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市崇明区村镇风貌物质特征及构成要素解析

2019-09-10董衡苹

小城镇建设 2019年10期
关键词:构成要素

董衡苹

摘要:上海市崇明区的村镇风貌体现了沙洲岛屿变迁影响下的“原生态”自然景观、“大”农业景观和“田村一体”的人居景观。宏观层面的自然景观与农业景观是村镇风貌形成的本底;中观与微观层面的人居景观是村镇风貌的核心。其中,中观层面的村镇聚落空间格局,体现在聚落与水渠、农田、路网的相互关系之中,其所形成的有规则的空间肌理是崇明村镇风貌的最大特色,也是村鎮风貌的核心;微观层面的传统宅沟院落体现了沙岛地貌下可持续的营居理念,现代民居则以简洁实用的风格为主。文章基于实证案例所形成的景观风貌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也可适用于其他地区的村镇风貌解读,从而在理论上健全村镇风貌设计技术支撑体系。

关键词:村镇风貌;聚落空间;村宅院落;物质特征;构成要素;崇明区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10.007?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章编号:1009-1483(2019)10-0043-10?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n Material Characteristic and Elements of Villages and Towns Landscape in Chongming District, Shanghai City

DONG Hengping

[Abstract] Material characteristic of villages and towns landscape in Chongming reflects the great original ecological natural landscape, agricultural landscape, and human settlements and farmland integra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changes of islands. From macro-level, natural and agricultural landscapes are the geographic context of landscape of villages and towns in Chongming; from meso and micro level, human settlements landscape is the core character in Chongming. The spatial pattern of villages and towns at the meso-level is reflected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ttlements and irrigation ditches, roads, agricultural land, which is the main character of overall village and town style.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courtyards at the micro-level embody sustainable planning idea; contemporary villages are generally concise and practical styles.This paper is expected to be of reference to analysis framework of landscape features, which can also be applied to the analysis of rural landscape in other area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ystem of rural landscape design in theory.

[Keywords] village and town style; settlement space; village and courtyard; material characteristic; constituent element; Chongming District

引言

在城市快速化发展进程中,村镇的发展常常处于“城市”规划的“盲区”。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乡村地区多处于无序建设的状态,环境风貌新旧交错、中洋混搭,正在逐渐丧失本身的地域特色。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地区的发展进入崭新的阶段,人们逐渐认识到村镇是城乡整体空间和人文环境不可分割的部分。村镇风貌更是民俗民风、文化传统与地形地貌、地理特征的融合,是依托村镇物质形态而反映出来的精神气质,是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统一性和独特性的结合,是地域文化在人居环境上的展现①。因此,研究村镇的物质风貌特征与构成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厘清“今天”的空间构成状况,明晰风貌特征背后的历史成因与“过去”的发展逻辑,才能更好地在现实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下,创造性地传承地域文化基因,设计能够指导“未来”村镇发展的风貌。本文的景观风貌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也可适用于其他地区的村镇风貌解读,从而在理论上健全村镇风貌设计技术支撑体系。

1村镇风貌研究思路:风土因地理农耕环境而成

经过上千年所形成的村镇是对自然地形地貌进行创造性利用与改造,同时体现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智慧结晶。作为空间呈现载体的村镇风貌首先是基于地域文化价值观念引导下的产物,其次是对地缘环境适应性改造的空间营造方式,表现为自然生态系统、农业耕作模式和地缘生活形态,在此基础上经过长年累月的积淀呈现出特色的村镇景观风貌。

上海的村镇除了具有典型的江南水网密布地区传统聚落的风貌特点之外,因海水冲击、围垦圩田等自然地理和人工开垦等原因,还呈现出一些特殊的景观特色。梳理上海陆域的形成变迁,结合上海地形地貌的特征,从乡村的环境格局和村镇聚落肌理的角度,可以将上海郊区的村镇风貌分为三大类:沙岛聚落风貌、滨海聚落风貌和圩湖聚落风貌(见图1)。这其中后两者的聚落风貌特征已有诸多研究[1-4],而有关崇明地区的聚落风貌则鲜有涉及②,更未有系统的梳理。面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语境,以现代农业为主导的崇明,是上海重要的生态战略地。研究崇明的村镇风貌特征和构成要素,对于构建现代聚落景观、传承在地文化、更新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也可以为崇明建设世界级生态岛提供丰富的养料。

2崇明岛屿形成变迁与农耕文明

崇明岛位于长江三角洲河口地区,因水流夹带泥沙冲积而成,唐朝时在北部长江入海口地区出现了两块相距约70余里的圆形小沙洲(东沙和西沙),这是崇明岛形成的雏形[5]。之后随着江水冲击沉淀,涌现更多的沙洲,并以东沙为基础,逐渐向西北扩展,在宋元时期,东沙、姚流沙合并形成一个较大的沙洲。明末清初,沙洲数量骤增,涌现更多的大沙洲,此时中部的长沙已成为最大的沙洲,在涨潮流的推动下,沙洲重组、合并、相连形成长200里、宽40里的一个大岛,至此崇明岛大型沙洲合并完成[6](见图2)。二十世纪伊始,长江入海的主要通道改为南支,北支日渐狭窄,涨潮流不断冲击北岸,并在人力的围垦下,本岛岸线不断向北扩展[7],此时因南支活跃,长兴沙、横沙和附近小沙洲逐渐涌现,至二十世纪中叶,形成崇明、长兴、横沙三个主岛。位于江海交会之处的沙洲,与一般自然水网密布的平原流域不同,其自然资源相对贫乏、地理气候恶劣多变,为了适应生存环境,人们在现有的地形地貌上进行适当改造,形成了“适应性”的农业生产模式和聚落空间,与之相对应也产生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农业景观和人居景观。

2.1自然景观特征

受水流动力作用,崇明岛南岸一般受海水侵蚀,北岸淤涨[8],常年饱受江涛海潮的肆虐,因此各朝代都修建过海堤(土)、海塘(石砌)、避潮墩,在今天岛屿南部城桥镇侯南村一带仍然可以看到层层向北退进的海堤,以及在海堤外建造的带状聚落。为了加固海塘防风抗洪能力,除修建护坡、护坎、丁坝外,又在滩涂种植根系繁盛的芦苇,至此形成“护坎—护坡—丁坝—滩涂—芦草—林木”连成一体的屏障。受河口复杂的河流和潮流共同作用,潮沟、陡坎、波痕构成了典型的湿地景观,同时湿地内自然植被的地下根茎也为底栖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而底栖动物是迁徙鸟类的重要饵料[9]。原生态的滩涂自然景观和人工构筑的堤塘墩共同体现了河口沙岛的地貌特征。

2.2农业景观特征

农业景观是在特定社会与特定环境中,人与自然环境长期互为影响的产物[10]。岛上的居民通过改变“水”与“土”资源的利用方式,将荒地开垦成适宜于耕种的田地。全岛属于典型的引、提结合灌区,由“环岛引河—干渠—斗渠—农沟(泯沟)”构成灌区渠系,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都由市、县级河道从长江自流引入,实现农田灌溉、潮汐排涝、淡水降渍、咸水脱盐[11]。主要水网由环城引河串联,主体为东北流向的水系形态,河道笔直,有规则的分布,人工化特征明显[3]。受制于生产力水平和小规模的农业耕种模式,村落沿水渠等距展开(约 150~200米);随着人口增加,村庄依据上述单元有规则地扩展,同时增加了纵横的道路,形成水系平直、水域面积窄、聚落沿水渠平直单排分布的布局模式(见图3)。此外随着养殖业的兴起,还呈现有大面积的鱼虾蟹塘等大农业生产景观。

2.3人居景观特征

崇明岛屿的形成是长江泥沙堆积而成,而岛上人居环境的开发,则是人们与江海较量,争取土地,合理改造自然的结果。据史料记载,岛上自唐代就已有人开垦居住。由于地处偏远的江海之中,防御海盗、抵御水患、防风取暖、获取生存资源成为人们重点解决的问题。研究崇明传统宅沟院落的形成,可以发现先民们“可持续发展”的营居智慧。对于沙洲岛屿的围垦开发、挖渠筑堤、套圩造田与建造居住院落是同步进行的,挖出的土地可以筑堤围垦③,宅沟与泯沟相连,活水可以直接联通到宅院,沟渠内可以养鱼、鸭,沟上架桥,方便取水,宅院前架设吊桥,方便出入,晚上可以收起,利于安全(见图4)。这样就形成了沙岛地区特有的宅沟院落居住形态,“沟—堤—宅—田—塘”的营居模式充分体现了在沙岛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村民就地取材、循环利用、自给自足的生存智慧。

3崇明村镇景观风貌分析框架

3.1研究方法

纵观全区,城镇主要沿陈海公路南侧分布,形成城镇聚集带。中部为乡村聚落带,北部为大片围垦的农场,是大农业景观带。东西两端有大片的自然湿地、滩涂林地、芦苇荡、湖泊等原生态风貌景观。研究选取了全区35个典型村庄聚落、4大古镇和12个一般集镇区,涉及有南部城市化偏发达地区的村镇和中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村镇。

3.2研究單元

由于村镇聚落的景观是以自然地域环境为基底,叠加人类活动后形成的景观综合体,因此在分析村庄聚落景观构成时纳入周边的农田、水域等生产空间,以村域行政空间为分析单元。镇域的行政范围由下辖的村域和镇区构成,因而(集)镇的风貌要素分析以(集)镇区为主。

3.3技术路线

在梳理自然地理变迁对自然、农业、人居三大景观影响的基础之上,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解读村镇的总体风貌特征。宏观层面的大农业原生态自然景观是村镇风貌形成的本底,中观层面的村镇聚落空间结构和微观层面的村宅院落是人居景观的集中体现,也是村镇物质风貌的核心。本文着重分析人居景观,以影像图解读为基础,结合现场踏勘和深入访谈,剖析居民的生活环境、耕作方式、农田水利、民风习俗,寻找形成现有村镇景观风貌背后的成因与空间特征(见图5)。

4村镇总体风貌特征

4.1宏观层面:“原生态”自然景观和“大”农业景观是村镇风貌形成的本底

崇明是上海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全域2/3以上的面积为耕地,大量城乡建设用地均质地分布在乡村,呈现出以大片农田为基底,村镇高密度、均质化分布其中的特征。因开挖水渠引水灌溉,故而水渠密布,农田沿水渠呈现条状排列的格局。全区林地总面积4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近24%,大片湿地、芦苇荡、滩涂林地呈板块集聚于东西两端,森林湖泊、围垦的农场分布于岛屿北片,原生态自然景观极佳。因此大农业生产景观和原生态自然景观是崇明村镇景观风貌的基底,也是有别于上海中心城区高密度高强度都市风貌的最大特征,如何保护、开发与合理利用生态景观资源,是风貌塑造的首要任务,也是未来崇明村镇风貌塑造不可脱离的本底。

4.2中观层面:依水渠路规则布局的田园村镇空间格局是村镇风貌的核心

村镇聚落空间是人居景观的核心,反映了人们对周围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是一定时期地域农耕文明集中呈现的空间载体。崇明岛的村镇聚落一般呈现小规模集聚、大层面分散布局的特征。村庄聚落的单个规模较小,为了便于农耕劳作和交通运输,聚落、机耕路沿开垦的水渠布置,同时以水渠和机耕道路为界形成农田耕地和果林园地,整体上呈现高密度、均质化分布的特征,呈现鲜明的“田绕村、园围屋”的田园景致。因而崇明的村镇风貌主要体现在聚落与水渠、农田、路网的相互关系之中,“水—田—路—渠—宅—院”所构成的人居景观肌理是区别于上海其他地区村镇景观风貌的重要特征,也是未来乡村振兴与村镇风貌塑造中最需要尊重的地域文脉特色。

4.3微观层面:现代民居为主,少量宅沟院落体现沙岛民居风格

民居院落是构成村镇风貌的主要微观场景,崇明现在的民居大多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基本是一户一宅,一户一院(落),民居坐北朝南,每户较整齐的并行排列,形成相对比较规整一体的村庄风貌。每户的宅院,一般是前院后屋,院落朝南布置,房屋一般在2~3层左右,建筑外观简洁实用,样式有欧化的倾向,与上海大部分郊区的农宅没有太大差异。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调研中还看到了体现沙岛特色的宅沟院落,虽已无人居住,但基本形制尚存。

由于中观层面的村镇空间格局和微观层面的村宅院落是人居景观的集中体现,因此下文围绕这两部分详细分析其风貌要素的构成、规制与特色。

5村镇空间格局

5.1村庄聚落空间格局

5.1.1聚落形态?

村庄聚落的景观肌理呈现典型的沿水渠、道路、农田有规则分布的特征,可分为如下四类(见图6)。

(1)线型聚落:聚落形成初期,为便于耕作,村庄沿水系呈单侧或双侧排列,进深为一个院落,水系及其与农田的关系是主导这一时期聚落形态的主因,线形聚落是最基本的村落布局原型。

(2)组合型聚落:随着聚落的发展,原来沿同一道路或水系的聚落逐渐沿相互垂直的道路或水系网络化发展,呈现出如“土、日、丰、井、田”等字形的组合形态,这类规整式的布局占据较大比例,水系和道路共同主导聚落形态的形成。

(3)集聚型聚落:人口增长使得聚落呈现高度集聚的状态,原先线型聚落沿垂直河流或道路的方向平行拓展,形成近似规整的、块状的聚落形态,这些聚落相对较集中,中间是民居,外围大片农田,形成田园一体的聚落布局形态,多见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围垦而来的村庄。

(4)特殊型聚落:在岛屿边缘,因特殊的地理形态而形成的村庄,比如岛屿南部因涨落潮冲击形成的堤上村落,农宅沿堤路条形分布,呈现一片农田、一条堤路、一排房屋的格局。此外还有一些线型与集中型组合形成的村庄,此类村庄内部功能趋于多样化,与水系的关系较弱,而与道路的关系得到加强,此类村庄大多为20世纪90年代后期建设的新农村。

5.1.2水渠肌理

密集的、有规律分布的水渠肌理是崇明村庄风貌的一大特色。灌区渠系一般由干、支两级渠道输水到田间,农田排水则由农沟(泯沟)直接排入镇级河道,再由县级河道和环岛引河通过沿江水闸排出堤外[13]。干渠一般以东西向为主,竖向间距在600~1000米之间,支渠由干渠引水,以南北向为主,按 100~150米左右的间距纵向排列(见图7)。课题组在现场调研发现,由于农田灌溉技术的进步,有些村庄的支渠已经被填埋,支渠的间距增加,密度相比之前有所降低。

5.1.3路网肌理

路网呈现横平竖直、田路相依的小尺度格网肌理。一般而言,主干道路沿主要河流与主渠布置,南北向间距在300~450米之间。在主要道路之间沿农田铺设水泥机耕道路,一般在两条支渠(以华西村为例间距为135米)中间等分设置,以方便耕作(见图7)。部分机耕道路是在原有支渠的基础上填埋铺设而成。

5.1.4田园肌理

全岛农田基本上被县级河道和乡镇级河道划分成相对独立的小灌区[13],按水渠和机耕道路,形成规整的竖条块状的农田肌理。以华西村为例,全域以南北向带状田地肌理为主,间距一般按60米等分,长度在400~460米间不等,平均为425米,步行约7~8分钟。局部因为地形,为了高效耕作,形成东西向的带状田地肌理,间距一般按50米等分,长度在290~550米不等,最长为685米,步行约10分钟(见图7)。

5.2集镇聚落空间格局

5.2.1聚落形态

集镇是由集市发展而来,是农村一定区域内的商业和公共服务中心。崇明多集镇,民间有“三里一小镇、十里一大镇”的说法[14],根据《崇明县志(1985—2004)》记载,历史上曾有56个集镇,现在大多已不复存在。著名的“桥庙堡浜”四大古镇,曾经是全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后逐渐衰落。现在旧地重访,仍然可以看到一些古镇街巷的格局和局部肌理。从平面图来看,街巷是集镇发展的主轴线,建筑院落沿轴线展开,呈高密度布局態势(见图8)。经实地踏勘,这些街巷尺度宜人,有些两侧还有便民的小商铺,比如老县城以北的城桥镇内仍保留有小西泯沟、太平街、茶馆、中津桥路等,还是典型的前店后居的模式;有些则已经改为普通的民宅,昔日繁华荡然无存。

5.2.2风貌要素

集镇是辐射周边一定区域村庄聚落的商业中心,早年的集镇,街巷是主要的公共活动场所,沿街有众多商铺、集贸市场。由于水路是全岛重要的对外交通方式,因而一些集镇沿水系会形成街巷(浜镇的一河两街),沿街设有装卸物资的码头、商贸集市、凉棚餐铺等特色公共空间。四大古镇是崇明众多集镇中最有代表性、功能最多元的集镇,虽然衰落,但现在仍保留原来的街巷格局,因此集镇的风貌分析以四大古镇为例,重点解析由街巷所统领的街道特征、建筑类型、公共空间。

(1)街巷特征

古镇沿主要街巷呈轴线发展,沿街形成有一定进深院落的街区(见图8)。街巷尺度宜人,宽约3~4米左右,高宽比约为1:1~2:1,尺度虽小,但空间围合感强烈,承担交通、居民交往、物资交换、商业贸易等诸多作用,加上崇明多水渠码头,街巷与水结合,形成水街、码头、桥梁、堤坝等形式丰富的构筑物。

(2)建筑类型

现今街巷两侧有反映传统民居类型的建筑,也有20世纪20年代受西洋风影响,建造的私人宅邸[15]。传统民居多为前店后居的围合式院落,建筑大多为一层,材质以砖木为主,建筑立面为白色墙面,屋顶大多为硬山顶小青瓦屋面,面向街道一侧的建筑立面更丰富,有观音兜山脊(或马头墙)、瓦顶、空斗墙、形成高低错落的建筑天际线,部分建筑在门梁、檐口、梁柱、柱础、窗楣、门道楼牌上有精致的细节处理,呈现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的特征。

(3)公共空间

面向街道的商铺集市,往往会建造出挑的半户外空间,供往来行人休憩纳凉、商贸交易、驻留观景,这一特色空间在崇明称作“凉棚”。在原先的浜镇河沿街有众多集市凉棚,水街有砖石铺设的漂亮纹样,河上曾有数座木桥连通两岸,河边较多河埠头,涨潮时船可驶入停靠,装运豆饼、黄豆等农产物资运往各地,“凉棚、木桥、河埠头” 被誉为浜镇三景,体现了沙岛集镇的风貌特色(见图9)。

6典型村宅院落

6.1传统民居形成演变:宅沟院落、“三进四场心”院落、“三进两场心”院落

宅沟院落是传统民居的主要形式⑤,在宅旁开成围绕四周的宅沟,院落称为“场心”。随着住户对空间需求的增加,会进一步拓展,形成“三进两场心”“四进三场心”的院落,这类院落通常为集镇富家所建,建筑立面以白墙黛瓦为主,屋顶、马头墙、门窗、木结构制作精致,呈现典型的江南民居特色(见图10)。一般传统农宅仅为简单的宅沟院落,建筑以一层为主,平面有一字型、曲尺形、U字型,建筑外形以白墙黑瓦为主,立面最为普遍的是“一窗一赅式”⑥民居[16](见图11)。现存且具有原始风貌特征的民居大多为砖木结构,墙以砖砌,桁料、椽子、门窗皆木制,椽子上铺望砖,上盖青瓦。此外需要特别提及,崇明人讲究绿化,通常会在宅沟的不同方位种植绿化以净化空气,调节小气候。

6.2村镇现代民居演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技术的进步,原有传统民宅的建造技艺已逐渐消失,农宅在建筑形式和建筑材料上也趋于欧化西式的小洋楼,传统的风貌正逐渐消失。现有的村宅大多建于改革开放初期,彼时经济发展较快,农村二层楼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呈现出新时期简洁、实用、功能至上的新特点[17]。宅院大多为开敞的居住院落,少数住户有封闭的前院,大部分住户在屋前砌有平台,用于堆放杂物和晾晒物品。依据农宅的平面布局,主要有“一字型”和“L型”两种院落,“一字型”院落,主宅和附属用房并列布置;“L型”院落,附属用房与主宅错位布置或前后布置(见图12)。附属用房多为一层,层高较高,主要用作储藏、厨房、餐厅或是饲养使用;既有与主宅共同建造的,也有后来搭建的。农宅大多为二层外廊式,一层为大厅、厨房、杂物间和卫生间;二层为2~3个卧室和1个卫生间。农宅主体以砖混结构为主,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使用钢筋混凝土,建筑立面贴有大量瓷砖,比较考究,注重美观;步入21世纪后,少数民居为追求舒适,有别墅化倾向,房屋宽敞,占地较大,不少建了围墙,外形简洁大方。

7结语

综上,崇明区的村镇风貌体现了沙洲岛屿变迁影响下的“原生态”自然景观、“大”农业景观和“田村一体”的人居景观。前两者是崇明村镇风貌形成的本底,第三者是崇明村镇风貌的核心,其胜在聚落与周围田园环境形成一个系统的场景,“水—田—路—渠—宅—院”有规则的布局而形成的景观肌理是崇明村镇风貌最大的特色,而不是一两栋单体建筑。因而系统而整体地了解村镇物质风貌的形成缘由,才能更好地了解其在村镇中的功能特征,进而在当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现实诉求下,寻找合理的保护策略,积极落实可传承的“乡愁”,使得传统的景观风貌和场所意境能够在当代得到延续和发展。

注:

①有关村镇风貌的定义,本文采用相关地方规范和技术导则中的定义,包括《重庆市村镇风貌设计导则(试行)》《海南省小城镇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

②作者在中国知网按“崇明、村镇、风貌、设计”四个关键词进行搜索(截至2019年6月29日),仅有若干篇介绍崇明乡村地区迁村并点规划和个别村庄的改造设计规划,还未有系统梳理地域变迁、农业发展与村镇风貌形成的相关研究。

③为防海盗与潮汐侵害,传统民宅建造时往往修建宅沟,然后在高起的宅基上建房,确保安全。

④浜鎮河现在已经被填埋,浜镇水街、浜镇三景是课题组根据当地年长者的描述,以及查阅历史资料后进行复原构建的模型,原有的浜镇河在涨潮时具有航运功能,后来运输功能逐渐减弱,变为村民张网捕鱼,再后水位降低,仅作灌溉洗濯。

⑤崇明岛最初的民居是一种用芦苇搭建而成,方形占地,顶为穹形的建筑,大多为移居到崇明的渔民所建,条件非常简陋,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已绝迹,故本文在此不展开叙述。

⑥“一字”型或“曲尺”形的民居,在一侧厢房灶屋内设织布机,为了搬运和使用方便,在侧厢房面对场心的一侧墙上,安立一个两扇单门宽度的门框,置一单门,另一边上半部装上可开可关的“窗”,下半部置固定在门框上的“赅”,这样可以方便昼夜开关、雨季通风遮阳。

参考文献:

[1]马嵩.上海郊区风貌的形成与演变[D].上海:同济大学,2008.

[2]卢凌威.上海郊区风貌构成的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

[3]刘树.上海郊区传统水乡风貌与现状风貌的特征比较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

[4]杨知洁.上海乡村聚落景观的调查分析与评价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9.

[5]许世远,黄仰松,范安康.上海市地貌类型与地貌分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4):75-82.

[6]张修桂.崇明岛形成的历史过程[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3):57-66.

[7]李朋.崇明外沙的聚落与海岸线变迁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8.

[8]程和琴,蒋智勇,陈吉余.崇明岛开发的自然禀赋与制约[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12(5):417-421.

[9]张雯雯,殷勇,黄家详,等. 崇明岛现代潮滩地貌和生态环境问题分析[J].海洋通报,2008,27(4):81-87.

[10]陈亚利. 珠江三角洲传统水乡聚落景观特征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8.

[11]上海市崇明区人民政府.崇明三岛水系与水环境保护规划(2005-2020年)[Z],2005.

[12]李京生.鄉村空间解读[EB/OL].(2015-01-14). http://www. planning.org.cn/solicity/view_news?id=421.

[13]蔡勇圣,盘龙健. 崇明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及几点思考[J]. 管理科学,2014(zl):107-109.

[14]崇明这个百年小集镇,带你领略TA曾经的芳华[EB/OL].(2018-02-26)[2019-05-23].https://www.sohu.com/a/224144033_ 391450.

[15]毛妮娜.上海堡镇光明街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J].上海城市规划,2012(3):87-91.

[16]柴焘熊,宋玉琴.沙洲的特色民居[EB/OL]. (2011-12-23)[2019-05-23].https://wenku.baidu.com/view/b01d3aef6294dd88 d0d26bd6.html.

[17]崇明民居演变史了解一下,总有一款是你家[EB/OL].(2018-05-26)[2019-05-23].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 id=90873.

猜你喜欢

构成要素
我国产业园区软环境的构成要素探析
现代交互性建筑表皮设计中设计美的要素
浅谈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篮球意识的培养
自媒体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成要素及衡量维度
PBL联合情境模拟教学模式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舰员级维修训练能力的内涵浅析
商业模式:内涵、构成要素及生成路径分析
基于创新理念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审计期望差距要素及成因分析
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的概念、特征及构成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