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创新研究

2019-09-10龚军慧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学科服务互联网思维双一流

龚军慧

[摘 要]新时代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和“双一流”建设的要求不断创新。通过提升学科服务水平、运用学科服务新技术、拓展学科服务新渠道、丰富学科服务内容、增强学科服务能力等创新措施,将学科服务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由文献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变,整合信息技术,更新服务理念,提升学科服务能力和水平,从而推动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互联网思维;“双一流”建设;创新

[中图分类号]G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19)01-0077-04

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社会进入了数字化信息在网络流通的互联网新时代。面对互联网的广泛应用,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自我升级迫在眉睫。互联网思维下高校学科服务模式需要更新,不仅要用互联网的技术开展学科服务,更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模式开展学科服务。“双一流”建设是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提高质量的重要措施。图书馆作为高校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也逐渐显现出来,其将从高校教育活动的补充服务机构变成学科服务机构,其学科服务成为了高校关注的重点内容。在互联网思维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如何创新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互联网思维”和“双一流”建设的提出

(一)互联网思维

用互联网的模式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今天,被称之为“互联网思维”,更确切地说就是基于互联网,把原来的静态思维转变为动态思维。首次提到“互联网思维”概念的是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1]。如今互联网思维理念已深入到医疗、金融、教育、政务、购物、出行等诸多行业和领域,为各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转变了人们的工作思路和行为方式,更加便利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互联网思维包括9个方面:“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2]。这些思维体现了平等、开放、高效、互动、方便、快捷、免费及用户体验等特点。如能把互联网思维很好地运用到图书馆的服务中,将为图书馆工作带来全新的思维方式、行为特征和服务体验。

(二)“双一流”建设

2017年1月,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以下简称三部委)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双一流”建设进入实施操作阶段,“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开始公布。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2017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要求,结合“双一流”建设实际,经广泛征求意见,确定总的工作原则是稳中求进、继承创新、改革发展。稳中求进,即从建设基础出发,平稳开局,平稳过渡,平稳推进,不搞全体发动、推倒重来。继承创新,即充分考虑“211工程”“985工程”等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基础,继承好已有建设成效,同时创新建设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促进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发展,即以改革为动力,既要坚持竞争开放、动态调整,打破身份固化,强化绩效激励,又要强调改革引领、深化综合改革,切实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提高质量。

二、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存在的不足

学科服务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是研究型图书馆利用其馆藏优势,将学科馆员深入到用户科研和教学活动中,为用户提供专业的学科信息与知识服务[3]。1981年,美国卡内基梅卡隆大学图书馆推出“跟踪服务”、俄亥俄大学图书馆推出“网络馆员免费导读”服务,是最早出现有体系的学科化服务[4]。国内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起步较晚,最早的清华大学图书馆在1998年建立学科馆员制度[5]。现在部分高校相继开展的学科服务,主要方式有:学科馆员、学科分馆、学科资源导航、Web 2.0环境下的学科资源服务平台等[6]。学科服务广泛开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服务理念需要更新

目前高校图书馆缺乏为本学科服务的本土特色,更多的是照抄照搬国外现有的经验与理念,缺少创新性。“双一流”高校是由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高质量教学服务水平、科学研究水平等各要素决定的。其中科研水平是由科研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和水平决定的,科研成果是重要的评价标准。科研人员要进行科学研究,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积累了更丰富的知识经验,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能够在职称评定中起到重要作用。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也是以人为服务对象,将服务工作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来,从而提升服务者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因此,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应该将科研人员作为服务对象,将服务内容与科研产出联系起来。

(二)服务模式单一

虽然一直提倡“以用户为中心”,但实际工作中仍然以本馆所拥有的资源为中心,开展学科服务。传统学科馆员大都停留在简单的手工服务基础上,服务效率和水平较低。运用多媒体、数字、网络等技术,将服务延伸到网络世界,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移动设备,在图书馆微信、微博、网站等平台上,为用户提供资源查询、信息推送、检索技能等全方位、个性化、图文并茂的微服务,并且及时、有效地反馈,使用户获得更加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

(三)服务内容单调

缺少对文献信息更深层次的加工和挖掘,不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学科服务。学科服务的出现,使得图书馆从提供基本的资源服务转向支持教学、科研的专业化知识服务。传统的学科服务内容和方式主要是停留在学科导航平台建立及学科馆员制度,缺少知识处理和发现的功能,解决不了用户更复杂的问题。

(四)馆员专业能力需要加强

大部分學科馆员没有相关的专业背景或经过相关专业培训,只有图书情报专业的馆员很难为用户提供专业的学科服务。服务方式上,目前学科馆员主要从事图书馆与院系之间的各种联系,包括院系的文献资源建设、参考咨询、用户的信息培训等工作,主要依赖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提供的服务内容、形式和手段比较单一。互联网思维下的学科服务,不仅要有丰富的资源与良好的服务环境和服务手段,还要有高素质的学科馆员提供服务。因此,基于用户思维的服务理念,对传统学科馆员角色的重新定位,从传统的学科馆员升级为情报专家,要有分析、挖掘、激发并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是实现学科服务重构的重要条件。

(五)服务效果有待提升

运用互联网思维,不断提升学科服务的新技术。传统学科馆员大都停留在简单的手工服务基础上,服务效率和水平较低。利用移动设备获取信息和服务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也为利用移动终端开展学科服务提供了群众基础。学科服务成效的体现需要一定的时间检验,没有建立相关的考核机制评估服务效果。随着用户信息环境的变化,搜索引擎已经成为用户获取信息的首选,用户更多希望所需信息能够随时随地、一站式获取和利用,而不是登录到图书馆的网站,图书馆学科服务也将因此失去信息社会和网络化时代的竞争力。

三、新时代创新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策略

为了适应互联网时代给学科服务带来的冲击与挑战,高校图书馆必须对学科服务理念、学科服务方式、学科服务内容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在新的服务模式下发挥学科服务的作用,更高效、更有针对性地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7]。

(一)提升学科服务水平

互联网环境下,学科馆员要树立时刻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理念,强调用户参与,注重用户体验,分析用户的现实需求,制定相应的服务策略,传递用户所需要的信息。一方面,高校图书馆是各类文献资料收集、整理机构,具有数据信息服务能力,能够及时获取高校各类研究成果信息;另一方面,学科馆员与别的任职者不同,需要专业的学科文献分析能力。因而,学科馆员能够对本校科研队伍的科研评价、科学人员主观评价、学科界发展情况等进行相应的分析和评估。评估的具体内容可以从高校学科论文总体产出作者、各学科高引用量等几个方面全面展开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学科馆员要从物理的图书馆走出来,走近用户,打造用户参与的互联空间,利用网络工具和资源共享的渠道,制定出个性化、学科化、知识化、增值化的服务,为用户提供全世界的信息资源;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学科馆员成为高校教师,嵌入到课堂、网络教学平台中,在协助教师授课的过程中,与教师一起开发课程设置、设计学生作业,帮助学生掌握专业课程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创新能力。同时学科馆员还可将信息素养课件及与教师授课相关的图书馆电子资源嵌入到网络教学平台上,帮助学生在课外期间自主学习,真正做到“用户在哪里,服务就在哪里”[8];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嵌入科研团队的工作中,拉近彼此距离,淡化用户与学科馆员之间的界限,根据不同科研阶段的信息需求,提供相应的知识服务,创造学科服务与用户空间和过程的有机融合;以用户需求为中心,还要求图书馆对原有的业务结构、关系结构、文化结构进行调整与重组,整合内部组织、部门,重点扶持学科服务项目,合理分配学科馆员,集中力量开展学科服务。

(二)运用学科服务新技术

在互联网时代,云计算技术得到了发展和成熟。云计算与图书馆学科服务相融合,通过信息检索、数据挖掘、智能代理、知识发现等,融入用户的虚拟空间环境中来支持用户科研学习,网络空间构建知识化组织的学科服务新模式,对采集的信息资源进行加工,重新组织成学科单元。对用户开放,实现用户利用目的,提供全新运行机制,满足不同学科用户对高层次知识服务的需求[9],为用户构建一个适应其个性化信息需求的信息保障环境。通过大数据服务体系,将日常服务中生成、累积的各类用户数据包括用户阅读动态、意见反馈、文化水平、个人爱好等信息,进行海量数据存储、挖掘,对数据、图像、视频等进行智能分析[10],为用户定制个性化的数据搜索服务,并在此基础上引入用户参与。

(三)拓展学科服务新渠道

在互联网环境下,以微博、微信、客户端、QQ等即时通讯软件、移动图书馆等新媒体应用平台开展学科服务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些新媒体以较强的平民化、个性化、易操作、门槛低的特点,具有强大的开放性、包容度及海量信息[11],借助信息网络的普及和发展,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个方面,使得用户能及时获取重要的信息资源,满足用户对信息服务持续关注的需求。学科服务运用互联网思维,对网络系统进行精简整合,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便于用户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抓取到最有用的信息。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图书馆资源信息、服务信息、参考咨询等,学科馆员与用户开展线上线下的互动交流,及时回答解决用户遇到的各类问题。用户无障碍获取图书馆发布的即时消息,并参加讨论、互动,学科馆员可以在第一时间获悉用户最直接的意见、建议、需求、评价,了解用户的个性化需求[12],大大缩短学科馆员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实现随时随地的交流和信息发布,呈现出即时性和分享性的特点。因此,高校图书馆应该认清用户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变化特点,利用新媒体开展学科服务,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为学科服务升级提供发展的动力。

(四)丰富学科服务内容

互联网思维要求高校学科服务要不断创新服务意识和实践,根据用户的需求变化,不斷调整服务内容。高校图书馆就是以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为核心,在“双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对学科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科技查新、文献传递、课题咨询、学科联络等传统的学科服务的基础上,向深度发展的知识服务转型。为学校提供各类支持服务,包括:科研支持服务、决策支持服务、数据支持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情报分析服务、机构知识库建设、信息素养服务等。融入学科的服务支撑体系,发挥自身资源、人员、技术的优势,主动向用户提供学科指导性知识服务。建设学科服务检索平台、学科数据库导航、特色学科资源库及机构知识库,将学科馆员和馆藏资源、网络资源进行整合,基于学校科研决策与政策制定,提供相关的数据作为参考。为科研团队提供定制化科技情报分析、学科信息跟踪、学科前沿推送及数据管理服务[13]。保存、管理学术成果,将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转换成知识资源[14]。

(五)增强学科服务能力

互联网环境下,学科馆员要“一专多能”,成为本行业的专家型馆员:一要有一定的学科背景;二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运用能力;三要熟练新媒体技术应用;四要有较强的与用户沟通的能力;五要较高的信息素养能力;六要深厚的文化修养底蕴。学科馆员不仅要有图书情报专业知识背景,还要有某一学科背景,能够提供相应的专业知识;不仅要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还要有敏捷的思维,能够及时准确获取数字化资源;以数字化学科服务平台为依托,为用户提供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学科服务,实现与用户的互动,运用一定技术手段,利用网络平台提供7×24小时的全天候信息咨询服务;以知识服务取代传统的文献信息服务,用知识服务将自己的工作融入到用户的科研教学的团队中,从信息服务提供者转变为“知识服务践行者”的角色,逐渐成为学科服务的服务主体[15]。

四、结语

新技术、新理念的每次出现都为图书馆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图书馆人应在当前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利用互联网技术,融合互联网思维,按照“双一流”建设的要求,将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由文献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变,整合信息技术、更新服务理念,提升学科服务能力和水平,从而推动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冀勇庆.李彦宏是提出“互联网思维”的第一人[EB/OL].(2014-04-10)[2017-04-13].http://www.iceo.com.cn/com2013/2014/0410/286723.shtml.

[2]李雪.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五大要素[N].新华书目报,2015-06-05(A03).

[3]徐玢,管晶晶,佟贺丰.互联网思维对传统科技传播模型的启示[J].科技传播,2014(20).

[4]蔚海燕,卫军朝.研究型图书馆学科服务的转变:从学科馆员到学科服务平台[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6).

[5]柯平,唐承秀.新世纪十年我国学科馆员与学科看服务的发展(上)[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2(2).

[6]赵宁,张玲,唐振宇.移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6(2).

[7]李杨,韩洁茹.“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策略研究[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6(2).

[8]初景利,张冬荣.第二代学科馆员与学科化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08(2).

[9]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公布手机与纸质书双增长[EB/OL].(2017-04-19)[2017-05-05].http://tj.people.com.cn/n2/2017/0419/c375366-30056292.html.

[10]陈廉芳,许春漫.嵌入式学科服務的信息伦理问题探析[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1(2).

[11]邢晓秀.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策略探讨[J].中国传媒科技,2016(7).

[12]傅天珍,王边,郑江平.以移动终端为媒介的嵌入式学科服务探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6(1).

[13]陈进,徐璟,董珏,等.大学图书馆创新与转型趋势预判[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6).

[14]邵敏.清华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架构与学科馆员队伍建设[J].图书情报工作,2008(2).

[15]阙宁南.高校图书馆第二代学科馆员服务模式的发展[J].图书情报工作,2013(S1).

猜你喜欢

学科服务互联网思维双一流
论新教育科研范式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中的“马太效应”现象
论述互联网思维在电子商务中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在慕课发展过程中的价值与服务的自我创新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基于SCIE和ESI的燃料电池Pt基核壳结构催化剂研究进展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