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侯良学诗歌的现实主义生态观

2019-09-10李彩霞韩露

雨露风 2019年1期
关键词:自然生态

李彩霞 韩露

摘要:山西诗人侯良学具有强烈的生态意识,所创作的诗歌体现了生态学整体观的建构,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批判,着眼于人类的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着力于现实批判的生态审五写作,倡导诗歌的生态观念。

关键词:生态审五;自然生态;精神生态

山西诗人侯良学是中国当代诗坛重要的生态诗人,于2010年、2011年先后出版生态诗集《让太阳成为太阳》和生态诗剧《圆桌舞台》,2018年出版第三部生态诗集《自然疗法》。侯良学的诗歌积极践行生态观念,以奇崛、荒诞的审丑艺术想象,不断探索生态诗歌的多重意蕴和表现技巧,通过对现代生活中反生态一面的反思和批判,着眼于人类的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给人以深刻启示,以文学为生态文明建设而提升人们的生态意识、生态情怀、生态精神。

一、侯良学诗歌的生态意识

从侯良学的诗歌创作历程来看,其生态观念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形成的。侯良学的生活经历直接影响了他对自然、社会的感悟。出生在山西闻喜的侯良学深感,作为煤炭能源大省的山西,曾是环境污染相当严重的生态重灾区,诗人亲眼目睹了因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对自然生态造成的严重损害,严峻的现实使诗人非常关注环境污染问题,并以此观照现实走向生态诗歌的创作之路。事实上,早在1983年侯良学进入山西大学外语系学习时就开始了他的诗歌之路,欧美生态诗歌成为诗人重要的思想资源,对西方现代派诗歌更是情有独钟,卡夫卡、艾略特、劳伦斯、波德莱尔等人的作品更是对其产生了直接影响,“最大的影响是使我有了人类意识,我开始思考人类的生存环境问题。我是一个具有‘末日情结’的人,所以总爱思考人类毁灭的问题”[1]。山西生态文学作家哲夫的作品则进一步加深了侯良学对环境生态危机的认识,对生态文学作品的认识,这些都为诗人的生态诗歌创作奠定了充分的基础。

二、侯良学诗歌生态观之自热生态

传统的自然书写者生活在自然审美之中,而侯良学的诗歌创作十分注重自然本身所具有的内在审美特性,从生态整体视角来感受世界,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然书写,诗人不是以抽象的视角审视自然,而是直接还原自然生态,回归自然审美。在《四周都是山》中,山成为生命的主体:“四周都是山/山的后面还是/我站在这个圆周的中心/大声一喊/就听见/到处山的互换。”[2]诗人并没有像传统诗歌那样将自然景物作为审美主体的移情之物,相反,将把自然作为诗歌的主体。通过个体进入自然,贴近自然,重新认识自然中的个体,讲述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反映诗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思考,具有鲜明的生态整体特征。

侯良学怀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敏锐地捕捉着自然的魅力与神秘,与自然进行着情感的交流。诗人期盼回到大自然,春天里的自然界具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它唤醒自然生命。《春天是鸟们突然的叫声》诗人以浪漫的手法、奇特的想象聚焦自然的神奇,再现生命的伟大,表现人与自然的精神联系。侯良学说:“一个诗人是自然的神经,理应对自然的魅力与神秘有着足够的认识并保持着敬畏之心。”在侯良学的生态诗歌中,许多选择植物和动物作为表达的对象。在这些诗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人与自然的融合。这正是侯良学诗歌的一大特点,即以“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现实主义视角书写人类生命共同体,以对生命的敬畏观察自然,书写对于自然生命的尊崇。

在面对自然的完美和谐时,侯良学对自然有着由衷的热爱,当现实发生极大改变,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遭到破坏时,诗人的笔触立刻尖锐起来,面对生态遭到极大破坏,诗人从传统审美走向审丑,对人类的反生态行为进行犀利的批判。如《奔跑的藏羚羊》,诗人采取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指责人类屠杀自然生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鲜血淋漓的死亡意象批判人类的残酷和利欲熏心,站在生命共同体的角度观察大自然,肯定藏羚羊生命的价值,表达对一切生命的尊重。

侯良学更清楚地看到工业化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在社会快速转型的时代,工业文明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同时也导致了生活环境的不断恶化。因此,诗人一直致力于揭露现代工业文明华丽外衣下的疯狂掠取以及对自然生态带来的恶果,传达自己对于工业文明的反思与批判。《水,哗哗地流》诗人不断进行着语言的排列,通过重复的名词,以狂欢化的语言方式描写了水资源枯竭后触目惊心的惨象,表达了以经济发展为唯一目标的人类发展彻底打破了生态平衡。面对生态环境的重重危机,侯良学追求的是生态批判地位下的现实主义写作。

工业文明的发展带来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钢铁厂流出的水五颜六色/五颜六色的水流入麦地/麦地里全是五颜六色/没有月光的晚上/浓烟滚滚的白日/麦子疯狂地成长/他总是听见麦地里发出奇怪的声音/他摘下一粒麦/挤出一胞浓”[2]。被污染的土地里生长出有毒的小麦,诗人借助“毒小麦”这一意象,运用简练却耐人寻味的语言,为读者打开了一个极富想象力的艺术空间。在《空气中的漂浮物》中,诗人以动物尸体这一审丑意象,描绘了一幅物种灭绝的自然悲剧。侯良学以自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审视,从审丑的艺术理念出发,关注生态中的“丑”,表达对自然“美”的追求,以文学的现实主义视角批判工业时代的环境问题。

人类的居住地已然变成钢铁丛林,坟地便是生态现实的生动写照,现代人进入了另一个意义上的坟地:“坟地里的遗骨被悄悄移走/被移走的還有长在坟地里的野花和杂草/推土机推走了野花和杂草们的根/大风吹来钢筋、水泥、砖块/一夜间从大地深处飞速窜起/一座叫巴别塔的摩天大厦/楼里住满讲着杂乱语言的人/变乱的语言引发战争和地震/那些活着的骨头继续留住在大楼公寓里/有的骨头开花有的骨头长出杂草/一个爬动的婴儿追赶一只猫/那只猫追赶一只会跳舞的老鼠/老鼠唱着歌想要变成一只戴胜鸟。”[3]很显然,诗人在自己的生态诗歌中,通过工业与自然的对比,以强烈的批判和讽刺态度清晰地传达出工业化对自然的巨大伤害,重新审视工业化的后果,表达了自己对现代文明破坏自然的控诉。诗人更愿意通过对“丑”的揭示和批判让人们自觉反思对生态家园的破坏行为。

事实上,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和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已经让理性的人类开始进行深刻的反思,并给予强烈的批判。生态诗歌总是或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对于破坏自然生态行径的批判,侯良学则一直坚持着自己独特的生态审丑书写策略。

三、侯良学诗歌生态观之精神生态

现代工业文明毒害了人们的精神,导致人类环境责任观念的淡漠。侯良学的生态诗歌不仅执着于对生态灾难的荒诞表达,对生态乱象的戏剧化表现,也反映了人类精神意识的缺失,指出了现代精神世界的混乱。对人类精神的深层欲望、贪婪、控制和征服成为巨大自然资源浪费的来源。诗人发现了这个时代的精神疾病。然而,人类拒绝医治,注定要自我毁灭。《坟地》《精神病院:上山烧香》《过年》等作品同样表达了诗人对人类精神病态的批判意味。《过年》运用鲜明的对比,夸张的艺术手段,聚焦人们习以为常的丑陋恶。诗人关注着人们精神世界的痛苦与挣扎、绝望与沉沦,发出了感同身受般的灵魂的呐喊。在构筑的诗意世界中,让我们意识到人类精神家园的迷失正构成了当下生态现实的时代寓言。

侯良学不仅揭示出人的精神病态,而且将自然生态的破坏与精神生态的病态结合起来,对人们精神危机与生态危机的同构性书写中,敏锐捕捉着生态灾难与精神困境的关联性。《猴脑》:“他们叫我猴子/我就真的变成一只猴子/他们说要吃猴脑/我于是立刻开始逃跑/他们用一颗花生诱惑我/一根铁链便锁住我的脖/他们围成一圈/打开我的头盖骨/他们一边喝酒一边抚摸女人/他们一边吃饭一边高谈阔论/他们说吃脑补脑/我的大脑被掏空。”[2]在诗中,诗人以冷峻的笔触讽刺国人屠戮生灵,大开吃戒,一边是动物的恐惧逃跑,一边却是人类对动物生命的无情践踏,在明显的反差中,强烈地表现出人类对于动物生命遭受残杀的无动于衷,同时揭示出人类精神的病态,建立起精神病态与自然生态之间隐秘的因果关系,具有震撼人心的批评力量。

在诗人的批判艺术中,不断引发我们思考人类正在发生着的精神颓丧与自然生态的隐秘勾连。“现在过一段时间就来一次禽流感/每次禽流感新闻报道几万只或者/几十万只鸡被处理掉了/处理这个词让人情不自禁/想到希特勒/希特勒的集中营/还有南京/南京大屠杀”[3]。

在《一地鸡毛》中,诗人描写了近年来禽流感事件中大批处理禽类的社会现实,带给读者最强烈震撼的是诗人将处理禽类的行为和希特勒的种族大屠杀联系起来,从而发现人类自私自利的行为以及狭隘的伦理观念。严重的自然生态危机导致人类根本无法意识到灾难正在降临,诗人深刻反思工业化进程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唤醒精神麻木的人们重新重视自然生态的保护,保护人类栖息的家园。

侯良学生态诗歌的书写紧紧围绕人类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关切社会现实,摆脱人类中心主义,将个体的生命体验与自然融为一体,自觉的生态意识和对现代生态环境的反思和批判,使侯良学的生态诗歌始终坚持生态“审丑”的艺术策略,以独特的审美方式为我们建构起新的生态意蕴,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启迪。

四、侯良学诗歌的现实价值与艺术反思

生态诗歌面对现实生态,揭露和批判它。秉持生态意识,倡导诗歌关注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关注入类的生态环境,探寻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维护人类的现实家园和精神家园。侯良学的生态诗歌创作彰显着诗人鲜明的生态意识和强烈的现实关怀,具有批判性和反思性。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批判性正是生态诗歌的现实价值。应该说,侯良学生态诗歌既有诗人自我审美期待的追求,还包含一种善意的提醒,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提醒人们在环境资源日益短缺的时代对真实环境的恐惧。

任何文艺作品都是建立在客观现实基础之上的,生态诗歌也是如此,生态诗歌的创作不能脱离客观现实,要做到“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写诗就是要关注现实,关注现实是诗人的责任。同时,诗人也要认识到生态诗歌的本质是审美的,在深入生態现实的基础上,也应在诗歌技艺上有所尝试和突破。

参考文献:

[1]龙其林,王晓通.从思想资源到生态危机:中国当代生态诗歌的形成——以华海与侯良学为中心[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88-94.

[2]侯良学.让太阳成为太阳——侯良学生态诗稿[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0.

[3]侯良学.自然疗法[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自然生态
胧月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白轮船》中的生态美学性
滨水景观在城市生活中的应用
科马克?麦卡锡西部小说的生态批评解读
从生态主义角度解读安·贝蒂的《一辆老式雷鸟》
毛猿的喜剧和现代人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