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家训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9-09-10苏会君
苏会君
摘要:传统家训优秀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文化遗产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先辈留给后人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智慧结晶与典范教材。它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教育子女方法,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和教育方法借鉴。承继传统家训精华,把优秀家训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成为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探讨的新问题。
关键词:传统家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传统家训优秀文化,是先辈留给后人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智慧结晶与典范教材,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文化遗产和重要组成部分。注重思想道德修养,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激励大学生胸怀远大理想,立志成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大学生家国情怀,以及承继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诚实守信、尊老孝亲、与人为善、和睦团结、廉洁奉公等传统美德,加强道德观念教育,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而这些优秀思想和道德品格恰恰构成了传统家训文化的核心内容。
一、传统家训优秀文化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内容滋养
(一)传统家训注重子女教育的修身养性、以德为先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其核心是宣扬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伦理思想。而“修身”“齐家”是治国的基础,中国古代家训莫不首要注重对子女人格精神及道德素质的培养,强调品学兼优、修身养性和修行养德。《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明.洪应明《菜根谭》也言“德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者”,都强调了立德修身的重要性。诸葛亮强调以俭养德,其《诫子书》中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也成为后世教育子女和砒砺自我的千古名言。南宋刘清之把恭敬看作是道德修养的首要之事,在其家训著作《戒子通录》中云“恭为德首,慎为行基。”
而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和精神气质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学习。我国古人非常重视对子女的学习教育,认为学习不仅能够增长知识、教人明白事理,更是一个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方法和过程。陈继儒《小窗幽记》中言“读书不独变气质,且能养精神,盖理义收摄故也。”读书不仅能改变人的气质,而且能培养人的精神,这是因为读书可以净化心灵,从而收摄心志,破除杂念。
(二)传统家训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亲爱有加
“家和万事兴”,我国历代家训都非常强调家庭和谐的齐家之道。家庭只有和谐,才能振兴家室;只有“家和”、“齐家”,才能“国和”、“天下和”。因此,家庭和谐不仅是家道兴盛、光耀门楣的基础和保证,对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治国”、“平天下”具有极大的政治意义。
在家庭人伦关系中,主要是夫妇、父子、兄弟之间的关系,正所谓“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自兹以往,至于九族,皆本于三亲焉,故于人伦为重者也,不可不笃。”[1]这三种关系在人伦中最为重要,不能不认真对待。在夫妻关系上,传统家训强调夫妇和顺、夫敬妇听、相敬如宾。夫妇只有相敬如宾,才能和睦美满,“夫妇之际,以敬为美”。在父子关系上,强调父慈子孝。为人父要生儿有养,所谓“养不教,父之过”是也;为人子女要孝敬长辈。在兄弟关系上,强调兄友弟恭、和睦相处、亲爱有加。
(三)传统家训强调为人处世方面的为善宽达、诚信i兼敬
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的人格完善要在社会生活中得以实现,因而,如何处理好和其他社会群体的关系也是古代家长十分重视的内容。总体上说,传统家训训主对子弟的范世教育重点在于与人为善、谦虚谨慎和宽以待人,重视仁爱、宽达、谦敬与诚信的品格修养。《钱氏家训.社會篇》中说“信交朋友,惠普相邻。恤寡矜孤,敬老怀劝。救灾周急,排难解纷。”口这是钱氏先祖教育后代要以诚信交友,恩惠要普施相邻;抚恤孤寡,尊老爱幼,救济灾民周济困急,帮助遇难之人排忧解难。《袁氏世范》中言“人之性行,虽有所短,必有所长。与人交游,若常见其短而不见其长,则时日不可同处;若常念其长,而不顾其短,虽终身与之交游可也。”[3]宽容待人、不苛责别人是谦让精神在行为处事上的一种体现。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应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缺点。
(四)传统家训强调家国关系方面的胸怀天下、尽忠报国
在中国古代社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家国一体”的观念,明确了家庭教育与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说明了家庭的重要性,促进了传统家训中对家国一体教育的重视和这种优秀传统的形成。许多志士名人在教育后代的时候,要求不要仅仅局限于一己、一户之立场和利益,而是要心怀天下,关心百姓的生活安康与国家大局的安定繁荣。北宋“程门四先生”之一的谢良佐教育子弟说“莫为一身之谋,而又天下之志”(谢良佐《戒庵老人漫笔》)。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临终之际仍心系北疆失地,念念不忘国家统一大业,写下千古名篇《示儿》这首遗训诗,深情地嘱咐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明朝大家方孝孺一生为官奉公守法,刚正不阿,教育家人“毋以一食而忘天下,毋以苟安而忽永图。无先己私而后天下之虑,无重外物而忘天爵之贵。”[4]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心系天下,忧国忧民。
二、传统家训教育为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教育方法上的借鉴
传统家训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教育方法,如言传身教、知行合一、因人施教、奖罚结合等,为拓展和丰富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提供借鉴。
(一)言传身教
家长作为子女的首位也是终身教师,其言行对子女的影响尤为深刻,故古人大都要求家长加强修养,以身示教。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5]只有父母成为子女成长的榜样,良好的家风才能世代相传,进而通过一种无言的教育,对后代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身教的直接体现就是以身作则。“曾参杀猪”就是一个典型事例。康熙则从帝王的角度阐述了身教的重要性,在其《庭训格言》中曰:“凡人有训人治人之职者,必身先之可也。《大学》云:‘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特为身先而言也。”[6]
这种言传身教的方法运用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感化人,以自身的以身示范、率先垂范来说服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正确思想和价值观念的熏陶和影响,从而实现教化目的。
(二)知行结合
传统家训一贯强调“知行合一”的教育原则,特别是到宋代以后,家训文献中论述知行关系的文字常显于章,主要是强调读书与实践的关系,读书做学问要身体力行。其中最经典的是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一生勤学不辍,深知读书做人的况味,他以切身体会告诫小儿子陆聿,做学问要不遗余力,只有年轻时就打下扎实的功底,日积月累,到了晚年自然有所成就。但是只有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还要亲身参加实践,检验和完善自身。清代孙奇逢把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贯穿于家训,他训诫子孙:“尔等读书,须求识字。”什么叫“识”?行了才算识,不行不算识,如“读一孝字,便要尽事亲之道;读一悌字,便要尽从兄之道”。要从自家身上一一体贴,求实致于行。
在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知行合一尤为重要。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但现实中存在着重理论学习轻实践的状况,很多学生甚或有个别教师仅仅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当成为一门必修课,感觉通过一次期末考查,学生获得相应学分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实践当中,存在着学生思想道德认识与思想道德践行脱节的现象,很多大学生在思想道德理论认知上是正确的,但在具体的践行中却又是相悖的。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把知与行结合起来,把学习与践履结合起来,把学习规范与遵守规范结合起来,使知识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素质。
(三)因材施教
家训是面对众多子孙后代的训诫,因人因时因事因物,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是重要的教育理念。因人施教是孔子首倡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在能力、志向、爱好、品德上都有差别,因此实施教育应从实际出发,对不同能力、志向、品德的人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孔子在这方面做了成功的探索,他对七十二个得意弟子的个性了如指掌,施教时有针对性采取不同方式方法。唐代诗圣在对长子宗文和次子宗武的教育上,针对两个孩子的不同禀赋,施与了不同的教育内容和培养目标。对于才资平庸的长子宗文,杜甫不在学业上有所责求,而是更多关心他的身体,让他多参加一些体力劳动,并具体指导他如何干活。对于天资聪颖的次子宗武,则教以文化、传授诗艺,并寄以传承家学的厚望。
因材施教运用到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要表现在针对不同的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育环境而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
(四)严慈相济
作为我国家庭教育中的优良传统,严慈相济主要强调慈爱和威严的有效结合。因为父母如果过度溺爱,而不对孩子的错误加以严格的纠正,就是失却父母的威信;而如果父母过度严厉,又会伤害到家庭的和睦。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教子》中指出,父母应该威严而不失慈爱,“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幼儿无识无知,经常以大人的呵责与赞许、告诫与奖劝为行为可否的依据。所以对幼儿不能溺爱,不能由其所为,该赞许的时候赞许,该呵斥的时候呵斥。曾国藩主张家庭伦理道德教要育落到实处,必须要使慈爱性与威严性、严肃性与民主性有机结合起来,有爱无教或严而失爱,都得不到教育的效果。他认为在关系到子女品质的原则问题上,决不能姑息迁就、妥协纵容。
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借鉴这种严慈相济的教育方法。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说:“不能把教师对学生的爱,仅仅设想为用慈祥的关注的态度对待他们,应当同合理的严格要求相结合”。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和负责,不仅仅是对学生的温暖关怀和悉心教导,还必须包括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不纵容不放纵,在严慈相济中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树立教师的威信,而学生只有“信”老师,才能使教师的教育思想真正进入学生内心,达到教育目的。
三、传统优秀家训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发掘故土深厚家训人文资源,强化大学生对优秀家训文化的认同情感
传统家训文化的指向目标是家庭,呈现的是基于血缘基础之上的家族长辈对家中子弟后辈的殷切关怀和谆谆教导,凝聚的是不可割舍的家人之间的血脉相连和命运共进。在中国人心里,“家”是人们最为熟悉且最难以割舍的港湾,是人们安身立命的有型场所和情感寄托。而家乡故土则是承载家庭、孕育族人生生不息的地方,承载的是人们对她的亲近与眷恋,是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乡愁情感。
以河南为核心的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和核心组成部分,亦是包含着丰富的传统家训文化。诸如,北宋末年抗金名将岳飞,生于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就是今河南安阳市汤阴县程岗村。岳母刺字、教子尽忠报国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岳氏家训》教育岳氏后人要“所执各业,勿怠勿荒,学优则仕,成栋成梁”“忠国事亲,蹈火赴汤”“仁和修身,敬老尊长,谦虚谨慎,进取无疆”。又如,北宋名臣,素有“包青天”美誉的包拯坐镇开封府,公正廉洁,刚直不阿,执法如山。晚年为子孙后代制定了一条“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莹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的严格家训。这则家训既是包拯对子孙的告诫,也是他一生的品格写照。再有,在今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詹店镇,坐落着始建于明朝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的何塘纪念馆,纪念馆内存放着《何氏家训家规》。何塘一生为官清正,刚正不阿,他教育儿子何显宗说:“见财,莫贪;见光,莫沾;亏心事,莫办;伤天害理事,莫干。”何显宗牢记父亲的训教,為官清正廉洁,深受广大百姓的拥护爱戴。
挖掘家乡故土这些深厚的传统家训人文资源,不仅可以发掘家乡深厚的优秀文化根基,增强大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由衷的自豪感,还能够强化大学生对优秀家训文化的情感认同与自觉践行力。
(二)汲取家训优秀文化精华,推进优秀家训文化进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传统家训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文化遗产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先辈留给后人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智慧结晶与典范教材。高校应当充分挖掘家训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汲取家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把家训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之中。
例如,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当中,可以把传统家训中对子女的“立志成才”教育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结合;把传统家训中的“尊老孝亲”、“兄友弟恭”与“家庭美德”教育结合;把传统家训中的“忠君报国”、“廉洁奉公”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等等,一方面加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认可和继承,另一方面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认识论对传统家训中的有关思想进行思辨认识和分析的能力。
(三)丰富校园文化,开展家训家规进校园活动
校园文化建设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与意志品质,还可以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
家训家规进校园活动,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传统家训经典诵读”,也可以是“家风家训伴我成长”家教故事征文;可以是“尊老孝亲”模范大学生人物评选,也可以是“家风家训与中国文化”的专题报告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家风,连着民风,连着党风,连着国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千千万万个家庭就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加强家训家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建设,有助于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推动良好家训家风的传承,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四)运用校园网网络资源,开辟传统家训文化网络教育新板块
高校校园网在整个学校的运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和平台。开发建设高校校园网,既是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需要。
运用高校校园网,开设传统家训文化专题版块,拓展弘扬传统家训文化新路径。而网络宣传技术形式也是多样的,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制作微动画、或幻灯片展示增加内容丰富性和吸引力,向大学生提供思想性、教育性、趣味性强的网络家训文化资源,释放网络正能量,塑造当代大学生新风尚。
总之,传统家训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传统家训优秀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可以丰富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体系的深层认识,进一步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学习和传承,另一方面,也是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关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总体要求和坚持“文化育人”基本原则的积极贯彻和落实,是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路径的新探索。
参考文献:
[1]《青少年经典阅读书系》编委会主编.颜氏家训[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中华家训传世经典[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
[3]刘颖.中国传统家训与现代家庭青少年道德人格培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4]翟博.中国家训经典[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
[5]楊伯峻.论语译注·子路[M].北京:中华书局,1980.
[6]康熙.帝王家训》[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