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地理过程,提高解题效率
2019-09-10朱静
摘 要:结合案例探讨地理过程,了解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发展演化的“前世后生”,论证了关注地理过程能够促进地理知识的理解,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地理思维发展的作用与功能,是提高复习备考解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地理过程;解题方法;地壳运动
地理过程,是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1],强调陆地表层系统地理事物和现象随时间变化特征。我国著名地理学家黄秉维“认识自然地理规律,必须以了解地理过程为基础,综合认识地理环境演变规律”。地理过程认知是中学地理教育目标之一。关注地理过程,有助于加深地理理解,促进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地理思维的发展。在辅助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中能降低解题难度。
一、《地壳运动》地理过程与认知方法
中学地理课程常见的地理过程主要有热力环流、水循环、地壳的物质循环,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人口迁移城市化产业活动等。新课程标准对《地壳运动》地理过程教育要求:(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过程;(2)说明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过程。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演变一般经历较长尺度的渐变性过程,我们见到有关地壳运动的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都展现的是地壳运动某一时刻形成的某一片断,如果不去关注地理事物的漫长时间地理演变过程,就不能理解地壳运动过程中的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如果不了解其“前世今生”很容易出现错误的认知判断。在复习备考中,帮助学生关注地壳运动过程中各种地质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过程,对提高复习效率,降低解题难度有重要的作用。
二、案例分析
例1:地壳的抬升与沉降
沉积地层剖面及其中断层、褶皱等各种地质现象,像一本地质历史教科书,记录了地壳发展、演化过程中发生一系列事件,是我们了解地壳发展演化窗口。如右图,已知石灰岩、页岩、砂岩分别是深海、浅海、河湖沉积的产物。据该地层剖面岩层顺序,并逐层分析从E层到G层海平面升降的变化过程。
解题难点:利用海平面的升降反映地壳运动状况。
主要地理过程:(1)E层F层,深海沉积到河湖沉积的变化主要地理过程是伴随着地壳抬升,海平面下降,海水退去,陆地出露,由海洋环境演变为陆地环境,发育河流与湖泊,形成河湖相沉积。(2)F层到G层,河湖沉积演变为浅海沉积主要地理过程是伴随着地壳的沉降,地势降低,海水涌入,海平面上升,河湖相陆地环境演变为海洋环境,形成浅海沉积物。
参考答案:C层岩石为砂岩,为河湖沉积物,说明C层是陆地环境;从E层到F
层海平面下降;从F层到G层海平面上升。
例2:岩层的相互关系判读
关于右图示地区地质作用先后顺序的分析,
正确的是( B )
A.皱褶的形成晚于断层的形成
B.水平岩层的形成晚于倾斜岩层的形成
C.沉积物的形成早于喷出岩的形成
D.岩浆岩的形成早于沉积岩的形成
解题难点:不同的岩石形成的时间先后顺序判读
主要地理过程:结合图示区域岩层的相互关系还原地理过程和地质作用:(1)最初地势较低,发生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3,上覆沉积岩2;(2)接着发生岩层的挤压,弯曲、变形,形成倾斜岩层(沉积岩2、3),属于褶皱的一部分。(3)褶皱岩层形成后甲处岩层受力发生了断层;(4)随着地壳的下沉,在断裂下陷的倾斜岩层上沉积新的沉积物形成乙处沉积岩;(5)乙处岩层形成后经受外力侵蚀,丁处地壳内部发生岩浆活动形成岩浆岩,乙和丁的地势较高,丙处沉积新的沉积物。
例3:河流地貌的解读与分析
读我国半湿润、半干旱某区域示意图,分析斜线所示地区地貌名称及其形成过程。
解题难点: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分析
主要地理过程:(1)山区河流以侵蚀作用为主,河流下切形成V形河谷,一般多峡谷流速快谷底沉积物较粗大。(2)在河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水道变的开阔,流速减慢,携带的砾石和泥沙大量堆积下来,形成冲—洪积扇,边缘常有泉水出露,发展自流灌溉,干旱地区绿洲一般位于冲积扇边缘,如我国的天山山麓,昆仑山和祁连山的北麓等地。
参考答案:该地貌是冲积扇,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所携带大量碎石和泥沙由于流速降低在山前堆积形成。
三、重视地理过程,促进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地理思维发展
當前各种地理事物组成地表系统的现状是之前漫长时间的地理过程演变的结果。只有通过对地理事物的地理过程还原,才能发现“以前不是这样的”,追问“怎么形成的”,有助于地理思维的发展。对大尺度空间过去发生变化以及小尺度地理过程做出历史解释,是预知地理环境演化的一把“钥匙”,对未来发展能够做出合理解释[4]。这也是中学地理教育的任务和目标之一。
参考文献
[1]丁生军.地理过程认知及其认知意义中学地理教学参考,[J].2015(10)16-18
作者简介:朱静(1986.3-)女,汉,宁夏隆德人,硕士,中教一级,银川高级中学,研究方向:中学课堂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