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文旅”产业融合的城市近郊山区乡村振兴模式探索
2019-09-10冯巧玲张江勇李萃
冯巧玲 张江勇 李萃
摘要:本文从农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关联基础、产业融合方法途径,以及促进乡村振兴的模式等方面开展研究,并以福建省具有代表性的城乡融合类乡村——福州市晋安区寿山乡及与其紧密关联的北峰片区为例,按照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的总要求,以乡村为本底,以农业为基础,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业为引领,加速“农文旅”产业融合,推动区域乡村全面振兴。系统总结寿山通过“农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与经验,创造性地提炼两项方案,继乡村振兴的浙江模式、贵州模式之后,总结具有示范作用的“寿山模式”“福州模式”“福建模式”。
关键词: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农文旅”;福建省;寿山乡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10.010?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章编号:1009-1483(2019)10-0067-09?文献标识码:A
The Exploration on Rural Revitalization Model Based on the Convergence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Cultural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Taking Shoushan Town in Fuji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FENG Qiaoling, ZHANG Jiangyong, LI Cui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ternal relation between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culture and tourism, the convergence approache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cultural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and the ways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order to conduct better research, this paper takes Shoushan Town and its superior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Beifeng Area as examples, which can mostly represent for the integrated rural and urban villages of Fujian Province. According to the general requirement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by taking the countryside as the ground, agriculture as the foundation, culture as the soul, tourism as the lead, the industrial convergence of agriculture, culture and tourism could be speeded, and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could be fully promoted. The paper creatively extracted two plans and exemplarily builds Shoushan Model, Fuzhou Model, Fujian Mode based on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Shoushan Town, after the Zhejiang Model and Guizhou Model.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industry integration; "agriculture cultural tourism"; Fujian Province; Shoushan Town
1研究进展与技术路线
1.1研究进展
党的十九大将乡村振兴推向国家战略高度,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成为当前热点,并形成了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和实践经验模式总结。乡村振兴是乡村内在动力的培育与内在活力的激发,对于大多数的中国乡村而言,振兴之路需依托农业和旅游两大产业支撑。此外,随着人们对文化深度体验的需求日益增强,文旅融合已形成趋势。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重点支持乡村旅游、文化等产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年度报告(2017年)》中指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22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6200亿元,从业人员900万,带动700万户农民受益[1],巨大的市场需求要求加快农业和文化产业、旅游业深度融合。以“农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突破传统的以工业化、城镇化单向驱动乡村的发展理念,是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的科学论证与理论建构[2]。
随着“农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研究的日益开展,涌现出很多典型的地方案例与经验模式。欧阳胜基于武陵山片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發展的案例分析,总结出农旅一体化带动型、纵向一体化延伸型、基层党组织引领型和电商平台助推型四种典型的融合模式[3]。梁立华提出产业链延伸型、产业集群型、功能扩展型和循环经济型四种基本融合发展模式[4]。芦千文等总结出农业产业链延伸型、农业农村功能拓展型、种养业重组主导的循环经济型、三次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型四种农村产业融合的基本模式 [5]。吴昌和等总结了“农文旅”一体化的黔东南州实践,提出三穗颇洞模式、雷山西江模式、凯里云谷田园模式、施秉望城模式、黎平肇兴模式、麻江乌羊麻模式[6]。目前在农村产业融合中,“脱农”“去农”现象较为严重,旅游产品内容与农业无关,旅游利益分配与农民无关,乡村风貌格局与农村不匹配[7],对于以农业为核心,关注农民收益的模式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推进。此外,关于“农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两者的关联与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如何将两者打通形成闭环连接,“农文旅”融合通过何种模式带动乡村振兴,目前还需更为全面系统深入地解析。
1.2研究对象与技术路线
壽山乡位于福州市晋安区,因寿山石文化而闻名,是福建省具有代表性的城郊融合型乡镇、省会福州的生态屏障和后花园。寿山乡的乡村振兴,基础在于其南部以鼓岭度假区为核心吸引的的宦溪镇,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在于其北部的日溪乡,故探讨寿山乡的乡村振兴,需将其置于整个北峰片区(辖3个乡镇,58个行政村,面积434平方公里)的背景下。
本文从“农文旅”产业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内在关系、“农文旅”三者如何实现融合,以及通过何种方式促进乡村振兴等方面展开研究。农业、文化和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文化基础及市场基础,“农文旅”产业融合作为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方向与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探索通过农业现代化与旅游化、文化活化与产业化,以及旅游多元化,以组合优势延伸产业链,放大收益价值,促进经济产业发展。并以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诉求,倒逼与助推改善农业生产、农村风貌、农民生活,最终实现五大振兴。并以寿山乡为例,积极探索通过“农文旅”融合实现北峰片区乡村振兴的路径,提炼出适宜城市近郊山区乡村发展的“寿山模式”“福建模式”(见图1)。
2“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方法途径
2.1农业现代化与旅游化
农业的现代化与旅游化是实现农业振兴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对于耕地难以上规模、出效益的乡村,要从旅游的角度,重新审视农业,充分激发乘数效应,获得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通过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重新思考与定位农业的生产周期与农业元素在其中的作用,在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分别注入花期观赏、农耕体验、农产品销售与展示等旅游活动,以及通过农业庄园、国家农业公园等新型业态,结合儿童群体的劳动教育、大学生团体的实践课程、婚恋市场的婚纱摄影、老年市场的休闲康养等,不断延长与拓宽产业链。充分发挥农业的旅游化在延伸产业链、实现人气与消费积聚、提高附加值等方面的作用,促进农业发展与农民致富。
2.2文化活化与产业化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文化要与经济和产业相关联,在政府、企业、各类组织的共同推动下,进行价值挖掘、文化传承、产品创新和品牌建设。与经济、产业和价值挂钩的文化传承,更能体现出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强。乡村振兴中的文化振兴依赖非遗文化、传统手工艺文化等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及文化的活化与产业化发展。用“文化+”开拓融合发展空间,借助“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演艺”“文化+商品”等,通过强化本土文化扶持、塑造鲜明文化品牌、开展系列文化活动、配套全域优质文化服务,打造看得见的文化、可体验的文化。
2.3旅游多元化
从大众旅游、全域旅游到品质旅游,从朝阳产业、富民产业到幸福产业,旅游业日益多元化、细分化、个性化。“旅游+”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新技术助力的大胆尝试、创新,都对旅游业态的多元化、旅游产品供给的丰富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坚持“根在乡土、本在农业、魂在文化、出在旅游”,将旅游元素、文化创意与乡村农业发展有机结合,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康养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农业文化推广普及、文化旅游等,积极推进国家农业公园、休闲农场、乡村庄园、乡村营地、乡村博物馆、艺术村落、市民公园、高科技农园、教育农园、乡村民宿、文化创意农园、田园综合体等“农文旅”业态。
3“农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模式
着眼于农村、农业和农民,着力于生态、生产和生活,以“农文旅”产业为抓手,积极推动旅游与乡村的自然资源、文化价值、生态环境、特色村落嫁接,打造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同时以“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发展诉求,倒逼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文化传承,实现以生产辐射生活,提高村民生活品质和游客体验,允许村民参与经营收益分配,并最终实现生活富裕的民生目标。
3.1以“农文旅”产业融合,引领产业振兴
“农文旅”融合及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更多地强调以农业为核心,将文化和旅游引入农村经济中,依托现有特色资源和闲置资源[3],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促进农业多功能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农民收益共享[8]。“农文旅”融合驱动乡村振兴的机制在于以组合优势延伸产业链,多方向拓展功能;并以“旅游IP”①放大价值链,提升农业、文化等产业及其产品的附加值,激发消费市场。此外,放大农特产品优势与价值,通过一系列的产品提质、数量集聚、品牌塑造、营销放大等过程措施,实现从田间小农户到餐桌大市场的价值。
3.2以文旅产业价值输出激发文化振兴——增强文化认同,重塑乡村形象
文化要与经济和产业相关联,与经济、产业和价值挂钩的文化传承,更能体现出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强。挖掘文化特色内涵,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放大“文化IP”价值,促进文化活化与产业化,塑造对外形象;以乡村建设实践增强文化传播与文化自信。并逐步以“一村一史、一村一特”、村志编写、宗族家谱、文化自觉等推动实现文化振兴的内化,实现乡村文化复兴。
3.3以主客共享的环境诉求强化生态振兴——整治人居环境,实现绿色共享
“农文旅”产业的融合,需要良好的乡村基础设施环境作支撑,以促进招商引商与提升游客体验。“农文旅”融合发展除对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提出严格要求,也对设施与服务配置提出新要求:不仅要考虑当地居民生产生活需要,还应考虑游客的体验,注重旅游元素的融入,加强旅游服务功能,协调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与旅游公共服务建设间的标准。这是乡村环境改善的重点,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保障。
3.4以文旅开发运营创新溯源组织振兴——重塑人地关系,实现共同缔造
基于农村土地的三权分立制度与土地确权工作,重新构建新的农村人地关系;重新定位当地政府、资本方与村民在“农文旅”项目开发建设中的角色与作用。创新产业开发经营模式及金融模式,促进乡村集体经济与村民个体经济共同繁荣发展,形成“两委+经合组织+乡村社会及监督组织”模式。构建“乡村振兴理事会”模式,实现政府代表、资本方、老人会、村两委、村民代表多方共谋规矩(制度基础)、共建业态(具体操作)、共管流程(程序正确)、共评结果(纠错机制)、共享成果(迭代发展),激活内生动力,建成自我振兴决策机制。
3.5以就业创业环境营造实现人才振兴
人才引进的核心是就业、创业环境,通过农业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多专业多数量的就业岗位与创业机会,实践乡村人才培育,实现乡村青年返乡创业。通过本土人才成长(土专家、田秀才、致富能手、农民经纪人、农村技术人才、乡村教师、乡村医生)、存量人才回归(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增量人才引入(各界技术人才、艺术家、建筑师、规划师、培训本土人才)3个方面,促进能人进乡、返乡,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新乡贤、新精英,形成“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的局面,推进人才振兴。
4寿山乡村建设实践
寿山乡及北峰片区的乡村振兴,面临抛荒的耕地、优势削减的毛竹、废弃的景区、流失的劳动力、未深入挖掘的文化等问题,上述制约因素均指向“农文旅”融合以寻求突破。结合人居环境整治,将北峰建成福建城乡融合创新实验区,践行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5个振兴模式,促进和激发振兴的体制机制,形成北峰实践、福建模式。
4.1打造清新生活样板,优化主客双重体验
4.1.1拓展乡村生活空间,带动全域旅游发展
随着“清新福建”的旅游品牌在全国日益打响,立足北峰生态环境本底,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在北峰打造“清新福建的生活样板”。围绕“旅游度假+文化体验+清新生活”,以全域为视野,通过点—线—面的规模化和集聚化发展,打造“一心、两核、一环、两区”的“农文旅”产业空间布局,打响“清新·乡村风”“清新·文艺范”“清新·森林系”三大特色产品体系(见图2)。
4.1.2提升乡村生活品质,助推美好旅游体验
基于国民旅游诉求从“美丽风景”到“美好生活”的转变,让北峰乡村美好生活体验为旅游发展增加新动力。通过整合资源点、引进新业态,以寿山乡的1个龙头项目、3个重点项目为先期引领,逐渐在北峰片区规划落地农业、文化、旅游、生态四大类19个项目,通过丰富乡村生活产品、拓展乡村生活空间、提升乡村生活品质,优化主客双重体验,塑造北峰旅游品牌(见图3)。
4.2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创新旅游产品业态
4.2.1农业的现代化与旅游化
基于北峰片区的农业基础,一方面致力于发展精品精致高端农业,走生态绿色专供路线,农民通过土地入股和提供劳动来获取收益。另一方面深耕竹文化,形成“种植—粗加工—精加工—竹工艺—笋干食品加工—竹林观光—林下木屋”的竹产业链。此外,以优山生态农场(种养殖)、快乐园(苗圃培育观光)、春伦茶园(茶园与研学)为样本,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为在农业上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山区乡村提供发展路径参考(见图4)。
4.2.2文化的活化与产业化
立足寿山石文化,打造寿山国石文化小镇,以寿山石文化街、国石文化交流中心、技艺传承中心、文艺小院、寿山石矿山公园、矿洞酒店、田黄溪寻宝园等项目为支撑,实现寿山石文化的活化、传承与发展。并依托在地蜂蜜、蜂疗等特色资源,策划设计蜂巢酒店,包装蜂文化主题村落。此外,打造集百年蓝府、畲村隐居、印染工坊、畲族福味坊等于一体的畲族文化村,活化少数民族文化。
4.2.3创新旅游产品业态
根植“农文旅”融合所覆盖的全產业链,瞄准日益崛起的个性化、小众化、定制化旅游市场,结合潜在的网红景观,探索旅游产品业态创新。在传统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的基础上,以“商、养、学、闲、情、奇”等新要素,创新业态,丰富体验:商(会议会展、交流)、养(温泉、蜂疗、避暑、森林浴、有机餐厅)、学(研学旅游、培训)、闲(农业休闲体验)、情(婚庆、宗教节庆、纪念日)、奇(探险运动、奇趣体验)。
4.3围绕农业与农民,联动辐射全域村庄发展
4.3.1立足资源差异,引导村庄分类发展?
基于村庄在农业基础、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等方面的差异,引导村庄特色化定位与差异化发展。将整个北峰片区的58个村庄,按照现状基础与发展潜力,分为综合型(3个)、农旅型(23个)、农业型(19个)、旅游型(5个)等不同的类型。其中以农业型和农旅型居多,故农业与旅游结合为村庄发展的根本导向。
4.3.2引导产业项目集聚,联动辐射全域
引导产业项目集聚,集约化利用土地,并以落地项目,辐射带动关联产业发展、邻域村庄发展。北峰片区的58个村庄,总体上以中小型村庄居多,其中小型村庄(<500人)30个,中型村庄(501~1000人)24个,易于通过项目辐射带动发展。北峰片区的19个项目,直接落位25个村庄,基于空间距离、交通便捷度、产业关联度等,划定每个项目的辐射范围,最终实现间接带动全域58个村庄甚至周边地区发展(见图5)。
4.4增强设施旅游功能,突破乡村公服短板
4.4.1环境整治与旅游建设同步推进
将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生态建设统筹考虑,将乡村环境建设与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统筹考虑,提高设施利用效率,降低旅游开发及乡村建设成本。结合北峰特色基础,打造文化慢道、生态绿道、状元驿道、柳杉赛道四大主题风景道,实现乡村道路整治与游览线路提升的结合,提供主客共享的设施服务。围绕“最美庭院”建设、裸房整治、民宿改造等,将房屋庭院整治、旅游线路打造与旅游节点优化结合推进。优先完善经典旅游线路沿线的绿道建设、建筑与景观风貌整治,优化旅游观感与体验(见图6)。
4.4.2旅游集散休憩服务
旅游集散休憩服务是旅游公共服务的重点内容,旅游集散中心和主题营地是其中的重点工程,也是游客体验的关键环节。在交通枢纽、重要景区景点、特色旅游乡村,构建三级旅游集散体系,打造包含茶园营地、滨水营地、集装箱营地、观鸟营地等四大主题、八大营地,与乡村风貌融为一体,使之成为乡村旅游建设中的亮点(见图7)。
5寿山模式创新总结
5.1产业联动创新——“农夫集市+百村千村”方案
本项目通过在寿山乡打造农夫集市, 以农业为核心,以“农文旅”融合为推动,构建新型的产业联动模式,在追溯食品安全、推动体验升级,联动百村千村、放大品牌优势,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等方面探索形成“农夫集市+百村千村”模式。以数字网络为基础、农技专家为依托、远程辅导为手段、农业金融为保障、乡土农产为商品、文化赋能为乡愁、品牌创建为营销、农民致富为目标,构建一个城乡资源对接综合服务平台,其中城市提供资金、人才与技术,乡村提供土地、劳动力、生态环境与文化资源。并搭建线上线下双维架构,线上提供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销售、农业金融贷款保险等服务,线下形成5大业态:农技交流 (农民讲习)、经验推广 (振兴传播)、冷链物流 (农品集散)、田园文旅 (农文休闲)、生鲜体验 (农产溯源)(见图8)。
5.1.1追溯食品安全,推动体验升级
依托清新福建体验园,以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为保障,同时积极推进地理标志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无公害产品等的认证与申报工作,构建农夫集市食品清单与食材供应地清单,透明化展示福建省生鲜土特产品质,强化游客安全体验,集中向游客提供值得信赖的农产品、加工食品与携带方便的伴手礼。
5.1.2联动百村千村,放大品牌优势
通过农夫集市,一是塑造福建省省级层面的生鲜土特产品牌,依托“品牌IP”效应,实现农业要素、旅游要素及文化要素的集聚与人气流量的集聚;二是借助农夫集市的平台,以精品化农业、特色化农业的发展思路,解决福建省大多数乡村无法实现规模化农业发展的难题,撬动乡村农业发展的支点,以点带村、以点带镇、以点带片,近期将北峰片区、远期将整个福州市、福建省的有市场前景的农产品在农夫集市进行集中展销与体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联动为内核,进而主动式推动交通连接建设,推动村镇空间联动。同时通过“线上+线下”的产业联动、品牌营销,最终实现以农夫集市辐射带动福建省百村千村的发展。
5.1.3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附加价值
通过农夫集市项目,多方向、多渠道创新业态,延伸农业产业链条。通过精致农业开发孵化中心、海峡乡创中心等,向上游创新与研发方向延伸产业链;通过乡村农产品及旅游集散地,在物流、仓储等方向拓展产业链;通过农业科普研学营、清新福建体验园等,以“农业+科普”“农业+观光”“农业+体验”等形式,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从而构建“原产地生鲜种植养殖—原产地观光旅游—技术研发创新—运输物流—加工处理—品牌塑造—集中展销—旅游体验”等贯穿整个消费过程的产业链。
5.2开发经营创新——乡村“资源—资产—资本”转换方案?
中国农村的人地关系是农村资源的核心关系。习近平同志指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资源资产经营模式,为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上提供了启发。在农民宅基地确权登记方面,福建省已完成试点村“乡村一张图”系统平台建设,将农民房屋、宅基地权属调查、航摄影像、建模,以及试点村生态保护红线、土地利用规划、建设规划等融合在“乡村一张图”中,为农村建房审批提供基础数据支撑。耕地确权方面,已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工作。土地确权后資源资产资本化,实现农地还权,农民赋能。
近几年国内建筑师下乡,大多是以修复古建筑和公共建筑为主,而乡村的主体还是村民的居住建筑。农房尤其是山区农房的闲置、老化、危化现象较为普遍,影响村庄风貌,降低居住品质,造成农村资源浪费。寿山乡以民宿为切入点,盘活农民土地的使用权与经营权,横向拉动文化、旅游、康养等产业,打通乡村振兴“任督二脉”,以民宿为爆点树立乡村旅游品牌,打造乡村振兴的金字招牌,形成“资源(确权)—资产(颁证)—资本(变现)”模式。
5.2.1重塑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盘活闲置资源,形成资产与资本
通过盘活权属清晰、未涉“两违”的闲置农房,及时掌握并充分尊重村民自主经营或流转意愿,打通从资源到资产,再到资本的转换通道,满足村民与游客的双重需求。针对北峰片区3个乡镇58个村庄的具体实际,允许多种民宿投资运营模式共存:农民主体投资经营型(农户主导模式、“公司+农户”模式)和工商资本主体投资经营型(企业主导模式、“政府+企业+农户”模式、“政府+企业”模式)等[12]。村民通过转让一定时期内资源的占有权、处置权、使用权,或出租自家闲置土地、房产,或自主出资装修房屋开办民宿,以一次性获得资源使用补偿费、公司股份分红、提供住宿服务、参与民宿经营服务、售卖农产品等不同方式分享旅游收益。
5.2.2创新营销宣传模式,实践共同缔造,打造金字招牌
在民宿开发前期,为吸引大众对北峰民宿品牌及乡村振兴的关注,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与福州市晋安区人民政府,联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及投资与经营公司,于2018年9月至12月举办了海峡两岸“创意点亮乡村”民宿设计征集活动,先后举办了新闻发布会、方案评审会及优秀方案交流会,以提供海峡两岸多方共同缔造的平台,吸取乡建及民宿设计领域最先进的理念和方案。活动受到了台湾东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网、新华网等海峡两岸30余家媒体参会与跟踪报道,并吸引了来自海峡两岸的116个设计师团队为福建省乡村振兴献计献策,实现了“政府+规划设计单位+投资企业+乡村建筑师+当地村民”的共同缔造。
6结语
本文提出“农文旅”融合驱动乡村振兴的机制在于以组合优势延伸产业链,多方向拓展功能;以“旅游IP”放大价值链,提升农业、文化等产业及其产品的附加值;以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诉求与需求,倒逼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更好地建设乡村环境、乡村文化,允许村民参与经营收益分配,最终实现生活富裕的民生目标。并以寿山乡为例,系统总结寿山通过“农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径与经验,创造性地提炼两大方案:产业联动的“农夫集市+百村千村”方案、民宿等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经营的“资源—资产—资本模式”方案,打造具有示范作用的“寿山模式”“福建模式”。
注:
①旅游IP:是旅游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直译为旅游业知识产权,特指具有長期生命力和商业价值的独特性跨媒介旅游内容。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年度报告[R],2017.
[2]陆林,任以胜,朱道才,等.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研究框架与展望[J].地理研究,2019,38(1):102-118.
[3]欧阳胜.贫困地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基于武陵山片区的案例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7(10):156-161.
[4]梁立华.农村地区第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发展模式及实施策略[J].改革与战略,2016(8):74-77.
[5]芦千文,姜长云.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分析与思考——基于对湖北省宜昌市的调查[J].江淮论坛,2016(1):12-16.
[6]吴昌和,彭婧.对推动“农文旅”一体化发展的思考[J].理论与当代,2016(6):23-27.
[7]涂文学,黄其新.乡土为根,农旅融合,推动湖北乡村旅游更好发展[J].理论月刊,2017(12):124-127.
[8]李玉磊,李华,肖红波.国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世界农业,2016(6):20-24.
[9]福州市晋安区寿山乡人民政府,福建省村镇建设发展中心.福州市晋安区寿山乡总体规划修编(2016—2035年)[Z],2017
[10]福州市晋安区日溪乡人民政府,北京中华建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福州市晋安区日溪乡总体规划(2010-2020年)[Z],2011.
[11]福州市晋安区宦溪镇人民政府,福建省村镇设计发展中心.福州市晋安区宦溪镇总体规划(2016—2030年)[Z],2017.
[12]陈国胜,戴佩慧.不同投资主体的民宿经营模式——以温州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2):140-14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