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喜爱的传统拳术
2019-09-10杨文学
杨文学
源于对拳术的热爱,我从小就会翻跟头,随手折个树枝儿权当剑舞来弄去,现在想想觉得还回味无穷。高中时,河南卫视每周六晚都会播出一款自由搏击节目《武林风》,每次播出我都会看到半夜,里边有一个不败战神,人称死神方便,曾经连胜三十多场,多半是KO对手;源于电影《叶问》系列的影响,我深深热爱上了咏春拳,以致于第一次用流量跟着视频学习,结果话费扣了个精光。喜欢太极是源于高二体育选修课,当体育老师一套太极拳行云流水般的打完以后,又是深深吸引了我,那段时间我又沉迷着学习太极拳。现在的我,虽然什么也不是,但是这几套拳术也会打几招,这使我不禁感叹,传统拳术真是博大精深。
自由搏击,即踢拳,是站立式格斗,指一方倒地便不允许另一方击打,同时不能使用反关节技、肘、膝等,对摔法也有一定程度的禁止。自由搏击又称国际自由搏击,欧美全接触自由空手道等。自由搏击它不拘泥于任何固定的套路招式,而是提倡在实战中根据战况临场自由发挥,风格开放,灵活施展拳、脚、肘、膝和摔跌等各种立体技术,长短兼备,全面施展,以最终击倒或战胜对手为目的。“告诉我基本原理,我将得出适合我自身的独特的技法。”这就是自由搏击拳学理念的最佳概括表达。在此思想指导下,经过数十年的实践和取长补短,自由搏击已然形成完美的理论和技战术体系以及竞赛规则办法。其实“自由搏击”可以用拳法和腿法等技法。”
在全国的各种赛事中,尤其以泰拳凶猛著称,经常会看到泰拳王播求到中国后保持不败战绩,泰拳为什么这么厉害呢,国内好多高手还跑去泰国训练,我觉得他与国内拳手训练中有些不同,你如果看了泰拳比赛,你会发现他用腿比较多,他经常训练腿部,第一,高边腿上头,头部是脆弱的,国内的拳手很多是被高边腿上头KO倒地不起;第二,边腿攻击肋骨,很多肋骨被边腿边的青一块紫一块的,最终疼痛难忍被KO了,第三,攻击支撑腿,由于泰拳经常训练腿部,他们边腿攻击的力度非常大,很多国内拳手被边腿攻击倒地KO了;第四,顶腹,不怕你拳练的再好,近身的时候泰拳手还会随时攻击你,而国内拳手好像累了,二人贴在一起大时候没动作,而泰拳还在顶膝,就是这一顶就要了你的命。
咏春拳与太极拳颇有相似之处 古有“北太极南咏春”之说.太极拳与咏春拳都诞生在清朝末年,时间相近.这就有了相互借鉴的历史根源。的确.它们之间隐隐有些丝连.并且在功法、拳法有着相似之处。让我们拨开历史迷雾.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来探索传统武术的本质.这样有利于进行武术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先来了解我所理解的咏春拳。咏春绝技,始于发力。小念头是入门拳法,包含了几乎咏春拳的所有动作,在一定的程度上,小念头里的动作就好像教科书一样,是一个范本的存在,我们在后面无论空练、对练、黐手还是过手,都可以将自己的动作与打小念头时的动作进行对比纠正。小念头在一些咏春拳派中或称之为“小练头”,其实就是练习动作与其发力方式的意思,个人认为,小念头这个名称更能生动表达出作为咏春拳入门拳法的哲理和内涵。
我们练拳时所有动作发出的力,都是靠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力,我将之称为“基础力”,这个力道我们可以通过反复的演练拳套。咏春拳的中线发力,即靠肘底力驱使,埋踭原理,手肘推动,可谓是使用“基础力”的一个典范,咏春拳决“拳由心发”是指我们发出的力是一条直线,直线所打出来的力直前直后,上下左右全角度都不会有分力。寻桥阶段,寻桥阶段在力学方面,除了巩固和更加深化“基础力”和“意念力”外,增加了更为全面的“拧转力”与“整体构架力”。拧转力,就是靠转马产生的腰马推动力或者拉动力,也就是说靠旋转产生的离心力来增加力量的一种方法。比如寻桥中的“批踭”、“转马拦手”、“转马伏手”、“转马膀手”等,都是在训练拧转力。至于标指,则是将前面的这四种力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并将自身的重量做急速旋转,更加厚重的增强前面的那些力,我将之称之为“贯通力”
再来了解一下我所理解的太极拳。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意”解释为“心念”,指个人的心思、想法,强调的是个体性和主观性。太极拳中的“意”,也是一种练拳的心思、想法,是大脑皮层产生的一种定向的心理活动。“变化虚实须留意”,“势势存心揆用意”中的“意”其实就是留心,想法。那么留心什么,想什么也就是“意”的内容了。
不过,太极中的“意”,也不能全都理解为现代汉语的“意”,不能只指“心念、意念”。这是因为古代汉语中“意”的含义,比现代汉语中的“意”要寬泛的多。它包括现在生理学所说的“条件反射”与“无条件反射”,心理学所说的“无意识”的“潜意识”,道家修炼中所追求的无思无欲的精神境界等。这些都应该属于太极意的范畴。
初学时,先求动作的规范。“意”就是动作本身的位置与路线。动作熟练后,再求身法的放松中正。“意”就是身法的各种要求。太极拳的身法,总结一下,基本上是“沉肩”、“坠肘”、“涵胸”、“拔背”、“松腰”、“敛臀”、“竖项”、“正容”等,总的来说,就是放松而中正。上身的关键是肩扇骨,肩扇骨能松开贴背,肩自然会沉,胸会向两侧松开,也就自然涵了,背也就拔了起来。下身的关键是尾闾,尾闾中正,臀部就会自然回收,就能够实腹、翻胯、松腰、圆裆,就可稳稳地站立。
拳中有理,武术有道,随着生活,丝丝沉淀,需用心学习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