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探多源流理论的溯源

2019-09-10余思

理论与创新 2019年11期
关键词:溯源理论

余思

【摘 要】金登的多源流理论源于对科恩等人的非理性垃圾箱模型的修正,要从溯源上探析多源流理论,就应先从哲学流派上分析多源流理论的归属。在明确分析垃圾性模型后,才能更清楚多源流理论的演变过程和理论内容。

【关键词】多源流;理论;溯源

引言

1984年,美国著名的政策科学家和政治学家约翰·W·金登(JohnW·Kingdon)提出了多源流理论,成为了分析公共政策议程的经典理论,在研究政府和学校的政策行为上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金登的多源流理论源于对科恩等人的非理性垃圾箱模型的修正,且两种理论都是归属于同一背景和流派,因此本文将阐述非理性垃圾箱模型及其产生的背景,从理论溯源的角度分析金登的多源流理论。

1理性与非理性的哲学溯源

讨论理性与非理性先要探讨实证主义与非实证主义的哲学起源。“理性”其实是源于西方实证主义的哲学流派,是为排斥形而上学思想而产生的。实证主义又被称为“经验实证主义”,主要强调经验感觉,其创始人孔德认为,自然界客观规律只有通过观察和实验才能获得,科学的目的是发现一切现象所服从的自然规律,这一理论强调客体与主体相互独立,应排除主观意识上独立地认识客体。由此,演变出众多认同该思想的众多公共行政学理论,如古立克等公共行政学派就认为,公共行政研究同自然科学研究一样受客观自然规律影响,公共行政中的普遍原理也不应受文化、环境等的影响,可在任何公共行政背景下,运用到任何领域。此后出现的西方古典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也受这一思想影响,认为人具有完全理性,能做出让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在政策制定上,托马斯·戴伊就提出纯粹理性的行政主张,认为公共政策就是政府选择要去做的事或不去做的事。1978年,西蒙修正了“经济人”假设和“纯粹理性”的行政主张,提出了“有限理性”决策模型,认为人是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状态,将非理性的人的行为也作为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这一主张被称为“逻辑实证主义”。由此,当这一思想进入公共政策研究领域,即产生赞同这一主张的渐进决策模型,该理论进一步对众多学者赞同的全面理性决策模式进行批判,认为决策与政策的制定必然受政治、技术和现行计划的制约,这些因素决定决策必是一个渐进过程,即决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分析和政治过程,此过程既无开端,也无结尾,其界限极不确定”。垃圾箱模型中的“非理性”源于后实证主义哲学思潮,后实证主义兴起于19世纪80年代,它针对实证主义的研究弊端,认为方法并不具有永恒的普遍性,倡导在政策科学中重视社会情境与价值分析。垃圾箱模型中的“非理性”和多源流理論也正是受后实证主义流派的影响。实际上,实证主义与后实证主义均以实证为基础的认识论,但区别是实证主义强调自然科学的方法完全适用于人类社会的研究,且只能靠这些已知的方法解决现有问题;而后实证主义则强调现有自然科学的方法并不能完全指导现有人类社会的研究,主张运用田野调查等方法对已知现象进行深度剖析,从而找到新的解决途径。显而易见,实证主义具有一定的认识局限性,后实证主义及其思想的演变与发展也证实研究者在思维体系上的进步。

2垃圾箱模型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有关大学决策的研究开始兴盛。这一时期,科恩等人提出的非理性垃圾箱模型被称为现代大学决策理论的典范之作。此前,在政策研究中对大学这一主体的研究从未出现过,有限理性决策模型和渐进决策模型的研究对象都主要集中在结构良好、目的明确的组织行为上,大多适用于政府和私营部门的决策行为。科恩(Michael D. Cohen)、马奇(James G. March)和奥尔森(John P. Olsen)等人对42个文理学士学位授予机构的决策过程进行了多维度研究。通过访问41位校长、39位主要学术官员、36位知名企业家和28位校长助理,他们指出大学类组织具有不同于私营企业等组织的特性,即“有组织的无序”。他们认为大学和学院组织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决定了他们决策目标选择的模糊性、政策技术路线的模糊及政策参与人员的流动性。由此,科恩等人得出结论,垃圾箱模型是最适合大学和学院组织的决策模型。垃圾箱模型的本质在于将政策过程设定为一个垃圾箱,参与者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和解决方案都被倾倒在一个垃圾箱里,理解组织过程的关键就是在这个垃圾箱里提供选择的机会。在垃圾箱模型中,问题、解决方案、参与者和选择机会这个四个相互独立的要素分别进入政策垃圾箱,受到决策结构、能量分布、进入结构等因素影响,会产生三种决策结果:一是“问题得到解决”,二是“忽略问题的决策”,三是与“问题无关的决策”。但这一模型的理论解释力却遭到一些学者质疑。正如科恩所言,“垃圾桶”模型的运作结果是由计算机程序模拟产生的。科恩等人也发现要提升理论解释力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模型中有些变量与行动变量是不可通约的。另外在复杂结构因素下,各种源流的随机结合也不能抽取到“本质”特征进行因果解释。肖恩恩等学者也指出“垃圾桶”模型与经验现象的不符之处,如在组织结构变量中,忽略了权威人士、委托代理及控制对组织结构的影响等。由此,作为修正垃圾箱模型的多源流理论产生了。

3金登的多源流理论

金登在1984年出版的《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一书中详细描述了多源流理论。该书以美国联邦政府为对象,耗时四年(1976年至1979年),是通过对高层决策者247次访谈和23项案例的研究而形成的研究成果。多源流理论认为政策议程的构建是三条相互分离的、各有特点的过程溪流共同作用的结果,即问题溪流、政策溪流和政治溪流。多源流理论与垃圾箱模型不同的是它考虑到影响政策结果的一些变量,在决策过程的理性与非理性上作进一步思考。在多源流理论中,金登设置了先行变量、独立变量、干预变量和依赖变量,并在每一个变量下都归纳出变量所包含的具体内容。独立变量是每个政策流下的子因素。依赖变量是存在政策流中的思想,正如金登在书中所说:“一个政策共同体可以产生一个简短的思想目录”,那么那些重要且有价值的思想就有可能成为候选方案或备选方案。干预变量包括政策窗、政策推动者和政策溢出。

金登在问题溪流下设置了指标、焦点事件、问题的消失、预算、问题的界定、等子因素;在政策溪流下设置了思想、政策共同体、备选方案与政策原汤等子因素;在政治溪流下设置了国民情绪、有组织的政治力量、政府中关键人事的调整、管理权限、共识的建立、选举结果、政党或者意识形态在国会中的分布状况等因素。金登认为备选方案和政策建议的产生,只有符合某些标准的思想才会保留下来并获得重视,思想幸存的标准有技术可行性、价值可接受性、未来约束条件的预期。金登认为政策结果的产生是一种非理性的过程,三条源流相互集聚在一起的机会或机缘就是政策之窗,一旦政策之窗开启,公共问题才能进入政策议程从而形成政策文件。此外,金登所指的政策外溢是指某一领域的议题有时会影响另一问题进入议程的能力的事实,超出预期。

参考文献

[1]查尔斯·林德布洛姆.决策过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1998.5.

[2]约翰·W·金登.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52.

猜你喜欢

溯源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敦煌藏医文献中的“达尔甘”病溯源
毛泽东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确立
有机RFID标签在农产品食品溯源中的应用
“箪瓢陋巷”典故研究
“时务文体”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