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治仪式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的逻辑演进及其路径建构

2019-09-10杨岩吴翠丽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杨岩 吴翠丽

[摘 要]作为一种象征性活动,政治仪式凭借信仰构筑、秩序建构、情感提升等功能特质,成为形塑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的重要介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思想文化领域中的主流价值观,其认同度的高低关乎国家命运、社会稳定的整体态势。而政治仪式的功能特质有力契合了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需要,尤其是在展布操演中以情感为主线衍生出一系列有节奏的互动交融,促进了情感符号的生成,并通过仪式化的记忆刻写,实现了情感符号的延续,有力推动了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的理念自为与习性自觉。为此,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要以情感为着力点,综合依托仪式场域的优化设计、仪式人的导向引领、仪式规约的制度保障等具体路径,切实增进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的广度、深度和效度。

[关键词]政治仪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逻辑演进;路径建构

当前我国正处于信息化与全球化交融的形势之下,各种社会思潮与价值观念复杂多样,如何有效增进全体国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下简称: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凝聚全体国民的价值共识,成为新时代党和政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不难看出,核心价值观认同要努力转化为一种情感认同,并将这种情感认同自觉演化为一种普遍的习性,以此充分发挥核心价值观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凝神聚气、铸魂育人功能。另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凝聚力与认同感”[2]。换句话说,传播主流价值离不开政治仪式的助力,集聚情感能量,提升情感认同。而政治仪式的基本运作逻辑:环境展布、操演互动、记忆刻写,始终以情感为关键点,充分借助仪式化的象征隐喻,以唤起、重塑与固化情感符号,“把个体归为群体”[3],“把过去、现在和将来联系在一起”[4],消除了自我与他者、传统与现代的社会区隔,逐渐成为增进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的重要机制。

一、政治仪式的展布操演是增进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的生成动力

作为一种展演实践,政治仪式蕴含着丰富的价值理念与抽象的政治原则,其中,主要以情感为内在枢纽,将个体行动与社会团结紧密地联系起来,构筑了一幅互动交融的情感图式。经过一系列的情感演化过程,形成了情感文化的组织化定向,并上升到一种情感符号的层面,使得人们产生高度一致的团结感等积极情感,从而成为增进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的生成动力。

(一)情感唤醒:激发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的初始条件

就政治仪式而言,其构成要素:仪式时空、仪式器物、仪式人的展现与布置是增进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的逻辑前提。通过各种仪式元素的共同发力,最大限度地展示和传播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原则,让参与者不自觉地置身其中亲自感受。其中,这一运作机制主要是情感唤醒,它是吸引人们参与政治仪式的切入点,也是激发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的首要环节。情感的唤醒状态主要来自于“生物、文化建构、认知”[5]等成分的复杂交互性影响,也就是内在的情感需求与外在的情感刺激综合发挥作用,以帮助个体获得内在感受的深层意义。而个体对仪式情境的主动介入,则体现出人的本质属性——社会性,符合主体的内在情感需求。正如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所说,一个人在与某些人的对话关系中,我才是自我[6]。不言而喻,一个人自我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化的群体交往,而政治仪式恰好具备了社会系统的聚合互动特性。此外,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也是多方参与、多方互动的动态过程,其内容要义体现了一元性的主导统摄与多层次的利益诉求,同时又有力地嵌入到政治儀式的主题场域之中。于是,内在的情感需求便成为推动人们参与政治仪式的原生动力,也是政治仪式增进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的重要基点。除此之外,外在的情感刺激也是激发人们参与政治仪式的重要助力器,其影响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个体已有的情感认知力与仪式环境的情感象征力。已有的情感认知力主要来源于个体在以往社会际遇群中情感能量的集聚程度,而仪式环境的象征力主要来源于仪式元素的文化指向。由此,经过当前仪式环境的意象表征与个体自身文化体系的情感积淀的交织融合,个体知觉到文化环境的情感隐喻,感受到核心价值观具象化的视觉传播,产生了身体系统的生理激活与心理反应,而这种生物性的情感反应又反过来推动着情感唤醒的进程。简言之,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政治仪式以情感为发生机制,其主题很好地展现了主流价值观的政治意蕴与核心内涵,进而创设了一个极为真实的、极度有序的、极具感染力的文化磁场,释放出了巨大的磁波能量,很好地唤醒、激发了人们的情感需要,吸引了受众的在场、参与,使之聚集在无区隔、无障碍的象征之林,并在不知不觉中认同其蕴含的主流价值观念。

(二)情感表达:提供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的内驱力

作为一种现实性的实践活动,政治仪式的意义表达也需要有一个动态的操演过程,先要经过“表层的身体及其规训”[7],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操演,就没有仪式”[8]。其中,这一运作机制主要是情感表达,情感表达是仪式主体的主要交互方式,是政治仪式系统良性运行的核心环节,也是提供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的内驱力。在政治仪式的动态操演中,仪式人综合利用音乐、图片、语言以及表演者的动作姿态等仪式元素,使得仪式现场渲染烘托的情感氛围达到最优化,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与情感上的振奋,这无疑是对核心价值观内容要义的最好理解与践行。于是,人们会通过大声地呼喊、用力地挥手、兴奋地跳跃等各种身体动作来表达此时此刻激昂的情绪体验。此外,由于处于同一个仪式现场,人们会主动洞察、捕捉他人的身体反应,获取他人对自己的判断与评价。这时,在场的人会根据他人的反应有节奏地调整身体动作与语言表达,并把调适后的情感反应迅速地抛射、反馈到对方的身体之中,以期与他人进入同一会话频道。古斯塔夫·勒庞(Gustav Le Bon)认为,群体感情的突出特点是极简单而夸张,并通过暗示和传染过程而非常迅速地传播[9]。这样,人们在频繁的关联互动中完成了信息表达的即时共享,实现了主体间的双向互动,甚至是形成了一种基于集体认同的支配性话语,对群体中的主导性情绪起着积极的调动作用。通过情绪动作的同步保持,使个体获得“一般化他者的认同”,达到“主我与客我的统一”[10],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内在的情感共振点。因此,通过有节奏、有规律的情感表达,提升了人们在多元文化思潮状态下的理念同一,形成了基于认同的价值共识,并不断地在仪式情境中得到强化,从而为增进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提供了强大的内驱力。

(三)情感集聚:形成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的团结感

在政治仪式的操演过程中,可以更好地促进集体情感的积淀与情感符号的生成,由此提升政治仪式增进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的效力。其中,这一运作机制主要是情感集聚,情感集聚是政治仪式系统良性运行的重要条件,也是形成核心价值观认同感、团结感的重要载体,而情感集聚容易带来两种情感定向:“组织情感定向”与“冲动情感定向”。“组织情感定向”是个体把自我情感主动地嵌入到集体情感之中,并通过认同组织规范而获得“我是谁”的意义感受与情感指导,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归结为一种基于他者逻辑的自我感受;“冲动情感定向”是个体自身基本的情绪感受,强调个体的自然本真性,以彰显自我的情感能动性,这是一种基于自我逻辑的主观性情绪。也就是说,在政治仪式的展布操演中,经过初始的情感唤醒、高频的情感交互,更新了人们的情感认知图式,推动了情感能量的集聚,也产生了这两种情感定向。其中,组织情感在情感运行逻辑中占据支配地位,这种情感持续时间相对较长,裹挟着主体间性的外衣,可以说是一种社会化的个体情感。实际上,随着展布操演的推进,在仪式情境中发生了明显的情感转向,个体的冲动情感渐渐转化为组织情感,甚至是已被组织情感所置换。而高强度的情感表达,又推动了组织情感的有效传播,并沉淀、升华为一种情感符号,由此加强了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情感认同。仪式现场催生出的情感符号,使得人们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与正义感,建构了坚固的集体信仰与忠诚信念,也助力了利他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感与行动的产生,从而引导人们有意识地尊重并遵守集体规则,主动与违背集体情感的行为做斗争,极大地增进了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由此可见,隐性的情感结构贯穿于政治仪式静态布置与动态操演这一过程的始终,主导着政治仪式的整个运行过程。当然,仪式现场生成的情感符号属于一种暂时性的情感状态,还需要经过深层次的巩固与升华,以维持这种情感能量的持久性,从而使得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真正成为一种日常生活化的“结构性范式”与“普遍化习性”。

二、政治仪式的记忆刻写是增进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的延续机制

经过政治仪式外在的环境展布、内在的操演互动,有力地凝聚了情感共识,促进了情感符号的产生。同时,需要进一步借助政治仪式的记忆重构与刻写传承,通过“编码、存储、提取”[11]三个基本过程的协同工作,实现情感的意义性重构与符号性固化,使得一种高能量、永久性的情感符号得以延续传承,进而促使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主动转化为一种理念自为与习性自觉。

(一)记忆重构:促进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的理念自为

情感符号是群体情绪的集中流露与象征表达,它能够使个体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自己属于“我们”这个共同体,与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旨趣高度契合。除了仪式现场的展布操演,情感符号也要经过仪式化的记忆重构,主要是对情感符号进行信息编码,赋予其价值性指向与象征性内涵,并保持编码背景与回忆环境的一致性,使得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上升到理念自为的层面。“文化记忆理论”的提出者扬·阿斯曼(Jan Assmann)認为,“每个社会蕴含它们自己的形象,它们通过记忆形成一套文化,一代一代地维持它们的身份”[12],而“每种文化都会形成一种‘凝聚性结构’,它起到的是一种连接和联系的作用”[13]。在政治仪式的运行逻辑中,情感符号要经过记忆的筛选重组与意向诠释,即记忆编码,维持情感能量的稳定性,以增强其连续感、绵延感。当然,这里的记忆重构不只是指交互主体共享的微观意义上的情感状态,也不完全等同于过去全部的情感回忆,而是主动选择的、能动建构的有关过去、现代、未来的一种综合性的情感记忆,从而实现情感符号的定型化转向。这一记忆重构的过程,主要包含以下三个部分:一是回溯过去,重新赋予情感符号以过去指涉。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演进,人们关于过去的集体记忆或多或少地会产生遗忘,呈现出残缺、零散的记忆状态,而通过纪念型的仪式活动可以更好地把过去的“事件感”拉进当下的仪式框架内,让人意识到“过去”与“现在”的文化联结,为证明共同体的建构以及集体意识的溯源提供了历史合法性,也为情感符号的记忆重构提供了过去感和历史感。二是融入现在,赋予情感符号以现代性蕴涵。一般是通过礼节型或者庆典型的仪式活动主动地展示、解释、构建现代社会的宏大叙事,积极地嵌入现代主流价值观念的民族元素与时代特质,使之更新、形塑为一种现时化的情感符号,以表达坚定的国家意志与强烈的民族情感,从而保证了这种情感认同的历久弥新。其中,主要以情节记忆为主,注重仪式现场的“时间感”与“话题感”,寻找仪式人鲜活的情感体验,寻求仪式力量的最大公约数,以实现感觉记忆与工作记忆的高度融合。三是指涉未来,赋予情感符号以未来向度。一般是通过会议型的仪式活动透视、预设、展望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向,其中,这种记忆承载着人们情感体验的负荷与价值诉求的强度,折射出一种未来的情感指向,打开了人们时间维度上的期待性视野,这是理性与感性、历时与共时交织融合的必然产物。在政治仪式的运行逻辑中,从一开始外在场域设置的象征映射到内在情感互动的感染调适,都体现着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传播要素,渗透着长时记忆的情感重塑意旨,为情感符号的延续提供了强大的叙事支点。另外,经过记忆重构,可以有效地将主流文化渗入到参与者的身心之中,使之成为一种自愿性的认同,并在仪式互动中得到新的确认与深的内化,以此规训、转化成一种理念自为。

(二)刻写传承:推动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的习性自觉

通过仪式化的记忆重构,赋予情感符号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指涉,使之成为一种发挥着范式作用的普遍信仰,以增强人们对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的坚定性。然而,这并不是政治仪式刻写的终点目标,也不是情感演化逻辑的终极过程,其中,还需要仪式化的记忆刻写,来实现情感符号的有效存储与灵活提取,这样才能真正将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植入人们的身体之中、人们对现实的感受之中”[14],并主动演化为一种习性自觉。通过外在景观的象征呈现、主体间的情感互动、仪式主题的信仰宣示,强化了个体的共同体意识,形成了共通的情感体验,使得人们很好地被整个政治仪式的节奏所带动,同时,也被政治仪式隐含的集体力所控制。这一阶段,个体的集体归属感达到了高潮,由此强有力地将凝结集体共识元素的情感符号刻写、融入到参与者的身体之中。这种刻写并非是借助在场的身体动作、语言声音来表达情感记忆,而是固化为深层次的思想意识与行为图式,在某种意义上弥补了身体不在场的缺陷。社会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当一个行动的基础是情感而不是理性时,做出该行动的人往往会依自己最为熟悉的方式来行事,而一个人最为熟悉的行事方式往往是一个社会中的文化沉淀[15]。换句话说,通过仪式化的记忆刻写,以反复灌输与主动投入为原则,使得核心价值观被身体化、内化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习性,而这种习性“确保既往经验的有效存在……能更加可靠地保证实践活动的一致性和它们历时而不变的特性”[16]。实际上,经过反复的记忆刻写使得这种情感符号成为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定向范式,即“实践信念”,极具稳定性与影响力,对群体行动发挥着合乎情理的指导与约束。在政治仪式的刻写中,文化记忆编织了一个基于“共同回忆、共同经验、共同期待”的象征意义体系,建构出了一整套超越时空的普遍性信念,实现了情感符号的有效存储,构筑了一个“实在的、象征性的和功能性的”记忆之场[17],也使得人们处于一个“与历史文化变迁相关,根植于人类深层意识的心理的建构”的“想象的共同体”[18]。而通过仪式的重复化展演,能够将这种文化记忆进行有效地传播,实现情感符号的文本提取,达到了政治记忆的代际传承,真正意识到了“集体主体”的深层意蕴,深刻理解了核心价值观中国家、社会、个人三层面的精神内涵,使之产生一种基于他者逻辑的同属感。因此,通过规范化的刻写与有意识的传承,使得情感符号得以长时段延续,促进了集体行动的一致性,也促使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逐渐演化为日常生活实践中的一种习性自觉。

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核心价值观是推动我国各项事业向前发展的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力量,发挥着价值引领与思想教育的重要作用,必须将其投射到日常的社会生活实践之中,为大众所认识、理解与认同,这就需要发挥政治仪式的象征性功能。通过政治仪式的环境展布、操演互动、记忆刻写等过程,使得异质化为同质化所替代,表层认同转化为深层认同,获得休戚与共的共同体意识,实现情感符号的有效生成与延续,从而达到真正的文化认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三、政治仪式增进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的路径建构

在整个政治仪式的展演中,始终以情感为核心要素,通过唤醒参与者的情感需要,引发人们的情绪感染,使得人们产生了亲密的情感契合,为增进主流价值观念认同提供了强有力的情感支点。因此,要实现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需要切实加强仪式场域的优化设计、仪式主题的合理设置和仪式规约的有力保障,三者协同发挥作用,以提升政治仪式增进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的广度、深度和效度。

(一)优化设计仪式场域,增进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的广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提高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的传播范围与传播效果,需要优化政治仪式的场域设计,充分挖掘仪式时空的情感象征,打造情景交融的视觉体验,生成仪式景观的情感刺激力,以唤醒、激发人们的情感需要,让人们参与到仪式之中,并发生一定的互动关系。首先,规范设计仪式时间,以主导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的时间节奏。在现代生活中,要高度重视“纪念日”或“节日”等社会时间,以纪念性节日为契机,充分发挥仪式时间的指涉意义,为增进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提供有节奏的时间域。其中,尤其要有其明确的时间流程和细化的时间节点,甚至计算精确到每分每秒,能够显示出一种庄严感、神圣感,始终以其代表的仪式意义为切口。其次,精心创设仪式空间,以营造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的环境场域。在现代生活中,要大力挖掘物理空间的政治象征,关照现实世界的政治运行逻辑,赋予新的文化意向、符号所指意义,从而创设出仪式展演的文化域,对增进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具有无可比拟的文化意义。其中,要有效地安排仪式的空间布置,努力构筑仪式操演的“空间感”,凸显出国家权力的民意性诉求,象征着中华民族的集体团结感。最后,合理设置仪式器物,以展现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的象征符号。在仪式场域中,要运用具体可见的“古老”“珍贵”“强大”的象征物,使之以客体化的方式遍布于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以随时随地为个体提供情感动力。因为它具有“图腾”的表征意义,所以被称为“思想的物质载体”[19],能够使得抽象的政治规范具像化、人格化,使得个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客体化,从而让仪式主体感受到一种浓浓的亲缘关系,最终成为塑造、维持主流价值觀情感认同的重要道德力。经过仪式场域的规范化设计,极大地抹去了参与者身份地位的社会性差异,让更多的人自觉地参与到仪式之中,并让他们在其中感受到彼此是“一致的、平等的、交融的”[20]。这样,有助于推动仪式情感与已有认知的水乳交融,完成政治情感的“范式通约”,以提升政治仪式增进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的广度。

(二)强化仪式人的导向引领,增进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的深度

仪式人是政治仪式系统良性运行的主要对象,它包括仪式指导者、仪式参与者、仪式反馈者。通过仪式人的引导与参与,使得参与者个体化的角色被集体化的角色所替代,这样,核心价值观蕴含的民族认同感与集体团结感能够较好地转化为个体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政治感悟与情感体验,有助于提升政治仪式增进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的深度。所以,要强化仪式人的导向引领,发挥仪式人在仪式展演各个阶段的角色任务。在政治仪式的前期,一是仪式人要设计有意义的仪式主题,把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有机地嵌入、融合到仪式主题之中,使得仪式主题与核心价值观中“国家、社会、个人”三层面的情感诉求、价值共识高度耦合,进而通过主题宣示,以抛射到仪式展演的各个环节;二是仪式人要充分运用隐性抽象的音乐、文字、图像等仪式工具,以物构境,以境生情,以情动人,这样便于把复杂的经验世界直接简化为可感知的仪式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仪式主体的情感认同,促进核心价值观的常态化、形象化传播;三是仪式人要合理预设仪式活动的过程效果,建立仪式活动的突发应急机制以及严格控制仪式活动的表演环节,使仪式流程更规范、更科学,较好地突出仪式的庄重感,强化仪式在增进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中的重要地位。在政治仪式的操演中,一是充分发挥仪式表演者的能动作用,使其严格规训自己的行动姿态以及语言表达,从而将其有节奏、有感染力的表演呈现给观看者,使之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与身份归属,于是,仪式活动产生的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效果能够成功地作用于仪式参与者;二是仪式人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可视化传播特性,不断地进行仪式现场的报道、直播,以全方位、多层次地发挥仪式的情感动员与价值传播功能。在政治仪式的后期,仪式反馈者总结、记录参与者的情绪反应,并对仪式活动的展演过程进行评价、反思、建议,以调节政治仪式与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内在张力,从而为后续开展的仪式活动提供经验指导。简单地说,仪式活动的展演离不开仪式人的设计安排,仪式人在仪式活动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把握着仪式运行的整体效果。为此,要充分发挥仪式人的导向引领与情感动员力,使得政治仪式成为集体情感的连续统与黏合剂,以巩固政治仪式增进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的深度。

(三)着力加强仪式规约,增进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的效度

情感有“积极”与“消极”、“集体”与“个人”之分,它与人的需要满足程度、人的认知发展程度有关,而人又是社会化的一员,其情感变动与所处环境有极强的相关性。为了有效化解情感风险,需要加强仪式化的制度保障,这就离不开政府机构的积极干预与指挥协调。一方面,政府要加强仪式化的宣传教育,提升情感动员参与。一是加强仪式人的情感教育,定期开展组织学习,努力提高其道德素养,使其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影响他人,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仪式过程之中,共享仪式体验,以充分发挥仪式人的榜样示范作用;二是广泛动员民众,借助微博、微信等互联网话题平台,积极地向人们征集仪式意见,提前发布仪式预告,做好仪式预热准备,从而有助于提高民众对仪式展演的关注度,调动人们参与仪式的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政府要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强化风险责任意识。一是大力惩治违法乱纪的仪式人,理性规范其行为导向。因为仪式人一般又是政治人,权责转换过程中易发生认知错位。所以,要通过制度规范其行为举止和身份职责,竭力遏制其不良思想和腐败行为的滋生与蔓延。二是净化仪式环境,加强制度体系的规范化约束。在政治仪式中,通过严格的制度规范、科学的激励评价,使得仪式展演的每一个情感细节为民众所感知、所触碰,并及时纠错、调适自己的思想行为。所以,通过适当的仪式规约、制度规范,能够有效建立情感认同的长效机制,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仪式人以及广大民众的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进行引导、整合,这样有利于提升政治仪式增进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的效度。

总之,通过政治仪式的共识凝聚、情感提升,有利于提振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力。尤其是通过微观情感逻辑的内在关联,有利于厘清政治仪式的宏大叙事结构,把握政治仪式增进主流价值观认同的内在机理,从而加强国民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因此,在日常生活空间,要加强政治仪式的顶层设计与深层规范,赋予政治仪式以主流价值观的核心要旨,以达到认同的情感旨归。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2.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5.

[3]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敬东,汲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521.

[4]大卫·科泽.仪式、政治与权力[M].王海洲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13.

[5]乔纳森·特纳,简·斯戴兹.情感社会学[M].孙俊才,文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8.

[6]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韩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48-50.

[7]王海洲.政治仪式:权力生产和再生产的政治文化分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2.

[8]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M].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66.

[9]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28.

[10]乔治·赫伯特·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霍桂恒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67.

[11]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M].王垒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196.

[12]Assmann,Jan.Cultural Memory and Early Civilization: Writing,Remembrance,and Political Imaginatio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4.

[13]扬·阿斯曼.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M].金寿福,黄晓晨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6.

[14]Bell,Catherine.Ritual Theory,Ritual Practic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211.

[15]趙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72.

[16]皮埃尔·布尔迪厄.实践感[M].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82-83.

[17]皮埃尔·诺拉.记忆之场: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M].黄艳红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23.

[18]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和散布[M].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16-17.

[19]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427.

[20]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M].黄建波,柳博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16.

(责任编辑:卫令海)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微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与思考
少先队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浅析高职院校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整体合力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