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
2019-09-10宫雅慧
宫雅慧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汇率对一国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不仅是在对外贸易领域,对本国居民消费的影响也越来越被学界关注。文章将人民币汇率变动引入消费效应评估,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分析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及汇率波动在消费中所发挥的作用。文章结合我国2005~2016年人民币汇率与居民消费数据,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进行回归分析,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模型及动态相关系数等对人民币汇率波动与居民消费之间的作用机理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汇率波动对居民消费具有影响效应,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居民消费有一个正向冲击的作用,其影响达到了20%。同时,居民消费对汇率波动也具有同样的影响效应,但是效应并不显著。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波动;居民消费;VAR模型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9)08-0035-02
作为一个开放的大国,近年来随着我国汇率市场改革的推进,人民币汇率的波动频率也逐渐加大。在当今的经济开放格局中,汇率也逐渐对国家的宏观经济产生着重要影响,例如国内消费需求。而内需已经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而居民消费需求是我国总需求中最大的组成部分。因此,研究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1 实证模型设计
由于汇率波动与居民消费的关联性可以通过各自冲击的互相作用影响体现出来,因此本文运用VAR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相关性的检验。使用VAR模型不需要对变量的内生性或外生性进行假设,据此建立了三元结构的VAR模型。
其中,Zt为汇率与居民消费所组成的向量,记为Zt=[Et,Ct]T,θ0为常数项矩阵,θi为待估计参数矩阵,Et为白噪声序列向量,模型中滞后阶数的选取主要根据AIC和SC信息量最小原则进行判定,经验算,当p=2时,模型具有稳定性,且AIC和SC信息量最小,分别为-6.36、-5.88,最终的VAR模型如下。
2 计量结果
(1)样本数据的描述与平稳性检验。本文以中国2005~201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样本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统计年鉴》(2006~2017年)和国际清算银行网站。传统模型中,主要有居民消费(C)和汇率波动(E)两个经济指标。從统计口径和样本期间等相关因素考虑,本文使用居民消费支出总额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两个数据替代传统模型指标。并对变量进行ADF检验,检验数据是否存在单位根,并以此判断变量的平稳性。为消除异方差,本文将两个指标进行对数化处理。CNS和REER两个数据指标均符合实证模型中对时间序列的定义,因此本文使用时间序列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在数据的前期处理方面,对样本数据进行对数变换,以消除量纲差异可能造成的误差。在本文实证模型中,LNC表示居民消费支出总额的对数值,LNE表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对数值。本文使用Eviews8.0软件对数据进行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可知:两个变量原序列不平稳,但是一阶差分具有平稳性。
(2)VAR模型回归结果。本文综合考虑AIC和SC统计量,采用统计量最优的标准,以选取本文实证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根据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对于汇率波动而言,滞后1期的居民消费和汇率波动对其影响系数分别为0.37、-0.15,所对应的t统计量为1.99、-1.28。由该t统计量的数据可得,滞后1期的居民消费和汇率波动对其影响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滞后2期的相关变量对其影响系数分别为0.45、-0.09,所对应的t统计量为2.12、-1.19,汇率波动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不显著,但居民消费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对于居民消费而言,滞后1期的居民消费和汇率波动对其影响系数分别为0.06、0.91,汇率波动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但居民消费的影响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不显著。滞后2期的居民消费和汇率波动相关变量对其影响系数为0.06、-0.45,但居民消费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而汇率波动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不显著。所以,汇率波动是居民消费的重要解释变量。
(3)VAR模型的稳定性检验。根据模型回归结果,根据AR原则对模型的稳定性进行检验。结果显示AR根的所有的根模都在单位圆内,因此估计的VAR模型具有稳定性,其参考指标具有意义。
(4)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滞后2期的Granger因果关系显示:接受“居民消费不是汇率波动的格兰杰原因”的假设,拒绝“汇率波动不是居民消费的格兰杰原因”的假设。同理,滞后3、4、5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从检验结果来看,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居民消费不是汇率波动的格兰杰原因,但汇率波动是居民消费的格兰杰原因。
(5)脉冲响应分析。脉冲响应函数是追踪系统对一个变量的冲击效果。由本文实证相关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可知汇率波动对自身响应路径——“Response of DLNE to DLNE”,其脉冲响应影响系数第1期为0.06,第2期为0.03,其后逐期呈现波动的状态,并在第10期趋于0。说明汇率波动对其自身的冲击影响效果是逐渐减弱消失的。而对于汇率波动对居民消费的路径——“Response of DLNE to DLNC”,实证结果显示,在本期对汇率波动做一个标准差的处理后,在当期引起居民消费的反应为0。随着期数的增加,引起居民消费逐渐增大,在第2期达到最大值0.03,随后趋于平稳,直至消失。“Response of DLNC to DLNE”表示居民消费对汇率波动响应函数实践路径,在本期给居民消费一个标准差的信息后,在当期引起农村房屋投资建设的反应为0.01,在第2期逐渐为负值,随后趋于平稳,直至消失。而居民消费对自身响应函数的实践路径——“Response of DLNC to DLNC”,其脉冲响应的实证结果显示,第1期为0.03,第2期下降为0.01,第3期为0.03,随后呈现出先回升后下降,最终平稳的趋势,并在第10期趋于0。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汇率波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大于居民消费对汇率波动的影响。同时,伴随着滞后期数的增加,汇率波动对居民消费的冲击效应系数逐步减弱且趋向于0。
(6)方差分解分析。脉冲响应函数虽然能够解释各变量间的特定冲击响应,以及相关冲击效应的符号及响应幅度,但是不能对一个特定变量所受到的不同冲击的响应强度进行比较。为了进一步考察汇率波动与居民消费之间的相互波动及作用,本文基于上述脉冲响应函数的实证结果,运用方差分解模型进一步分析汇率波动与居民消费之间的相互贡献率。
从方差分解图可以看出,汇率波动对汇率自身影响的时间路径大于0,但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其结果说明当期汇率波动对后面各时期汇率波动的存在影响贡献,虽有递减趋势但在之后各期中自身变动的贡献率基本维持在80%左右。同时,汇率波动对居民消费影响的时间路径结果也大于0且不断上升。该时间路径贡献率在第4期达到最大。汇率波动对居民消费影响的贡献率最后保持在20%的水平。因此,居民消费与汇率波动之间的影响,前者对后者的贡献程度则一直为正且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在第1期达到最大值10%,之后一直保持在10%的水平。而居民消费对其自身的贡献程度较为平稳,第1期为90%左右,之后一直稳定在这样的水平上。从中可以得出结论:汇率波动对居民消费的贡献程度大于居民消费对汇率波动的贡献程度。
3 结论
我国国内高投资与低消费的结构性失调,已成为目前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了以调整带动发展的“三期叠加”新阶段,因此促进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内需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选择。本文基于我国2005~2016年的数据资料,在VAR模型基础上使用了广义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对我国汇率波动和居民消费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汇率波动是居民消费的重要解释变量。汇率波动是居民消费的格兰杰原因,而居民消费不是汇率波动的格兰杰原因,汇率波动增长可以影响居民消费水平且居民消费水平受汇率波动的影响较大。{2}本文再次论证了汇率波动对居民消费具有较大的贡献。汇率波动对居民消费有一个正向冲击影响作用,这种影响在达到一个高点以后逐渐平稳,达到20%水平,说明汇率波动对于促进居民消费的作用在时段持续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同时,居民消费对汇率波动增长的影响同样具有类似的情况,但是影响仅为10%左右。结合本文相关结论可知,人民币的升值有利于提升居民消费率,从而推动消费驱动型经济增长。但人民币的升值不利于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因此,只有综合利用汇率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多种方式,才能达到推动消费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共同发展。从本文的实践結果来看,我国需要改变政府过度干预市场的形象,不断推动利率市场化及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
参 考 文 献
[1]Alexander Sidney S.Effects of devaluation on a tr-
ade balance[J].IMF-Staff paper,1952(3):263-278.
[2]苏秋高.对人民币适度升值的影响分析[J].特区经济,2004(10):31-32.
[3]魏巍贤.人民币升值的宏观经济影响评价[J].经济研究,2006(4):47-57.
[4]傅章彦.消费-实际汇率悖论在中国的实证检验[J].经济评论,2008(4):71-78.
[责任编辑:邓进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