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成因及对策研究
2016-11-22伍洁婷谌茹悦王可欣魏学斌柏月钟
伍洁婷 谌茹悦 王可欣 魏学斌 柏月 钟涛涛
摘 要:时代的日新月异令网络飞速发展,成为信息爆炸的平台,曾广为称赞的即时性、广泛性和言论自由性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网络暴力。以人身攻击和人肉搜索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网络暴力,是网络制度不规范、利益关系不平衡、社会心理不健全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对于网络暴力成因及对策的研究可以很好地引导社会群体根据时代变化要求、以一定的个人价值取向作为参照,合力维护网络安全,共建一个无暴力、和谐的网络社会。
关键词:网络暴力;成因;缓解措施
网络环境在无形中影响着网民的三观,如今网络暴力情况越发严重,恶意造谣、粗鄙谩骂、盲目跟风等情况在各大论坛网站随处可见,现实生活中由网络暴力引发的惨案不计其数,由此引发关注者的深思。到底网络暴力背后缺乏的是什么?是网络制度的缺失,还是道德约束力度不够?抑或是其它尚未表露的原因?本文深入实际,从各渠道对“网络暴力”进行探究,并提出对应措施,以求一个和谐网络环境的回归。
一、现象剖析与定义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许多琐事通过网络成为焦点话题,其影响力日渐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可以说是无孔不入。但实践证明,网络实际是一柄利弊共存的“双刃剑”:一方面,它的言论自由和广阔空间给了民众畅所欲言的机会;另一方面,谣言、情绪型舆论的滋生和泛滥令“网络暴力”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使网络成为一个喧嚣无序的“菜市场式”空间。让网民失去理性、网络空间变得污浊的网络暴力究竟该如何界定?
(一)网络暴力是网络社会的失格行为
1、社会暴力延伸。随着网络发展,社会暴力逐渐延伸在网络世界,它是一类在网上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言论、图片、视频的行为现象。网络暴力对当事人造成名誉损害,往往也伴随着侵权和违法犯罪行为,亟待运用教育、道德、法律等手段进行规范。
2、网络失范行为。网络暴力是网络技术风险与当下社会风险经由网络行为主体的交互行动而发生交叠[1],不同于现实中血肉相搏的暴力行为,它借助虚拟空间的平台,利用文字或视频等手段中伤他人、侵犯隐私,严重影响事件当事人的精神状态、破坏其日常生活秩序,同时也使网络环境变得更加乌烟瘴气。
(二)网络暴力是网民的情绪产物
1、言论有个人情绪色彩。相同的网络事件,各人见解不同,易出现意见分歧。但极端、非理性、情绪化的言论,超越了网民的正常讨论范围以及道德和法律的界限,将会对当事人带来心理上的刺激,对其现实生活也将产生或多或少的不良影响。
2、情绪感染扩大网络暴力的肆虐范围。网络暴力往往是匿名的、群体的攻击行为,虽身份虚拟,但给当事人带来的伤害却很真实。多数时候,消极情绪引导了言论的攻击性和感染性,致使更多人情绪被煽动,甚或怀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理,纷纷拿起“武器”,令言论锋利、事件升级,使网络变成一片硝烟弥漫的战场。
二、研究设计与调查
网络技术缺陷、网络法律制度缺失、社会心理不健全……“网络暴力”到底是如何渐渐渗透人们的生活?为进行更全面的分析,我们针对郫县网民进行了以下的调查:
(一)调查假设
1、网络暴力主体假设
(1)不懂法律的“无知”人群;(2)知法犯法的“恶习”人群;(3)恶意竞争的个人或团体。
2、网络暴力起因假设
(1)网络制度不规范——网络法律制度缺失;网络执法不严谨、惩处不到位。(2)利益关系不平衡——收买网民形成“水军”,恶意中伤他人;社会贫富差距大,网民仇富。(3)社会心理不健全——网民仇富、嫉妒心作祟;缺乏主见易被煽动;对敏感话题过于激进;过度提倡惩恶扬善导致道德绑架。
(二)研究方案设计
郫县“网络暴力”数据研究调查
调查对象:郫县网民
调查项目:关于“网络暴力”调查问卷
调查方式:随机抽样
具体调查方式:1、发放纸质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200份,有效200份);2、制作电子调查问卷
调查时间:2016年7月
调查人:魏学斌
(三)调查问卷设计(纸质和电子档内容一致)
关于“网络暴力”调查问卷
Q1:您是否常在互联网上看新闻?A、是的 B、不是
Q2:您是否曾对新闻主人公进行过评论?A、是的 B、没有
Q3:在您曾经的评论中,您认为是否带有攻击向词语?A、有 B、没有
Q4:您曾恶意中伤或者人肉搜索过当事人吗?A、有 B、没有
Q5:您觉得这种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对当事生活人有影响吗?A、有 B、没有 C、不清楚
Q6:您觉得这种现象普遍吗?A、普遍 B、不普遍
Q7:您有因为某件事被他人妄加议论或中伤过吗?A、有 B、没有
Q8:您觉得参评者真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吗?A、清楚 B、不清楚
Q9:您觉得当事人对此会有怎样的情绪?
Q10:您觉得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减少甚至杜绝这种暴力行为?
三、追溯原因及分析
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此同时也给整个社会提出了巨大挑战。“网络暴力”这一现象正是在这巨大的冲击挑战中突显出的社会问题之一。
(一)总结网络暴力的产生原因
1、网民年轻化、低学历化成为网络暴力突显的直接原因。大部分网民年轻气盛且涉世不深,三观尚未成型,易随波逐流产生激进言论,从而影响网络环境的健康。根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6年7月公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74.7%;其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占比最高,达30.4%,且其中具备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占比较大[2]。相较于2015年,中国网民在继续向低年龄、低学历人群扩散。
2、网络商业化运作间接促进网络暴力事件的产生。部分网络商业媒体人为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故意自编自演,利用年轻网民的冲动无知,任由网络暴力不断蔓延,对网络暴力事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3、网络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成为约束网络暴力的阻碍。随着网络的发展,相关法律缺口不断扩大,及时更新完善有关制度和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迫在眉睫。
(二)具体分析网络暴力的产生原因
1、国民环境较为开放。中国互联网网络环境的开放程度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发展而提高,不论长幼尊卑,人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见解。因此,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相对宽松的管理制度使之成为网民茶余饭后宣泄的良好渠道。经调查结果分析可得:网络是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广大网民既是网络信息“阅读者”,也是“散播者”。在网络功能不断强大的时代,人们更应妥善利用新功能发表健康积极的内容,传播网络正能量。
2、网民缺乏理性态度。不少网民在舆论中缺乏理性、独立性,在大潮中随波逐流将简单舆论暴力化。经调查结果分析可得:在关于网络暴力的调查中,仅34%的人理性关注网络暴力,52%的人表示无所谓。因此网民应提高自身法律和道德素养,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真伪鉴别能力,客观理性地对待网络暴力事件,不盲从、不起哄,营造良好上网风气。
四、结束语
通过对“网络暴力”的深入研究,结合郫县网民的反馈情况,我们对其有了更细致的了解。全球化时代下,信息透明的弊端日益显现,以人身攻击和人肉搜索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网络暴力不容小觑,我们绝不能隔岸观火。政府应加强网络立法建设和技术管理,规范网络传播内容。网民们更要加强法制精神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切实做到理性上网。在渴望一个自由发声平台的同时,我们也应在履行义务的基础上正确行使权力,共同维护网络秩序,才能还网络社会一片纯净蓝天。(作者单位:西华大学)
参考文献:
[1] 姜方炳.网络暴力:概念、根源及其应对——基于奉献社会的分析视角[J].浙江学刊,2011.
[2] 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