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精致化管理的育人路径探析

2019-09-10王秀明

关键词:高校

王秀明

摘  要:管理作为“十大育人”体系之一,在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高校管理育人中提出精致化管理路径,是提升当前高校管理育人实效的重要举措。在高校管理育人中,结合精致化管理理念、目标和内涵,提出长远规划、完善制度、精心教学、个性化服务、务实实践等高校精致化管理的育人途径,以发挥高校精致化管理的育人功能,提升管理育人成效。

关键词:高校;精致化管理;管理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9)10-0100-03

高等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需要有一个综合、全面的设计和研究。为此,怎样构建更高水平的高校育人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构成了当前高等教育重要的现实课题。精致化管理作为中国教育理论界近年来的一种倡导,为新时代高校人才全方位培养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可供参考的思路,同时对加强和改进高校育人工程的体系化、人本化、规范化建设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长期以来,高校育人过程中的精致化管理价值定位、管理内涵,及育人路径存在着一些争议。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再次梳理和探讨,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育人路径。

一、高校精致化管理的价值定位

高校管理育人中对于精致化理念的提倡,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育人工程中要开展精致化管理,首先要明确精致化理念的价值定位。只有明确它的价值,才能使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变得切实可行。换言之,要保证目标不偏离方向,高校育人工程中精致化理念应有正确的价值定位和取向。为此,明确高校育人工程中精致化的价值定位,就成为学界长期探讨的命题。有学者认为,“人本精神”就是精致化管理的价值取向——认为在实施精致化管理过程中,必须防止把人管死的精致化管理,防止把人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管理掉,必须追求精致化管理的人性光辉,呵护人的尊严、激发人的勇气和发展人的潜能。[1]而有学者指出,人本精神和科学精神均为精致化管理的价值取向,认为判断管理是否达到“精致化”的标准之一就是视其价值取向是否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

结合以往学界探讨,本文认为高校育人工程中精致化的价值取向不仅包括人本精神,更应包括科学精神,且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人本精神即通常所说的“以人为本”,即强调在管理过程中倡导服务、沟通和激励的人性化管理思想。[2]如果在育人过程中欠缺人本精神,则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就会被抹杀,或变成一群毫无创造力、惟唯命是从的人,或变成对教育满腹抱怨却只能暂时屈从的人。因此,若想育人工程卓有成效,得到被教育者的大力支持和拥护,就不需在教育过程中倡导人本精神,这样才能有利于尊重人,唤起人前进的动力和勇气,激发人无限的发展潜力。而这一切正是人本精神在教育过程中最为重要和重大的價值之所在。然而,在教育过程中只具有人本精神尚不足够。人本精神所强调的是尊重和发掘被教育者的主体价值,让被教育者主动参与到管理中来,从而为其发展营造较为舒适的精神氛围,但也需注重被教育者在个性、品质和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别。在实施教育过程中,若没有统一标准的科学精神来引导和约束,不采取规范化、精细化和个性化的教育手段进行育人,确立教育的权威性、规范性、完备性和针对性,那么,教育的过程就可能会变得混乱无序,并最终导致育人目标的难以实现。

二、高校精致化管理的内涵

与精致化理念的价值定位一样,精致化管理的内涵亦同样存在较大的争议。有人认为,精致化管理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要求每个人都到位、尽职,对工作负责,对岗位负责,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3]而有的人却提出,精致化管理是个性化管理,依据学生群体的差异化特征,选取了不同维度的分类标准,织就一张全面覆盖各类学生的工作“网络”,“量身定制”富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方案。[4]上述观点,前者只强调规范化管理,后者只强调个性化管理。两者都忽视了一点,即忽视了人本精神,没有提到人本化管理。

上述种种观点中所提出的概念,都只是一种科学规范化的操作手段,而缺乏一种精神内涵的意蕴表达。 实际上,精致化理念及其管理不仅包括科学精神,更应体现人本精神。精致化管理作为一种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其具有一定先进性和合理性。这对于高校管理育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学校教育对其借鉴学习的同时,还应注意避免管理的机械化,把精致化管理完全等同于科学化的、规划化的管理。基于此,对精致化管理的内涵进行重新的认识和审视是有其充分合理性的。就高校育人工程而言,育人过程中的所体现的精致化管理内涵理应包括人本化管理、规范化管理、精细化管理和个性化管理四方面内容。这四方面内容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密切联系,彼此互相渗透和影响。真正意义上的精致化管理,其中人本精神会渗透和体现于规范化管理、精细化管理和个性化管理的过程之中。而规范化管理、精细化管理和个性化管理同时又彰显科学精神,体现管理的规范性、标准性和灵活性。

三、高校精致化管理的育人路径

发挥高校精致化管理的育人功能,需要具体可实行的路径和平台。因此,围绕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精致化管理要在人本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指引下,结合高校自身特点,通过长远规划、完善制度、精心教学、个性化服务、务实实践、高尚文化等途径予以实现。

(一)树立长远规划意识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百年大计的伟业,要避免急功近利的行为。如果对教育事业欠缺高瞻远瞩的思考,欠缺以生为本的考量,欠缺科学系统的规划,就容易做出急功近利的短视性行为。因此,高校育人工程的精致化管理规划在制定的过程中,应以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依据,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以有效切实可行为依归。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避免决策的盲目性、无效性和短视性。

(二)完善精致化管理制度

高校育人工程的精致化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要使各项管理规范化,从而体现管理的科学精神。在制定制度的同时,应注意人本精神。要注重管理制度的人性化,关照被教育者的心灵,并引导其走向自律,维护其尊严,提升其勇气,激发其潜能。如在制定辅导员考评制度时,应更多考虑如何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如何提升辅导员的工作能力,以及如何为辅导员的发展提供更多帮助等方面。又如制定学生课堂管理制度时,不仅仅只是制定严苛的惩罚制度令学生恐惧惩罚而不敢违纪,而更应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要你学”为“我要学”,珍惜在校学生生活的宝贵时光。

(三)关注高校教师成长

高素质教师队伍是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只有鼓励其精心教学,充分发挥教书育人功能,才能尽其所能地发挥其特长,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成果。在高校育人工程中,高校教师对于学生而言是教育者和管理者。高校要高度关注教师业务能力、师德师风等方面的发展与提升,从而使教师在高校育人工程精致化管理过程中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为适时、灵活地开展好“精致化”管理提供可能。另外,高校亦要鼓励高素质的教师师资队伍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精心制定教学方案,用心工作,切实履行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根本职责,为大学生的全面發展发挥积极作用。

(四)提供个性化服务

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不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关系。在高校学生管理的实践中,绝大多数的管理规范都不具有务必绝对服从的、强制性的刚性管理,而更多的是弹性管理或柔性管理。正因为如此,这就转变高校管理者的观点,将管理行为转变成为贴心服务,从而更容易使其达到让被教育者接受和认同的程度,大大提升教育管理的效果。如对学业成绩不好的同学,不是一定要用留级、开除学籍或告知家长这样极端的方式进行恐吓式管理,而应是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个性化的服务,为其量身定做改进方案,帮助其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方向、树立学习信心、改进学习方法、切实提升学习的效果,从而使其成为自觉的学习者和自我教育者。

(五)丰富社会实践活动

育人工程不仅仅只是在课堂在完成,而更应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完成。社会实践活动也同样具备强大的育人功能,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大学生通过与现实接触,检验课本知识是否跟得上现实的步伐,从而更新已有的、过时的理论知识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此外,大学生通过将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从而将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转变成为实际操作能力,为未来走上工作岗位,胜任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小结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育人工程引入了精致化管理的企业管理理念,给教育管理工作带来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在移植的过程中,高校没有充分考虑到中国高校育人工程精致化管理的价值定位、管理内涵与育人途径的特殊性,从而使得其实效性受到一定影响。鉴于此,有必要对高校育人工程的精致化目标、价值取向、内涵、实现途径等作进一步阐释。精致化管理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育人目标,以人本精神和科学精神为价值取向,以人本化管理、规范化管理、个性化管理为内涵,而长远规划的意识、完善的管理制度、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个性化的服务、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其实现途径。

参考文献:

[1]张菊荣.精致化管理的价值取向、内涵追求及操作智慧[J].江苏教育,2009(35).

[2]杨剑平.精致管理 以人为本[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卷)[C].国家教师科研基金管理办公室,2013:1.

[3]贝新华.精致化管理就是落实管理责任[J].教书育人,2009(11).

[4]王庆环.北京大学:走出“精致化”创新之路[N].光明日报,2010-6-1(001).

责任编辑  杨慧芝

猜你喜欢

高校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浅议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