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机制改进研究
2019-09-10匡思莉
匡思莉
摘 要: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对国家和高校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国内外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工作现状,对我国当前就业数据统计过程中存在的统计主体单一、统计时间不连续、统计指标重量轻质等问题进行探讨,并对完善就业数据统计工作进行思考。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机制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的意义
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是国家以及社会各界非常关注的的问题,每年在这个问题上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无论对国家、学校,还是对家庭而言,每培养一位高校毕业生都需耗费较高的成本,若高校毕业生不能实现就业创业,不仅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甚至对国家的安全稳定造成一定影响。因此,需要科学的就业数据统计机制来准确、全面地反映高校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
对国家而言,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是教育部进行教育宏观调控的参考依据。就业数据统计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作,准确全面的就业数据能传递出毕业生就业的真实状况。国家通过就业数据统计,把握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高校的教育政策、制度进行相应调整,引导高校健康发展。另外,准确全面的就业数据能让相关部门掌握就业困难学生的情况,为其制定相关措施提供依据,有利于社会稳定发展。
对高校而言,毕业生就业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学校教育水平的指标之一。通常,毕业生就业数量越高,就业质量越好,社会各界会认为学校的教学能力、人才培养能力越高;相反,毕业生就业数量较低,就业质量较差的学校,其教学能力、人才培养能力往往被认为较低。因此,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工作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口碑和名誉。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能反映出人才市场的供求关系,并以此为依据对高校的学科结构、招生规模等进行调整,对于就业情况普遍不好的专业,可以考虑缩小招生规模甚至停止招生。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结果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以此对相关方面作出调整。
二、国内外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现状
美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具有统计主体多元化和指标体系多维化特征。它的调查主体通常由政府、社会组织、高校三方组成,调查方法包括问卷调查、网络调查等,通常在学生毕业时、毕业后3个月至4年不同时段内对毕业生进行调查,数据统计中不包含升学和出国的学生,采用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及附加指标等多维指标体系。
英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的特点是调查数据具有高度的真實性,其健全的法律体系保证了这一特点。它由高等教育统计署(HESA)和高校共同完成,调查方法包括问卷调查、统计报表等,通常在毕业后6个月进行调查,统计中对升学、出国等数据分别分类计算。
加拿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工作由政府和高校共同完成,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通常在毕业后6个月和1年进行调查,数据统计中不包含升学和出国等学生。
印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工作由政府和高校承担,其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统计纳入全社会就业统计调查,并没有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进行专门统计。调查主要按年龄、学历等分组进行,通常在毕业后6个月和1年调查,统计范围不包括升学和出国学生。
日本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工作由文部与厚生省、高校、媒体等承担,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电话以及面谈的形式,按学科、区域等分组在毕业后1年内每3个月进行一次统计,按就业率、就业希望率、非就业者率等分别计算。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开展较晚,主要是依据教育部门的规定进行。根据要求,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每年统计两次,一次在9月1日前完成,另一次在12月30日前完成。两次统计都以高校作为统计主体,一般以毕业生的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签订情况作为统计依据。毕业生就业率是已就业毕业生人数在毕业生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其数据统计中包含了升学和出国的学生。毕业生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毕业生就业情况,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就业满意度、职业发展等方面的信息没有得到体现,统计指标比较单一,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具有统计主体多元化、统计时间连续化、数据采集方法多样化和统计指标体系多维化的特点。我国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借鉴国外这些经验进行改进。
三、当前就业数据统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统计主体单一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工作主要由高校进行数据收集,并上报教育主管部门,证明由学校出具、数据亦由学校申报,统计主体单一。高校即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其统计的结果很难有说服力,数据的客观性和有效性易造成社会各界的质疑。
2.统计时间不连续
我国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每年进行2次,一次在9月1日前,是学生毕业后的首次数据统计,其结果通常称为初次就业率。毕业生就业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其入职的不确定性较强、流动性较频繁。两个统计的时间节点是静态的,不能及时将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客观全面的反映出来。另外,学生毕业离校后,其情况很难由学校掌控,部分学生群体不愿意配合学校的工作,至使就业统计样本不全面,就业统计质量待提高。12月30日毕业生已经离校,此时的统计工作难度较大。高校通常重点关注第一次统计时未就业的学生,并在当时的数据上进行完善。这样一来,9月之前就业学生的数据变动并未统计在内,而对于9月前仓促就业毕业生的数据并未进行更新,不能反映毕业生的真实就业情况。
3.统计指标重量轻质
高校在统计毕业生就业数据时,一般以收到的就业协议为依据,只要收到协议即视为毕业生已就业,并不关注毕业生就业的岗位、福利待遇、就业满意度、专业相关性、职业发展等就业质量情况。高校学生就业是一个综合复杂的问题,就业统计中只注重就业数量,不重视就业质量,是不能够客观全面的反映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容易造成以偏概全,影响社会各界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了解。
四、完善就业数据统计工作的思考
1.引入第三方调查主体,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统计机制
不同的调查主体,对就业统计的价值取向会不同,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统计机制,采用多种渠道获取毕业生就业的数据,可以增加就业统计的客观性和有效性,增强说服力。国外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数据统计通常由多个主体参与,不同主体承担不同的统计任务,提供多元的参考价值。可以引入第三方调查主体,成立专门的机构,由政府部门主导和组织,进行多方位、多手段、多渠道地收集毕业生就业数据。就业数据可以来自于高校,可以来自于企业,亦可以来自于毕业生。毕业生在校期间,高校积极协助政府部门、第三方调查主体,做好学生毕业前的就业摸底工作,准确了解各专业学生就业的质和量。毕业生就业后,用人单位积极配合政府部门、第三方调查主体,做好毕业生就業后的实时、动态数据的统计,及时、准确地将毕业生的就业动态反映给统计部门。另外,可建立机制引导毕业生自觉、真实地将就业情况报送给统计部门,将参与就业情况统计与个人利益挂钩,使学生在就业后能够主动地报送就业数据。
2.进行动态化就业数据统计
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普遍采用多时点统计,有的在毕业后1年内定时多次对毕业情况进行统计,有的对毕业多年后的学生继续统计。实践证明,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保证数据统计的连续性是很有必要的。在毕业生就业后4年内,进行定时、不定时的后续调查,以初次就业统计为基础,不断完善就业数据,可以更准确、及时的反映毕业生的真实就业状况,有利于高校、政府、国家及时了解人才需求,对专业设置、招生等进行调整。另外,为了保证学校能实时掌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高校班主任、辅导员或其他教师要经常与毕业生联系,建立学生联系长效机制,在学生毕业后也能准确了解其状况,做到就业数据统计的全面性、动态性。
3.建立就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
将就业率、就业层次、就业满意度、职业发展前景等指标纳入就业统计工作中,建立就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使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统计不仅体现就业的数量,也体现出就业的质量。就业层次包含就业单位层次和起薪水平两方面,是反映就业质量的核心体现。就业满意度包含毕业生满意度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两方面,是就业质量的重要内涵。职业发展前景从基础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四个方面来衡量。在统计就业数据中,综合考虑多维就业指标,有利于综合反映高校的就业情况和人才培养质量,为高校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本文系浙江金融职业学院2018年校级科研立项课题《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机制改进研究》(20180611)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杨河清,谭永生.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比较及对我们的启示[J].人口与经济,2011(6).
[2]贾桂丽.论就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贸实践,2015(07).
[3]王飞.大学生就业统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9(26).
[4]汤迪娟.高校就业数据统计的现状与对策[J].统计与管理,2017(08).
[5]沈延兵,费毓芳,余新丽.大学生就业统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