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资助工作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
2019-09-10蔡晨云
【摘 要】以高职院校为研究视域,探讨当前高職院校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促进高职院校贫困学生认定工作及资助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76-0048-03
【作者简介】蔡晨云,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214200)学工处科员,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一、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国自1998年正式开始施行助学贷款政策,经过20多年的不断完善,目前已经形成“奖、贷、助、减、补”以及新生绿色通道“六位一体”的综合资助体系。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群体新问题的不断涌现,现行的高校资助工作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
第一,对困难学生身份的认定缺乏科学统一的量化指标。由于高职院校面向全国招生,故而生源范围广,这就为贫困学生家庭情况的真实性调查与核实工作增添了许多困难。且贫困学生证明多由生源所在地政府部门开具,其内容以学生的自我陈述为主,政府部门往往只是简单地盖个公章,不做过多的核实。再者,受地域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开展资助工作的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实地一一核查,所以很容易出现信息的不对称,严重的甚至会出现材料造假。与此同时,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和生活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内陆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和汉族聚居区,甚至在同一省份的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距,这都极大地影响着高职院校家庭贫困学生评定标准的设定,从而影响贫困学生认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第二,重视物质助困,忽视心理助困。贫困生大部分来自贫困地区和农村,或是城镇的低收入家庭,受成长环境、家庭因素的影响,很多贫困生往往还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他们的自我认知发展不成熟,加之与外界鲜少交流沟通,很容易出现敏感脆弱、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他们在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后,自然而然会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渴望爱和尊重,最后希望实现自我价值。但是高职院校在这方面缺乏相应的引导措施和管理办法,缺乏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不利于贫困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达不到资助育人的根本目的,因而家庭贫困学生的心理助困、心理帮扶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管理措施不到位,监督体系有待完善。高职院校在开展资助工作时,为确保选拔的公平合理性,往往把重心放在贫困生评选过程上,认为只要选完了就一劳永逸,而对贫困生接下来的表现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也没有监管与跟踪调查,从而导致部分贫困生在获得资助后反而变得懈怠。例如,有些贫困学生在获得资助后开始不合理地使用资助金,甚至购买奢侈品,助而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情况会引发其他学生的不满,从而对资助工作的公平性产生怀疑,进而给学校的资助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学校的声誉。
二、学生资助工作的完善路径——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贫困生认定体系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一直以来都把“规范资助制度,完善资助体系”作为资助工作的重要保障。多路径、多形式深入了解贫困生实际情况,分析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修订完善各项资助制度,规范资助管理政策,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层次分明、专兼结合的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完善了院、系、班三级学生资助工作体系。学院以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精准资助”作为资助工作的核心任务,精准识别贫困学生,量化贫困生认定工作,确保“一个对象也不能少”;精准落实资助项目,设立“奖、贷、补、助、减”等项目,确保“一个项目也不能少”;精准发放资助资金,规范资金管理拨付程序,建立资助评审监督制度,确保“一分钱也不能少”。
首先,要广开言路、集思广益,积极拓宽信息收集渠道,有针对性地听取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生源地政府部门、学生所在村委居委等多方意见和建议,并搭建生源地、学校、社会、学生自身“四方位一体”的认定机制。其次,建立诚信档案,对失信行为做出约束和惩戒,形成并完善有效的记录机制,学生在建立档案的第一时间签署诚信承诺书,树立起诚信的观念。针对个别学生的不诚信行为,学校视情节严重程度,按照校园守则和学生管理规定对其进行相应惩罚,让学生引以为戒,时刻把诚信放在心中,约束自己的行为。再次,组建一支素质高、业务精、专业强的教师队伍,积极提高教师的协调组织能力,为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夯实基础,切实保障学院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效果。最后,借助网络平台的优势,完善贫困学生信息档案库,构建科学的贫困生认定政策。
(二)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疏导
首先,辅导员要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第一手资料,根据手头的信息认真分析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并及时做好贫困学生帮扶台账,加强一对一谈心工作。在与贫困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应认真分析其产生消极心理状态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指导其开发自身潜能,凸显自身优势,对自身做出客观的自我评判。
其次,结合专业特点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出指导,为学生量身定制适合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家庭贫困学生主动参与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时在活动中加强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最后,构建社会支持系统,形成个人、社会、学校的合力,共同帮助贫困学生走出心理困境,培养家庭贫困学生坚韧不拔的品格。学院多年来一直积极探索将心理育人与资助育人有机结合,开展了多次主题教育活动,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制定心理资助预案。例如,2019年春季开展“坚韧之美、你我同行”心理育人、资助育人主题教育活动,旨在引导学生思考、认识和践行“坚韧之美”精神,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弹性和抗逆力,提高其心理自助、互助的能力。
(三)利用新媒體创新资助工作
1.建立健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信息传播机制。
制度是约束和规范工作的手段,同时也为工作提供参照和指引。目前高职院校的资助工作以转述为主,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偏差。信息传播制度还未形成一种明确的工作机制,因而需要用成文的方式规范并大力推广信息发布机制、信息沟通机制、信息监督机制、信息传播机制等。
2.建设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信息队伍。
资助工作信息队伍建设包括政府部门、高校资助工作者、辅导员以及学生信息员队伍的搭建,可以采用矩阵式管理模式,实现集中领导、分工合作,相互之间保持信息畅通,加强信息交流,及时更新信息,形成一支高效的信息队伍。
3.构建多样化的信息发布平台。
利用不同平台的优势,合理选择宣传平台,让宣传平台既“接地气”又“高大上”,如创建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院内信息网站、微信小程序等。同时,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媒体平台要做好甄别工作,选取适合学校和学生资助工作宣传的优质平台,必要时可以投入一定的经费完善平台的相应功能,拉近平台与学生的距离。
4.经常开展多媒体作品展。
高职院校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数字作品展来实现资助工作的创新,可以定期举办摄影展、微电影大赛、纪录片作品展等,提升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内涵和深度。例如,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积极开展以“他们——我身边的资助”等为主题的微电影或征文创作活动、“大学生年度人物”评比活动,创新了资助的形式,提升了资助的影响力。
(四)充分发挥榜样朋辈的积极影响
一是以评奖评优活动为载体,增强资助育人的效果。学院每年都会开展大型的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颁奖典礼,这些优秀的学子有很大一部分是贫困学生,他们的励志故事感人肺腑,也极具教育宣传意义,所以要充分利用这些正面、优秀的例子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教师或系部在组织活动时要做出周密的部署,发挥活动的最大成效。活动前,要考虑嘉宾的邀请和主持人的选取,要保证内容大于形式,并且穿插一些小表演,活跃气氛。同时要审核好发言学生的发言内容,用详实生动的励志故事鼓舞在座的每个学生,用他们的励志故事引起贫困学生的共鸣。还要做好相关的报道工作,及时将活动新闻稿上传到相应的宣传媒介上。此外,学院每年都会举办几次大型的学生表彰活动,如优秀学生表彰、十佳特色班集体表彰、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优秀事迹报告会等,通过身边榜样的励志故事鼓舞、带动学生成长。
二是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开发。资助育人不仅仅是帮助学生脱困,还应该关注学生自身能力的开发和培养,教会他们方法和技能。可以推荐贫困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生产实践,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思考,多参加活动,多展示自己的风采。尤其要加强对家庭贫困学生的就业指导,为贫困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让他们肯定自己的价值,看到自己的闪光点,让这部分学生从物质到心理彻底脱困,主宰自己的命运,对自己今后的人生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