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返本与开新

2019-09-10蒋广学

文化软实力 2019年2期
关键词:大学文化五四运动信息时代

[提 要]信息革命对文化的创新创造与传承传播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信息时代的大学文化创新也要基于这一基本背景。关于如何进行大学文化创新,本文认为应当从“时间—空间”和“主体—客体”两个基本维度加以辩证认识,进而正确理解青年的文化需求和主体特性,回归五四传统,在开放包容和交流传承中实现文化创新。

[关键词]信息时代;大学文化;五四运动;返本开新;

一、大学文化创新的时代背景与现实关怀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四个自信”涵盖了从顶层设计到基础样态的各个维度,不仅包含了道路和制度的宏大叙事,同时也包含着人们日常所体验接触的文化生活消费层面,其中“文化自信”与社会历史的贴切度最高,也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最密切,是时代精神和民族性格中最鲜活、生动和具体的表现;它同时也与高校教育工作者关系最为直接和紧密,因为高校的人群主体——当代青年的文化生存状态是对一个时代和民族的精神和性格的发展性描摹和评估的最佳入手方式,因此在高校文化创新工作中,首先就要认识好、理解好、运用好“文化自信”这个概念及背后的方法和理念。

增强文化自信需要文化的包容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5月召开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提出四点主张,要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参见: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9-05-16(02).,这一重要观点和立场就反映了横向上平等包容和纵向上传承变迁对文化创新的基础作用。依据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文化观的论断,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的主人,更是文化创新的主体。在这个特殊的变革时代,当我们用这个观点来审视高校的文化创新问题,特别是当我们首先严肃地拷问高校文化创新的主体、客体及其关系时,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个很富有冲击力的问题,所有后续的思考以及问题的实质甚至解决的方案也随之展开。

二、文化创新的时间——空间维度

文化创新需要在时间维度上的传承变革与空间维度上的包容借鉴,纵览历史上文化传承创新进程和当前信息时代的中国各类文化现象和发展脉络,文化创新的时空维度始终交织在一起。

(一)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交融与创新

文化创新在时间维度上是历史传承和演进的过程,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是应对挑战而发生的变革。

传承与创新。文化能够延续和发展,都有赖于传承基础上的创新。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师承”,代代相传,儒家文化长期繁荣并占据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地位,也同样有赖于绵绵不绝的传承创新,从先秦的孔子、孟子、荀子,到两汉的董仲舒,再到宋、明的朱熹、王阳明,儒家文化在一次次的传承中不断建构新的体系,不断解释新的问题,不断丰富新的内容,实现了创新的良性循环。

挑战与变革。文化的创新是对时代需求的回应。儒学诞生以来经历了三期发展:先秦时期,社会生产力大幅提升,历史发生巨变,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互相碰撞、互相融合借鉴,方能有儒家之大成,一时成为显学;两汉之后,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本土思想体系产生巨大冲击,社会文化心理结构发生动荡,宋明理学援佛入儒,推动儒学哲学化、体系化,实现了儒学的二期中兴;进入明清与近代,工业文明与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整体上造成了巨大挑战,随着全球文化的交流融合以及中国的发展不断遇到新要求,现代新儒家有了“内圣开外王”的新课题。

其中湖湘文化就是体现儒家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精神的典范。岳麓书院自创立以来弦歌不绝,学脉延绵,长期繁荣。朱张会讲、阳明讲学,岳麓书院容纳过跨越历史长河的多元思想,涌现出王夫之、魏源、曾国藩、左宗棠等知名人物,他们或在学术衰颓之时担当起复兴之责,或在民族危亡之际肩负起救亡图存之使命,继承传统,关注现实,成为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

(二)当前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多元特性

在空间维度上,文化的创新需要兼容并包、兼收并蓄,广泛吸纳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在当前的全球化局势下,文化呈现出多元并存的特性,这是当前进行文化创新的基本背景。

1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

在前互联网时代,精英通过掌握权力、技术与媒介资源,从而掌握了大量的信息和绝对的话语权,精英文化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成为大众文化的内核和圭臬,成为一个时代的代表;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与应用广泛普及,普通大众通过互联网广泛获取信息、传播信息,参与掌握话语权,在这个维度上,精英与大众已无明显分别,往日的信息鸿沟被互联网填补,文化生产和传播更加平民化,文化内容与形式更加大众化。当前时代呈现出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并存、共同繁荣甚至相互融汇的局面。

2主流文化與亚文化

在前互联网时代,精英阶层是文化创造和传播的主力,其所创造的主流文化也长期占据传播的主流路径。而在信息时代,各类亚文化借助互联网产生并广泛传播,诸如宅文化、二次元文化等,成为青年一代内部的流行文化,同时由于青年一代掌握的互联网技术和思维优势,亚文化的影响力得以凸显,成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对主流文化所传导的价值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3文化传播与信息化、消费主义

在信息化的环境中,无论是时间维度上的文化传承,抑或是空间维度上的文化传播,都更加方便快捷,这对于文化创新而言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与此同时,消费主义的浪潮随着互联网的渗透席卷整个社会,文化的创造与传播也深受消费主义影响,体系化文化被碎片化信息取代,夹带着消费主义的价值内核,降低了受众深入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消解了主动求知的欲望,人的主体性也面临着解构的风险。

三、文化创新的主体——客体维度

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来看,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而观察世界范围内文化创新创造的过程和现象,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地域领域,起引领作用的群体则不尽相同;但全球历史上长期发生的比较频繁的精英引领文化创新的特殊性,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正转向小众崛起之路和精英失语之相。

(一)主体之问:历史上文化创新的精英特性

公元前500年前后,在古代中国、希腊和印度等地区出现了人类文化发展的突破现象,孔子、老子、苏格拉底、释迦牟尼等众多思想家奠定了人类千余年文化的基础,这一时期被称为“轴心时代”。这一时期,教育资源十分匮乏,且被少数人所垄断,因而拥有文化创新能力的群体仅限于少数精英,精英成为文化创新创造的引领者。

历史兜转流变到中国近代的五四运动时期,北京大学等高校师生振臂一呼,开始了救亡图存、引领变革的努力,这一场运动的主体同样有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等社会精英,其中的学生领袖包括傅斯年、罗家伦、许德珩等,后来都在学术、教育、政治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力。但与此前不同的是,五四运动是精英与大众的结合,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呼应,虽然精英仍然是这场运动的领导者,但大众也同样成为了其中的重要主体。

(二)小众崛起:后喻文化时代的文化平权与分众传播

而进入信息时代,青年一代作为网络原住民,获得了技术和思维等方面的优势,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文化传承方式由“前喻”“并喻”到“后喻”,青年逐渐掌握了话语权;同时,自媒体的崛起和互联网导致的扁平化结构推动了文化平权,无论学历高低、年龄大小、职业如何,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传播信息。事实上,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报告,中国网民中拥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仅占比10%左右

参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43次)[R].2019:24.,在网络空间,学历并非网络文化创新的决定性因素。

在此基础上,网民对互联网信息的获取和接受也都更加细分,圈层文化兴起,在文化和信息传播中也逐渐分众化,从2004年作为中国大众传播佼佼者的湖南卫视举办的超级女声、快乐男声等大众选秀比赛算起,发展到如今的抖音、快手等短、平、快的大众短视频平台兴起,文化传播的传统秩序和权力体系在不断解构、拆分及重组,文化平权在不断推进,并且因为借助了互联网手段而更加便捷和快速。从“超女快男”到“抖音快手”,一方面从大众文化盛宴狂欢的对照中窥见了精英文化的退场和失语,另一方面也客观见证了小众文化崛起的态势,成为后喻时代的重要文化形式和表征。

四、高校文化创新的时—空—人维度

高校文化创新是文化创新创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因为其独特的文化环境和创造主体,呈现出独有的特点。

(一)如何理解当代青年的文化需求?

1线上/线下的统一性

当代青年成长的基本背景是网络社会的形成与扩张,互联网对青年的影响是根本的、持续的、全面的,几乎涵盖了青年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和人生发展的各个阶段。因此,理解青年的文化需求,首先要把青年放在互联网环境下去看待、去认识,理解把握信息时代的青年呈现出的新特征。与此同时,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各有其特点,青年所具备的网络素养已经能够帮助其较为明确地对线上与线下行为进行区分。完整地理解青年,不仅需要了解青年的线上特征,更要完整理解青年线上线下特征的差异性、统一性及其辩证关系,从而得出青年文化心理的完整画像,更加准确把握青年的文化需求。

2主体/客体的转换

互联网催生了后喻文化,青年开始掌握了话语权,信息传播的路径方向由青年接收转向青年输出,青年成为文化创造和传播的主体。因此,要理解青年文化,首先要充分尊重和理解青年的主体性地位,将青年置于应有的文化地位,平等看待、理性认识,消除偏见、避免俯视,这样才能尊重青年的文化需求,理解青年的文化偏好,给青年营造良好的文化创新空间。

3全环境育人理念

要充分理解青年线上/线下、主体/客体的辩证关系,就需要更符合时代特征和群众需要的、发展性的、体系化的传播、教育理念指导。全环境育人理念是一种基于新的文化时空特点和青年主体特性的文化传播和思想教育的理念与方法,强调线上与线下的统筹和自育(主体)与他育(客体)的兼顾。

参见:蒋广学等.全环境育人理念的探索实践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创新[M].北京:北大出版社,2016.全环境育人理念的基本逻辑链条是“信息的有效传播—观念的有效传递—价值的有效传承—行为的有效塑造”,以此来实现对客观效果的评估和对实效性的强调。

(二)传统文化的边界和起点何在?

1关于五四运动的两个传统

五四运动开创了近代以来的两大传统,一是作为近代史上极为重要的革命运动,开创了政治革命的传统;二是作为文化变革的深化和延伸,开创了文化创新传统。文化创新传统包含着开放包容和实用主义的传统,五四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融汇奠定了基础,这其中就蕴含着对外来文化开放包容的心态,以及对实用主义的追求——能否解决中国问题成为选择理论和道路的首要考量。

2五四运动对文化创新的特殊意义

五四运动作为一场广泛的爱国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实现了主体与客体、政治革命与文化创新、历史分期与地域分界的有机统一,对近代以来直至今日的文化创新具有特殊意义。

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五四时期的青年不仅接受了各类文化思想导师的教导,吸收了古今中外的文化思想学说,是文化创新创造的时代客体;同时也大规模地参与了对时代文化思潮的创新创造,五四青年融汇百家,以解决民族问题和时代课题为终极指向,成为了古今中西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成了时代文化的开创者。

政治革命与文化创新的统一。五四运动既是政治革命,是一场伟大的爱国反帝反封建运动,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对于知识分子与工农的结合具有开创性意义;同时也是文化批判创新运动,带动了传统价值、传统文化及社会结构的革新,引进了西方文化,引发了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反思和改造创新的社会思潮。

历史分期与地域分界的统一。五四运动中的文化创造有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兼容并包的内核特征,将传统文化与现实问题、中国思想与外来文化相融合,从而实现了温和的、多元包容的文化创新。

(三)信息時代高校文化如何返本开新?

固本。信息时代的高校文化创新,不能仅着眼于信息化的新特点、新趋势,还要回溯五四传统及其精神实质,回到精英主义立场与历史文化传统,批判、辩证地看待技术浪潮中青年群体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未来性和创新性,紧紧抓住中国文化传统,尤其是五四文化传统这个根本,在此基础上去理解新问题、发展新路径。

审时。实现高校文化创新,要正确认识时代。信息革命催生了资本、技术和人性的复杂关系,这三者之间相互交织、彼此影响,无论是个人发展、技术进步,还是文化创新、社会变迁,都需要面对这一基本关系。因此,实现高校文化创新,就要理解信息革命对技术与人性的释放与改造,理解信息时代的技术实质与精神内核,理解高校青年在信息革命的浪潮中所发生的个体与群体特征变迁。

度势。实现高校文化创新,就要理解青年实际、建立青年思维、运用青年方法。要在服务中引导、在教育中服务,在青年的思想引领工作中顺应信息化、消费化潮流,用青年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与青年对话。与此同时,要坚定地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核心使命不动摇,在顺应趋势的同时牢记教育初心。

开新。实现高校文化创新,就要在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前提下,处理好中、西、马与历史、现实、未来及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在这一代青年群体上的复杂辩证关系,在空间维度上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外来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有清晰认识并且加以融会贯通,在时间维度上要深刻理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在当前社会结构、文化传播和人性特点上的交织,在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传承发展中进行符合时代发展方位和青年成长方向的文化创新。

猜你喜欢

大学文化五四运动信息时代
信息时代年鉴出版的品牌建设
信息时代初中全学科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信息时代
九三学社中央“五四运动与九三学社缘起”研讨会在苏州举行
从校园生活谈当前大学的两种校园文化
论高校国际化进程中的大学文化战略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高师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忘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