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注的三个维度 助推阅读教学更有深度
2019-09-10李永顺,管大成
李永顺,管大成
摘 要:学生要想成为学习的主体,会说善写是关键,而学会批注是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体现,如果经历三个维度,将更具实效:一是通过预习课文写批注,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二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反思式的批注,会加深学生对文本和主题的理解;三是通过课后融合式批注,围绕文章主旨,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既是对课文学习效果的反馈,也是学习运用于生活的真正体现。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批注;阅读教学;学习方法;触类旁通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34-0013-04
阅读批注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常用的自主学习方法,它是在阅读教学时经常被教师反复采用的。尤其到了高年级段,语文课堂上给课文做批注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法,它能增强学生的思维,促进自学能力的提升。《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这些学习目标都能通过合理有效的批注来不断达成。为什么批注教学一直被关注,但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和进展呢?教学中很多老师在用,只是“蜻蜓点水”般的一带而过,而并不一定追求真正的目的和效果,更有甚者,只是采取了这种形式,说明在课堂上运用过了。这样的批注教学往往只是浮光掠影、哗众取宠而已。要想让批注教学发挥真正的作用,甚至成为学生克服学习障碍的重要“武器”,需要显现出以下三个维度。
一、预习式批注,体现内心初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语文课前的预习亦是如此。课前的预习方式,五花八门,但往往停留在读读课文,查查字典,组组词语,写写生字等方面,就算有一些填空或者问答题形式的预习作业,但并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只是被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牵着”鼻子走,学习并没有真正发生。
所谓“批注式预习”是指学生通过批注这一学习方式来预习课文。新的知识对学生有一种奇妙的吸引力,尤其是没有读过的故事和人物,学生急于走近他们,这为良好的“批注式预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研究发现,“预习式批注”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一)认识和理解课文的字词
学生的这种预习方式,首先要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接着就从课文的开头看起,对自己不懂的字词可以圈画出来,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就自己思考后在书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不会读的字和不能理解的字词也可以查阅字词典,把不能理解的字词记录下来,并想一想与自己心中理解的异同,这就形成了与标准意思的接近过程,长期以往会对字词理解有一个正确的格式和规范。
(二)对文中重点句子的赏析
由于学生只是读了几遍课文,加之对作者和写作背景不够了解,所以对重点句子的品析虽然也很丰富,但只是流于表面的理解,而且部分学生理解还出现偏颇和差异。这是在学习的最初阶段所允许的,也是很正常的,这些预习批注可以借助微信发到班级语文学习群,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或者在课堂教学中对这些理解有误的学生进行单独的分析和引导,让他们理解正确的价值观和句子所体现的真正内涵相一致。
(三)通过分段概括段落的主要内容
部分学生会在课文旁边写下自己对段落大意的理解和概括,如果这是建立在自己独立完成的基础上,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也是需要在班级中大力表扬和提倡的。如在《牛郎织女》一课中,学生在第一自然段作出了“从第一段可以看出牛郎的哥哥嫂子特别坏,但是那头牛很知人性”这样的预习批注,第一句批注是学生对第一自然段开头哥嫂对牛郎刻薄虐待的概括,而第二句则是对段落中间人牛亲密无间关系的凝练。这样的预习式批注是中高年级学生一种重要的语文学习能力,虽然学生概括的可能还不够完整和准确,但这是他对课文段落有了一个“阅读—认知—分析—概括”的过程,思维的含金量很高,需要大力提倡。
二、反思式批注,促进内化运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的这句名言告诉我们学习离不开反复地认真思考,思考的越多,知识就会触类旁通;思考的越深,知识就会融会贯通。阅读教学中,学生进行批注时也要反思,即课堂上对文本内容的反思、对作者表达方式的反思、对作者内心世界的反思,都可以作为批注的内容进行表述。
(一)思考文本内容是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学生通过对书本精彩语段的朗读进而对课文内容产生自己的想法,不仅思考句子的意思,更要思考作者为什么写了这些内容,或者这些句子向我们传达了怎样的内涵,有的句子浅显易懂,无需反复琢磨,但有些事关文章主题或者人物特点的句子很有必要对其“精雕细琢”。如在《将相和》一课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体会廉颇这样的一句话“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的意思,有学生就在书旁借用蔺相如的口吻写到“因为我用了智慧,而你却用了蛮力,智慧和谋虑才是治理国家和带兵打仗的关键之所在。”这样的心里话蔺相如不能说,否则显得自高自大,而学生替他书写出来既理解了人物的性格和作用,也内化了文本的内容,一举两得。
(二)深思作者表达方式是向深度学习迈出的重要一步
学习不仅要关注“学什么”,更要关注“怎么学”。教材的课文文体种类繁多: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诗歌、小说……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每种文体,更要关注它们的内容和表达方式,除了让学生知道记叙文着重叙述和描写、说明文有各种各样的说明方法、議论文围绕论点例举论据展开论述、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诗歌语言的对偶与反复、小说人物的细腻刻画和情节的跌宕起伏……更应该让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去独自品味每种文体独特表达方法的巧妙。单单老师的讲解和告知,学生接受的只是一串符号和信息,他们并不能真正理解“举例子”“列数字”这些说明方法的妙用,所以经常出现在作业中写成“举列子”“例数字”这样写错字的笑话;更不能领悟诗歌中“反复”的韵味和散文中“形散而神不散”的境界。所以为了接近学生的发展区,还是在教学中先让学生写一写他们自己对这些表达方法的理解和感受,看学生理解到那个程度,再围绕实际水平进行有效地教学,方得语文教学的“本味”。
(三)关注作者内心世界,追求语文学习之道
批注对于小学生不仅仅是点评别人的作品,而更重要的是会大大提高小学生的语言理解水平和应用能力,极大地发展思维能力。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名家名篇,很多都是在特殊的背景或环境下写成的,短到一首小诗,长至一篇散文或者小说,都与作者当时的心境密不可分。有学生品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一诗,批注时作出了“为什么李白只感觉到船的轻和快,而感觉不到三峡两岸山石的凶险呢”这样的疑问。这样的疑问是走向诗人内心的,是走进诗歌的灵魂所在的。再深入研究就会发现这些都是李白“归心似箭”与“中道遇赦”最真实的体现和浪漫的演绎。
三、融合式批注,生成准确表达
批注的最高境界不仅仅是在写书本的内容,而是书中的字词句段带来的体会和感悟,要融入读者的个性化思维,并展开丰富的联想,触发生活中各种与之相关联的情节和意境,引起内心的感触,再把这种感受用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才是语文学习所追求的“妙境”。
(一)词语之融合,尽得语言之本味
综合起来看,通过再批注,对这一部分善于学习的学生,在充分地朗读和课堂学习之后,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之下,不仅知晓词句的含义,更会正确并巧妙地进行运用,内化为自己的言语体系。句中的重点词,如果只给它找一个近义词,或者即使说出了它的意思,哪怕能造个句子,但在生活中我们对词语不是去解释词语或是造句,而是真真切切地融入我们的话语系统,在各种语境中进行准确合理的表达。所以,教学真正的发生不是教师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运用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有效地思考,再巧妙地运用知识,达到内化并进行表达的程度,这才是学习所追求的实效。学习没有思考和融合,只是单纯的“给予”和“灌输”,是无效的,无数事例印证了这一点。
(二)句段之融合,解得形式之妙趣
我们的语文课本,无论是从知识体系还是形式体系,都是丰富多彩,趣味无穷的。从内容上来讲,上至天文、下到地理无所不含;从形式上来讲,排比对偶、过渡照应一应俱全。对于句段高层次的批注,不仅是要得其意,更要观其形,得其妙。对于对偶和排比这样的句式,只要稍加品读,学生就能发现句中的存在,但如何写在批注中,这需要抓住这些修辞手法的特点,如对偶字数相等,词类相当;排比句式要相仿,有相同结构的词串联,这样写起来才会准确合理,自然生动。当然,对于品读这样的方法,学生首先要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再可以写出它的作用,并指出“承上”的是哪一句,哪一个词可以看出;“启下”的是哪一句,哪里得以体现,再仿写两段话,中间用句子进行过渡。对于“照应”或者其他的写作技巧也可以如此类推,进行解析和仿写,这样的批注才富有厚度,才能拓展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三)主旨之融合,拔高思想之深度
每篇文章的作者都有他要表达的主旨,在學习课文时教师会或多或少的加以渗透和提醒,但如果学生只是知晓文章的主旨,哪怕是死记硬背掌握了,学习就可以结束了吗?真正的学习其实才刚刚开始,这时可以先让学生说说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这些道理让我们明白什么,让学生自己说,说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不要拔高,也不要强加,以免扰乱学生的思维,适得其反。最关键的一步,文中的道理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有哪些体现,此时引发学生交流,在适当交流的基础上,再用便签或者书签的形式在文中写下生活的故事和对人、事、物的独到见解,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短可几十字,长则数百字,这样有感而发,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经常经历这样有深度、广度、效度的批注的练习之后,学生的写作水平会不断提高,他们才能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这样的整理过程,不仅仅是补充记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中学会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共同进步,使批注学习的成果最大化。
总之,批注在学习上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但不能浮光掠影,流于形式,为了批注而批注,而是要精益求精,力求创新,无论是在形式上、字数上,还是在方法上都要围绕实效性进行拓展,让学生学会批注,善用批注,乐于批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才会真正的发生,让学生在回归母语的路上妙笔生“花”,且行且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