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的新挑战和新发展
2019-09-10黄芳
【摘 要】人工智能时代,企业的人才需求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机械简单重复的操作工种已无法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要求,淘汰在所难免,而基于人性及人际交往与沟通的工作则有可能是未来的需求热点。为了在人工智能时代掌握主导权,围绕核心技术发展、人才需求、战略选择等问题寻求职业教育的更优发展路径,强化对职业教育的部署,职业教育要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的适应群体、专业布局结构与课程设置内容,注重人的综合素养的培育,以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需求,提升职业教育的人才供给能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工智能;教学模式;专业设置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76-0051-03
【作者简介】黄芳,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210000)职成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
经过60多年的演进,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机、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强烈需求的共同驱动下,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职业教育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时代人才需求的改变,需要认真思考与研究。
一、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加快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国防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提升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创新能力为主攻方向,发展智能经济,建设智能社会”,国家将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全方位的资金与政策支持。人工智能时代已然到来,机遇与挑战并存,它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将是极具颠覆性的。
一方面,人工智能革命因为深度学习的发展而到来,在不久的将来,生产力会因此爆发式增长,人工智能也会在多个领域取代人工,颠覆劳动力市场。[1]有学者预测,到2030年,人类社会将有一半左右的岗位被人工智能或机器人取代,深度学习革命已然开始,我们必须严阵以待。机器代替人力不仅使人们就业压力剧增,还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因此,跨学科、多维度的研究意义重大。
另一方面,在不期而至的人工智能时代,机器对部分人力岗位的替代可能会具有“结构性消亡”的特点,也就是说,部分崗位可能会被完全替代,工作岗位发生结构性的改变。新兴工种不是单纯地取代旧工种,而是出现新的工作岗位,带来新的业务,并由技术人员来训练、解释和维系人工智能的行为,完善相关的物理和软件系统。以制造业为例,新型的机器系统更加轻便、灵活,并且支持人机协作,人类需要对这些机器系统进行编程和训练,以处理不同的任务,这就要求员工具备相应的技能。[2]于职业教育而言,未来的工作变革可能会由人机对立发展到人机协作,从装配线工人到维护专家,再到机器人工程师和运营经理,人工智能正在重新定义工业环境中的工作。[3]
二、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
(一)定位应对——理性调整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的培养理念与培育方向必须大幅改变,摒弃原先技术培训的模式,转向更为深刻的人本主义培育方式。中国、美国、欧盟等国家或国际组织的人工智能战略、政策文件都特别强调人工智能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和人文视角,[4]给我们提供了培养目标调整方面的参考。此外,面对人工智能时代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与完善,职业教育必须深刻学习和领会法律法规对人工智能的规范要求,在人才培养中加紧落实。
(二)专业应对——科学布局专业结构
剑桥大学Michael Osborne和Carl Frey教授的研究结论(资料来源:英国BBC传媒机构)显示,未来最有可能被取代的10个岗位是:会计、保险业务员、银行职员、政府官员、接线员、前台、客服、人事、保安、房地产经纪人。多数第一及第二产业的工作被取代概率是60%~80%,如泥瓦匠、园丁、清洁工、驾驶员、木匠、水管工等岗位的未来前景也不容乐观。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因为培养周期的限制,必须要系统分析并调整专业设置,致力于开发能够与人工智能展开错位竞争的专业发展方向,培养当前的“弱人工智能”还尚难企及的岗位从业者,及时填补劳动力市场的空白,同时,要逐步淘汰处于危险区的那些专业,以使专业结构更具科学性和适应性。
(三)模式应对——全面改进教学模式
从教学模式改革的角度来看,一方面是基于对人工智能时代的重要变革与要求,包括技能、素养、知识等,需要职业教育重新思考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与新岗位技术的发展要求,更多地融入产业变革的关键要素和对人才的素养要求,这是更为长远的战略考虑。另一层考虑是,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职业教育在当下应当积极调整和改进教学模式,要用人工智能的先进技术与手段改革当前职业教育的教学条件与教学方式,包括职业院校教室的设计、相应教学设施的布置、数字资源的配置以及资源获取渠道的设立等。智慧教育与智慧学习不仅是教学方式的信息化,更是教学方式在信息网络空间的重塑和再造。新一代学习者作为“数字土著”,在学习方式、路径、偏好等方面的共性和个性均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5]基于此,要积极运用更优化、更富有智慧的教学形式(如远程协作、实时互动、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等),注重泛在学习,借助慕课、微课、教育超市等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课程,营造因材施教的高效课堂,使职业教育的课堂更具人性和智慧。
(四)课程应对——深入改革课程教材
职业教育的课程与教材内容须突破唯技能论的怪圈,更加深入地涉及利于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领域,包括对学生的社交沟通、团结协作能力等,即情商的培养;培育学生展现真情实感,比如同情心、慈善心,对他人发自内心的帮助等情感的培养;对学生创新力、审美艺术等人类独特能力的培养;等等。学生人文素养、核心能力等的培育,对于其今后就业及就业后的转岗、再就业、晋升等都非常重要。在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中,要将人文素养及综合素质要求的内涵,以各种形式融入课程内容与教材中,在教学方式改革中亦要考虑综合素养的培育要求,以更新颖的方式吸引学生自然融入、渗透吸收。严格按照社会法律规范的新要求、行业企业的新规范新要求、道德规范的新要求及相关伦理道德框架的要求等,对职业院校课程内容做出相应调整和渗透。
(五)师资应对——切实关注队伍建设
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要特别关注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而教师综合素养的全面性如何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其对学生的培育效果。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首先必须激发与提升教师的人文情怀,更多地关注教师的综合素养和核心能力,通过引进过程中的筛选,在教师培训过程中融合核心能力的要求,师资激励机制的建设,智能教学平台如“智能导师”的发展等,[6]逐步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提升师资的人文情怀,以促进人才培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六)资源应对——持续优化配套资源
在人工智能时代,社会治理体系也会发生改变。因此,职业院校治理体系也要应势而变,逐步革新管理模式,构建新型的治理体系。为了提升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必须要优化职业院校教学中的相关配套资源,包括教学设施设计、实训设施改善、校园环境美化、校园文化營造等,以体现人文情怀,培育具有人情味的未来人才。同时,要充分运用多元的社会资源,使学生的学习不局限于校园,企业、社区等都可以是学生的课堂。再者,多元化办学模式及资源社会化也需要被充分重视,要保证学生升学渠道的通畅,如从培养技术工人(技术技能人才)为主的层次向本科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高移,中高、中本贯通培养模式的推进,保障中职与高职、本科的内涵对接,等等。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大面积失业的压力,要进一步加强职业培训体系建设,以社会培训开放、职前与职后并重等举措,积极服务于转岗培训、再就业培训等领域,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开放性,使人才培育层次高移,助力社会形成人人、时时、处处皆可学的良好氛围,保障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李开复.AI·未来[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3,195.
[2][3]保罗·多尔蒂,詹姆斯·威尔逊.机器与人——埃森哲论新人工智能[M].赵亚男,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8:4,133.
[4]腾讯研究院.人工智能:国家人工智能战略行动抓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2-8.
[5]尹霞雨,吕芳卓,刘梦蓉.人工智能2.0与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来自第三届中美智慧教育大会的观点[J].中国远程教育,2018(11):1-5.
[6]王文静,庄西真.人工智能视阈下职业教育的机遇、困厄与出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2):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