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与新型城镇化空间耦合:文献回顾与研究展望

2019-09-10孙军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倡议

孙军

[摘 要]“一带一路”倡议与新型城镇化是促进我国今后中长期发展的国家级对外和对内两个统领性战略,“一带一路”重点是构建新时代下区域对外开放大格局,必将会对过去以被动嵌入全球生产网络模式为特点的中国城镇化建设产生深远影响,而作为关键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又将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两者理应相互交叉、彼此融合。目前来看,推动“一带一路”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发展的重要性尚未被深刻认识,亟待深入探索。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提出了下一步研究的内容和可能用到的方法,为更深入地研究“一带一路”与新型城镇化空间耦合问题,化解当前中国所面临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指导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新型城镇化;城市群;空间耦合;政策取向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凭借生产要素低成本的竞争优势,以加工贸易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获得了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我国也出现了产能的结构性过剩和区域差距不断扩大的局面。伴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中美贸易冲突的出现,原有的发展模式显然不可维持。为了摆脱上述困境,对外,我国推出了“一带一路”倡议重大举措,致力于提高互联互通水平,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国家和地区间双多边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截至2018年8月份,已有103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118份“一带一路”方面的合作协议;对内,作为国家战略的新型城镇化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城镇化是一个关于国家发展和区域发展的重大领域,[1]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也是最大的结构调整。[2]《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标志着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重大转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当前,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其经济体系内嵌入发达国家全球生产网络的结果,而“一带一路”是全球化发展进一步深化的结果,也必将对沿线地带的发展中国家城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3]两者理应相互交叉、彼此耦合发展: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中国城镇化建设模式重塑,主要城市群和重要节点城市融入全球城市网络,加快全球城市体系重组和产业链、价值链的整合与连接,深入国家和地区间交流与合作;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支撑“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为“一带一路”倡议建设提供主要空间平台和核心支撑体系。不过,到目前为止,较少有文献直接聚焦“一带一路”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的相关研究。因此,下一步的研究应该重点关注这一问题,梳理“一带一路”和新型城镇化提出的大背景和新一轮全球化与过去的差异及其對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深入分析“一带一路”与新型城镇化的空间耦合机理,并对耦合效应进行测度,提出推动“一带一路”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发展的科学问题。这不仅有利于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和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而且能够助力国家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助推我国产业再布局、人口有序流动,化解我国发展面临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二、“一带一路”与新型城镇化空间耦合的理论支撑

(一)“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地理学是决定国家历史命运的第三种力量。[4]经济与地理互动机制的影响因素有两类:一是要素禀赋、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等区位因素,即第一自然,属“地理”范畴;[5]二是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即第二自然,属“经济”范畴。在第一自然属性不能改变的背景下,近些年来的研究更加侧重于强调第二自然对经济地理的影响,侧重于研究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机制。[6]“一带一路”倡议是在尊重第一自然地理的前提下,更加重视第二自然地理的作用。

“一带一路”具有多重空间内涵和跨尺度特征,[7]与马歇尔计划有根本差别,[8]不仅能够梳理大国崛起过程中“对外策略变化”和“内部格局调整”的内外呼应与联动逻辑,有利于重塑国内经济地理和重塑亚欧“世界岛”经济地理的两个大局的统筹,[9]重塑世界经济地理,创新国际发展模式,[10]而且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4.0,[11]能够通过中国经济格局的再调整,促进合作相关区域整体的协调化,整合内部市场空间,[12]有助于重新审视既有国家空间开发格局,[13]将对进一步优化地区经济结构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助于推动东中西经济均衡发展,[14]对国土空间格局将产生重要影响,[15]标志着中国由过去侧重内部转向内外兼顾,寻求完成内部的工业化、城镇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等重大战略任务的新办法。[16]当前,关于“一带一路”的具体研究主要侧重于产能合作、国际贸易、国际分工地位和重塑经济地理以及合作方式和区域选择等方面。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助于城市协调发展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指导中国迈向城市社会的纲领性框架思路。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战略和历史性任务,是我国扩大内需的长期动力之所在,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火车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王牌”引擎。[17]倪鹏飞等探讨了新型城镇化模式的基本内涵、路径设计及其机制等问题。[18]姚士谋和陆大道等从地理空间与自然资源保护的角度,探讨了如何认知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与新的路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下如何构建新型城镇化的创新模式、在新型城镇化实施过程中如何认识我国城镇化本身的发展规律等三个理论与实践问题。[19]不过,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也存在着城镇化推进速度过快带来的相关经济社会问题,[20,21]城镇化的推进方式问题,[22-24]土地户籍制度和城市间的人为分割等问题,[25]开放度、区位等造成的城镇化差异问题,[26]以及“胡焕庸线”能否突破的问题。[27,28]

从地理范围来看,集聚带来的技术外部性与空间距离密切相关,[29]世界各国的经济都在向少数大城市或大都市圈集聚,而且越是发达的国家经济集聚程度越高。[30]这其中,城市群比单个城市区域具有更大的空间弹性,有更完善的产业体系和基础设施,这些对于技术溢出而言不但提供了渠道,也提供了承载的平台,城市规模扩大与城市群发展的过程伴随着知识和技术的溢出,[31]并且有利于化解小城市过小带来的效率损失。[32]中国应该发展一批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大城市群或大都市圈,通过其强大的集聚功能和辐射功能有效带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实现以城市群带动城市化的跨越。[33]可以说,城市群既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成就的集中体现,也是未来我国最具创新活力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我国从“十一五”规划到“十三五”规划、从十七大到十九大报告等均明确提出了构建城市群体系。方创琳等指出,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地区。[34]《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指出,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不过,我国城市群建设目前仍存在着大城市规模过小、中心城市功能过度聚集所形成的“城市病”、经济效率不高、用地结构和利用效率有待提升、城际交通网络滞后于城市群发展需求、城市群发展协同机制落后等问题。[35,36]另外,《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2016》指出,中部城市群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可能是“隐形塌陷”,西部城市群由于地理位置欠佳,它们一般在区域发展中竞争力有限,在人力、资源的抢夺中劣势明显。

(三)“一带一路”与新型城镇化空间耦合是大势所趋

陆大道认为,“点轴系统”反映了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客观规律[37]。“点轴系统”开发模式强调,在全国范围内,确定若干具有有利发展条件的大区间、省区间及地市间线状基础设施轴线,对轴线地带特别是若干个点(城市及城市区域)予以重点发展,对位于轴线上和轴线的直接吸引范围内的资源予以优先开发。“一带一路”倡议既凸显中心城市“点”的作用,也通过六大经济走廊显示了“轴”带动的空间,而且也顺应了全球经济的区域主义浪潮[36],与“点轴系统”理论一脉相承。

胡鞍钢指出,“一带一路”将成为中国城镇化“加速器”。[38]陈明星等提出了“一带一路”应该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39]目前,中国95%以上的城市群处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这使得城市群成了“一带一路”建设的主阵地,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平台。“一带一路”与新型城镇化分别是面向国际和国内视野的着力转型升级的新倡议和新战略,两者之间如何形成互动和融合发展是亟待思考的重要问题。在这其中,节点城市是推进“一带一路”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点,是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对外经济联系中心,通过加强节点城市建设,可以为“一带一路”建设“串轴”、“结网”和各领域全方位合作提供强有力的空间支撑。殷德生认为,“一带一路”下的中西部城镇化有助于突破“胡焕庸线”。[40]刘志彪等指出,当务之急是要以“一带一路”为依托,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重要节点城市的建设,先建立总部生产基地,再占据全球价值链的链主地位,把一些发展中国家纳入以我为主导的价值链体系,并通过加入全球创新链体系,依托全球创新网络,实现生产者驱动和消费者拉动的互动。[41,42]沿“一带一路”不仅能够探索出一条独特的中国城镇化发展模式,科学指导农村人口流动、人口分布和资源整合,而且能够推动中西部重要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有效突破。[43]西部民族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匮乏、城市首位度突出、城市群发展滞后、城乡差距明显、城镇发展的生态承载能力低,对“一带一路”的推进形成掣肘,需结合新型城镇化战略进行适当调整。[44]“一带一路”节点城市整体新型城镇化水平不高,不同线路以及同一线路不同城市新型城镇化水平参差不齐,各节点城市不同方面发展差异较大,各线路、各城市都存在着“短板效应”[45]。

基于上述对已有国内外文献的回顾可以发现,从研究视角上看,目前我国的城镇化模式主要是其经济体系内嵌入全球生产网络的结果,受当前的全球化模式影响深远,“一带一路”更多的是“以我为主”的全新开放体系,对我国下一步城镇化建设的影响自然也会不同。目前文献较少从这个开放模式转变的视角探讨研究“一带一路”与新型城镇化战略之间的耦合问题和相应的应对举措;从研究内容上看,目前文献更多的是从宏观层面和系统角度论证“一带一路”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之间的战略关系,较少有文献从机理揭示、耦合效果等更深层面切入研究两大战略的耦合衔接及其可能产生的问题,而这对于我国下一步更好地实施对内和对外两大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研究方法上看,目前对两者进行研究的相关文献或者侧重于经济地理学、城市经济学或者侧重于国际贸易学、区域经济学等,而将这些学科理论进行跨界交叉融合共同探讨“一带一路”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之间关系的研究相对缺乏,这可能会导致对问题认识的偏颇。

三、“一带一路”与新型城镇化空间耦合的研究展望

(一)空间耦合研究的着力点

“一带一路”倡议与新型城镇化战略是促进中国今后长期发展的国家级对外和对内两个统领性战略,两者相互交叉、彼此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基于上述判断,根据“愿景与行动”以及与新型城镇化相关的发展规划,结合新一轮全球化特征、“一带一路”倡议和新型城镇化的實施动态和现状,下一步两大战略之间耦合的研究着力点可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一带一路”下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与事实分析。这是该问题开展后续研究的理论和现实基础。从全球化视角看,我国过去的城镇化模式,主要是以美日欧为主的发达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通过全球生产网络的扩散和丰富的产业外包关系带动了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在全新开放格局中,“一带一路”将成为未来重要的全球多双边关系的重要纽带和情景,必将推动我国城镇化水平和城镇体系的相应改变,而后者也会通过商贸活动反作用于前者。下一步,一是对“一带一路”下的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进行探讨,比较其与过去全球化模式之间的差异;二是以“五通”为切入点,对“一带一路”实施以来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事实特征进行挖掘,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对其带来的影响。

(2)“一带一路”与新型城镇化耦合的机理研究。“一带一路”对于新型城镇化的作用主要通过内外两条途径:对外,“一带一路”能够推动中国主要城市群和重要节点城市融入全球城市网络,加快全球城市体系重组和产业链、价值链的整合与连接;对内,“一带一路”建设能够加快中西部地区城镇化,促进经济增长、市场空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梯次拓展,有力推动全国人口和城镇化更加全面均衡发展。新型城镇化对于“一带一路”的作用主要通过为“一带一路”落实提供主要载体和平台、构建六大国际走廊城市网络提升沿线地区互联互通水平以及提升国际合作能级助推沿线国家的经贸联系和产能合作三条途径。下一步,一是可以借鉴生物学中的种群竞争的Lotka-Volterra模型,构造“一带一路”价值链中间品生产环节竞争的非线性微分方程,对产业链、价值链的整合与连接机理进行深度分析;二是通过构建地方政府间动态博弈模型对“一带一路”的作用机理进行考察,分析其对人口、土地、基础设施、产业、政策等的影响,发现背后存在的内外部制约因素;三是结合我国“一带一路”沿线中西部代表性城市,具体分析他们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实施机制、关键因素和存在的问题。

(3)“一带一路”与新型城镇化空间耦合的效应测度。首先根据“一带一路”的空间顶层设计路线图,梳理分析出六大国家经济合作走廊的城镇网络体系,为以后的效应测度做理论准备。一是在Lotka-Volterra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一带一路”组成的重要部分——六大经济走廊对产业链、价值链的整合与连接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二是以我国地级市为基础,将其划分为受“一带一路”影响城市和不受“一带一路”影响城市,运用DID和PSM-DID等手段分析“一带一路”实施给城镇化带来的影响。同时,按照我国传统的东中西三大区域划分探讨“一带一路”带来的相关影响。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给我国人口流动、城镇化建设中的土地供给、市场分割和户籍制度等因素带来的实质性影响;三是以城市群为切点,运用实证手段,将城市群对外联系国家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并增加时间因素对其进行交叉控制,探讨“一带一路”下不同区域城市群的对外联系效应,发现其中的问题,寻求内外部提升手段。

(4)“一带一路”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对中国经济地理空间的破解能力测度。长期以来,具有区位优势的沿海地区与内陆腹地之间形成了一条分割明显的“胡焕庸线”。“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毫无疑问会对“一带一路”沿线尤其是“胡焕庸线”西北侧的新型城镇化的演化产生重要影响,而新型城镇化也会对“一带一路”的实施产生反馈效应,两者之间的耦合可能对“胡焕庸线”产生影响。基于上述研究,下一步,一是运用数理分析、DID和PSM-DID等以及空间计量分析等手段研究两者耦合以及与信息化等互动对“胡焕庸线”两侧区域人口、产业和城市演化产生的影响;二是结合“胡焕庸线”西北侧客观自然制约因素,通过数值模拟等手段预测两大战略耦合可能对“胡焕庸线”产生的影响和能力值。

(5)寻求“一带一路”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耦合过程中的公共制度、基础设施和干预措施的最佳组合。“一带一路”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将会对我国区域间合作的制度设计、基础设施衔接、市场统一、公共服务一体化和产业分工等产生深远的影响。要实现上述目的就需要政府对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干预,建立市场和政府的互动机制,既要顺其自然,又要有所作为,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下一步,可以从世界银行提到的密度、距离和分割三个视角,通过对公共制度、基础设施和干预措施三者最佳组合的选择,寻求实现沿“一带一路”在集聚中走向平衡和包容性发展的具体路径。

(二)空间耦合的一个研究方法

在“一带一路”节点城市产业链和价值链布局过程中,企业越是靠近上游工序,价值增值和技术控制能力越强。企业无论以单体形式独立嵌入,还是以集群形式抱团嵌入,都需要参与价值链循环,竞争形态与种群竞争非常相似。就像上文提到的,可以基于Lotka-volterra竞争法,构造价值链中间品生产环节竞争的非线性微分方程组如下:

dN1(t)/dt=N1(t)(ε1+γ1N2(t))dN2(t)/dt=N2(t)(ε2+γ2N1(t)) (1)

其中,Ni代表第i类价值链(或工序)的数量,εi为企业出生率或死亡率,γi代表价值链的相互作用。根据εi和γi的符号的不同,可以将“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的价值链环节的竞争形态,划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①竞争型:ε1>0,ε2>0;γ1>0,γ2<0,描述了价值链条间交互作用且相互替代,争夺相同链条环节;

②捕获型:ε1>0,ε2<0;γ1<0,γ2>0,描述了价值链条某环节被别的节点城市捕获关系;

③共生型:ε1>0,ε2>0;γ1>0,γ2>0,描述了价值链条间交互作用且相互支撑,共生共荣关系;

④偏害型:ε1>0,ε2>0;γ1<0,γ2=0,描述了价值链条间交互作用且偏害共存,资源争夺性较弱;

⑤共栖型:ε1>0,ε2>0;γ1>0,γ2=0,描述了价值链条间交互作用属共栖关系,资源争夺性最弱。

显而易见,地区城市间价值链之间的关系若是共生型则表明节点城市共同融入了价值链体系,相互作用且相互支撑。事实上,上述每一種情形,都可依照初始条件进行细分,并利用相位图进行模拟。例如,在出生率或死亡率εi和价值链相互作用γi空间,基于捕获型相平面,可以将价值链的链式竞争依照稳态结构、阈值范围、收敛路径等进行动态刻画。另外,根据Lotka-Volterra的种群竞争思想,式(1)方程体系还可以揭示链式竞争以及链的集群竞争关系。在Lotka-Volterra的种群竞争思想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结合具体生产函数和需求方程在更深层次上探讨“一带一路”节点城市价值链连接机理。

四、结论

“一带一路”倡议与新型城镇化是促进我国今后中长期发展的国家级对外和对内两个统领性战略,“一带一路”重点是构建新时代下区域对外开放大格局,必将会对过去以被动嵌入全球生产网络模式为特点的中国城镇化建设产生深远影响,而作为关键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又将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两者理应相互交叉、彼此融合。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和新型城镇化的深度空间融合,一是有助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会通过“五通”推动我国企业大规模“走出去”,但若国内没有同步出现区域间产业协同和产业升级,则可能面临产业“空心化”、区域“萧条化”等问题。而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转移和互动等,有利于中西部更好地对接“一带一路”国外部分。如何实现这个过程,需要深入探讨。二是有助于新形势下新型城镇化的顺利推进。国家地区之间的各类交流活动都将落脚在具体的城市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合作也必须落脚在城市之间。但在我国沿“一带一路”向西延伸过程中,恰恰面临着中西部城镇化滞后、城市群能级不足以及城市过度蔓延等问题,如何顺应新型城市化发展规律,抓住“一带一路”倡议契机,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和更有效地运用市场手段,优化、培育合理的城市体系便成了一个关键问题。三是有助于“胡焕庸线”难题的破解。“胡焕庸线”的形成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约束,破解“胡焕庸线”两侧不均衡发展的核心不是突破自然地理条件,而是在于科学、可持续、均衡的发展。由第一地理本性锁定的胡焕庸线,要靠第二地理本性和第三地理本性来突破,或者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打破[46],在集聚中走向均衡。以“一带一路”为战略支撑,以新型城镇化为载体,通过全球化、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加持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突破“胡焕庸线”。

参考文献:

[1]陆大道.地理学关于城镇化领域的研究内容框架[J].地理科学,2013,(8).

[2]李克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N].人民日报,2015-11-06(003).

[3]任远.在“一带一路”进程中聚焦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EB/OL].澎湃新闻,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544804.

[4]伊恩·莫里斯.西方将主宰多久:从历史的发展模式看世界的未来[M].中信出版社,2011.2.

[5]Dixit A.K.and Norman V.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 Dual General Equilibrium Approach[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London,1980.

[6]Krugman P.First nature,second nature and metropolitan location[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1993.

[7]刘卫东.“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J].地理科学进展,2015,(5).

[8]金玲.“一带一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J].国际问题研究,2015,(1).

[9]安虎森,郑文光.亚欧“世界岛”和重塑国内外经济地理[J].甘肃社会科学,2015,(6).

[10]胡鞍钢,周绍杰,鲁钰锋,地力夏提·吾布力.重塑中国经济地理:从1.0版到4.0版[J].经济地理,2015,(12).

[11]张可云,蔡之兵.全球化4.0、区域协调发展4.0与工业4.0——“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内在本质与关键动力[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

[12]丁任重,陈姝兴.中国区域经济政策协调的再思考——兼论“一带一路”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与手段[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6,(01).

[13]杨保军,陈怡星,吕晓蓓,朱郁郁.“一带一路”战略的空间响应[J].城市规划学刊,2015,(2).

[14][40]殷德生.一带一路:潜在增长率空间变化与中国经济动能空间重塑[J].探索与争鸣,2018,(7).

[15]刘慧,叶尔肯·吾扎提,王成龙.“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国土开发空间格局的影响[J].地理科学进展,2015,(5).

[16]张可云.“一带一路”与中国发展战略[J].开发研究,2018,(4).

[17]张占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1).

[18]倪鹏飞.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模式、具体路径与推进对策[J].江海学刊,2013,(1).

[19]姚士谋,陆大道,王聪,段进军,武清华.中国城镇化需要综合性的科学思维——探索适应中国国情的城镇化方式[J].地理研究,2011,(11).

[20]陆大道.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地理科学,2002,(1).

[21]姚士谋,张平宇,余成,李广宇,王成新.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问题[J].地理科学,2014,(6).

[22]陆铭,张航,梁文泉.偏向中西部的土地供应如何推升了东部的工资[J].中国社会科学,2015,(5).

[23]陆铭.城市、区域和国家发展——空间政治经济学的现在与未来[J].经济学(季刊),2017,(4).

[24][32]陆铭,常晨,王丹利.制度与城市:土地产权保护传统有利于新城建设效率的证据[J].经济研究,2018,(6).

[25]陶然,徐志刚.城市化、农地制度与迁移人口社会保障——一个转轨中发展的大国视角与政策选择[J].经济研究,2005,(12).

[26]倪鹏飞,颜银根,张安全.城市化滞后之谜:基于国际贸易的解释[J].中国社会科学,2014,(7).

[27]胡焕庸.中国人口的分布、区划和展望[J].地理学报,1990,(2).

[28]王铮.地理本性:胡焕庸线的突破与打破问题[J].探索与争鸣,2016,(1).

[29]Fujita M.,ThisseJ-F.Economics of agglomeration: cities,industrial location,and globalizatio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2002.

[30]世界银行.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0.

[31]Black D.and Henderson J.V. A theory of urban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9,107,252-284.

[33]李京文.城市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城市发展研究,2006,(02).

[34]方创琳,宋吉涛,张蔷,李铭.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的组成与空间分异格局[J].地理学报,2005,(5).

[35]王小鲁,夏小林.优化城市规模 推动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1999,(9).

[36]王小鲁.中国城市化路径与城市规模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2010,(10).

[37]Dicken P.Global shift: Reshaping the global economics map in the 21st century[M].Sage Publication,London,2003.

[38]胡鞍钢.“一带一路”将成为中国城镇化“加速器”[J].新西部,2017,(14).

[39]陈明星,隋昱文,陆大道,刘卫东.“一带一路”与新型城镇化的融合发展[J].科技导报,2018,(3).

[41]刘志彪.“一带一路”倡议下全球价值链重构与中国制造业振兴[J].中国工业经济,2017,(6).

[42]刘志彪,吴福象.“一带一路”倡议下全球价值链的双重嵌入[J].中国社会科学,2018,(8).

[43]Nalbantoglu C.One Belt One Road Initiative: New Route on Chinas Change of Course to Growth[J].Ope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2017,3.

[44]柳建文.西部民族地區新型城镇化与一带一路的协同推进[J].人文杂志,2017,(5).

[45]何春,谭啸,汤凯.“一带一路”节点城市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及优化[J].经济问题探索,2017,(6).

[46]王铮.地理本性:胡焕庸线的突破与打破问题[J].探索与争鸣,2016,(1).

(责任编辑:向 梅)

猜你喜欢

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倡议
倡议书的写法
Happy Afternoon Tea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19城市群规划2017年将完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欧盟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新倡议
中国将形成5个超级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