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课与小学习作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

2019-09-10吴筱瑾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课程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深度融合习作教学微课

吴筱瑾

摘   要:習作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小学语文的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许多教师为怎么教而头疼,更多的学生为不知道怎么写而发愁。而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的微课虽然外形姣小,但后劲十分强大,它与习作教学的有机融合,恰好弥补了传统习作教学的不足。基于此,在习作教学过程中,应着重从材料搜集、观察体验、修改评价等三个方面引入微课,让学生仿若身临其境、亲闻其声、如见其形,进而迸发习作热情、习作欲望和习作思维,让习作课堂散发活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微课;深度融合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34-0020-03

对于习作教学,许多教师普遍感到习作难教,常常为怎么教而伤脑筋;许多学生则因觉得没有内容可写,为不知怎么写而纠结发愁。在当今微时代的背景下,体现教育信息化的微课应运而生。尽管在习作教学中运用微课尚不够广泛,但习作教学的特性与微课的特点却非常适切,它们之间进行有机融合恰好带来一场深刻的习作革命。这场革命从根本上解决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这一长期困扰习作教学的顽症。基于这一认识,在习作教学过程中,笔者着重从材料搜集、观察体验、修改评价等三个方面引入微课,让学生仿若身临其境、亲闻其声、如见其形,进而迸发习作热情、习作欲望和习作思维,让习作课堂生长气息、充满梦幻和散发活力。

一、以激发学生累积素材兴趣为根本点,把搜集材料融入微课

学生之所以会出现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其根本原因在于习作素材十分匮乏。他们认为搜集材料、累积素材既费时又枯燥,因而对搜集材料、累积素材提不起兴致、谈不上兴趣。为改变这一状况,让貌似‘老大难’成为‘小儿科’,笔者及时将微课融入,以扭转过去搜集材料、累积素材的空间太过狭小、手段太过落后,根本激不起学生兴趣的弊端。由于微课视频不但能够让学生从声、光、景中唤起内在情感,而且还能使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挖掘源源不断的习作素材,并从中感受到搜集材料、累积素材的真正乐趣。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笔者既注重引导学生借助微课整合开发、串联文本材料、素材,也积极鼓励学生善于借助网络平台搜集、丰富习作材料;既注重搜集静态习作材料,也重视累积动态习作素材。同时,为使搜集、累积的材料、素材得到充分利用和有效使用,笔者坚持对学生搜集的材料和累积的素材进行筛选、整合和优化,并将其发布到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微信朋友圈以及新浪微博、QQ群上,让学生们展开讨论、共同分享以及比较运用,对特定的材料、素材要求学生摘抄在本子上并写上自已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这种将个人累积与集体积淀互为补充的做法,其作用不可小觑。

例如,借鉴已学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教学前,笔者在引导学生调查本地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或上网搜集自已感兴趣的民风民俗的同时,还将我国那些比较浓郁、有趣的民风民俗制作成10分钟左右的微课视频在上课时播放,让学生从中初步感悟到衣食住行、语言、姓氏、礼仪、节日、建筑、传说、工艺品等民风民俗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文化现象,正是各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民俗文化才建构了斑斓多姿、丰富精彩、绚烂美丽的世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堂上讲授的内容进行巧妙构思,并根据自已搜集的材料、累积的素材导出习作提纲:一是拟介绍民俗及其主要特点;二是从那些新奇、有趣又令人赞叹的几个方面展开介绍;三是将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的民风民俗作为重点进行深入介绍;四是依据所介绍民风民俗的特点拟订题目。由于学生通过微课一起走遍了祖国大江南北,共同领略了妙趣横生的民俗风情、魅力四射的民俗文化和地方特色鲜明的民俗活动,为习作课做了较为扎实的铺垫,从而使“学生‘心中有丘壑’,自然能下笔成文。”

二、以让学生养成观察习惯为关键点,把观察体验融入微课

当今小学生之所以不爱习作,对习作充满畏惧、恐惧心理,根本原因就是缺乏丰厚的生活实践、缺乏对事物的深入观察与体验、缺乏留在脑海里的经典细节或场景。因此,摆在小学习作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是采取什么样策略来拓宽学生观察视野、帮助学生掌握观察方法、促使学生养成观察习惯。长期的教学实践,使笔者深深体会到:观察是习作的门径,是解决“写什么”的基础和关键。许多习作素材的获得都来源于观察,许多习作问题的解决也离不开观察。基于此,在开展习作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始终把加强学生观察训练、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提到习作教学的首位,并充分利用小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这一特性,在习作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反复地、有序地进行细致的观察”,有条理、有目标地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基于微课技术在辅助学生观察事物、丰富所见所闻和提高观察能力方面有着独特优势,笔者在习作教学中充分利用微课这一环节,将事物动态视频画面与学生观察训练深度融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深入观察打开思路、通过细致体验挣脱束缚、通过反复观察体验解决“下笔难”的问题。

例如,苹果对学生而言是他们非常熟悉的一种水果。可是,许多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因而在描述苹果特征特点时不知从哪入手、从何说起,更谈不上准确描述了。鉴于此,笔者在指导学生以“苹果的特征”为题习作时,就利用微课这一“浓缩的精华”,指导学生针对“苹果的特征”进行习作观察和体验。为此,在上课前,笔者特意从水果店购买了不同款式、不同地方生产的苹果,让学生运用感觉器官对其颜色、形状、气味以及味道等进行多角度、立体式、全方位观察,以激发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联想起生活中吃苹果的情景。在此基础上,笔者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呈现那些描写苹果特征、特点的美词美句、好段好文,引导学生比较课堂上展示的苹果进行再观察、再体验,并将其运用到习作实际训练当中去。实践证明,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从千姿百态的事物中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累积更多的习作素材,而且还较好地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运用中点燃思维火花,从而写出更精彩、更脍炙人口、更富有生命活力的好文章。

三、以提升学生习作评改水平为落脚点,把评价修改融入微课

一个完整的习作过程,包括“写”和“改”两大方面。从学生习作情况来看,他们往往看重“写”而忽视“改”。“写”完之后,完事、喜悦等满足心理溢之言表,至于“写”能否达到要求、是否要“改”则很少关注、心中无数。无数的事实证明,只“写”不“改”,是難以写出好文章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改”的作用甚至比“写”还要大。“改”的内涵很丰富,它包括教师批改、同学互改、小组轮改、学生自改、专家评改等。为此,在习作教学过程中,笔者坚持将习作评改作为深化习作指导的重要环节,注重拓宽渠道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评改中来。通常,笔者会收集学生习作,从中截取其共同关注的相关片段制作成微课,让学生在开展切磋、诊断、互评等活动,学习和掌握诸如怎样撰写开头结尾、如何进行人物或场面描写、如何将内容写具体等某一方面的习作技巧。为使不同层面学生的习作水平都能取得突破性提高,笔者还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他们的习作,让他们在比较中发现自己习作中的美和存在的不足,并分析探讨如何发扬美和该怎样克服不足。这种高度自由、开放、灵活的习作评价,有助于学生“自然‘批文而入情、情动而辞发’。”

例如,将作文:《草帽计》缩写400字。缩写是众多习作练习中的一种,但相较于扩写、续写、改写等的难度或许要小一点,不过对于小学生来说要写好也并非易事。因此,在习作前,笔者首先帮助学生弄通弄懂缩写的内涵,即缩写是基于主题不改、主要内容不变,而把一篇较长的文章压缩成一篇使人一目了然的简短文章。之后,笔者针对学生在缩写中出现取舍不当、篡改原意、照抄原文、随意增加细节、过渡不自然等种种问题,以及缩写要求不得改变文章中心思想,要与原文内容保持一致,必须交代清楚文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文中精彩句子应当尽量保留等技巧,分别制作成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观看的微课,学生通过反复学习观看而不断生疑、质疑、释疑,通过合作讨论而互相分享、互相修改、互相评赏。由于学生利用微课掌握了缩写的技巧和方法,所以他们还自加压力分别将《草帽计》这篇课文压缩成350字、300字、250字、200字以内。由此可见,让微课与习作教学美丽牵手,对于通过正误对比深刻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缩写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通过运用微课强化习作教学,使笔者对微课在习作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尽管微课的录制、编辑耗时费力,大多需要加班加点完成,但每当看到微课以其“洞入精微而又妙趣横生”地渗透在习作教学中,改变低效率、封闭性的习作教学现状,让学生在其提供有时度、有效度、有质度的“微视界”里,学习习作知识、掌握习作技巧、提高习作水平,实现从“畏惧习作”到“乐于习作”、从“习作难”到“对习作充满信心”、从“要我习作”到“我要习作”的转变,所有的付出和劳累都因“值得”而烟消云散,心中始终充满着“微课如此多娇,引无数师生竞折腰”的欢乐和喜悦!

参考文献:

[1]虞文伟.微课,开拓习作教学新思路[J].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16,(08):21.

[2]赵吴芬.“微习作”教学初探[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7,(07~08):65.

[3]刘艳红.“微”而不“微”,四两亦可拨千斤 ——浅谈微课在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7,(05):49.

[4]关   璐.让微课与习作教学美丽牵手[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6,(01):74.

猜你喜欢

深度融合习作教学微课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研究
论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
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学生习作难题之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