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青少年排球训练中心理训练的应用与重要性
2019-09-10周琦
周琦
关键词:青少年;排球训练;心理训练
排球是一项对身体和心理素质要求极高的团体运动。排球项目高强的身体对抗性对排球运动员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对于青少年而言,这种需要拥有持之以恒的毅力以及坚定不移的决心,才可以获得胜利的运动项目十分具有挑战性。为了保证其参赛能力,青少年排球训练中绝对不能缺少心理训练。
一、青少年排球训练中心理训练的重要性
(一)坚定信念,磨炼意志
在青少年排球训练中开展心理训练,可以帮助青少年运动员调节自身的心理素质,实现对心理活动水平的控制。心理训练的最终目的,是让青少年运动员拥有临危不乱的能力,可以从容应对任何情况。这需要青少年运动员拥有坚定的信念和强大的自控能力。青少年朝气蓬勃,但是也比较冲动;他们的思想极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进而影响其运动水平的发挥。所以,必须开展心理训练,帮助他们提升自控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使青少年运动员在面临任何状况时都能发挥出最高水平[1]。
(二)提升技术,全面发展
排球运动是一项需要同时依靠脑力和体力的运动。在日常训练中,青少年运动员需要实现需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力,以便于应对枯燥且高强度的训练,并实现技术提升。同时,运动员必须经过合理地思考和判断,才可以确保相关的技术或战术得到充分地发挥。而清醒的头脑、缜密的思维以及从容不迫的意志是保证紧张赛事来临时,青少年运动员可以完全发挥实力关键。所以,强化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可以帮助他们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二、青少年排球训练中心理训练的应用
心理训练在青少年排球训练中的应用可表现在多个方面。教练员应该在对青少年运动员进行身体素质训练、比赛战术训练时也添加心理训练,促进青少年运动员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加强青少年排球运动员意志训练
青少年还处在青春期,他们普遍表现出冲动、好奇心重且缺乏耐心的特点。他们的心理特征与运动员应具备的耐力、决心以及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意志并不相符。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青少年容易对高强度的排球训练产生厌烦甚至逆反心理,会影响他们的训练成绩,甚至会对其职业生涯造成毁灭性打击。
因此,加强青少年意志训练至关重要,是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必备环节。在训练中,教练员必须帮助青少年运动员建立克服困难的决心,通过严格的要求帮助他们适应枯燥且劳累的训练[2]。当然,排球教练需要根据青少年运动员特点和心理活动特征来开展心理训练。比如,可以借由树立榜样的方法来锻炼青少年运动员的意志。以郎平、惠若琪、张翔等优秀排球运动员为榜样,了解他们训练和比赛的精力,从中得到启发,进而实现对自身的激励;请青少年运动员的自制力和克服困难的决心,进而帮助他们养成坚定的意志和不服输的精神,成为符合运动精神的优秀排球运动员。
(二)强化青少年运动员的专注力训练
专注力是运动员所必备的一种素养。只有拥有专注力,可以实现长时间的精力和注意力集中,运动员才能潜心练习,发挥出最佳水平。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大多存在注意力不集中或集中时间短的问题。这对于他们的日常训练和比赛发挥极为不利。所以,教师必须通过适当的心理训练,提升他们的注意力水平,使他们拥有专注力。应通过青少年排球运动员的专注力锻炼,使他们能在某一段时间内实现注意力集中,并可以将注意力集中于比赛战术和技术应用方面。所以,教练员应在常规训练和比赛训练中分别开展专注力训练。比如,教练可以通过扣杀、拦网和传球动作吸引青少年运动员注意力,并在不断的技术变换中提高其应变能力。以实际战术实施,集中运动员注意力,让他们在训练中时刻保持专注并实现自主思考和随机应变。
(三)深化青少年运动员的抗干扰训练
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心理素质不强,专注力不够的根本原因是他们的抗干扰能力薄弱,极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进而使得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发生改变。青少年还处于心理不成熟的阶段,所以大多数人都具有情绪波动剧烈的问题。为了保证他们可以顺利完成比赛,教练员必须对他们进行合理的抗干扰训练。比如,可通过模拟对方战术或模拟场外环境的方式提高他们的抗干扰能力。赛场上,对手、观众以及裁判是最大的干扰源,通过模拟对手战略、观众喝彩以及裁判评判失误等场景,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抗干扰心态,让他们逐渐找出适用于己身的自我调节和控制方法,实现个人心态调整,减少外界因素对他们的干扰,使其可以正常发挥顺利完成比赛。
三、结论
總之,心理训练是青少年排球训练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开展心理训练可以帮助青少年排球运动员进一步坚定信念,树立信心;还可以帮助他们养成吃苦的品质,磨炼他们的意志。所以,排球教练需要根据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开展适当的心理训练,帮助他们实现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晶,耿京龙.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研究[J].运动,2018(23):37-38.
[2]耿帅,马士龙.我国优秀排球运动员心理构成要素及训练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1):266+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