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2019-09-10吴巧惠

锦绣·中旬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网络暴力新媒体时代

摘 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悄然到来,我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以及娱乐方式等都由此发生着改变。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丰富着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沟通方式,我们在论坛、贴吧、微博等平台上相互交流,各抒己见的同时,网络暴力现象也随之滋生,对我们的人身健康、网络文明,以及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本文主要针对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暴力进行浅析。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网络暴力;网民素质

新媒体时代的兴起,网民的数量不断增多,大家在网络的海洋里畅谈想法,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意见在交流平台上相互沟通与碰撞,形成不同的看法和意见。网络暴力这只无形的“黑手”便在这些意见与评价中随之产生,在某种程度上侵害着公民的人身权益,影响着网络文明,危害着社会的发展。

一、何谓“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运用攻击性的语言制造舆论,向他人进行非理性人肉搜索、图画信息恐吓、恶意揣测他人心理等一系列的暴力行为。在网络暴力事件中,分为直接性攻击和间接性攻击,无论是哪种攻击行为都会对当事人造成严重的伤害。虽然这种网络上的暴力行为与现实中的有所不同,但是所造成的危害同样会对生命产生威胁,这种威胁是不容小觑的。网络暴力不分国界,不仅在我们国家存在,韩国、美国、意大利等其他国家都不可避免,有网络就会产生网络暴力现象。现在的网络暴力渐渐地作为网民的一种泄愤方式存在于在网络上,不顾对他人的处境和困扰,肆意对他人进行语言攻击,匿名性的宣泄着自己的意见,不仅严重的影响了网络的文明秩序,也阻碍了社会的向前发展。

二、网络暴力形成的原因

(一)网络的虚拟性

网络是一个神秘莫测的虚拟世界,人们在这个虚拟空间里自由的发表自己的心情与看法,网民可以言论自由,不受到任何限制与束缚,而且大部分网民不会进行实名的沟通交流,当然也不用对其言语行为进行负责。人们利用虚拟名字便可以降低自己道德的标准,尽情地发表自己的言论和看法。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使得人们淡化自己的责任感,任意的利用语言攻击他人,向受害者施加暴力,来获得现实中无法得到的满足感,刷新自己的存在感。

(二)公民新闻的片面性

随着自媒体VLOG视频、微博、论坛、抖音等一系列平台的广泛应用,网民利用自己的账号在平台上自主发布相关视频和评论,进而引起“热度”得到持续性关注,但是大部分的网民并非专业新闻工作者,因此他们发布的往往是不够准确的、是片面的、非专业性的内容。有些内容是虚无缥缈的,是不接近事实的,这时的网络暴力就像是一把无形的利刃,直击受害者的心脏,对受害者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三)社会道德和法律的缺失

在学者何新华看来,在群体模仿和“匿名性”机制的影响下,网民更加容易开放性的表达自己,在匿名的情境下,脱离网络法律的摆控,导致网民任意的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评价,网民的道德标准和自我控制能力容易降低。在一种“罚不及众”的心理驱使下,人们不断降低对自己言行的约束,肆意性的在网络上发表个人意见和看法,不顾事件的真实性,就对此开展意见性的探讨和评论,对当事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从而产生“网络暴力”现象。

三、解决网络暴力的对策

(一)提高网民素质

网民对于网络新闻事件的认识和理解有所不同的主要原因在于网民接受教育程度。不同素质的网民对于事件的理解程度是不一样的,对网民进行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提高网民的自身修养和道德素质是防止网络暴力发生的基础保障,只有网民的根基稳定,才能够有效降低网络暴力的危害程度,避免网络暴力的频繁发生,更好的保護人身的健康发展,从源头上净化网络环境。

(二)完善互联网法制建设

面对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暴力现象,完善互联网的法制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不过在当下的网络环境中,仅仅提高网民自身的修养和道德修养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需要互联网的法律约束。网络的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大对网络暴力的惩罚力度、修订并完善网络中的法律法规,并及时对其内容更新和总结。

(三)发挥媒体的引导作用

主流媒体应该在网络暴力发生的时候,及时疏散偏执流向,对网民将进行正确的观念纠正,引导人们进行正确的问题思考,正视问题,理性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评论,对网民进行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不要进行盲目性的跟风行动,发挥媒体的关键性引导作用,使得网民对该事情进行理性的判断。

四、结语

在高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下,我们要正视网络暴力,正视网络暴力所带来的危害。降低或避免网络暴力的发生,不仅是要提高网民的自身修养和道德素质,使网民清楚网络暴力的危害程度,发挥主流媒体的引导作用,还必须要不断完善互联网的法制建设,使得网络法律法规更加健全。相信在网民、媒体和法制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网络环境会一步步得到净化,网络暴力现象也会随之渐行渐远。

参考文献

[1]何新华.网络暴力事件中的受众心理机制[J].新闻爱好者,2018(10).

[2]梁旭.浅析网络暴力的成因及预防措施[J].华章,2011(36).

[3]董宏书.浅析新媒体时代下网络暴力现象[J].决策与信息(下),2016(2):113

作者简介:

吴巧惠(1998.5-),女,汉族,籍贯:辽宁省大连市,辽宁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16级在读本科生,本科学位,专业:广告学,研究方向:新媒体广告。

猜你喜欢

网络暴力新媒体时代
网络暴力的危害及产生根源
“网络暴力”
大学生网络暴力语言分析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探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网络暴力的法理学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