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创”引领下的残健融合创业生态圈实践研究

2019-09-10韩燕霞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9年8期
关键词:融合教育双创大赛

韩燕霞

【摘 要】文章以“互联网+”环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背景,分析了残疾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和成因。在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种“双创”大赛的指导下,探索残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从教学、学习、比赛、实战、实训、投资等角度构建残健融合创新创业生态圈模型,提高残疾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为残疾大学生创新创业保驾护航。

【关键词】“双创”大赛;融合教育;创业生态圈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9)08-0130-04

《“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国发〔2016〕47号)提出,建立和完善残疾人就业和创业支持政策。通过多种渠道促进残疾人就业和创业,帮助更多残疾人加入大众创业和创新的潮流。通过劳动过上更好、更有尊严的生活[1]。截至2015年,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已成功举办四届,大赛掀起了大学生创业的热潮,同时也进一步深化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大赛也是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对接社会投资的重要平台。

本研究立足在“双创”大赛背景下,在分析残疾大学生的创业现状的基础上,构建政府—社会—高校协同机制,探索残疾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生态圈,搭建残疾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复合模式。

1 残疾大学生创业形势及意义

习总书记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的通知》(國办发〔2014〕1号)中明确指出,有必要全面推进全纳教育,让每个残疾儿童都能获得适当的教育。该计划提出了三大主要任务:提高普及水平,加强条件保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该计划也提出了相应的支持措施:一是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招生能力,普通学校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地接收具有一定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二是加大特殊教育保障水平;三是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深化特殊教育课程改革。

中国残疾人服务网显示:2012—2016年,约有4.5万名残疾人进入高等院校学习,且年年呈递增趋势,但入学率的提高并未带动就业率的提升,就业率只维持在45%左右。残疾大学生的低就业率有着诸多原因,主要表现在多数残疾大学生文化水平偏低,对市场有效信息的捕捉能力欠缺,对互联网的应用掌握程度也还处于初级阶段,综合管理能力不足,导致其很难自主创新创业,就业、创业问题越来越突出。残疾人大学生不仅要面对身心障碍和自身素质的不足,以及来自用人单位和社会的歧视,还要面对健全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所面临的诸如自身定位的认知、工作期许与现实之间的差异等普遍问题。

高等学校须培养残疾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自我意识,让残疾企业家进入高校课堂与残疾大学生分享他们的生动案例,激发残疾大学生创业的热情,以此创业促就业[2]。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残疾大学生拥有较高的知识文化基础,在当前的“互联网+”背景下,他们比一般的残疾人更容易顺应当地的行业发展,通过创新开发创业项目。我们可以从中挑选优秀的项目引入孵化基地进行孵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项目的成功率。本研究以融合教育为导向,构建残健融合创业生态系统要素与演化机制的理论模型。通过实地调查和参与式观察,探索创业生态系统的建设模式,为残疾大学生发挥才能提供机会。研究残疾大学生的创业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残疾大学生公共服务水平,能更全面地保护残疾大学生的权益,对推动全社会创业发展,促进社会稳定,消除社会对残障和弱势群体的偏见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双创”大赛背景下残疾大学生的创业现状及成因分析

由教育部会同多个部委举办,面向高校的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双创盛会。从某种意义上说,双创大赛已成为连接高校、企业和政府之间合作的最好的平台和桥梁,无形中也以大赛为纽带构建起政府、企业、高校三位一体的创业生态圈,这是实施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最佳切入点和突破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改革,也促进了拥有特殊教育专业的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残障大学生的创业项目,但这是否对残疾大学生创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残疾大学生的创业现状到底如何呢?

2.1 残疾大学生就业创业自我认知状况不容乐观

笔者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发现,残疾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意识淡薄,对自己的定位不够清晰,对外界环境的探索不够主动,对就业和创业存在畏难情绪。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残疾大学生特殊的成长环境造成他们思维简单、自尊心强、意志薄弱、封闭、自卑、依赖性强等问题[3];残疾大学生缺少强烈的自我效能感及对创业成功缺乏足够的信心:残疾大学生虽然在全纳教育下通过辅修和参加残健融合工作室及与健全生同台参加创业比赛树立了自信,但由于身体的缺陷,他们越来越意识到自己与主流社会之间的天然障碍,他们既希望得到主流社会的认可,又对处于与普通大学生处于同一创业平台的竞争中感到担忧[4];残疾大学生缺乏对市场经济体制下适者生存和市场竞争等社会现实的正确认识和理性评价;残疾大学生耐压性差,但预期太高,太理想化,面对挫折会束手无策,他们缺乏对社会和他人的信任,在创业过程中缩手缩脚,拼劲不足。

2.2 残障大学生缺乏配套专门的创业教育体系

一是残疾人创业教育目标定位不清晰。高校把创业教育作为缓解就业压力、解决就业问题的方法之一。二是残疾人创业课程设置不完善。针对残疾大学生的创业课程通常和健全生的创业教育体系一致,缺乏结合这支特殊群体的生理、心理特点和专业特色的定制版创业课程,无法充分挖掘出残疾学生的潜力,教学效果不佳。三是专业化创业师资力量不足。缺少既了解残疾人生理和心理特点,同时又拥有创业理论及经验的“双师”型创业导师。四是残健融合的创业氛围不够浓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合教育的创业第二课堂局限在几个创业项目的磨合上,未能实现真正的融合。

2.3 残疾人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不完善

目前,各级残疾人联合会多渠道大力度支持残疾人自主创业,通过财政支持、设施和设备投资、营业场所租金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及减税等措施,改善和实施残疾人帮扶政策,进一步增加“互联网+”就业。《残疾人就业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国家鼓励残疾人选择自己的工作,开办自己的企业。如果残疾人从事自营职业,他们将依法获得税收优惠和场所照顾,还能获得小额信贷支持。但是,该条例中对“税收怎么优惠”“场所如何照顾“信贷怎么支持”等具体问题没有详细的说明;对未能严格按照《残疾人就业条例》落实规定的企业,没有切实的监管和惩罚机制;在一些地区,地方政府主观上支持残疾大学生到基层扎根、创业,但实施对接并不顺利。

3 残障融合大学生创业生态圈模式

融合教育也被称为“全纳教育”,其哲学理论基础是由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发展而成,融合的核心价值观是后现代哲学所倡导的基本价值观,如平等、个体差异和多元主义[5],它不仅能培训残疾人掌握知识和技能,还能帮助残疾人在社会中自食其力,培养残疾人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帮助他们自信地生活。

融合教育模式对残疾大学生有着积极的影响,有学者对融合教育模式下听障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的现状进行统计分析,调查数据显示听障生与健听生在主观幸福感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听障大学生的融合状况正向影响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和社会支持感知。

本文在前人对国内外创新和创业模式的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残健融合创业生态圈(如图1所示)和实施路径建议。

總的来说,创建残健融合创业生态系统需要高校、政府和企业等实施机构的统筹协调。本研究将从教学、学习、比赛、实战、实训、投资等视角构建创业生态圈,增加对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援助,提高残疾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3.1 紧抓“教学”二字,在课程体系上下功夫

“互联网+大赛”已经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比赛不是唯一的目的,从知识构建的角度看,其最佳落脚点在于课程。要建立残疾大学生融合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配备既懂特教心理特点又懂“双创”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前提。融合教育下的“双创”课程体系,一要通过开设《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认知,实现学生创新创业认知需求的全纳。二要通过设立专创融合创业教育课程,借助互联网把全国所有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构成联系,形成一个宏伟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6]。在校教学资源库等全方位覆盖的普惠式教学让学生掌握创新创业基础知识,为其今后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三要注重培养具有创新和创业意愿的学生,并设立创新和创业选修课程,如“创业营销”“创造性思维和方法”。引导残疾学生积极参与并独立组织开展各种社团活动和实践活动,使他们能够开阔视野,丰富参与活动的社会经验。加强残疾学生与优秀大学生的沟通,提高其沟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

3.2 紧抓“学习”二字,在教学手段上下功夫

学习效果、课堂效果的提升得益于合理的教学方法设计。首先,我们必须创建一个融合创新教育的平台。让残疾学生融入同一课堂学习,入住同一宿舍,互帮互助,这不仅培养了身体健康学生的包容,还消除了残疾大学生的自卑感[7]。其次,要开展创业人物访谈、创业故事分享等教学活动。邀请创业典型的残疾大学生走进大学课堂,与大家分享创业故事,激发残疾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让残疾大学生通过访谈直观地感受到榜样的力量,建立创新和创业的自信心。最后,必须采取多样化的学习方法。例如,采用“任务驱动法学习”“团队交互式学习”“学生自主式学习”“课堂翻转式学习”等学习方式,以达到培养残疾大学生创新人才的目的。

3.3 紧抓“实践”二字,在实训实战上下功夫

高校要合力“实践全链”,突出学生创新创业实效。在实训层面:高校可利用教学和科研平台,指导学生进行成果转化和产品孵化。并将技术咨询纳入专业教师的教学职责,引导专业教师对创业团队进行创业培训,通过实施创新培训计划、创业培训计划、创业实践项目及其他培训计划,帮助学生启动自己的项目孵化,并有效地支持他们的创业培训活动。在有创业基础知识手语老师的帮助下完成创业咨询服务及公司的注册等手续,帮助高校残疾大学生顺利跨过创业困难期。

在实战层面,高校应鼓励不同专业背景的专任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开展创业项目孵化。通过开展“残健融合孵项目”“残健融合创企业”“残健融合做运营”等实战项目,为创业学生提供强有力、高水平、全方位的指导服务。例如,福州职业技术学院残健生黄杨隆的雕梦蛋雕创业项目于2017年8月荣获第三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创意组银奖。黄杨隆带领残健生团队,在“福职特色式培训项目”中挖掘自身动手能力强的特点,扬长避短,成立特教文化创意手工工作坊,以传承非遗传统工艺为主项目,开辟就业渠道,摸索创业带动就业的新模式——福职公益型创业。

3.4 紧抓“大赛”二字,在成果转换上下功夫

大赛作为载体推动高校“双创”体系深化改革,推动“双创”教育在高校蔚然成风,甚至以创新引领创业为核心、以创业带动就业为主线,进一步提升高校创业就业质量。到目前为止,为了开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新局面,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由政府组织构建的综合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各级各类创业创新大赛层出不穷,包括“互联网+‘双创大赛”“女大学生创业大赛”“创青春创业大赛”等。这些大赛以“创新创业”为内涵建设,搭建各领域“双创”实践平台,为高校残疾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沃土。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绘画系听障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项目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在学生课程培养方案改革中,学校绘画系以提高学生技艺水平为本,协同学生就业及创新创业,本着“作业变作品,作品变商品”的培养理念,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竞赛。在此项改革的推动下,残疾大学生成功创业比例逐年提高,7组残疾大学生创业团队成功创业,解决了近300名残疾毕业生及在校生的就业问题。

3.5 紧抓“投智”两字,在资源整合上下功夫

积极探索残疾大学生创新创业新模式,在“双创”大赛的基础上,建立残疾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生态圈,只有营造政府—企业—投资协同机制,才能有效搭建起残疾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复合模式。从引进政府资源入手,首先要建立有利于残疾人大学生创新和创业的政策环境和支持体系。在现行法律法规中,加强完善对残疾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立法工作,尽可能做到细化,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其次要营造有利于残疾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社会文化环境,转变传统的社会观。针对残疾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报告,形成鼓励、支持的社会环境。从企业导师投“智”来看,残疾大学生作为创业主体面临着无经费、无经验、无人脉的“三无”困境。通过借力企业导师的市场洞察力和商业思维为残疾大学生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他们自身创业需求、能力分析为依据,有力促进残疾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从投资伙伴角度来看,可以凭借其自身的资金实力和人脉给残疾大学生创业提供必要的帮扶,完成投资伙伴的投资。例如:“互联网+‘双创大赛”台下100多位投资人任评委,参加项目评委、提供投资、融资帮助及创业指导。众多投资机构向参赛团队发出投资、融资意向,其中不乏签署协议成功的团队,以此加速高校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

参 考 文 献

[1]国务院.“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EQ/OL].http://daily.cnnb.com.cn/nbrb/html/2016-08/

18/content_984929.htm?div=-1,2016-08-18.

[2]李冬梅,楚洪波.視障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6,26(1):116-

119.

[3]王建光,高羚.残疾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120-124.

[4]张洪杰.全纳教育视域下视障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J].东北师范大学,2012(2):231-233.

[5]涂晓琴,戴东红.融合教育模式下听障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的现状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4(8):40-46.

[6]钟强,刘月秀.“互联网+”思维嵌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8(21):109-112.

[7]韩俊杰.政策支持不给力,创业教育不实用[N].中国青年报,2012-02-20(9).

[责任编辑:陈泽琦]

猜你喜欢

融合教育双创大赛
“四大板块、六大支撑” 协同式“双创”教学模式研究
乐山市五通桥区“双创”五通桥在行动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大赛主题:我的阅读·我的童年
职业院校“双创”教育辨析:基于现实审视与理性思考
基于融合教育视角下国内学前特殊教育发展对策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融合教育之我见
最美证件照PK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