家形象的一种自我定位和美好憧憬。这种全面现代化的国家形象将习近平同志在不同场合提出的“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等多个维度的国家形象尽收囊中。这种国家形象建构将现代化的普遍价值诉求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国家形象之中,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为促成国内外公众对中国的国家认同凝聚了价值共识。

3全面现代化的国家形象是促成国家认同的价值载体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3.良好的国家形象是一种文化软实力,它只有承载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念才能很好地维护它的主流意识形态。因此可以说,核心价值观构成了国家形象的内在灵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上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种全面现代化的国家形象既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平台,也是促成国家认同的价值载体。国家认同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政治概念,涉及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就国内层面而言,国家认同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归属哪个国家的认知与评价。譬如,我是中國人,不是印度人——一种归属或身份意义上的国家认同。这种国家认同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就国际层面而言,国家认同是国际社会对一个民族国家合法性的认可与接受。这种国家认同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外交政策。哈贝马斯认为:“合法性意味着某种政治秩序被认可的价值——这个定义强调了合法性乃是某种可争论的有效性要求,统治秩序的稳定性也依赖于自身(至少)在事实上被承认。”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184.国家合法性是指国家权力的法理基础,也即国际社会对国家权力依据的追问——凭什么统治?国家合法性是国家认同的重要依据,国家认同是国家合法性的重要表征,两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在国际社会中,一个国家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是其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国家认同的关键是价值观认同。价值观认同即大众对某种或某类价值观念的认可与信奉。一种价值观念只有符合大众的价值诉求并且切实可行才能获得认同。国家建设目标是一个国家对于自身生存发展的价值选择,是制定大政方针的指导思想,是实现国家认同的价值基础。国家形象文化塑造的目标在于促成价值观认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国家建设目标既反映了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也符合人类优雅生存的内在需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不仅是中国人民之所欲,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对于现代化国家的普遍价值诉求,因而也就成为了国内外民众对中国国家认同的价值共识。价值观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良好的国家形象意味着国家所追求的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广泛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国内外民众通过这种共同的精神文化和价值观念对某一国家产生真正的认知和认同。”

三 “建国一百年奋斗目标”鲜明地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念,是激发爱国主义的价值动力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新时代提出的“建国一百年奋斗目标”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描绘了国家建设的宏伟蓝图。富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合法性的政治支撑,也是充分激发人民创造性的制度保障。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文化软实力的象征,也是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和感召力的保证。和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本质属性,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美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态目标,也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环境保证。共享美好生活是新时代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价值诉求。美好生活是在全面小康生活基础上生活质量全面提升的优雅生存。它基本涵盖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各种需要——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都可以得到比较充分的满足——一种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生活状态。

新时代提出的“建国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人民共享美好生活的保证。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既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要素之间,也体现在各个要素的内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既需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要素之间的平衡和充分发展,也需要各要素内部的平衡和充分发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措施。新时代提出的“建国一百年奋斗目标”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设立了价值坐标。“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将致力于逐步解决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更好地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新时代提出的“建国一百年奋斗目标”从制度、体制和机制等层面确立了人民在国家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人民不仅是国家建设的根本依靠力量,而且是国家建设的最广大受益者。因此,我们说新时代提出的“建国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念。

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讲话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要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共同精神支柱和强大精神动力。”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N].人民日报,2015-12-31(01).爱国主义是一种关于个人与国家关系的基本观点,是由心理情感、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等构成的思想体系。从心理情感来看,爱国主义表现为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与热爱。譬如,文天祥所说的“臣心一片磁心石,不指南方誓不休。”从价值观念来看,爱国主义主张国家利益优先,将维护国家利益视为个人的神圣职责。譬如,林则徐所说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行为规范来看,爱国主义主张以天下为己任,尽忠报国。譬如,秋瑾所说的“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对个人与国家关系的深切体认是爱国主义产生的内在依据——个人是国家的成员,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国家。个人的现实获得感则是爱国主义产生的外在动力——人民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幸福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等是激发爱国主义情感的利益机制。

利益是人类行为的原初动力:“人们所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念坚持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国家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彰显广大人民的主體性——人民在实践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民的力量汇聚起来将是一股无比强大的国家力量:每个人都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这种力量既是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个人理想力量,也是一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主义精神力量。“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国家建设目标鲜明地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念和发展理念,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推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成为新时代激发爱国主义情感的动力源泉。

结语

哈耶克认为,“社会是形成的,而国家却是建构的。” 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下[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475.国家为社会运行提供了有效的外部框架。“提出制定、调整和实现发展战略目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一以贯之的领导方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中体现鲜明时代性的标志。”新时代提出的“建国一百年奋斗目标”既是我们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构想,也是新时代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它为全国各族人民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劲的精神动力和丰富的伦理智慧。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N].人民日报,2015-12-31(01).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8]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9]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0]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1]玛丽安妮·韦伯.马克斯·韦伯传[M].阎克文,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1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颜一,秦黄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13]管文虎.国家形象论[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14]张伟.国家形象的文化塑造——基于价值认同的视角[J].理论视野,2017(03):23-27.

[15]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16]金国峰.国家形象塑造与主流意识形态建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7(8):36-40.

[17]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下[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18]陈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目标及其新内涵[J].中共党史研究,2017(11):15-17.

猜你喜欢

国家形象爱国主义
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提升中小学生民族自豪感
新时代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建构方法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国家形象建设需谨防哪些认识误区
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道、势、术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