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滨河红树林生态修复与景观规划策略探讨
2019-09-10王宁许先升吴育强
王宁 许先升 吴育强
摘要:红树林作为热带的独特景观,在修复多样性、防治灾害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受自然及人类影响已遭到严重破坏,必须立即探索保护与利用的有效方法。文章以海南省海口市演丰镇西河红树林生态修复规划为例,基于红树林的生态与景观美学价值,以海南滨河红树林的保护与利用为目标,从生态修复与景观规划方面探讨其策略。在生态修复方面提出采取水环境营建、人工引种,分区保育等保护策略,在景观规划中提出合理布局空间结构、注重生态、科普与观赏的融糅,丰富的观光体系设计等策略,从而为红树林提供良好生态环境,助力生态发展,更好地协调海南滨河红树林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景观规划;生态修复;保护与利用;海南滨河红树林;演丰镇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10.013?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章编号:1009-1483(2019)10-0090-08?文献标识码:A
A Research on the Strategies of 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 and Landscape Planing of HaiNan’s Riverside Mangrove: A Case on 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 Planing of Yanfengxi River’s Mangrove in Yanfeng Town, Haikou City
WANG Ning, XU Xiansheng, WU Yuqiang
[Abstract] As an unique tropical landscape, mangrov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restoring diversity and preventing disasters, and has been seriously damaged by the influence of nature and human beings, and effective methods of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must be explored immediately. The paper takes 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 planning of Yanfeng Xihe mangrove as an example, relying on its ecological value and aesthetic value of landscape, rely on the targets of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sto, discuss the strategies of the rehabilitation and landscape planning. In the aspect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he protection strategies such as water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rtificial introduction, and district conservation are proposed. Strategies such as reasonable spatial structure, ecological, science and appreciation, and rich tourism system design are proposed in landscape planning, it will provide a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or mangroves, promot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better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ffective protection and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riverside mangrove in Hainan.
[Keywords] landscape panning; 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mangrove in Hainan; Yanfeng Town
引言
红树林作为一般生长于沿海河口港湾海陆交错带滩涂浅滩的木本胎生植物[1],是热带及亚热带河岸、海岸等地带生长的特有水生木本森林植被群落的统称[2],在物质生产、抗风消浪、促淤护堤、净化污染、景观营造、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由于其生长习性特殊,遭受周期性的河流与海水浸淹使其形成了独特的潮间带式生长环境。
然而,随着人口急剧增加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滨海、滨河工程建设,工业、农业与城镇居民的生产生活废弃污水总量激增,加之围垦、过度捕捞和采挖等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损害[3-4],红树林生境作为全球生态环境变化最为剧烈、生态系统最为敏感、最易遭受干扰的地带[5],也遭到严重破坏,出现了诸如面积急剧下降,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完整性呈退化趋势等问题。面临如此严峻的问题,单纯依靠红树林自身的修复能力已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必须运用一定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有效保护,但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鉴于其独特的生态、景觀美学及旅游价值,必须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相关资料表明,通过合理的生态修复可以实现对滨河红树林的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则可以通过景观规划来实现,而目前关于滨河红树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一的生态修复层面的保护或景观规划层面的利用,缺乏对保护与利用的整体考量,而通过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结合,即在进行生态修复的同时兼顾其景观规划,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海南滨河红树林的综合效益。基于此,文章试图通过分析与总结海南滨河红树林的现状问题,结合演丰西河红树林生态修复规划,探讨适合海南滨河红树林发展的生态修复与景观规划策略。
1海南红树林现状分析
1.1海南红树物种概况??
根据最新资料记录表明,全球共红树物种24科30属约83种(含变种)[6],其中真红树植物70种(含12变种),半红树植物14种。中国的红树种类约22科26属38种(不含外来种),包含26种(含2杂交种)真红树植物,12种半红树植物。而海南拥有红树植物类型丰富,约79种(含外来种),约占全球红树林物种总数的94%[7],其中24种真红树植物,如水椰(Nypa Fructicans)、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等,12种半红树植物,如海芒果(Cerbera Manghas)、苦郎树(Clerodendrum Inerme)等,以及40余种伴生植物[8],是全国红树植物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最齐全的省份,主要分布于海口、文昌、三亚、昌江等10个沿海市县。
1.2海南滨河红树林的现状分析??
随着国际旅游岛的逐步发展,滨河红树林作为重要生态旅游资源,自然得到了开发商的青睐,其开发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但由于在建设过程中缺乏正确的理念,出现了“重景观,轻生态”现象,加之游客数量的激增,鉴于滨河红树林的敏感性与脆弱性,导致海南红树林数量、种类及面积大大缩减呈退化趋势,原生生境被打破,出现保护与利用的不平衡现象。笔者结合研究需求,通过实地调研与查阅文献,将海南滨河红树林的保护与利用现状问题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2.1红树林生长的水环境不容乐观
河道与周边水系连通性降低、水体自然循环能力减弱、河水交换量减少、生活垃圾及污水的任意排放使水质受到污染,悬浮物、PH值等多项指标超标,底层重金属沉淀物也存在超标现象,水生生物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严重危害了红树生长所需的水体环境(见图1)。
1.2.2红树植被急剧减少,破碎化严重???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红树林种类及面积急剧缩减。全岛红树林呈现面积锐减、郁闭度、种类异质性及生态系统多样性持续减退的趋势。相关研究指出,在1956—2002 年期间,海南省内红树林总面积从9933.30公顷减少至3930.00公顷,减少了约60%,呈急剧下降的趋势;自《海南省红树林保护规划(2006—2015)》出台后才有所缓解,至2015年,海南现有红树林面积增至5120.00公顷。第二,生境斑块类型单一、出现不同程度的破碎化,群落之间的联系逐步弱化,降低了红树林群落结构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2.3人工砍伐及其他人类活动的干扰较大
人类活动干扰频繁,影响了红树的更新与演替。周围居民对西河植被的连续砍伐开垦,加之以水产养殖业为主,需要到河中用锄头和四齿耙反复穿梭捕捞,对红树根系及幼苗造成了损坏。后期限制只是以严禁砍伐、限制渔业为主,却忽略了区域的发展需求,缺乏其他产业的导入。
1.2.4现有策略的局限性较大
保护层面的生态修复策略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局限。首先水体修复方法单一,以河道清淤為主要手段,忽略了水体循环及水生群落结构对红树生长的重要性,无法全面地满足红树生长需求。其次,盲目引种红树,修复效果不佳。海南部分地区已开始借助人工引种的方法以增加红树面积与数量,但没有根据具体红树的生长习性盲目引种,从而快速增加面积与种类,以致于修复成效不明显,是海南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政府对于部分红树林的保护与开发范围没有明确界定,缺乏后期的保护保育。利用层面的景观规划策略主要存在的局限是:由于部分地区发展落后,因此在修复过程中忽略了景观价值,不经过合理的统筹规划盲目布设木栈道,缺乏系统的空间布局结构,影响了区域景观的整体风貌,呈现出红树林景观千篇一律的局面。同时缺乏科普与观赏的融糅,导致观赏形式单一,趣味性不足。
2方法探索
目前国内外对于滨河红树林的生态修复主要集中在红树植被恢复方面,忽略了作为红树林生态系统子系统的土壤及水体的修复,缺乏系统的考虑,因此结合海南滨河红树林的生态现状,本文从水体与红树植被的修复两方面展开其生态修复层面的有效保护策略探讨。水体修复主要有生物与工程技术两种,本文中则采取布置闸口与水系净化系统等工程技术手段及投放水生生物,完善水生生物网等生物技术,两种技术相互结合,确保红树生长基底环境的健康。红树植被的修复主要以引种和后期保育为主,本文采用科学合理地根据红树的生长习性,通过适宜的潮间带布局进行人工造林与引种及区域的分级分区保育手段,并合理限制人类活动以实现滨河红树林的良性发展[9-10]。
景观规划则是在生态修复与保护优先的基础上进行,结合景观规划的内容、区域的红树生境基底条件及地区发展情况,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从整体的景观空间格局把握,在宏观上协调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的内容;第二,融糅多元的地区特色要素与文化符号,体现地区景观的独特之处;第三,设计多形式的观赏体系。从上述三个角度出发,提出景观规划层面的合理利用策略,以求更好地协调区域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发展[11-13]。
3演丰西河红树林生态修复规划概况
3.1演丰西河红树林现状分析??
演丰西河红树林位于海口市演丰镇,以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为依托。根据演丰镇镇域用地布局规划,该段红树林远离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与实验区,且位于自然保护区50~100米缓冲范围外围,不仅有独特的热带红树林湿地景观,还蕴含着别具一格的海南地域文化(见图2)。项目占地面积约7.4公顷,场地现状具有以下的优势与不足:
(1)优势
河道地势平坦,中央有长条形绿岛,部分植被良好,有一定景观效果,且有西河作为空间基底;开敞的水面视野,自然的河岸曲线,使得水面开合收敛自如,利于形成绝佳的观景视线。
(2)不足
沿河村庄众多,人类活动频繁,周边居民的生活垃圾与污水对其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河道淤塞严重,人工植被占比较大,场地内仅有椰子(Cocos Nucifera)、黄槿(Hibiscus Tiliaceus),以及少量灌木地被,种植杂乱无章,缺乏植物景观营造;河道仅现存少量红树林并遭到一定的破坏,种类单一,仅零星分布海桑(Sonneratia Caseolaris)一种(见图3);根据《海口市演丰镇总体规划(2013—2030)》,将西河红树林纳入规划红树林区域,但缺乏对保护分区的明确界定;红树林景观效果不明显,缺乏特色,不能激发大众的游览兴趣。
3.2规划原则???
针对上述现状的优势与不足,演丰西河红树林以“生态修复”为终极目标,本着生态为主,建立健康可循环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理念,创建生态湿地景观的景观规划理念与深化红树林生态湿地认知水平的科普教育理念,在遵循“生态优先,合理修复,协调建设”原则的基础上,营造红树林特色景观,开展科普旅游,即在生态修复的基础上兼顾景观规划做到演丰西河红树林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融。
4 生态修复策略
4.1水环境营建策略
确保水环境安全,营造物种丰富的水环境空间,修复红树林生境。水质良好的淤泥质潮滩是红树生境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创造良好水环境是生态修复的首要任务。首先,应在河道北部入口处设置闸口,提高西河水系与东寨港水系的连通性,促进水系循环,改善pH值;其次,在敏感区域外的适宜位置布置污水收集与净化装置及站点,避免生产生活污水排入河道,造成持续性破坏;最后根据水生生物栖息规律,在河道中投放比例得当的鱼虾、大型沉水藻类、河蛙,螺蛳,黄鳝等,合理安排从最低级水生植物到高级别水生动物,完善水生生物群落结构,营建水环境空间,提高西河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完整性。多种益于水环境安全的保护措施与技术并行,共同保持水体、生物、矿物等水系及资源的稳定,让西河凭借自身能力抵御或减缓外在条件恶化带来的负作用,促进西河红树林生境修复。
4.2人工引种培育红树林策略
科学合理地进行人工引种与培育,增加红树林面积与种类。进行红树林宜林区域分析,在宜林地段进行人工引种与培育,红树面积约增加了2倍(见图4)。引种时根据红树的具体习性,采取不同的技术手段,如面对数量繁多、再生速度快的红树植物,如水黄皮(Pongamia Pinnata)、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等,可大量进行人工造林,对珍稀濒危物种,如海滨猫尾木(Dolichandrone Spathacea)、海南海桑(Sonneratia Hainanensis)等,须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其进行育苗,待其生长稳定后进行移植;面对再生速度慢的外来物種,如美国红树(Rhizophora Mangle)、柱果木榄(Bruguiera Cylindrica)等,通过常见树种与珍稀景观树种、速生树树与慢生种种①、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相结合,丰富西河红树种类,增加数量与面积,恢复发展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注意引种前最好进行人工试种,以提高成活率。
4.3合理划分潮间带策略
通过对西河的潮水位进行观测,合理划分潮间带,形成多种红树植被群落结构,强化红树林湿地景观特色。由于红树生境具有明显的从水域向陆域过渡的线性垂直变化,因此为给红树物种提供适宜生境,在修复时根据原有地形进行竖向设计,明确西河潮间带布局,根据各潮间带适宜生长的红树类型与特性,合理种植红树,以适应红树林湿地生境特性(见图5)。划分时尽量使各潮间带距离较宽,为未来红树生长繁育预留较大空间,并利用适宜的潮水动力为红树植物传播种苗,促进其繁殖发育,但要在一定区域布置防波柱,避免潮水动力过大对红树造成损害。
根据不同潮间带布局及红树生长习性种植红树与半红树,并搭配伴生植物与景观树种,丰富西河红树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增强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见图6)。例如A段采取秋茄(Kandelia Candel)+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银叶树(Heritiera Littoralis)+景观树的群落结构,B段为老鼠蝴(Acanthus Ilicifolius)+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桐花树的群落结构,C段选择红海榄+木榄的群落结构,D段则以现有海桑为主,人工种植正红树(Rhizophora Apiculata Blume)与水黄皮,形成海桑+正红树+水黄皮的群落结构,多种群落结构相互依存,促进地段内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完整性与多样性的恢复[14],丰富红树林景观类型。
4.4红树林生态网络构建策略
丰富生境斑块类型,构建滨河红树林生态网络,加强与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联系。首先红树林河滩带是鹭类集中地段,因此需要通过增加河滩面积,改良林下及林周的滩地土壤条件,为鹭类提供优良食材,引入白鹭在此筑巢,从而改善白鹭等鸟类的栖息地,在丰富西河生境斑块类型的同时强化西河红树林湿地小鸟天堂景观。其次对周边区域进行适宜性、可达性、连通性等分析,构建西河红树林生态网络,降低生境斑块的破碎度,增强红树林群落斑块间的联系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减缓退化速度,提升其自身的修复能力,并将西河红树林积极融入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促进地区的协同发展。
4.5分级分区保育策略
明确保护分区,实行区域内红树林分级分区保育。根据潮间带布局,以现有西河岸线及规划范围为界,实行红树林分级分区保育,划分湿地保护核心区、湿地保护缓冲区、湿地保护协调发展区。在湿地保护核心区内,只允许管理人员进入,禁止一切与保护无关的建设活动,如围塘养殖堤坝,以免影响红树生境;禁止捕鸟,合理限制捕捞鱼虾以维持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湿地保护缓冲区作为核心区与协调发展区的过渡地带,须严格控制水土和养分流失,限制构筑物及游憩设施的尺度和样式,确保湿地生态环境与景观营造共融。在湿地保护协调发展区则是观景游览活动及游憩设施分布区,是人流集中地段,可配置码头、特色木栈道等,借用木栈道作为围护设施,避免人类活动干扰内部生境。
4.6限制人类活动策略
合理限制人类活动,避免红树生境的进一步破坏。禁止砍伐开垦西河区域内的植被;限制水产养殖业的过度开发,划分严禁捕捞区与适宜捕捞区,在适宜区定期捕捞鱼虾,避免破坏西河水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捕捞方式则采用诱捕,减少了对根系及幼苗的破坏;加强巡逻,对群众进行红树知识科普教育;考虑周边经济发展,积极开发有利于生态的健康产业,如蔬菜瓜果产业,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业等,给予周边居民一定的收入来源[15]。
5景观规划策略
5.1景观空间格局构建策略
合理布局空间结构,形成“岛—河—滩—林”一体的红树林湿地生态景观格局。
根据场地“中央绿岛—西河—滩涂—红树林”这一自然天成的优势,在生态修复的基础上结合“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对场地进行梳理整合,保持整体风貌与红树生境协调,分别建立道路、水及自然乡土三大系统,确立“三带五区”的空间结构(见图7)。西河生态带作为纽带,联动五大片区发展,决定着整个空间的发展形态,给予人生态河道观光体验;两条堤岸景观带则不仅起到衔接规划区内部与外围环境的作用,还可以作为观看红树林湿地全景的最佳观景地带,给予人滨河观景体验;河岸生态休闲区位于北部入口处,代表着西河红树林湿地景观的形象;滨河湿地游憩区则布置木栈道、观景平台等游憩设施,在利用其围护与隔离作用对红树林生境形成保护的条件下,作为重点展示与体验湿地景观的区域给予使用者近距离感知与观赏红树的观景体验;生态绿岛观光区则利用原有中央长条形绿岛发展为独具特色的红树林生态岛作为亮点,有着别具一格的河中岛观景体验;潮汐景观观赏区则以借助滨河滩涂,利用特有的潮汐现象创建独具观赏价值的潮汐景观,丰富区域景观类型,让人拥有独特的潮汐观景体验;红树林科普旅游区则以科普红树林为重点,并发展特色旅游衍生品,在普及红树知识的同时拥有与众不同的生态观景体验。最终形成“岛—河—滩—林”一体的滨河红树林生态景观格局,映射自然与自然、自然与人和睦融糅,创造充满自然野趣的理想生态游览空间。
5.2多元素融糅策略
注重生态、科普与观赏的融糅,全方位展示滨河红树林的生态、科普与景观价值。
通过前文合理的分区保育,合理限制人类可入的活动范围与活动类型,来保证区域红树生态资源安全。在此基础上,红树林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生态景观,作为区域的特殊景观生态子系统,对于维护区域整体的生态平衡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景观规划时,需要重点考虑独特的生态价值与景观价值及其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关系,利用其生态价值来维持区域的生态系统平衡,利用其特色景观价值来作为区域景观内容的补充。与此同时,利用现有海桑结合人造林,分区科普红树,达到对其科普价值的合理利用,如土壤水质科普区,原生植物群落科普区,特殊根系及其繁衍方式科普区等。并利用其生长习性和观赏特性,合理搭配乔、灌、草植物,增强群落的层次感,呈现最佳生态景观效果。为提升科普成效,采用不同形式的木栈道作为主要观赏方式,如折线式、弧线式及组合式,使景观动线更富韵律感,并开展丛林徒步、乘船探险等丰富观赏与体验方式(见图8)。结合地势、观赏与生态的需求布置多个特色景观平臺,丰富观赏与体验方式,达到对其景观价值最大程度的挖掘与利用,并布置休憩凉亭等,从细节上体现人性化的融入(见图9)。考虑到生态优先的要求,对于各类景观设施应考虑益于红树林生境保护的绿色生态材料和工艺手法,并限制数量,避免大范围覆盖,弱化人工干预。
5.3游览观光体系设计策略
内容丰富,多种游览路线结合的游览观光体系设计。为全方位科普红树林知识,并达到最优观景效果,规划堤岸和木栈道两种游览路线,构成游览观光体系(见图10)。前者能在水岸远观完整的红树林生态景观,将完整的红树林生态景观尽收眼底,后者能近距离接触了解其生境[16]。
6 结论与讨论
对于海南滨河红树林而言,在确保生态修复的前提下,合理地规划景观,才能做到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并行,将其综合效益最大化。通过对海口市演丰镇西河红树林生态修复的剖析发现,海南滨河红树林生态修复与景观规划虽是两方面的内容,但实际上可将二者融糅,但在融糅过程中必须以生态修复为前提,再考虑景观规划。首先,从生态价值出发采取水环境安全营建,合理布局潮间带,继而进行人工造林与引种,科学增加红树面积与种类。其次,在后期采取区域的分级分区保育、合理限制人类活动等生态修复策略。最后,以生态修复为主,从景观美学价值出发,采取合理布局空间结构,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生态景观格局,过程中需要注重观赏过程与科普相互融糅等景观规划策略,两者兼顾,不仅能创建良好的生境,还能挖掘红树林景观在生态旅游方面的价值,对未来海南滨河红树林的保护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海南滨河红树林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是一项持续性的系统工程,以保护为前提适度利用,合理规划红树林景观,兼顾生态修复与景观规划,才能保证保护与利用并重,而随着生态、科技与社会的共同发展,如若在未来红树林的研究与实践当中,能结合相应的量化分析研究方法及先进的生态修复技术,便能使得对于红树林的研究更为科学客观,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经济、生态、社会三大综合效益。
注:
①速生树种是指在相同时间和相对适宜的立地条件下,干生长与径生长相对较快,且成熟林期较早的树种。慢生树种是指在相同时间和相对适宜的立地条件下,干生长与径生长相对较慢,且成熟林期较晚的树种。
参考文献:
[1]杨帆,杨传金,孙宁,等.三亚红树林景观特点及保护利用对策[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2,31(2):31-34.
[2]张世杰,许乃升,崔佳瑞,等.海南省红树林景观设计方法调查与研究[J].湿地科学,2018,16(4):457-465.
[3]涂志刚,陈晓慧,吴瑞.海南省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红树林资源现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32(10):90-92.
[4]何海军,温家声,张锦炜,等.海南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5,31(4):145-149.
[5]张琳婷,陶伊佳,王文卿.海南东寨港红树林生态旅游及环境教育[J].湿地科学与管理,2014,10(3):31-34.
[6]林鹏.红树林研究论文集(1980-1989)[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31-40.
[7]韩淑梅.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景观格局动态及其驱动力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2.
[8]廖宝文,张乔民.中国红树林的分布、面积和树种组成[J].湿地科学,2014,12(4):435-440.
[9]黄育春.浅谈东寨港红树林湿地保护现状及管理对策[J].热带林业,2017,45(2):49-52.
[10]李娜,陈丕茂,乔培培,等.滨海红树林湿地海洋生态效应及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13,40(20):157-160,167.
[11]李晨曦.紅树林的生态修复与滨海城市的景观营造——以三亚河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为例[J].林业科技情报, 2017,49(4):88-89,93.
[12]熊清华. 城市湖泊生态景观恢复与更新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13]王丽娟,黄仲琪.坚持保护开发并举 管好珍稀生态资源——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建设经验介绍[J].热带林业, 2005(3):13-14,22.
[14]伍家民,许家瑞,吴庆书.三亚白鹭公园红树林湿地景观恢复改造设计探讨[J].广东园林,2018,40(4):14-20.
[15]陈云文,李晓文.红树林湿地的生态恢复与景观营造,以海南新盈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为例[J].风景园林, 2008(3):73-76.
[16]辛欣,宋希强,雷金睿,等.海南红树林植物资源现状及其保护策略[J].热带生物学报,2016(4):477-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