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地区绿色村庄标准构建研究
2019-09-10林祖锐韩刘伟许鹏赵霞
林祖锐 韩刘伟 许鹏 赵霞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绿色村庄建设正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之一。文章借鉴美丽乡村、生态村庄等建设经验,结合苏北地区村庄发展现状,从村庄节地情况、建筑节能情况、基础设施情况及能源利用情况4个方面选取指标。运用AHP法建立苏北地区绿色村庄评价标准体系,并运用ArcGIS软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与表达,最终对苏北地区村庄的发展提出应对策略。为苏北地区绿色村庄的建设提供理论标准支撑,同时为我国其他地区绿色村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绿色村庄;标准构建;AHP;苏北地区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10.006?中图分类号:TU981.2
文章编号:1009-1483(2019)10-0034-09?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Standard Construction of Green Village in Northern Jiangsu Province
LIN Zurui, HAN Liuwei, XU Peng, ZHAO Xia
[Abstract]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put forward in the report to the 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and green village construc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aths to realize rural revitalization. Drawing on th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and ecological village, article chooses the index of village land conservation,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infrastructure and energy utilization, which based on index of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village and beautiful countryside, and consider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village development in Northern Jiangsu Province. The method of AHP is used to establish the evaluation standard system of green village in Northern Jiangsu Province and ArcGIS is employed to analyze and express the evaluation results. Finally, the strateg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illages in Northern Jiangsu Province are put forwarded. The results can provide a strong suppor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village in Northern Jiangsu Province and can als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villages in other areas of China.
[Keywords] green village; standard construction; AHP; in Northern Jiangsu Province
引言
黨的十八大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发展将作为今后我国城乡规划建设的重要指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中强调要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建设绿色宜居乡村。这既是乡村振兴的路径,也是新农村建设思想的升华。但当前我国绿色村庄建设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农村建设[1-2]、村庄生态规划[3]及民居建筑节能[4-6]等方面。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政府及学者都在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中[7-8]。国外人居环境建设的实践,主要涉及利用各种技术将绿色、生态、可持续的理念融入到村庄建筑、基础设施、能源利用等发展中[9],对我国新绿色村庄建设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但对中国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缺乏针对性,尤其是对于苏北地区特定的区域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仍然有待深入研究和系统整理。本研究通过构建苏北地区绿色村庄技术标准,在深入剖析苏北村庄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的基础上,系统化地理解绿色村庄的内涵和理论基础。同时探索建设绿色村庄实践中的有效实施路径、推进机制、构建原则,丰富我国绿色村庄、人居环境建设理论,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绿色村庄的相关概念与基本内涵
因相关研究欠缺,绿色村庄至今未形成明确的概念。全国第二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会议指出:绿色村庄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村庄绿化面积,并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标准[10]。可见,当前村庄绿化率、绿化覆盖率是绿色村庄建设标准的唯一指标。本研究认为,绿色村庄概念和建设标准应不仅包括绿化覆盖率,还应包括村庄建筑和室外环境的绿色、生态化,即包括节约用地、住宅建筑、基础设施、节约能源等在内的建造采用生态绿色技术,村庄总体布局、农户庭院微环境等建筑室外环境规划建设生态化、绿色化的人居环境。
“绿色村庄”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之一,与生态村庄规划、美丽乡村建设具有内在一致性。因此,当前我们要抓住“绿色村庄”建设契机,积极探索绿色村庄建设的新路径,从而不断推进村庄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2研究对象的选取
从地域范围上,苏北地区包括徐州市、宿迁市、连云港市、盐城市、淮安市,位于我国北方沿海地区的最南端。地势总体上极为低平,主要为坦荡的平原,拥有众多湖泊,东部濒临黄海,南部滨江,适宜发展农业。苏北地区农村地域面积广阔,农业从业人口占江苏省农业总从业人口的60%。因此,本文选取苏北地区这一具有特殊性的地区来对其绿色村庄展开研究。
由于苏北地区村庄面广量大,情况千差万别,在研究过程中因为种种限制因素笔者不能一一到达现场,因此,在调研中应当充分考虑到苏北村庄选取的全面性和代表性,需要对苏北五市各类村庄进行综合分析对比和仔细筛选,来确定具体的调研对象。为了保证获取数据的全面性和代表性,本研究共选取30个村庄,并以“地理区位”“收入水平”“主导产业类型”“规模大小”“人均耕地”5个方面作为调研对象的选取依据,充分考虑了农村的代表性和广泛性,并力争突出各个市、区、县的村庄特点(见图1)。
3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研究构建指标体系充分结合苏北地区村庄建设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各因素之间的联系、相互影响,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选取符合研究需求的相关指标构建评价体系,充分体现苏北地区的特点。在综合分析苏北地区农村建设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域实际情况,构建苏北地区绿色村庄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在指标的选取及评价方面,充分咨询了解苏北地区的专家教授、规划人员等,保证评价体系的真实性。根据指标的选取状况,对其进行分层次评价确定权重,可得到苏北地区绿色村庄指标体系(见表1)。
4评价指标的量化处理
根据已选取的26项苏北绿色村庄评价指标,通过调研资料分析整理、文献查阅和专家咨询等途径,根据不同指标特性,分别采用定性分析或定量测算的方法,进一步细化,确定其量化结果(见表2)。
5指标评价结果
通过ArcGIS软件,分别将苏北地区5个市各项指标的分值属性添加到苏北地区行政区划图上,苏北五市各指标的分值分布情况如下。
5.1村庄节地情况
针对苏北民宅的节地建设,对苏北五市各抽样村庄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了详细调研。根据《江苏省土地管理条例》(2012年)第三十四条所规定的标准,该地区绝大多数农户宅基地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超标,其中徐州地区超标最为严重,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民的经济条件有所改善,宅基地面积超标较为严重;苏北地区农村人均建筑面积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较80年代之前有所增加,如今约为50平方米;建筑层数也由80年代的一层平房,到90年代以后大部分为二层楼房,少数为三层,建筑的容积率也有明显的增加;由于村民外出打工等原因,闲置房屋现象在苏北农村非常普遍,这些闲置房屋不仅造成大量建设资金浪费,而且由于其占用土地导致无法复垦或另作他用,浪费了大量土地资源。笔者根据调研资料整理得出苏北地区村庄节地情况各项指标的分值分布(见图2)。
5.2村庄建筑节能情况
针对苏北民宅的节能建设情况,对苏北五市各抽样村庄建筑节能现状进行了详细调研。该地区村庄农房以80年代以后建造的居多,农房生命周期在30年左右;其农房体型系数范围一般在0.55~0.9之间,远远超出国家规定的0.3及以下和江苏省节能相关规范的0.38以下;该地区农村94%的外墙无保温,保温材料和措施亟需改善;对于屋面保温,大多依然采用传统方式,五市平均来看,采取节能保温措施的占32%,未采取节能保温措施的占68%;节能材料主要是通过采用绝热性能较好的材料达到保温隔热效果,该地区的农房使用保温材料的比例较少,一般在10%以下;苏北地区农房窗墙比一般在0.3左右,增加了建筑物的能耗[11]。笔者根据调研资料绘整理得出北地区村庄建筑节能情况各项指标的分值分布(见图3)。
5.3村庄基础设施情况?
针对苏北基础设施现状情况,对苏北五市各抽样村庄基础设施现状进行了详细调研。根据调查问卷分析,村民对村庄道路可达性总体评价为良好的村庄占调研总数的64%,75%的村庄主干道为水泥路或沥青混凝土路;该地区生活用水供应状况良好,大部分农户家里接通了自来水,基本能保证用水卫生,自来水水源多为地下水,为村内自建的蓄水塔供应水源;大多数村民都具有节水意识,但仅有少量经济水平较高的村庄采用了节水装置和雨水循环措施;排污系统建设相对薄弱,尚有近一半的村庄污水是自由排放,除少数新规划建设村庄外,绝大部分村庄没有完整的排污管网;65%的厕所为简易旱厕,卫生状况堪忧,只有35%的农户厕所为水冲式;垃圾处理方式近几年改善很大,现在大多数村庄已经贯彻执行“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政策[12];各个村庄的环境状况相差不大,一般都是以农业为主的普通村庄,除了住宅房屋就是树木和耕地,绿化率高且空气质量较好。笔者根据调研资料整理得出苏北地区村庄基础设施情况各项指标的分值分布(见图4)。
5.4村庄能源利用情况
苏北农村能源利用类型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多数家庭以一种能源类型为主,兼及其他类型。总体来看,苏北地区村庄以秸秆、化石燃料及电能为主要能源的住户相對较多。主要原因是秸秆取材方便且花费低,仍然适应于经济水平不高的苏北地区村庄现状;化石燃料的使用也占用了较大比例,尤其是徐州地区由于煤炭资源丰富,居民使用煤炭资源为炊事能源的利用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随着生活电器的普及,电能使用量随之增加;沼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在调研村庄中使用率较低,主要原因是初始建设资金投入较高,并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而且没有充足的发酵原料;苏北地区风能使用主要集中在连云港等风能资源丰富的少数地区;太阳能主要用于烧水洗浴,很少在其他方面推广使用。笔者根据调研资料整理得出苏北地区村庄能源利用情况各项指标的分值分布(见图5)。
5.5苏北地区绿色村庄综合评价
在ArcGIS中按照相应的公式把各因素的作用分值图进行叠加,计算准则层及绿色村庄评价的综合分值,生成综合分值分布图,模型公式如下:
其中,S指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评价综合分值,Wj指第j项指标的权重,Gj指第j项指标的分值,m为评价指标个数。
笔者根据计算结果绘制苏北地区五市的节地情况、建筑节能情况、基础设施情况、能源利用情况的分值分布图(见图6)。综合评价分值越高,代表越接近绿色村庄的建设标准。
综合苏北绿色村庄26项评价指标,笔者得出最终苏北地区绿色村庄评价的综合分值结果,由此可以看出苏北地区五个市绿色村庄发展情况的分值(见图7)。
通过以上评价分析发现,苏北地区五市绿色村庄综合分值在地域上呈现一种从南到北、由沿海到内陆递减的趋势,这与江苏省整体上存在的地域差异基本吻合。究其原因,这与江苏省区域上所存在的自然环境、政策体制及经济基础密不可分。苏北地区分属寒冷和夏热冬冷两个不同的一级气候区内,其分界线是盐城的建湖县—淮安市区—洪泽湖北岸—宿迁的泗洪县一带,而这种气候条件的差异同样影响住宅占地与节能情况;苏北偏南地区受苏南地区影响,在政策上、资金上基础设施与清洁能源建设上投入较大,而沿海地区清洁环保的风力资源丰富,极有利于绿色村庄的建设。
6基于绿色村庄标准的苏北地区村庄发展对策
通过对苏北地区村庄发展现状及绿色村庄评价结果的分析,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苏北地区绿色村庄发展提出建议。
6.1节地建设发展策略
6.1.1提高土地的容积率,减少闲置用地面积
村庄建设中应缩小建筑间距,集中规划建设,提高建筑密度。闲置房屋和闲置空地应通过合理途径及时复垦或再利用,提高居民的土地再利用意识,集约使用村庄土地。
6.1.2农房户型结构设计,提倡低层院落联排式住宅建设
苏北农村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以第一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模式。居住点布局应以低层联排的独立院落为主[13],利于村民生活习惯的延续。而建筑单体方面的节地措施有多种,例如减少墙体厚度,合理确定建筑物的体形系数,加大建筑物进深、降低层高等[14]。
6.2建筑节能发展策略
6.2.1住宅平面优化布局
(1)减小房屋的“体型系数”
改“独栋式”为“连排式”布局。住户的独栋式住宅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而且集聚度低,建筑物外表面积较大,冬季散热面积大,夏季吸热面积大。建筑面积应适度控制,房屋层高应严加控制,降到3m以下较为合适。选择合理的结构形式,减少外围护墙体的面积;压缩多余的建筑面积,内部功能安排紧凑。
(2)院落的优化设计
进行院落的优化设计,院落南侧不设房屋或前排房屋压低层高,更有效的在冬季吸纳太阳能。院落通风应合理顺畅或在院内栽植乔木,达到夏季遮阴、冬季纳阳的目的。
6.2.2外围护结构优化设计
提高建筑物外围护结构(屋顶、墙体、窗户及地面)的保温性。对于徐州和连云港两个寒冷地区来说,围护结构的保温性尤为重要,提高围护结构的蓄热性能是利用被动式对农村住宅进行设计的主要策略。在传统保温方法的基础上,从材料保温和构造保温上改进保温措施达到节能设计目的[15]。
6.3基础设施建设基本策略
6.3.1因地制宜,尊重原有道路肌理
村庄道路系统的规划应结合村庄地形、规模、形态及原有道路肌理,在保持村民交通便捷的基础上,注重道路与村庄发展方向相协调。道路的材料选择应就地取材,充分利用现有资源[16]。苏北地域宽广,村庄所处环境差异较大,有平原地区村庄、山地村庄、煤矿附近村庄,村庄道路建设应体现“就地取材”原则,可以节约投资,并能体现出较强的地方特色。如山地型村庄可以充分利用碎石作为路基材料;沙石土附近村庄可以利用渗水性较好的沙石土作为路面材料,做好排水设计即可;古村落可以利用原有的条石作为路面材料,稍加修缮。
6.3.2统筹规划,综合解决城乡给排水问题
采用统筹区域与城乡的方法,因地制宜,提升农村供水排污水平。结合未来居民点发展规划,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重点考虑在归并后的村庄布置。改变村民粗放型的用水习惯,采用节水型灌溉技术和方法,实现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帮助农民进行水质检测,确定水井深度。
6.3.3垃圾分类处理,提高社会效益
垃圾处理体现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原则。引导村民将垃圾分类,苏北多数村庄是以第一产业——农业为主的村庄,垃圾类别较少,垃圾形式较为简单单一,厨房垃圾占较大比重,应从源头做好分类,达到废物利用和减少垃圾的目的;垃圾收集点应结合村庄结构、人口密度等因素布局,一般应沿道路或村庄中心设置;将破坏村庄风貌的水泥垃圾池逐步改造为生态型垃圾处理點[17]。
6.4能源利用基本策略
大力提倡清洁能源的使用,依托苏北地区耕地多,农作物秸秆产量丰富的现状,推广沼气使用。沼气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及相应的设备、技术要求,而政府投入较低,这也导致了沼气在苏北地区推广较慢。因此政府应从资金投入和技术上推动苏北地区农村沼气的使用。
太阳能方便、省时,经济、节约,清洁、能源充足,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备受农民的关注,因此在农村推广相对容易。目前苏北地区农村使用太阳能的居民虽然有一定数量,但在总体农村居民中占比相对较少。
7结语
本研究通过对苏北五市30个村庄的村庄节地情况、建筑節能情况、基础设施情况及能源利用情况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研究,发现由于自然环境、政策体制及经济基础的差异,苏北地区五市绿色村庄综合分值在地域上呈现一种从南到北、由沿海到内陆递减的趋势:苏北地区分属不同气候分区,影响住宅占地与节能情况;苏北偏南地区受苏南地区影响,在政策和资金上对基础设施与清洁能源建设的投入较大,而沿海地区风力资源丰富,也无形促进了绿色村庄的发展。对苏北地区绿色村庄发展策略,从绿色村庄构建技术角度对村庄总体及建筑、基础设施、能源使用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划策略,更好地促进苏北地区村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绿色村庄的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在本文研究基础上,后续研究还应对苏北农村地区进行实时监测,科学的收集数据,揭示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背景下绿色村庄发展的新趋势,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
参考文献:
[1]李竹颖.基于民意调查的成都市新农村规划思路探索[J].城市规划,2018,42(5):87-93.
[2]梁倩,李玥,刘莉蓉,等.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探讨——以武鸣县伏唐村伏唐屯综合示范村建设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5,31(z1):113-117.
[3]李东红,仇保兴,吴志强.中美绿色建筑发展模式及其演进特征的比较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 2017,24(8):115-124.
[4]万邦伟,易飞宇,陶鹤友,等.基于CSI体系下的新农村太阳能住宅设计研究——以两个2015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TCISEC)参赛作品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8(9):125-130.
[5]刘盛.湘西地区乡土民居被动式节能技术适应性研究[J].建筑学报,2016(z2):42-45.
[6]刘盛,黄春华.湘西传统民居热环境分析及节能改造研究[J].建筑科学,2016,32(6):27-32,38.
[7]蓝枫,郑风田,孟海波,等.推进绿色村庄建设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J].城乡建设,2016(5): 24-28.
[8]推进绿色村庄创建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住建部村镇建设司负责人解读《指导意见》[J].小城镇建设,2016,34(4):19-20.
[9]马勇,刘佳诺,李丽霞.绿色人居环境创新体系构建和发展模式探究[J].特区经济,2017(4):46-48.
[10]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Z],2014.
[11]倪芸.夏热冬冷地区生态新农宅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16.
[12]张强.村庄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建材与装饰, 2018(7):64-65.
[13]秦烽慧.新形势下农村住宅户型设计分析——以南通市刘桥村为例[J].居舍,2018(32):91-92.
[14]付烨.居住模式与新农村住宅户型设计[D].天津:天津大学,2010.
[15]丁勇,范凌枭.绿色建筑室内物理环境控制要点及技术措施分析[J].暖通空调,2018,48(10):116-123.
[16]潘梦琳.乡村振兴视野下的社区(生态)博物馆本土化研究——从文化保护到地域发展[J].小城镇建设,2019,37(1):113-118.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01.015.
[17]林祖锐,常江.基于生态文明的苏北新农村基础设施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9,24(11):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