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企业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存在问题及对策
2019-09-10莫尧卢毅
莫尧 卢毅
【摘 要】建筑施工企业虽然建立了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制度,但是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领导者重视程度不高、管控体系不健全、审计模式滞后等主要问题。文章结合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风险特征,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施工企业;风险管理;内部审计;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9)08-0199-03
1 建筑施工企业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企业领导对风险管理审计的重视程度不高
企业尚未形成合理有效的财务内控体系。现实中,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重财务管理、轻内部审计的状况依然存在,虽然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但是由于没有将内部控制流程融入财务管理中,二者融合程度不强,造成企业尚未形成合理而有效的财务内控体系,導致财务和业务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企业内部审计无法发挥内含增值作用。正是企业领导对内控制度的建设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高,导致无论是财务部门还是内部审计部门都不能完全发挥财务管理和审计的内审增值作用,无论是做财务规划还是做内审计划,最后都是由领导拍板决定,使财务信息效用无法达到最大化。
企业管理形式制约着内控制度对风险管控的效果。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组织架构采用了金字塔形的等级垂直管理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扁平化组织模式易于引起部门之间互相推诿、扯皮现象,但是由于金字塔等级制垂直管理存在上下级部门层级过多造成的信息传递逐层衰减等负面因素。假如内部控制程序设计不够科学,一旦建筑企业进入施工黄金期,审计部门就可能会面临因业务激增引发内控效果减弱和风险点陡增的困境,内审工作则会随之疲于招架,影响工作效率,甚至会产生审计盲点。
1.2 建筑施工企业风险管控体系不够健全
企业对风险认识还不够全面。建筑施工企业风险管理意识还不到位,在总结风险点时容易将风险归于外部环境和行业风险,从而忽视了企业内控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风险控制意识薄弱。建筑施工企业的风控意识薄弱问题不仅存在于领导层,也存在于中间管理层,他们对企业内部审计的认识和支持都不到位,导致内部控制监督力度不足。施工企业随着资产规模的扩大,施工技术也越来越复杂,伴随而来的是各种工程风险逐渐增多。因此,当风险来临时,施工项目的管理者就陷入被动应对的局面,容易出现管理风险。
企业疏于过程管控。建筑施工企业往往对于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监督不力,内部审计过分关注工程项目的最终盈亏情况,而忽视施工过程的动态控制和实时的监督管理。
企业内部审计利用现代信息工具的程度不高。建筑施工企业建立风险管控体系时,还没有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先进工具。由于失去信息化的支撑,导致体系运行不够高效。
1.3 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过多聚焦于事后审计
长期以来,我国包括施工企业在内各个行业的内部审计普遍采用事后审计的工作方式,这种“马后炮”的审计方式对于重大决策失误和财务舞弊等严重违纪违法行为往往于事无补。由此就带来企业管理层不看好、不重视内部审计工作的后果,对于管理层来说,内部审计在结构上只要能够合规就行,不指望其能产生效益,更不会想到它会给企业创造价值。从消耗的角度来看,内审部门确实只是在消耗企业的资源,所出具的内审报告往往也对企业的决策缺乏影响力。这是因为管理层并不需要内部审计真正发挥增值作用,而只需要其出具符合管理层心意的报告即可。现行的内部审计方式并不能保证审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及时性,内审部门进行审计工作一般是在一个固定的时间点或是项目进程的某一时间节点,此时被审计对象通常会想尽办法对抗审计,隐藏事实真相。
1.4 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不足
由于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现场的工作环境较差,一线财务人员和审计人员的薪资较低,无法吸引高素质财会人才,大部分一线人员仅限于完成基础的财务核算和财务信息录入工作,没有能力对项目中的各个环节做到准确地控制,难以发现存在的财务问题,即便发现了问题也没有办法解决。这就是施工类企业的重大风险点之一,极易导致财务管理水平低下的问题。此外,施工企业无法让财会专业人员看到可预期的职务或专业晋升路线,合理可行的业绩评估、职业培养和薪金激励等机制的缺失,都是直接导致建工企业内部审计中高素质人才短缺或者流失的现实因素。
2 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风险特征
2.1 企业生产的是单件产品具有明显的唯一性
建筑施工企业的产成品是固定的构筑物,与大多数制造业的流水线生产区别很大,施工企业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消耗大量的生产材料和人力和财力,最终才生产出单件化的产成品。建筑施工企业的产成品具有明显的唯一性,它是不可复制的,现实中不存在完全一样的两个建筑物体。因此,企业产品生产过程的唯一性也决定了不同建筑项目内部风险的多样性,给建筑施工企业的风险管理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
2.2 企业工程项目生产周期长且投资数额巨大
建筑施工企业的建筑产品体积庞大,在工程项目施工前期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垫支资金,发生大额货币资金流出,“现金流量”存在资金周转风险。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周期一般比较长,尤其是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常需要耗时超过3年的长周期。针对建筑施工企业产品的特殊性,2018年1月1日以后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收入》按照产出法确认工程项目的收入和成本,改变之前根据造合同准则要求,按照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工程项目收入和成本的核算方法。
2.3 企业工程项目内部管理多重目标交织叠加
在建筑施工企业各个承包工程项目漫长的施工过程中,工期的各个阶段均制定了明确的进度目标。工程项目施工中,既要严格遵守相关建筑材料的质量标准,又要确保施工人员的生产安全,同时还有成本控制、加快工期、催收工程款等诸多经营目标。这么多目标交织叠加在一起,给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风险管理带来极大的挑战和压力,因此不可过分追求某一目标的实现而增加其他风险的隐患程度。由于内部管理存在客观任务目标复杂和主观管理不善等因素,造成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能力不足,而且缺乏预算控制和过程管理,导致项目施工过程中,人工、材料、机械等各项成本费用大额增加的情况较为普遍,最终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3 建筑施工企业实施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的对策与建议
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应该是一个动态管理过程,是指由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获得领导者的授权后,以项目施工全过程的诸多潜在风险问题为管理导向,选取科学、合理的审计方式方法,评价各业务部门、下属公司及其负责人在本管理领域的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以及其年度各项考核目标完成情况。
3.1 企业领导者必须筑牢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理念
在当前从严治党和依法治国的社会治理背景下,建筑施工企业在建立健全“三重一大”制度的进程中,内部审计制度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但是,建筑施工企业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的执行力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制度的落地执行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建筑施工企业领导者需要与时俱进地审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挖掘内部审计对提升企业的价值内涵,摆脱传统内部审计的管理思维,思考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企业内部审计如何搭上大数据的“快车道”,建立科学、独立、完善、高效的内部审计制度,健全内部审计的运行管理机制,严格遵守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秩序,规范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职责,降低审计风险,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
3.2 探索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企业内部审计实施路径
首先,做好项目施工环节的风险识别工作。所谓风险识别,就是建筑施工企业在收集工程项目各种信息之后,通过一定的检查程序和步骤全面判断工程项目存在的风险和可能发生的损失。做好风险识别工作,不是简单地罗列每一个可能发生的风险,而是通过数据和专业手段分析潜在风险的强弱程度,进行归集和整理,依次识别出对生产经营和财务管理产生重大影响的风险点。其次,做好风险评估工作。风险评估是指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行合理估算。建筑施工企业风险评估的主要手段包括评价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判断风险因素带来的损失程度、认定风险等级等,企业在对工程项目进行风险评估时,应充分考虑风险对项目工期、质量、安全和成本的综合影响。再次,风险应对和处理是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将风险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点而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计划并付诸实施的过程。风险应对策略主要有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和风险自留4种。最后,做好风险评价工作。风险评价指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管理者随时关注风险管理过程的执行情况,对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督,提出整改意见。风险监察者还要跟踪整改意见是否得以有效实施,并设计方案改善风险管理的过程,以期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风险。总之,上述4个风险管理工作覆盖整个建筑施工企业的各个生产部门,这些程序应该融入企业的各个业务层面中,以保证其得到有效地执行。
3.3 改变企业内部审计事后才介入的传统模式
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改变注重事后审计的传统模式,就要在施工项目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提早介入进行审计监督。首先,让审计人员提前介入项目。从项目最开始的可行性分析阶段,就应该让审计人员入场,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并使审计人员能掌握最初的原始数据,也能在此时确保录入数据仓库的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其次,重视审计人员在设计阶段的参与。由于项目的设计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在这一阶段投资分析的论证是非常关键的,应该让审计人员积极参与其中,了解资金投入量,并将资金的使用情况发送至云端的审计计算中心进行处理。再次,在招标投标和合同订立阶段加强管理。可以由审计人员核查意见编制好的标书和合同,以减少合同中的漏洞,保证合同的严谨性、规范性,从而降低法律方面的风险。还要严控设计变更签证,设计变更可以说是所有建筑项目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也是投资管理的难点。故在设计变更前,只有让审计人员参与讨论,才能更准确地核算实际投入,明确项目的变动,同时将信息传递至审计风险预警平台,判断是否构成审计风险点,是否需要进行重点审计。最后,严格执行竣工阶段的审计工作。跟踪审计工作结束的前提是工程竣工验收合格,故需要严格审查施工方提供的竣工验收报告和施工过程中的签证资料,通过移动客户端系统,让审计人员实时调阅审计证据,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3.4 企业内部审计需要紧密依托财务共享模式
在大数据、财务共享平台的背景下,内部审计工作可以依靠大量的数据对企业的内部经营状况进行评估分析,从而有效降低企业的经营和财务风险。依托财务共享模式下的内部审计可以突破传统内审在不全面的财务信息中工作的局限,拓宽内部审计的范围,将外部的非财务信息、数据纳入审计证据中。同时,财务共享模式下的审计可以提高对系统平台的风险评估能力,财务与审计人员均能对公司的经营活动、业务状况、运营情况、财务情况有所了解,通过利用技术手段对大数据进行分析,来提高企业的风险管控能力。此外,由于财务共享模式下各种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能够得到保障,财务人员只需要对原始单据进行简单扫描核对及上传即可,其他的如会计分录和报表的编制、相关的数据分析、风险评估与管控均可以交由财务共享平台解决。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在减少人力投入的情况下,既能保证内审工作的高效率,又能够有效节省财务和审计成本。最重要的是,财务共享平台能够在大数据背景下,通过基于平台的财务数据,由内部审计人员实时地发现问题,既减轻了审计人员的工作强度,又提高了审计查证的准确性。而且通过对审计结果的反馈执行,又能反向完善内控制度,从而提高企业識别风险、规避风险、控制风险的能力。
3.5 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
一是树立正确的审计观念。无论是企业领导者层,还是内审从业人员,都应不断强化内部审计意识,树立正确的审计观念,就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建筑施工企业只有对内部审计做到准确定位,强化服务意识,积极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才会切身体会到内部审计不仅是对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监督和评价,更是为企业决策的制定、有效内部控制和提升经济效益服务的。二是授予内部审计部门独立履职的权限。施工企业非常有必要重新定义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必须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首当其冲就是要确立内审岗位与财务、业务等其他岗位的分离、不相融原则,避免安排其他部门人员兼职审计,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合理配置内部审计人员,严格考评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三是充实企业内审队伍的实力。施工企业需要充实内部审计队伍,建立一支高效、自律的审计团队,不断吸引专业精湛、敢于担当的审计人员加入。同时,加强审计队伍的建设,全面提升审计人员的素质,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让企业的审计人员能够接触到最新的审计理念和方法,熟悉内部审计工作流程,掌握先进的审计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四是增强企业内部审计的执行力。为了有效落实审计结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控制、监督、评价和服务等功能,要建立问责机制,对内审发现的问题,分清性质和负面影响程度,逐一问责,按规定处罚。而且不能以罚代改,该整改的必须限时整改。还要积极探索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处罚机制,赋予内审部门一定的处罚权,以权力推动内部审计结果有效执行,为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效益提供更好的服务,创造更高的企业价值。
参 考 文 献
[1]王晓霞.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7(7):92.
[2]梁甜.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与防范研究[J].审计与理财,2017(11):44.
[3]杨涛.风险导向审计在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中的应用及建议[J].产业创新研究,2019(3):94.
[4]钱潮.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财会学习,2017(6):150.
[责任编辑:高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